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农村十大创新案例心得体会报告 创新案例总结(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3:55:34 页码:13
农村十大创新案例心得体会报告 创新案例总结(二篇)
2023-01-12 03:55:34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农村十大创新案例心得体会报告一

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皋城以西,蓼城南端,地处新312国道以南,与老105国道相邻,距镇中心5.5公里。宁西铁路穿村而过,东西横跨四个村民组,共14.7公里,村内建有铁路客、货两座站台,交通十分便利。因此,村内煤炭经营公司、郢通搬运公司、民发运输公司等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一个中心村(136户),共496户,口人,58名共产党员,农民安居乐业,干群关系和谐。村内拥有耕地1900余亩、山林3700亩(其中圆竹600亩、板栗林700亩、用材林2400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空气清新,人杰地灵。村内建有县级示范小学一所。1998年在全县率先建成首个村级电话程控机房一座,联通、移动无线信号塔村前村后遥相耸立,通信相当发达。xx年初在全县第一个在村级开通光纤,并转播有线电视节目38套,村民了解农业信息方便快捷。本村先后荣获省、市“先进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小康村党支部”、“林业生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xx年又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发展现状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0xx网名大全积极推广“一池三改”,qq大全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有关农村十大创新案例心得体会报告二

社区教育立足社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群众欢迎,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开展社区教育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全省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政策措施、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标准化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全国领先,市级社区大学、县级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构成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现有标准化社区大学4所、社区学院97所、社区教育中心531个、居民学校3109个、社会培训机构2599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社区教育实验区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各地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学习在线网”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各类学习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快捷、方便、全面的学习服务。

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开展时间相对不长,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工作实体有待进一步健全。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建设地域差距、城乡差距明显。目前,全省只有徐州、常州、南通、连云港4个省辖市依托原先的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了社区大学,其余9个市的广播电视大学与相关学校合并后,社区教育功能已经明显弱化。80%左右的社区教育中心拥有独立的场所,而拥有独立场所的居民学校不多,且大多分布在苏南地区。部分地区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有机构无场所。

2.各级社区教育机构之间存在功能重叠和联系脱节问题。由于各级社区教育机构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四级机构在功能定位、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着脱节和功能重叠等现象,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难以深入铺开,各级社区教育机构之间关联度不大,各自为政,存在着教学功能重叠、资源建设重复的现象。

3.四级网络运行不畅,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未能有效对接。很多地方将社区教育视为软任务、非正规教育,在统筹各部门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氛围和合力等力度不足。相当一部分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的资源配置偏低,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社区教育培训项目较为单一、内容老化、缺乏吸引力,导致很多地方社区教育局限于老年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内容较少,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群体参与率不高。

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与社区教育相对滞后的突出矛盾,我省应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和资源整合,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为此,我们建议:

一、细化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定位,加快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

为实现我省提出的“到20xx年苏南70%以上、苏中60%以上、苏北50%以上的社区教育机构达到高水平、示范性建设标准”的目标,按照社区教育实体重心下移的原则,坚持提水平、补短板集中精力将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中心尤其是农村地区和经济薄弱地区的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好,将教学功能更多的落在居民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上,形成“10分钟学习圈”。加快推动各地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建设,发挥好社区大学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建设、研究破解社区教育难题和培训社区教育师资等方面的职能。各级社区教育机构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宜差异化、错位化,避免重复建设及功能重叠。

二、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评估机制和法律保障体系

加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和各项条例的建设,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能和权力范围。建立社区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统一协调和合作,使社区教育机构建设规范化、系统化、网络化。引导社会力量设立由社区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教育实施情况督导委员会”,作为联系广大居民与社区教育职能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健全社区教育需求和效果评估机制,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重视居民的评价,充分体现“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宗旨。

进一步推动落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政策。为大力推进xx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省教育厅于x年12月印发了《xx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对学分银行的组织架构、账户注册、学分管理、学分应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数万名学员的学习成果存储进学分银行,并开始试点课程学分与资格证书的认证与转换。学分银行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参与社区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并完善操作细则,提高普及面,使其真正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特色的重要环节。

建立社区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社区教育的法律保障机制在我国尚无明文规定,造成了社区教育在一些地方不被人们所重视或难以督导。建议我省在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文件和条例,明确执法部门,以便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三、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

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分梯队、分条块进行整合,对社区工作志愿者、兼职教师定期普查登记,设立社区工作者资源库,发动非政府组织机构推动人力资源建设与整合,对业绩突出的社区工作者给予形式多样的鼓励,建立一支热爱社区教育、熟悉社区教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依托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建立社区教育名师师资库。

加强社区教育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社区教育应按照五年、三年、一年度为周期,制定教学计划,既要有通识的内容,又要有体现社区自身特点的内容,既要有主要面向老年、妇女、儿童群体的文化素养、教育辅导、现代生活、科技科普等内容,又要有面向待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人士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内容。整合各地教育、文化、科技、组织部门和高校、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网络课程,着力打造“学习在线”和“终身学习资源”网上超市的品牌,搭建城乡一体、走进家庭的数字化学习平台。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提供社区教育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建设的意见》(苏教社教[]6号)要求,进一步落实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并将资金的到位率与使用情况列入监督与考核。在政府保基础的前提下,再采取集(资)一点、收一点(费)的方法,发挥企事业单位的力量,鼓励和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各级社区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解决社区教育资金难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