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东三个走在前心得体会及收获 山东之行心得感慨(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4:00:03 页码:13
山东三个走在前心得体会及收获 山东之行心得感慨(二篇)
2023-01-12 04:00:03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山东三个走在前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我们现在将要游览的是古代艺术的博物馆--岱庙。

岱庙,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唐开远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后经金、元、明、清历代拓修,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庙位于泰安市城区北部,恰在南起旧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

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们到的这个地方叫“遥参亭”。它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为进入岱庙的初阶。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进入泰城南门就置身于神秘、庄严的“登天”气氛之中。池北侧的华板上刻有“龙跃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围以汉白玉雕花石栏,周长63米,以保护文物。石栏内东侧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侧立有“济南五卅惨案纪念碑”,西北侧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代所植,至今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双龙池周围为一小广场,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当您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穿过遥参亭,迎面而立的“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创建。坊高12米,宽9.8米,深3米,为四柱三门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个石狮,姿态各异;重梁四柱刻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群鹤闹莲”、“天马行空”等20余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兽和各式花卉纹样。整座石坊造型别致,刻镂透细不凡,为清代石雕艺术中之珍品。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门高8.6米,上面的城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24根四方明柱,四周镶嵌条棂隔,上覆黄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乌墨小点金彩绘,额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

走进正阳门霍然入目的“配天门”,是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为岱庙的第二道门,配天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候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宋真宗东封时,在南天门见三神人,加封为“三灵候”,后来建此殿专祀。西为“太尉殿”是祀唐朝“虽出入将相,而奉自愿厚养”的分国公杜宗的。与配天门南北相连的“仁安门”是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而名,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创建。建筑结构与配天门雷同,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门神。配天门的西侧有碑碣20块,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双碑高大雄伟,东西对峙,龟跌螭,气势非凡,为岱庙现存两大碑碣。

配天门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民国年间,兵燹战乱,古槐倍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岱庙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树,扶疏郁茂,又成为岱庙一大佳景。

唐槐之东旧有延禧殿、藏经殿、环咏亭、雨花道院,皆毁于民国年间。1984年,在藏经堂旧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库房48间,内藏泰山历代珍贵文物4000余件,古书籍3000余册。

北过仁安门透过蔽是遮天的苍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见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公元1020xx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殿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走进殿堂,正面高大的“东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肃穆端庄,造形生动,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从此,岱庙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东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两边的楹联为清人吴云所书,“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横额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时所题“配天作镇”巨匾。殿堂内摆放着明、清时代的部分祭器。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

大殿在古时,曾受火灾和地震的损坏,壁画也受到影响,从壁画的艺术处理上可以看出,壁画的部分画面是后来重绘的,但整幅画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为中国绘画史、道教壁画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20xx年)泰安县令吴衔与其母王氏所献。每块石头各俱特色,仔细观赏耐人寻味,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民间传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怀疑其也与大臣石忠谋反,便将其杀害,石忠冤魂不散,便来到东岳大帝前告武则天灭子之状,从而化为孤柏。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固不可信,但却显示了泰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发达,那些编写传说的民间才子,把人间的善与恶巧妙地融汇在柏树的形象中,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西侧廊内陈列的48块汉画像石是自1960年以来,几次清理大汶口和旧县东的汉画像石墓而集。这些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有的反映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社会生活;有的描述神话故事;也有反映历史人物的,画面图案工整,造型生动,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国传统的画技同线刻、浮雕揉合一体,体现出古拙质朴、雄健壮美的特点,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东汉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出碑廊,过炳灵门,是“汉柏院”。院内原有“炳灵殿”,毁于民国年间。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桠交错,若虬龙蟠旋,相传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禅泰山时所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汉碑亭”是1959年在炳灵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层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壮观。台基壁上镶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县何人鳞所书杜甫的望岳和秋兴等名人诗刻。登上亭子极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宽臆阔,岱庙全景,泰城全貌尽收眼底。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读了一部中国的历史,接受民族的熏陶,会给每一个严肃的观赏都留下不尽的思索。由汉柏院向北行,穿过幽静的小花园进入一个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时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东华门内,故称“东御座”。其建筑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称迎宾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称驻跸亭。东御座由长城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厢房组成,院内建筑精美,绿树掩映,清静幽雅,给人以超世绝尘之感。五间正殿高筑台基之上,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乾隆帝腊人座像,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纹饰和金丝锈古器型的挂屏以及文房四宝。著名的“温凉玉雕花圭”、“沉香狮子”和“黄地兰花瓷葫芦”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时的供品,并称泰山“镇山三宝”。大门和殿堂里身着清代古装的“卫士”、“宫女”以清庭礼仪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远古的时代,浮想联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出寝宫向北,为岱庙的最后一进院落。东西两座花园内各种盆景千姿百态,艺术地再现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异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铁塔铸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为13级,现仅存3级,造型质朴,仍不失当年风采,与铁塔对峙的东南方台基上的铜亭,又称“金阙”,为全铜铸造,仿木结构,高4.4米,阔3.4,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铸于岱顶碧霞祠,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大铜亭之一。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由此起步,将步步登高,饱览泰山的最佳风景,直至登“天”。

最新山东三个走在前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历史

山东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最早的三皇五帝的传说有多人停留于山东。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东夷各 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在今山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为山东省的简称。其中的齐国疆域强大,富渔盐之利;鲁国名人众多,被称为礼仪之邦 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1234)。 山东省现辖17个市,在全国城市里只能算是中小的城市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山东省总体似一个菱形,东西最长约700公里,南北最宽420公里,陆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九位。人口为9400多万,占全国第二位,第一位的是河南,人口9970万.

经济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蓬勃发展的金融体系 山东金融与保险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金融体系。中资机构中,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在山东省设有分支机构,全国性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此外,山东省还设有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8家,农村信用社2119个。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比较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国外银行看好山东金融市场。目前,在山东青岛市,有香港汇丰银行、日本山口银行、青岛国际银行的分行,香港渣打银行、美国花旗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的办事处。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多家机构开办了外汇业务。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被国内各家保险公司普遍看好,纷纷抢滩山东保险市场,目前保险市场呈现日趋活跃、市场主体迅速增加的良好趋势。20xx年末,包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公司在内,山东经营保险业务的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分保险公司已发展到13家。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股票、债券、期货市场为主的长期资本市场发展较快。目前,山东省有证券公司3家,营业部112个,服务部24个,证券经营机构资产总额超过280亿元;期货公司10家,期货市场正在走上一条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道路。

日渐崛起的民营经济 近年来,山东省的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稳步增长、速度效益同步提高,特别是在经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xx年末,全省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已近8万个,占全省民营企业总数的50%以上。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6%,直接出口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

资源

山东省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位

山东省重视林业建设,保护与发展林业并重,形成了山区、平原、沿海、城镇四大绿化体系,及以苹果、梨、板栗、银杏等为主的经济林。山东畜牧业历史悠久,作为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山东以充足的饲料、秸杆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年产量连续多年超过四千万吨。山东植棉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产棉区;山东还是中国最大的花生产区,花生出口量占全国一半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的蔬菜生产成为农业中第二大主导产业,被称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市场的主要供货地之一。山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主要生产高品质的苹果、

梨、桃、杏、枣、葡萄、西瓜等,产量居全国第一。动植物:山东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25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山东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小麦、棉花、花生、烤烟、麻类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山东还是水果、蔬菜、海产品及蚕茧、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等都是久负盛名的特产。

水资源:山东省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从全省看,山东水资源比较贫乏,每人平均占有仅52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770立方米的18.8%,现状可供水量,在50%保证率情况下为192.24亿立方米(地表水78.44亿立方米,地下水58.8亿立方米,引黄55亿立方米);在75%保证率情况下为171.38亿立方米(地表水64亿立方米,地下水52亿立方米,引黄55亿立方米)。

海洋资源:山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近海栖息和回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浅海贝类百种以上。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山东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400多万亩,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类70多种。

能源:山东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胜利油田是中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区也在山东,山东原油产量占全国1/3。山东境内含煤地层面积5万平方公里,兖滕矿区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电力资源充足,山东电网是全国六大电网中唯一的省独立电网。

旅游资源:山东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遗产"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齐国故都临淄,"人间仙境"蓬莱,"道教圣地"崂山,"世界风筝都"潍坊,国际啤酒城青岛,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荣城"天尽头","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奇观等,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地理及区划

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无霜期沿海地区180天以上,内陆地区220天以上。

全面发展的农业经济 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使农民增收是政府持续不变的目标生活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提高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山东省城乡居民的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地区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0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773元和3972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59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44元。城

乡居民储蓄金额3735.4亿元,人均4226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衣、食、用、行开始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食物结构进一步改善,肉、蛋、禽、水产品消费占食品比重不断增加。人们的衣着也开始讲求质量、款式和品牌,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581元。

住房与耐用消费品状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的结构和档次都有了很大变化,摄像机、影碟机等娱乐用品,微波炉、排油烟机等厨房电器,交通、电话等家庭设备,摩托车、助力车等交通工具快步进入居民家庭。

九十年代以来,山东省加大了住宅方面的投资,解决城乡居民长期以来住房紧的问题。到199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9.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3.9平方米。除了农村住房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建造外,城镇住房制度也实行了改革,许多居民在房价优惠的情况下购买了住房。

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鲁菜

山东饮食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烹饪之乡"的美称。鲁菜与苏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是北方菜的代表。鲁菜经过代代相传,积累了一整套烹调技法,尤以爆、炒、炸、焖、蒸、扒见长,讲究菜的色、香、味、形,注重调味,工于火候,精于加工。尤其长于因料调味,百菜百味。原汁原味,显示了山东菜的风味特色。鲁菜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流派:济南市精于汤菜,是山东菜系的典型风味。起源于福山,盛行于烟台、青岛的胶东风味,以精于烹调海鲜著称。济宁市则长于烹制河(湖)鲜风味。根据孔府菜谱整理的孔府菜,也是鲁菜的一个典型品种。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山东省发挥齐鲁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山东省传统的地方戏曲有吕剧、柳子、梆子、五音、四平调等地方剧种和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大鼓等曲艺品种共30多种,民间音乐舞蹈有260多种,其中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民间美术以潍坊木版年画、民间剪纸、农民画为代表,种类繁多,特色浓郁到1999年末,全省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8个,艺术表演场所107个,公共图书馆13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8个,博物馆59个,文物保护机构93个,档案馆184个。近几年,山东省相继举办了山东省文化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吕剧会演、十佳文化广场评选、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文化下乡"和"双休日义务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山东有15个县(市、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有2个市地和4个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数量列全国之首。全省还评出42个社会文化先进县。至1998年底,全省有8部文艺作品获文化部"文华奖",新剧目奖,25位文艺工作者获文化部"文华奖"单项奖,2人获京剧"梅兰芳金奖",7人获戏剧"梅花奖"。

覆盖全省的大众传媒

1995年以来,中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充足的闲暇时间,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去在家中支配业余时间,而是通过出外旅游、娱乐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充实自己的休闲时光。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

山东省是中国的一个体育大省,竞技体育位居全国前列,在田径、体操、乒乓球、武术、游泳、举重、射击、帆船、赛艇、皮划艇、篮球、足球等项目上具有很强的实力。在全国第八届运动会上,山东省获得金牌总数第三和团体总分第四的佳绩。山东省拥有鲁能泰山足球队和青岛海牛足球队两支全国甲级队a组劲旅,山东足球队获第八届全国运动会足球冠军。山东省普遍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省有58个县(市、区)被国家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

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工作居全国前列,已有威海、烟台、莱州、滨州、泰安、胶州、淄博、莱芜、青岛9个国家卫生城市,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计划生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人口保持低水平增长。据人口抽样调查统计, 1998年全省人口出生率11.58%。,人口自然增长率5.46%。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山东省历来十分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目前,全省已有社会福利院床位10万张,收养

8.6万人。社会基金会2.7万个,社会保障网络覆盖面达85%。全省社会福利企业4439个,安置8万残疾人就业。全省现已建立各级社区服务中心260多处,发展各类社区服务网点3万多处,逐步形成社会共同参与,服务门类齐全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