手机阅读

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3:25:28 页码:10
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九篇)
2023-01-12 03:25:2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一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二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三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四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第一范文网哦。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五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第一范文网哦。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六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国家的生命线。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末。团结的本质是认同,通过“五个认同”培养和树立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在2014年5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如何做到“五个认同”,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同伟大祖国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

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证明。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徐特立说:“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冰心说:“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巴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的鲜艳旗帜。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56个兄弟民族也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的稳固统一。祖国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都要强化国民意识,胸怀爱国主义。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坚决斗争。

二、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是一个描述群体而非个体的概念,共同性或共同意识是维系共同体群体性存续的关键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有机体,是一个历

经五千年风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最具共同意识的民族。56个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毛泽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习近平在2014年9月29日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只有同时培育一种56个民族成员都拥护并且认同的中华民族意识时,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认同伟大的中华文化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汇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表现在对优秀的各民族文化的认同。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四、认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对领导56个民族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党认同尤为重要。当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对一切违背和危害党的领导、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危害国家制度和法治、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是维护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政治底线,坚决不能动摇。

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必须锻造信仰认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全国各族人民只有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为信仰,才能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其次要增强理论认同。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新的复杂局面,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一元多样的态势正在显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多种社会思潮,多个舆论场,多个话语体系并存,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切实“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很大程度上源自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与交往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所广泛认可并实践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基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在切实做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工作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生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质和意志本色,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延续、凝聚整合和繁荣发展而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生活归属、心灵栖息和全面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百年变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定力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我们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要有足够的民族精神气节,这股精气神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自律且自信的坚定意志、矢志不渝且无可撼动的坚韧气质、不畏艰难且勇于挑战的坚毅品质,从而在各种处境尤其是面临挑战或逆境时,能够众志成城,坚守住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和道路方向,不屈不挠、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共同体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是行为的重要驱动,也是行为体持续前进的内在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自觉性、召唤性和能动性的内在力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具有持久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奋发有为、自强拼搏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目标方向的引力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要向前发展,还要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发展。这种好在最基础的意义上,就是要明晰正确的目标方向和积极的价值导向。否则,没有正确方向的指引,没有主流价值的牵引,精神的定力难以明确、精神的动力难以长存,中华民族共同体会丧失进步的空间和能力。中华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充沛的道德价值规范,有助于人民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方向提供规范性指导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和进步繁荣提供持续的信念支撑和有效的价值统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充满自觉性、坚定性、凝聚力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精神是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永葆青春的活力所在。任何民族共同体要想在激烈的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历经各种艰难险阻而持续发展,近现代历经民族发展的诸多挫折而繁荣昌盛,是各族人民务实探索、自强不息、共同奋斗的结果,所彰显出来的正是各族人民积极进取、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活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根本原因所在。我们要探索、挖掘、继承并弘扬各族人民实践总结的各种精神内容和由此汇聚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注入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心的合力所在。无论是定力、动力,还是引力、活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民族精神具有的合力或凝聚力价值上。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一方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提供向心的情感归属,为各族人民的心灵栖息提供居所,形成引力,增强定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间关系提供紧密联结的情感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激发活力,获得动力,在此基础上,以团结一心、同心同德的方式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和智慧。由此而强大起来的中华民族精神,既可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又可以推进内部的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凝聚、发展与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知行合一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切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关键工作。

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导民族复兴,坚定民族精神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为坚定民族精神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党的坚强领导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共识。一个民族的思想需要凝聚共识,否则就容易涣散和瓦解。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能够依托广泛的组织形态吸纳各领域、各地域、各行业、各阶层最优秀的成员,更能够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最广泛的利益需要和情感存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构筑民族精神家园。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也是这一精神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历史实践总结和思想文化创造与传承的民族,各地域的代代先民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深深地扎根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历史文化内容、共同团结奋斗的经历,内化为整个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和集体记忆,最终形成可靠的精神寄托与心理归宿。

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汇集民族智慧,充实民族精神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伟大的民族精神源自伟大实践的人民,集中各族人民群众在广泛实践中取得的丰富智慧,是充实并切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拥有更广泛群众精神基础的民族精神内容,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自觉践行,进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定稳固。

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民族教育,推动民族精神进步。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要在家庭、学校、社区、新闻媒介等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借助教育的力量滋养并推动民族精神的进步,建设与时俱进、充满动力和活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一精神财富的核心内容构成,也是人民信仰、民族希望、国家力量的关键内容所在。其在历史文化、道德理想、情感尊严、思维习性和时代体验中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和意义,持续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定力、动力、引力、活力以及合力。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才能具备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对归属的共同体怀有明确的认知、强烈的信心以及捍卫的意愿,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才能更充实、存希望、有力量,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斗前行。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礼貌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资料外,还包包含其他文化形态,如佛教、道教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一样,似乎无从谈起。“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坚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我的文化特色,保护自我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应当从精神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长期积淀,构成为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到了社会心理的深层,她的影响随处可现的。仅有深入学习弄通弄懂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提高的要求,创造性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实新的时代资料,使之不断完善发展。

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感恩、孝道、仁德、慈爱、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扬,浓缩了传统文化立世做人荣辱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和谐理念跨越时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在大一统的格局内,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兵家讲求“令民与上同意”,强调“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视“和谐”为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的就是这种优良传统,如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美德,再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这些传统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无法匹敌的,也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

其次,我们要从文化资料上弘扬传统文化。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综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经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构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此刻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要主动、进取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进取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我们虽不能全盘吸收,可我们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的资本和骄傲。

另外,我们要多从艺术形式上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过程中,为我们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体此刻汉字、传统精神、传统图形、水墨意境、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从商周青铜器到汉代工艺品,从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到古朴优雅的宋代瓷器,从明代苏绣到清代家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工艺历程。再看中国的绘画、书法、戏剧、建筑艺术、民间艺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随处可见的中国古典建筑、太极图纹、画像石、金石篆刻、蓝印花布、木刻插画、脸谱文化、民间剪纸、装饰纹案、书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有贴合世界当今潮流的崭新样式。如果真正了解了这些艺术、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传统化”和“本土化”的回归,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渠道,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思,甚至能够说更是一种职责。仅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快全球化的进程,并进取的宣传中国文化,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才是中国真正腾飞的时候!

对于认同中华文化心得体会高中及感悟九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形式上认可我国领土的完整性与政权的合法性,更要在实质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心理认同、情感依赖、态度肯定、积极评价,厘清内外之别。对内亲如手足,各族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享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外团结一致,不卑不亢,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利益,彰显大国风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预设了主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民族和国家融为一体,寻求最大公约数,要求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高度一致。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包容性秩序,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充分涌现,使消极因素尽可能被化解,盲动因素得到正确引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民族振兴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核心价值观振兴。“对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共同价值观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相匹配,通过书写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信仰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二是经济振兴。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整合功能,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三是文化振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软权力论”,驱动其在输出代表西方价值的政治和大众文化过程中蛊惑大众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才能把人民期盼、民族向往、国家追求三者融为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人民幸福。一方面,实现社会幸福和个体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进行动态心理调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绝对平均也不等同于公平,但差异性可能导致心理落差,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才能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先进带动后进,共同砥砺前行。另一方面,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驱动力。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前提和基础,精神幸福则更为高尚持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蕴含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凝聚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了共同行动的原生内驱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仍在不断鼎故革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亦将发挥继发内驱力的作用,集聚更强大的合力,激励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赋予的国家禀赋。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这是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让14亿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秉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发展起点不一致及自然、社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保障社会公平,促进平等。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走中国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大一统”思想的文化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之中,“大一统”思想在人民心中高于一切、根深蒂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抗击共同的敌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人民合作共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时代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来,同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力量是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力量。历史实践有力证明,团结一致是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繁荣、发展的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命运。伟大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共同发展,保证“两个一百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党组织与党员作用,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和桥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书写者、实现共同理想使命的领路人和践行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推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同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是人民群众的发展诉求。国家意志、民族意识根植于人民理性选择之中,具有建构性、动态性的特征。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政策。包括: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政策;发展现代工业,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统筹协调、促进西部地区的区域政策;支持贫困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的扶助政策;贯穿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经济政策;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等。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家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是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精神之光。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坚定文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构筑当代中国人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明确当代中国发展诉求;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强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