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 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6:32:58 页码:8
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 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5篇)
2023-01-12 06:32:58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 “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 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大法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 ,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晚,规模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座古塔是齐云塔;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推荐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各位游客,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素有东南佛国之称。那“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境今天在杭州仍能感受到。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灵隐景区。灵隐景区不仅有闻名全国的千年古刹灵隐寺,也还有古代石窟艺术瑰宝飞来峰造像。这里名山胜水,名人轶事,名泉,名亭,名寺,名佛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优雅,秀丽,文化氛围浓郁的仙山佛国。请看这面写有“咫尺西天”的照壁。“咫”是我国周代用计算长度的单位,约八寸,咫尺是距离很近的意思,意思是说从这里只要往前再迈一步就是佛国世界灵隐寺了。现在请各位游客随我进入景区进行游览。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看灵隐飞来峰”我们眼前的这座海拔仅168米的奇秀小山峰就是苏东坡诗句中提到的飞来峰。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奇峰怪石,风景绝异,惊奇的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时飞来?因此后人取名此山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还有人说飞来峰是从峨眉山飞来,并流传着济公活佛抢新娘救生灵的故事。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飞来峰形成于地质史上的二叠纪时期。距今已有两亿年历史,是一座石灰岩山峰,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地松脆,易受水蚀和分化,长年累月就形成许多形状各异的岩洞。大自然造就了无石不奇,无水不清,无洞不幽,无树不古的飞来峰。特别珍贵的是在天然岩洞里和山崖上布满了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大批石刻造像。在长约600米,宽约200米的区域内,共有153龛,470余尊造像。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有338尊,这些精湛的雕刻塑艺术品不仅给奇峰秀石增添了神秘色彩,而且使飞来峰成为我国石窟造像中的艺术宝库。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叫青林洞,有人又称其为老虎洞,因为这个洞口看起来似老虎嘴。请大家抬头观看,位于青林洞口上方的三尊大型佛像就是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中最高的神,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这龛佛像凿刻于公园1282年,是元代作品中最早的一龛。在华严三圣旁有三尊小佛,人称“西方三圣”,它雕刻于五代后周黄顺元年,即公元951年,是飞来峰所有雕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中间那尊叫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称无量寿佛,接引佛。两侧分别是他的左右协侍,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这些作品虽然已经分化,但仍然可以看出五代时期的艺术风格。其制作是相当工整精致的。让我们再看那洞口右边的崖壁上,是佛教故事卢舍那佛会佛雕,这是飞来峰中雕刻最精致的作品。石龛正中坐在莲花座上的是卢舍那佛,他是佛教密宗中的最高神,能以光明普照众生,故名大日如来吉佛,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双臂上举,作说法状。左右两侧骑师,骑象的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还有四天王和四菩萨像,再加上随身供养,一共十五尊,龛外还有两个飞天浮雕都是北宋前夕元年,即公元1020xx年的作品,这组造像手法精炼,明巧细致,富有装饰趣味。洞内除了古代石刻,还有不少传说中的济公遗迹呢?我们前方这块酷似床一样的岩石就是济公床。传说济公常隐洞内喝酒吃狗肉,吃饱喝足了便在石床上呼呼而睡,现在请大家沿左边小洞猫腰进去找一找济公的手印,看这巨大的手印就是济公为救被飞来峰倒塌压住的小孩用力顶开倒坍石块而留下的。下方还留下一顶济公常戴的船形帽子。

各位游客,我们游完了青林洞,再去玉乳洞看看。在这条路上,大家会发现这里的树都是从岩逢里长出来的,尤其是那盘根错节的千年老藤与那些树木连在一起,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玉乳洞是飞来峰的第二大洞,因为洞中岩石呈现乳白色而得名,洞中曲折通明带有许多宋代造像。这里二十多尊真人大小的罗汉都是北宋真宗咸平四年的作品。我们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十八罗汉像。每个都高达1米以上,在洞东端两侧我们还可以看到六祖像,合称“震旦六祖”。请看这洞壁上还有雷公和凤凰佛雕,雷公肩生双翅,滞在空中怒目俯视,在浓云疾雨中布雷吐电,祛除妖魔。那嘴衔花朵,引颈展翅的凤凰则在风雨中飞翔,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北宋的作品,北宋期间雕刻的罗汉像多数面形方圆,表情呆板,服饰线条生硬,身躯高大。当然也有精美的作品,等下我们看到的大肚弥勒就会让你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理公塔。这座塔是为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立的。据说慧理圆寂后他的遗骨就存放在塔下,现在的塔是明代万历十八年重建,塔为实心,七层六面。一层为塔基,二层刻塔名,三层刻金刚经,四层以上为佛像。古朴苍桑的理公塔见证了一个印度和尚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弘扬佛法的艰辛。塔旁这两尊石刻都为元代作品,左边这尊大腹便便,面带微笑的就是西藏喇嘛教中的财神。全称宝藏神大夜叉王,他身上披挂着用鲜花串成的璎珞,戴着金银珠宝串成的项圈,臂钏,脚镯,全身珠光宝气。右手执一个大包珠,左手握着口吐串串珠宝的银鼠,右脚还踩着一只大海螺,据说他掌管天下无尽财宝,据佛经上讲,只要按照上面样式绘制或者雕刻出宝藏神大夜叉王那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右下方这尊为金刚手菩萨像,金刚手就是夜叉神,按喇嘛教密宗形象应该是十分凶恶的,可这里我们看到的金刚手却头戴宝冠,手拿金刚杵,身围飞舞飘带,一脸孩童的天真稚气。完全打破了密宗仪式,他是唐宋传统风格同藏门民族结合的一件艺术品。

各位游客,我们面前这个洞叫龙泓洞,龙泓洞洞口右侧有一组结构完整,形象逼真的佛教历史题材佛雕。长约6.6米,高约1米,描述了白马驮经,唐玄奘取经以及朱世行取经的故事,第一组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唐三藏十分虔诚的双手合十缓缓前进,这组浮雕说的是唐代高僧玄奘于贞观三年,从京都长安出发西行,跋山涉水,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到达北天竺国摩竭陀国拜见戒贤法师的故事。第二组是曹魏僧朱世行取经的故事。朱世行左手提棍棒右手牵匹马,大步前进。第三组是白马驮经,说的是东汉永平十年,明帝派遣蔡谙等人去西域求取佛法,在月氏国遇到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藤和竺法兰,并请他们到京师洛阳传教。这些雕刻结构完美,形象生动的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内地僧侣到外国去,外国僧侣到中国来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写实风格。

各位游客整个飞来峰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前方对面崖壁间那袒腹露胸笑脸相迎的大肚弥勒了。他是整个飞来峰造像中最大的一龛,长9.9米,高3.6米。您瞧他慈眉善目,安然坦坐。一手按布袋,一手执念珠,在两旁十八罗汉的拥护下,他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尊雕刻于公元1020xx年的宋代杰作已成为飞来峰造像的标志作品。佛经说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在释迦牟尼涅磐后再过56亿7000万年弥勒才能接班被称为未来师佛,那么前面这尊大肚弥勒是不是佛祖的接班人呢?不是的,据佛经记述,弥勒和释迦摩尼一样是位印度僧人。身披袈裟,面形端正。如今我们看到的大肚弥勒是根据五代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契此和尚的形象雕塑的。因为他肚皮极大。又整天乐呵呵的背着大布袋游街串巷,乐善好施,总是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人们都喜欢叫他布袋和尚。他在奉化岳林寺圆寂时,口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人们都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重降人间,救助众生,就有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大家知道大肚弥勒为什么如此的开心吗?因为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所以大家有缘相聚一游,人间凡事当一笑了之。

大家请看那骑象的雕像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他既有护国护法之任也兼有财神之责,别名释财天,因而有佛教财神的称号。天王像高两米,身披盔甲,脚登武靴。手持宝幢,形象威武生动。这尊石雕造像是飞来峰元代时期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元代密宗造像的特点。根据龛内题记推断极有可能是忽必烈的宠臣杨琏真伽雇工所刻,元代僧官杨琏真伽在任江南释教总统十余年间,欺压百姓,强取民财,盗挖南宋皇陵。后背朝廷追究查办,但元世祖忽必烈将其赦免。他为了感谢元朝朝廷的恩典,祈求自己世寿延长而组织人员在飞来峰刻下大批石雕造像

请看在多闻天王的左侧有三尊僧像,居中的和尚头批葛巾圆脸宽鼻。浓眉细眼的可能就是杨琏真伽像。

自北魏到唐代我国的佛雕艺术主要集中在北方,自晚唐以后走向衰落。而飞来峰的五代宋元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五代杭州是吴越国的都城所在地。当时的国王崇信佛教,大规模的建造寺院,有据可查的就有两百余所,石窟造像也盛极一时,飞来峰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摩崖造像群。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黛瓦丹柱的亭子叫壑雷亭,相传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第十世孙担任临安知府时所建。取名来自苏东坡的诗句“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与壑雷亭相邻的就是有名的冷泉亭了。冷泉亭原为唐代杭州刺史元萸(yú)所建,最初是建于冷泉溪流中,后被山洪冲毁,明万历年间又在岸上重建,白居易曾说,“东南山水唯杭州为最,杭州尤以灵隐为佳,而灵隐又以冷泉亭为首”。一千多年来,冷泉亭以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一直是人们最爱驻足徜祥的地方。亭内原有一块冷泉亭匾额,唐代白居易先书“冷泉”二字,200多年后苏轼又补书一个亭字,白苏书法风格不同,朝代不同而其墨能同处一匾,堪称古今一绝。但这块亭匾早在明朝时就已不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匾额上冷泉亭为郭华若将军所书。冷泉亭上以前有许多对联,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曾在亭上题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这幅对联就字面来看,言词平谈,但妙含哲理,引得晚清著名朴学大师俞樾一家有趣对联:俞樾的答联是“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他的老伴的答联是“泉自冷是冷起,峰从飞处飞来”次女俞秀荪的答联是“泉自羽时冷起,峰从相处飞来”暗用了项羽力拔兮山气盖世的典故。有兴趣的客人不妨也来试对一下。

各位游客“湖山铸名胜,名寺藏深山”作为杭州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千年古刹灵隐寺。确实引得极具易趣。一般寺庙讲究山门开阔以炫耀法门的气势。而气势宏宇的灵隐寺却深隐在西湖的群山密林之中,就是到了寺庙前也寻不出灵隐寺这个寺名。各位要了解其中缘由我得要先介绍灵隐寺的历史。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杭州最大的丛林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佛教信徒素有朝普陀必先经灵隐的说法。

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0xx年,印度僧侣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水奇秀,怪石嶙峋。很像印度的灵鹫山,认为是仙灵的所隐之地,于是便在此建寺,取名灵隐。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第一殿——天王殿。大家请看大殿重檐下悬挂的两块横匾,一块“灵鹫飞来”是由近代著名佛教居士,书法家黄元秀所提,而另一块“云林禅寺”的匾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所书,那康熙皇帝为什么将灵隐寺改名为云林禅寺呢?《灵隐寺志》记载,请康熙20xx年,康熙皇帝在灵隐寺住持谛晖法师的陪同下,一早登上寺后的北高峰,只见寺院笼罩在晨雾之中,眼前云林脉脉分外幽静,下山回寺后触景生情引用杜甫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的诗句,挥笔题写“云林禅寺”四个大字。赐为寺额,但三百多年来,杭州人民从未承认过康熙的改名。大家还是叫灵隐寺。请看天王殿前的两个经幢皆刻于北宋开宝二年,是吴越国王家庙奉先寺的遗物。宋时由银山禅师移至于此,经幢也称石幢,是一种刻着佛名或者经咒的石柱,是古代佛教标识物,作为镇邪祈福所用。

下面请大家随我进寺内参观,灵隐寺自创建至今,重要的毁建有十四次,历史上灵隐寺最大的要属五代吴越时,当时全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僧房1300余间,僧徒3000余人。清代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四次巡游灵隐寺。乾隆皇帝也六次南巡到灵隐寺,足见灵隐寺当时的地位,可惜灵隐寺后来屡遭天灾人祸,破坏严重,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建筑华为灰烬,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灵隐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的修复。现在灵隐寺的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藏经楼,华严殿等五大殿,两旁有东西禅寺,罗汉碑寺,方丈院和五百罗汉堂等建筑。实现灵隐还灵鹫之壮观,复名山之盛景的梦想。

+请大家抬头看,在天王殿上有威震三州的匾额。古代神话认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方有四州,即东胜申州,南詹部州,西牛贺州,北具卢州。相传北方是净土,因此韦陀只需威震东,西,南三洲,故名。各位游客现在看到的是皆大欢喜佛,弥勒的木雕像。只见他袒胸露富,笑容可掬的迎接各方游客,接受香客的第一柱香,他正在向我们传授一种人生智慧,心胸宽广,万事能容,知足常乐,健康长寿。殿两侧分列着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手持青锋宝剑的是守护南方的增长天王,锋和风同音,增长的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善根,石剑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手弹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琵琶没弦需要调音,他要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他们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手持雨伞一样的宝幢,显示雨,他既是护法神也是佛国的财神,他用宝幢制服魔众保护众生财产。手缠金龙的西方广目天王,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众生,他是群龙首领,众龙必须顺从于他。这四位威武凛然的四天王不仅是佛法的守护神,也充当了凡间百姓美好愿望的代言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弥勒的背面是手持降魔杵的韦陀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32神将之首,据说释迦牟尼的舍利曾被魔王抢走,是韦陀不畏艰险奋力追回。因此在佛寺中,韦陀大多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意为保护佛祖,驱逐邪魔,威震三洲。这尊韦陀像高2.5米,是南宋初期用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是灵隐寺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各位游客,汉化的韦陀菩萨在中国的寺庙里手拿降魔杵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另一种是一手握杵伫地,降魔杵的拿法不同,含义也不同。如果韦陀是双手合捧杵的,表示这是接待寺,僧侣们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陀握杵伫地的则表示此地为非接待寺,从灵隐寺韦陀的姿势来看,这里是非接待寺。

各位游客,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雄伟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大雄的意思是一切大无畏的勇士,是古印度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所以信徒们就把供奉佛祖的大殿叫做大雄宝殿。现在的大雄宝殿在清宣统二年重建,是一座单层重檐三叠式的歇山顶建筑,高33.6米,仅比天安门城楼低0.1米。这块“妙庄严城”是著名书法家张宗祥所题。大熊宝地匾额是书坛泰斗,原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题写。大殿两旁有两座建于北宋建隆元年的经塔,它外观八面九成,上面雕刻有菩萨像和佛经的故事,它和天王殿前的经幢称得上灵隐寺保存最为古老的遗迹,为省级文保单位。现在请各位随我经殿内参观。请看在正中莲花石座上跌坐的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他出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茹苦修行。35岁时,在菩提迦叶的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据说能使众生脱离苦海的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家族的圣人,释家族的智者。这尊佛像是1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构思设计。华东分院雕塑系教师和东阳木雕厂民间艺人合作创造的。整尊佛像是由24块香樟木雕刻而成,高19.6米,加上须弥座石基,总高24.8米。全身贴金,共用了86两黄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只见佛祖头部微微前倾,两眼凝视,右手微抬,仿佛正在向朝拜者讲经说法,佛祖坐在莲花台上,莲花表示圣洁清芳,出淤泥而不染。佛螺状的头发为天蓝色,象征与天齐平,额眉间有个白点是佛祖三十三像之一——白毫相光。表示吉祥如意,头部后面的镜子称为摩尼镜,象征智慧和光明。佛顶上有一把撑开雨伞似的盖称作天盖。全用珠宝装饰而成,又称宝盖。请大家在看殿内东西两壁的二十尊立像。名叫二十诸天,他们本是古印度神话中罚恶护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采用其说,作为护持佛法的神,东侧这尊手牵小孩的女神称鬼子母神,听其名称似非善类,确是这个鬼子母原是个专吃小孩的恶神,后得释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恶神转化为专门保护儿童的善神。二十诸天进入中国后已被汉化,他们的穿戴很多都是模仿我国封建王朝的文武百官,殿后排列有十二尊跌坐的像,是佛祖的十二个大弟子,民间称为十二圆觉,意为像佛那样圆满的觉悟者,据说现在的佛经就是他们根据释迦牟尼在世时讲经说法和自己的见解整理而成。大雄宝殿有十二圆觉这样的布局在全国寺院中是非常罕见的。各位游客在释迦牟尼后面是一组五十三参彩色立体群塑。高二十余米,全部用粘土,不参一点水泥,塑造了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150尊佛像,大家请看图中那位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叫善财童子,简称善财。据佛经讲,善财童子是福城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出生时有种种种种珍宝涌现,故名。文殊路过福城,看出善财童子有佛缘就指点他去南游一百城,参访五十三位名师,他历经了千辛万苦用一颗赤诚之心和一个不折不挠的行动经受了考验,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即生成佛,所以佛教建筑中的阶梯常铺为五十三级,比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整座群塑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为海,正中脚踏鳌鱼手持净瓶的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又称观自在,据说世上众生遇到灾难只要念诵她的名字,她就会寻声来救。所以称观世音。唐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观音菩萨原为男性,因佛教传入中国逐步融合进中国文化而渐渐演变,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塑成女塑像,迎合了善男信女的心理要求,使观音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女菩萨,观音脚踏鳌鱼,说是因为鳌鱼一动就会翻天覆地,所以观音将其镇住,使人间得以太平,观音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善财和龙女,他们是观音的左右协侍,请大家再看,中间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王菩萨,她曾是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削发为僧后到中国的九华山修行得道,地藏曾立下誓愿,地狱未空,誓不为佛。意思是说知道地狱里没有一个罪鬼受苦,自己才愿意成佛,最上层的那尊瘦骨嶙峋的塑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时的形象,又称饿佛像,他吃的是白猿献的果,喝的是麋鹿献的奶,这就是和尚只能吃素,但又可以喝牛奶的缘由,各位游客,在这里还要介绍两位大家说熟悉的人物,左上位那位侧着身,拿着破扇子挡住脸的就是济公,原名李修远,浙江台州人,南宋初年在灵隐寺出家,是高僧瞎堂法师的徒弟,虽然他不守清规戒律,但他为人正直善良,见义勇为又神通广大,因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至今仍流传着济公斗蟋蟀,运木古井等许多有关他的传奇,老百姓尊称为济公活佛,我们再瞧右壁中间,手拿扫帚,身黑如墨的就是疯僧,相传他本是南宋时灵隐寺一僧人,长的非常丑陋,但他心灵美好,一身正气,据说当年秦桧陷害岳飞时,到灵隐寺求签,疯僧用破扫帚朝着秦桧没头没脑的扫去,扫的秦桧失魂落魄狼狈而逃,这就是历史上疯僧扫秦桧的故事,人们对这位声张正义的疯僧非常的敬佩,就在群塑中为他立了一个席位。让他享受人间香火,灵隐寺的群塑中将人间曾经出现过的两名血肉之躯与佛国菩萨供奉一起,可见灵隐寺的立场。

在大雄宝殿后面是一座单层重檐歇山顶的大殿,这正是1993年正式开光的药师殿,药师殿匾额是由原佛教主席赵朴初先生所写,殿内正中手持白塔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右分别是手托太阳象征光明的日光菩萨和手托月亮象征清凉的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的教主,成佛时曾立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病苦,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据说他能医治百病,解除各种顽疾痛苦,消灾延寿,因此又称消灾延寿药师佛,我国历史上社会各阶层对药师如来的信仰很甚,从宗教和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心病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一切病皆由心而发,由心而生,药师佛他不可能消除人们肉体病痛,但可使众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医治信徒的心病,大殿两厢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药叉神将,按中国习俗给他们配上了十二属相的图案,你属什么就直接找他,让他给你和情人朋友开张延年益寿的药方吧,

各位游客,灵隐寺的第四进和第五进是藏经楼和华严殿,两大建筑都依山而建,密林相掩,似有“红尘飞不到之势”。藏经楼分为云林禅寺,法堂与藏经楼三部分,这里陈列着历代佛教文物珍品,收藏了各种佛经书籍,重放灵隐书藏之光彩,华严殿是灵隐寺的最高处,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经过修行后大彻大悟的保身佛形象来塑造的,体现佛祖从法身,报身到应身的三身变化,左右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尊佛像都用楠木雕成,工艺精湛成为佛教艺术的精品。、

各位游客,在灵隐寺西面有新建的五百罗汉堂,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人说是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罗汉弟子,有说是参加第一次与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还有的说是五百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灵隐寺的罗汉堂原来就有且声名远播,对苏州西园寺,北京万寿寺,香山碧云寺的罗汉殿的建造有重要的影响。可惜罗汉堂在1936年毁于火灾,1999年共耗资5000余万元的五百罗汉堂重现灵隐,共占地3616平方米。殿内供奉五百罗汉呈万字形布局。均用青铜铸成,像高1.7米,重1吨。造型形象生动,殿中间建有高12.62米的铜殿,四面透空,供奉我国大乘佛教的主佛像,其造型之别致,气势之雄伟,已列入吉尼斯纪录,灵隐寺的罗汉堂又为佛教世界增添一处文化珍品。

推荐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朋友们: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洛阳市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白马寺。白马寺位于今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在它的东面不远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勾勤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那就是东汉洛阳城的旧址。

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正式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繁荣发展的第一座菩提道场,故历来被佛教界称为“释源”和“祖庭”。“释源”即佛教之发源地,“祖庭”即祖师之庭院。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和发展各国人民的友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前不久,即20xx年6月2日,白马寺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自东汉创建起,到董卓火烧洛阳时第一次被毁,其后兴衰毁建,到武则天时,由主持薛怀义大兴土木,达到了鼎盛。随后又毁建不断,最近一次大规模重修是1972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经周总理批示而进行的。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方形的院落,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左右。门前有宽阔的广场。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山门前的这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形象温驯,雕工圆润。大家可能会问,这两匹马是否和白马寺的创建历史有关呢?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即“白马驮经”说。据在关佛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神,人们称其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音等人于公元65年,告别帝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因此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 “寺”字。再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说到白马寺,不少游人都会把它和“唐僧取经”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其实从时间上看,白马寺要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

我们眼前的这两匹石马,原是宋代太师太保、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代石雕作品。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大家看到的这座山门,为牌坊式歇山顶,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了顶部,木质匾额上的“白马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门洞,象征着佛教所说的“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磐之门。三个门洞都是用砖和青石券砌而成的,部分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氏名字,从字体上看此种券石应是东汉遗物,是白马寺内现存最早的文物。

白马寺山门内西侧,有一巨大的半截残碑,残高约1.7米,宽1.4米,相传此碑为宋代翰林学士、著名文人苏易简撰,因其碑文不是由上到下一长行通写到底,而是用短行分成几排写出来,别具格式,故称“断文碑”,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 ”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究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前面这座东西对称的建筑,东侧为新建的钟楼,钟楼前有民国时期所建的五间“门头堂”;西侧为新建的鼓楼,鼓楼前有民国时所建的“云水堂”。“门头堂”、“云水堂”现已辟为佛教法物流通处和旅游接中心。

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靠近东西两侧围墙,分别为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印度高僧之墓。二位高僧曾长期禅居白马寺内译经传教,在这里他们共同译出了中国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他们先后圆寂于白马寺,就葬于寺内,现墓前有明代崇祯七年(1634年)所立墓碑,“腾兰墓”也为白马寺六景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称为天王殿,是白马寺内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内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带,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中,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会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这一座大佛龛,共雕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雕工细腻,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艺术品。

大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长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握妖;西方广目天王,一手握龙,一手持宝珠;北方多闻天王,手托宝塔。按照中国个习惯,一他们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泥塑作品。

这尊面北站像为韦驼天将,被称做“护法神”,着武将装,立于弥勒像后,正对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种植着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火”,但在白马寺却恰恰相反,因为这里的石榴颜色是白色的。每至农历四五月份,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东侧,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高3.8米,宽1.03米,这方石碑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虽经后世重修,单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

殿内正中佛坛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像高2.4米。

这里的塑像,据说是他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形象,此次讲经,他并不讲话,叫做“不语说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鲜花,让众人猜测,即所谓“涅磐会上”“捻花示众”。大佛胸口字符号,表示大佛“福德无量”,“万德圆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则天定此符号读音为“万”。

释迦牟尼的左侧,为大弟子摩诃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来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

右侧站像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行圆满,功过无边,以“行愿”著称。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圣”,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东西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一词由此而来。

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的是一口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重二千五百斤。据说白马寺内原来还有一口大钟,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敲击,钟声四野传响,经久不绝,可远闻数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这口大钟一响,远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会应声而和,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一响,白马寺的大钟也立刻响起来,这就是“马寺钟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称“夜半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为鼓。这里的钟、鼓都是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时所敲打的乐器。

大佛殿内后部,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为观世音菩萨,由于背对大佛,又称“倒坐观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明、清时重修。殿门外东侧壁间,嵌有宋代重立的《摩腾入汉灵异记》刻石,毕无说它“字体绝类《圣教序》,北宋人书,犹有晋唐风格,良可爱也。”此刻石记载了汉明帝修建齐云塔的起始原委。

殿内天棚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这个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看起来十分壮观。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在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浮雕有三条龙。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最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告状”,如来佛即从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受到如来佛的保护,不再担心受大鹏鸟之害了。如来佛又运用神通,让供品变化的无限多,用供品代龙,满足了大鹏金翅鸟的要求,解决了双方的矛盾,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就源于这个佛教传说故事吧。

佛龛内的三尊主佛,皆盘双膝坐于莲花宝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尊称“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像高2.25米,整个形象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释迦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三尊佛形制、风格大体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站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

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这一组十八罗汉,都是坐像,形态各异,通高介于1.55—1.61米之间。西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形象,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顶。有些游人就把他们戏称为十八罗汉一枝花。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欢迎朋友们再度光临洛阳白马寺!

推荐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各们朋友们,我们今天参观的下一站是享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的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千米处,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创办的第一座寺院,是源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座提道声,被佛教界尊称是“祖庭”和“释源”。“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它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思想文分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提到白马寺呢,我想大家的脑海里会更清晰的浮现出唐僧取经的那匹白马吧,那告诉大家的是,它可比唐僧取经早560多年呢!

说到“白马寺”三个字,大家会问,既然不是白龙马的马,又为什么叫“白马寺”呢。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寺”字。那“寺”字是源于我国封建社会交外机构鸿胪寺的“寺”,后来成为我国的寺院的通称。白马寺呢,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白马驮经的故事。在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晚上,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早上,汉明帝召集大臣,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博学的傅毅启奏道:臣听说,西方有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明帝听罢,信以为真,于是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蔡秦余人于公元65年离开洛阳,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大月氏中(今阿富汉)遇到印度高僧摄摩滕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诚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扬佛法。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像,佛经返回国都洛阳。汉明帝见之非常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公元68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

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又公布白马寺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xx年6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话说到这里,白马寺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记清我们停车的位置和车牌号码及集合的时间,地点。随我下车去参观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吧!白马寺游览示意图及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便来到了白马寺的山门前了。寺前的这两匹白马,是宋江代附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是两件优秀的宋江代石刻。1935年前后,主持僧德浩法师重修白马寺时,将他们置于山门前。我们看到的这座山门呢,始建于明代,1981年翻修顶部,“白马寺”三个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

会长赵赴初先生题写的。山门这三个洞称“三解脱门”即无作门,无相门和空门。现在清各位随我进入白马寺。在我的左手侧有鼓楼,右手侧有钟楼。在钟楼以东鼓楼以西,分别是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他们共同译出了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参观了。请大家随我直接进入第一重殿——天王殿。

迎面坐的大肚佛是弥勒佛,他笑容满面,左手握布带,右手持念珠,形象生动有趣为明代造像品。要告诉大家的是啊,在中国汉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供奉弥勒佛,人们进入佛寺后,首先看到这一乐呵呵的形象,使人们对佛门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四周贡奉的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一,西方广目,南方增长一龙,北方多闻一年。四大天王喻意风调调雨顺。四大天王为清代泥塑。在天王殿东西两侧,有许多石榴树,人们说“五月石榴红似水“,而白马寺的石榴是白色的。

这尊面北泥像佛为韦驮天将,被称做“护法神“,著武将装,立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的释迦牟尼佛,执行着维护讲经道场,不许邪摩侵扰的任务,为清代泥塑。第年农历四月份,树上开满了晶莹洁白的石榴,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啊”!

天王殿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随我继续向前走,参观白马寺第二重大殿——大佛殿。朋友们,我们现在便进入大佛殿了。大佛殿是寺内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动均在这里举行。现存大佛殿是明代重修的。殿内正中供奉七尊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天人共七尊。主佛释迦牟尼佛,坐须弥座上,像高2.4米,据说这是他不语说法时的样子。大佛胸口的字符表示大佛“福德无量”。释迦牟尼左侧为大弟子摩汤珈叶,在这次“不语说法”中,惟有他懂得佛祖的真正用意,从而破颜微笑,后被推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在侧为大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识,被称“多闻第一”,中国禅宗推举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珈叶左侧为文殊菩萨,右手持经书《般若经》以知识渊博,聪明智慧著称,阿难右侧为普贤菩萨,手持如意钩,德阳行圆满,功过天地,以“行愿”著称。释迦牟尼与文殊,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东西待立的两位供养天人,手持鲜花,体态娇娜,也称“散花天女”,在大佛讲经时,供养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天花乱坠”由此而来。还告诉大家的是大佛殿东南角是一口重2500斤的明代大钟,殿西南角为大法鼓。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下一个殿——大雄殿。

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第三重殿——大雄殿。本为元代

所建是明清重修的。佛龛内的三尊圣佛,皆盘双膝于莲花座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尊称大雄,即像大力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给人以庄严圣洁之感。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三尊佛左右相对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殿内两侧供置”十八罗汉“。值得一提的是:大雄空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24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采用夹干漆造像工艺,为传世文物瑰宝。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一套是白马寺等之宝。殿内天相月上,画有鲜艳的莲花图案,殿中央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在上层龛额正中,浮雕着一只大鹏金翅鸟。佛教传说,大鹏金翅鸟的两侧,还各有三条龙,大鹏鸟喜欢吃龙,龙万般无奈,只好找如来佛祖告状,如来从身上所披加沙上抽出一束丝,用一根丝覆盖一条龙。从此,龙爱如来保护,不再担心爱大鹏鸟的伤害了。如来又运用神通,让贡品变化无限多,让贡品代替龙,满足了大鹏鸟的要求,实现双赢,龙鸟皆大欢喜,佛龛上的图案,大概也就勇于这个故事。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接引殿。

据说佛教徒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功课,可由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正中主佛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作接引状,左手指西方“极乐世界“两侧分别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西方三圣“,为清代泥塑。接引殿在日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最晚最小的建筑。

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汉明帝刘庄小时候曾在此避暑,后来二位印度高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四十二章经》就在此译出。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白马寺最后一重殿眦卢阁。整个台上以眦卢阁为中心,周围配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院落,为明代重修,殿内佛坛上中间为眦卢遮那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的是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眦卢佛是佛教中一具重要教派密宗所信奉最高的神。两侧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他们三个合称“华严三圣”,清凉台两侧建有藏经阁和法空阁,分别供奉泰国送的中华吉佛和印度前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朋友,导游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现在给大家15分钟自由活动进间,15分钟后大门口集合,请大家抓紧时间。好了,自由活动吧!

推荐清凉寺活动内容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参观游览五台山以及它的建造年代最早的寺庙之一显通寺。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的基本概况。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北部,西南距五台县城70公里、忻州市140公里、太原市240公里,北距大同210公里。总面积约为2837平方公里,以台怀镇为中心的景区面积376平方公里。五台山是华北地区最高的山地,以岁积坚冰、曾无炎暑、夏仍飞雪故曰清凉,又因五峰耸出、顶无林木、犹如垒土之台名曰五台,是中国佛教著名的活动场所。以台怀镇为中心分别为,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山位列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不仅风景秀丽也逝代建筑艺术的宝库,我国抗日革命根据地。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显通寺,显通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共有400间房屋,65间殿堂。始建于东汉永平20xx年,距今已有近20xx年历史,因菩萨顶那座山峰与佛经上记载的印度灵鹫峰极为相似,因此建成后依山得名灵鹫寺,后来汉明帝为了表示自己信佛,在灵鹫寺前加了”大孚“两字,因而寺院全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期再建,因前有花园,又叫花园寺。后唐太宗重建,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藏在此处将其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整个显通寺共分为七个大殿,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七处九会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后高殿。下面请大家跟我一同游览显通寺。

站在显通寺的门口大家会觉得这里的布局有些奇特,当地人说显通寺有四大怪:钟楼建在外,山门斜着开,经阁前后盖,殿殿文殊在。大家可以看到钟楼没有按照传统的建筑布局建在寺庙之内,而是建在了山门之外。钟楼为两层三檐结构,楼内梁上悬有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叫长鸣钟,也叫幽冥钟,是明万历年间铸造,重达9999.5斤。

大家可能还注意到显通寺没有天王殿。显通寺有著名的“三有三无”——有门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这就是其中的有门无佛,门前只有两通石碑,分别为龙虎二碑,寓意有龙虎把门就不用劳驾四大天王了。

走进院落第一座殿堂售音殿,门顶这幅“霞表天城”的金子匾额是乾隆皇帝御笔。殿内供奉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侧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称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经书,故也称藏经殿。

绕过大文殊殿,我们来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是显通寺的主要建筑。里面供奉横三世佛,殿堂采用以木结构为主,尚未四阿顶,下位四出廊的建筑形式修建,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墙壁只起到挡风寒的作用,此殿占地一亩二分,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大雄宝殿之后的是无梁殿,这就是三有三无中的有殿无梁,因其通体没有一根梁柱所以叫做无梁殿,同时象征佛法无边无量,也称为无量殿。外观上看似欧式建筑,并且涂成白色,象征佛教净土与无限光明。整个大殿外观7间实为3间,外观2层实为1层,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建筑。无梁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取释迦牟尼曾在7处9次讲经说法之意。

千钵文殊殿内供奉的是千钵千手千释迦文殊,象征文殊菩萨的无量智慧。

绕过铜殿我们来到后高殿,也叫藏经阁。里面供奉甘露文殊和讲经说法八大论师。

好!游客朋友们五台山显通寺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自行游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