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3:38:26 页码:1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 数学建模课程的心得体会(二篇)
2023-01-12 03:38:26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一、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一名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我的教学经验欠缺,所以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为了尽快的适应并做好新的工作我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

1, 读书——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教学教育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

2,同伴互助——提高自己的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同组教师学习,不耻下问.并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3 ,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争取一学期下来能有一篇较高质量的反思和教学工作计划.

4,参加教科研活动.

二、德育工作计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对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进行德育教育,尽快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逐步转变一些学生的现存的不足之处,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作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孩子.

1,情感交流——沟通能促进师生的情感,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及时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转变每位学生.

2,与家长沟通——作为教师,为了尽快了解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在家的学习工作情况,我会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沟通.

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充满了信心,也有许多自己的设想,我将带着我的激情步入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创新。

有关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

(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2004年)

1-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1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时,此时又怎样求点a到直线

的距离呢?

生:定性回答

点明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学习情景。

练习

比较

发现

归纳

讨论

的距离为d

(1)a(2,4),

:x=3,d=_____

(2)a(2,4),

:y=3,d=_____

(3)a(2,4),

:x–y=0,d=_____

尝试性题组告诉学生下手不难,还负责特例检验,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

请三个同学上黑板板演

师:请这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生:回答

教学机智:应沉淀为三种思路:一,根据定义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利用等积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三,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视回答的情况,老师进行肯定、修正或补充提问:“还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吗”。

说解题思路,一是让学生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二是其求解过程提示了证明的途径(根据定义或画坐标线时正好交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刚才我们解决了定点到特殊直线的距离问题,那么,点p(x0,y0)到一般直线

:ax+by+c=0(a,b≠0)的距离又怎样求?

教学机智:如学生反应不大,则补充提问:上面三个题的解题思路对这个问题有启示吗?

生:方案一:根据定义

方案二:根据等积法

方案三:……

设置此问,一是使学生的认知由特殊向一般转化,发现可能的方法,二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生机和乐趣。

师生一起进行比较,锁定方案二进行推证。

“师生共作”体现新型师生观,且//时,又怎样求这两线的距离?

生:计算得线线距离公式

师: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没有新知识,新知识均是旧知识的组合”,创设此问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反思小结

经验共享

(六分钟)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有哪些疑问?谁能答这些疑问?

生:讨论,回答。

对本节课用到的技能,数学思维方法等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共同进步,各取所长。

练习

(五分钟)

p53练习1,2,3

熟练的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再度延伸

(一分钟)

探索其他推导方法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知识结构

(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