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和方法 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9:33:55 页码:8
中国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和方法 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4篇)
2023-01-12 09:33:55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中国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过去,甲骨文研究者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埋首,一片一片缀合甲骨碎片。如今,甲骨文研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全新技术手段,开启了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党的_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近3年来,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和提炼蕴含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支持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一系列成果陆续推出。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说:“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汉字既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201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旨在梳理这些思想文化术语,并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设立8年以来,工程整理译写了900余条术语词条、出版了四大系列图书、向28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输出32个语种版权、建成5个开放的思想术语数据服务平台,在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字到词再到语言,语言文字事业的脚步从未停歇。

20_年,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语保工程一期历经5年,已经完成1712个点的语言资源调查采集,调查范围涵盖全国所有省区市的123个语种和全部汉语方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库和展示平台。“这些语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迭代性,是无价之宝。”语保工程首席专家曹志耘说。

2022中国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我叫__来自__单位,我演讲的题目是《饮水思源念党恩,同心共筑中国梦》。

__年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蓦然回首,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到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再从以___同志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共产党,高举旗帜继往开来,让中国人民强起来。到如今新一届的领导人又带领全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百年之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这其中的一切无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功劳,这累累的硕果无不闪耀着党性的光辉,党性的温暖!

无论是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还是退休以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或是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见义勇为的好市民方俊明,在他们的心里,都时时刻刻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用最纯粹、最勇敢、最无私奉献的一颗心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

也唯有像他们这样用真情关心群众,用真爱爱护群众,用真干惠及群众,把为民谋利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之中,竭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利。为人民群众撑起一片祥和美丽的天空,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赞美,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心里名副其实的一位好党员。

说到这,我不禁要提到这样一位普通的基层党员,她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山西省襄垣县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段爱平。返底村地处山区资源匮乏,村民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村里的孩子们只能挤在一间阴暗破旧的危房里读书。而那时的段爱平做煤炭生意已经积累了上百万的财产。

凭着一颗善良仁爱的心,1999年段爱平上任后,她先后给村里盖了起了新学校,建起了养老院。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电网,投资园林建设,为了这些项目段爱平已贴尽了自己的全部家财。当村里遭遇了危险的汛情,段爱平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挨家挨户地察看、帮助受灾群众转移财物,浑然不顾自己已经是一个58岁,身患癌症晚期的病人,直至躺在了病床上她还一心惦记着,要尽力为村民做更多的事。百万家财没有了,村里学校的教室却明亮了起来,原本健康的身体累垮了,乡村的面貌却改变了。

大山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老百姓的心。

正因为中国有着千千万万个像段爱平这样敢于有做作为,甘于无怨无悔的好党员,才凝聚成了中国浩然勃发的正能量,点燃了中国梦想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行的事业。

中国梦很大,而我的梦却很小。我梦想着有一天能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我相信每一位身在银行工作的人都与我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普惠金融之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情系百姓,爱岗敬业。把方便带给百姓,把温暖回馈给客户。让服务迈上老百姓的心坎,让心中多一份责任和关怀。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行动践行诺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__农商人的胸怀和梦想!

鲲鹏展翅九万里,策马扬鞭自奋蹄。

待到蛟龙入海时,再展宏图凌云志!

2022中国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2035年,我已经是31岁,步入工作岗位踏上新的旅程。回想20__年,不禁感慨“思想汇报范文中国的发展迅速”。20__年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凸显。而如今已是世界五大强国之一,生态文明,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科技发展,国力强盛,引领时代的主流。

走出家门,脚踏“轮滑车”,在屏幕上输入要到达的目的地,会自动安全快捷将你送达。我是一名设计师,有自己的工作室,坐在办公桌前,拍了拍桌面,说“把我昨日设计的原稿投到显示屏上”,________未断,我的手表震动,点击接入,一个人物投影在我面前,是母亲。

“工作忙吗?有没有按时吃饭睡觉?”母亲关切的问着。

“工作生活都顺利,母亲你不用担心,你在海边的旅游玩的开心吗?”

“海边风景很好,空气清新,还有很多新鲜的水果和海鲜,我要多带一些芒果、荔枝回去,和你分享美味。”……

母亲才出门旅游一周时间,基本天天都视频,ai智能已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距离更近,感情更亲。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大街上一个人走着,四周建设的立体环保城市,空间布局很合理。天空很蓝,草地很绿,地面很干净,环境很安静。一个小朋友把饮料瓶扔到垃圾回收桶中,ai智能垃圾桶回赠了一个小礼品给小朋友。还有水循环资源利用,有些水可以浇花,空中菜园、空中花园。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我们都有啦。

到2035年,我的中国青山绿水更加美丽,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康,中国的科技站在世界的前沿,工作总结范文中国的“一带一路”影响带动了更多互助发展的国家。中国不仅将自己建设的更加美丽、自信、强大,在世界的舞台上,也发挥出大国强国的正能量作用。

2022中国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不足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

《乡土中国》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在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乡土中国”这一符号有着实实在在的研究意义。《乡土中国》也在这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里,成了畅销书。

费孝通认为:靠务农为生的乡下人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来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规矩”即可约束行为,法律则大可不必;“常识”即可应付变化,“规律”就可有可无了。

中国人有“私”的毛病,费孝通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和势力而定。波纹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亲疏远近为出发,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力和义务的共识和遵从。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形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道德要素:“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谈论文字下乡的问题里面,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下面就讲到他的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差序格局”。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在中国就不一样。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亲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西方要的是权利,而我们攀得是交情,我们讲究是等差。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其实不止乡下人私,城里人也私啊,甚至有些可能比乡下人更私。这不,在文人笔里是中国威尼斯是苏州,作者却认为“天下没有比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在接下来是内容中,费孝通先生讨论了私和公家的关系,以及这个社会和西洋社会的不同。费孝通先生认为,西洋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爸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由此,我们的社会可以或说很大也很小了,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没有详细概念。我是一名见识浅薄的学生,在这里也概括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就在此打住算了。

到此,我已经把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乡土中国》大概的看了一遍,并从每个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费孝通先生的原话,加上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通观全书,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一个搞文学很谦逊的人,这从他在“后记“里说自己写作这本《乡土中国》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可以看出。还有,我认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师益友,他写作的文章多用熟语,时常把自己和农村联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为农村孩子的我,读起他的书来感觉相当亲切,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他没有丝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认为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也是让我感到相当佩服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