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观音山森林公园心得体会和方法 观音山森林公园游玩攻略路线(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9:40:53 页码:13
观音山森林公园心得体会和方法 观音山森林公园游玩攻略路线(4篇)
2023-01-12 09:40:53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观音山森林公园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西樵山是一座具有四万五千万年历史的死火山,直径4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346米,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西樵山风景资源丰富,有72座奇峰,36个岩洞,232眼清泉,28处飞瀑、10大景区(白云洞景区、黄飞鸿狮艺武术馆、南海观音\宝峰寺景区、碧玉洞景区、天湖景区、九龙岩景区、翠岩景区、石燕岩景区、桃花园景区等)、东西2天湖,更有众多名胜古迹和湖、泉、涧、岩、壁、潭、台点缀其间。

?西樵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离佛山27公里,东北距广州45公里,西樵山海拔 346m,是一座古火山,山体外陡内平,状如莲花簇瓣,直径4公里,周长约13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有72座峰峦,以大科峰(海拔344米)为最高,群峰罗列、参差有序,九龙岩、冬菇石、石燕岩等峰峦,形态万千,西樵山最大的特点是"山里有湖湖里有山,水在山中山在水里"全山有16个岩洞,232个泉眼,28处瀑布,"飞流千尺"、"云岩飞瀑"最为壮观,山顶有3个"天湖",动植物种类繁多,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观云海、看日出和避暑胜地,也是地学考察的好地方。

西樵山是新石器时代珠江三角洲主要采石场和石器制作场,是华南地唯一大型古石器制作场,史学界称为"西樵山文化"。自古便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誉。西樵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已有6000多年文明史,古西樵山人创造了灿烂的"双肩石器"文明;明清期间大批文人学子隐居于此,故又有"南粤理学名山"的雅号;西樵山也是"南拳文化"的发源地,一代宗师黄飞鸿就出生于西樵山附近村落,现在的西樵山已经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樵山素有"珠江文明的灯塔"的美誉,早在6000多年前,勤劳聪慧的

西樵山人,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双肩石器"文化;明清时期,以湛若水、何白云、康有为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学子隐居西樵山,探求理学,锤炼心性,使西樵山获得了"南粤理学名山"的雅号,西樵山的宗教文化特色鲜明,她不仅以佛、儒、道三教融合为其特色,更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雅的观音文化令人瞩目,耸立于西樵第二高峰大仙峰上的世界第一观音座像已成为人们研究观音文化的必到之所;西樵山还是"南拳文化"的发源地,一百多年前诞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就是这个门派的代表,黄飞鸿一生以弘扬国粹,振兴武术为已任,因其崇高的武德医德,深受人们爱戴,以他为题材编写的图书、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林林总总,蔚然大观,他那种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家喻户晓、妇孺皆如,英雄黄飞鸿及其"南拳文化",已成为当今我国旅游文化层面上的一大热点;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西樵山,其绿色文化更为突出,西樵山以其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成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逐步走向"都市化"的南粤民众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一块福地。

著名景点

云泉仙馆

原为玉楼书院,后被改建为道观,观内建有守真阁、听泉楼、高士阁 及道教神殿等,皆依山借势而筑,画栋雕梁,清雅别致,宛若仙宫。

云泉仙馆依山势建筑,为二进歇山顶建筑,主要有前殿,钟鼓台、祖堂、墨庄、帝亲殿和后殿厢房等,殿前置有两根石华表,石狮一对,其两侧保护墙壁上饰狮子、凤、鱼等浮雕和六骏图、百鸟朝凤壁画,殿门左右为钟鼓台,前殿有券顶迪廊,厢房,设中门,后有放生池,后殿为赞化宫,奉祀吕洞宾。清代的精美砖雕、雕像双龙抢珠、百鸟朝凤壁画等都是馆内重点文物,它见证了佛山陶瓷的辉煌,作为广东砖雕主产地之一的佛山,像云泉仙馆保存如此完好的清代砖雕并不多见。

白云洞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1520xx年-1566 年),现名樵园,园之周围峭壁凌空,飞泉吐玉,亭

台楼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樵园后山有天湖、云路村、丹桂园等景点,东麓有石燕岩、冬茹石、响水岩等胜景。白云洞位于山的西北麓,是西樵山36洞之一,被称为西樵山风景区的总汇,曾有"欲揽西樵胜,先应访白云"之说,历代的士大夫、文人、墨客给白云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如三湖书院、奎光楼、云泉仙馆、白云古寺等一批明清建筑和摩崖石刻,其中"西樵云瀑"在清朝已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白云洞景区,位于西樵山麓西部,面积1.2平方公里,曾有"预览西樵胜,先应访白云"之说。 历代的士大夫,文人给白云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如三湖书院、奎光楼、云泉仙馆、白云古寺、字祖庙等一批明清建筑和摩崖石刻等,其中"西樵云瀑"在清朝已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君行西樵,宛若画中游历,秀甲西樵的白云洞景区,融二十四景于一体,而其间古代建筑掩映,错落有致,白云古洞,峭壁天成,形似空中舞台的逍遥台也会让你留恋往返,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白云洞景区又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华灯璀璨的夜公园,为名山美景披装挂彩,锦上添花。

南海观音文化苑

西樵山南海观音文化苑坐落于南海市西樵山大仙峰顶,由南海观音主体法相、圣境汇芳、圣域市肆、福寿莲池和环海镜清组成,面积15万平方米,所在大仙峰海拔292.47米,系西樵七十二峰之一,左右分别为双马峰和马鞍峰,背枕西樵最高峰大仙峰。俯瞰大仙峰,完全符合"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伏,背玄武垂头、前朱雀翔舞"之最佳吉穴之势。

观音法相高为61.9米,寓意观音成道于之意。法相为坐姿,顶有宝珠天冠,项有圆光,弯眉朱唇,眼似双星,目光微俯,披天衣,挂璎珞,带项饰,着罗裙,慈眉善目地稳坐在莲花台上,广视众生,显现安详凝重,救苦救难的慈悲法相。观音法相莲花座直径36米,外部镶嵌上下三层共66片莲花瓣。法座内部是蔚为壮观的五层大厅,陈列众多的观音文化艺术品及功德林等。莲花座四面环水,有四桥通达,寓意四方净土,八方德水,四边皆道之佛境。宝峰寺

西樵山宝峰寺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南粤四大名寺之一,是一个旅游、祈福的好地方。自晋代佛教东传,在西樵山建寺弘法的高僧就很多,到了明代香火鼎盛。宝峰寺得到惠连法师兴教弘法,颇有名气。该寺建于明永乐甲申年(一四零四年),成化己亥年(一四七九年)重修。奈古刹风华正茂之际,历尽沧桑,现仅存断墙残壁。

应社会各届之意,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易地重建西樵山宝峰寺。宝峰寺重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岗。新址南北长一百八十米,东西宽一百二十米,面积二万一千六百平方米,寺之中轴线上建山门和大雄宝殿,两边分别建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并建方丈楼和僧舍。建筑按明代风格设计,尽量保持原址的建筑风格,使宝峰寺清雅古朴。宝峰寺的第一殿天王殿。一进殿,首先见到的一尊满面笑容,大肚的菩萨就是弥勒佛,也叫笑佛。弥勒佛背后,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的就是韦驮菩萨,又称韦驮天。两旁还有四尊大佛像,称为"护世四天王",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大金刚",代表风调雨顺的意思。

广场左右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在广场的正前方大型的浮雕,是一幅药师海会图。

宝峰寺的大雄宝殿为主要大殿。大雄宝殿于20xx年一月二十八日(即丙戌年十二月初十)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仪式,并正式向游客开放。大雄宝殿供奉的是三宝佛,分别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左边的是大迦叶尊者,而右边的是阿难陀。 在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有两座殿堂,左边的是普贤殿,里面供奉的是普贤菩萨,人称大行菩萨。右边文殊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人称大智菩萨。在文殊殿后,建有斋堂,里面有各式各样、美味可口的斋菜可供各位游客享用。

三十三座名亭

与宏伟壮观的观音巨像相映的还有千佛映辉景点,依山傍势建成的三十三座名亭,分别供奉着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大仙峰左侧,建成极具艺术价值的国内外观音寺庙,观音造像的微缩景区。还有圣域市肆、福寿莲池、环海镜清、牌坊广场等别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观音文化建筑群。

三湖书院

康南海"戊戌变法"的摇篮

"烟雨西樵乍霁开,三湖碧水映楼台。追寻遗迹康南海,不尽沧桑过眼来。"这首诗生动的重现了康有为在西樵山白云洞三湖书院苦求变法强国之路的历史。

泉声如琴,松涛如韵,瀑声如潮,鸟声如雨,白云洞果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导游说,西樵山书院盛于明、清两个朝代,共有6间书院。如今只剩下康有为曾读过书、最为出名的三湖书院。书院建于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因为位居于应潮湖、鉴湖、会龙湖之间而得名。

松柏苍翠,绿树掩映,拾级而上,远远就看见民族英雄林则徐书写的"三湖书院"门匾。1878年冬,年仅21岁的康有为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迷茫、忧虑,遂离开岭南儒学大师朱次琦,来到三湖书院苦读。"秋风每赋感知己,记得樵山花又红"。康有为在这里遇上了人生知己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张鼎华,才有了机会走出三湖书院,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

历史长河、潮起潮落。字祖庙供奉的是中华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奎光楼供奉的是开文运点状元、中国古代文学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神。魁星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用笔点上谁的姓名,谁就会高中状元。

高山流水,空山鸟语。这两座文星楼均建于1777年(清乾隆丁酉年)。当时西樵人文不景气、学子科举难中,西樵简村28户大户人家为了振兴文气,捐资在白云洞建了奎光楼和字祖庙。两楼建好后,学子每逢进京赶考、小孩入学启蒙都要来此参拜两名文星,举行开考和启蒙仪式。自此,西樵文运畅通、科举昌盛,举人、进士不断。仅上金瓯和大桐堡在清代就出了30多名进士、举人。奎光楼和字祖庙从此名声大振,连南海也有许多学子前来参拜,感受文气和灵气。据史料记载,仅同治、光绪年间,南海就出了60多名进士。"山风如醉起诗情,细弄朝霞步履轻。春光最满桃源阁,云抹烦心风洗尘"。如此读书圣地,不可不带孩子一游。

有关观音山森林公园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水观音亭位于江西省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汤显祖在此曾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又称"水观音亭"。1920xx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玉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水观音亭白墙黛瓦,花梁朱柱,挑檐翘角,漏窗花墙。院内绿树成荫,鲜花怒放,湖石点缀、曲径通幽。在喧嚣繁华的闹市中,在湖光水色的怀抱里,杏花楼轻巧恬静。

水观音亭位于南湖湖畔,现南昌市南湖路34号。据传明朝正德年间,曾为宁王朱宸豪之妻娄妃的梳妆台。万历年间一度为相国张位的别墅,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在此多有吟咏。清朝时为祭祀娄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东湖杂诗有:"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时改称观音亭,有小巷通广济桥,巷口额称"湖心观音阁"。

亭周围湖水滢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20xx年民间募捐重修,面积约200平方米。亭高两层,四周用砖石砌墙,涨水时不淹。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合设于此,举办文物展览。1986年重新维修,并增辟广场、院门,现南昌画院设于其内。

据《南昌府志》记载:杏花楼始建于唐,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水观音亭

年),宁王朱宸濠在此为其妻娄妃修建"梳妆台"。娄妃,上饶人,明代有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尤以书法精湛。相传她能以秀发蘸墨书写,杏花楼前两块巨石牌上的"屏"、"翰"二字,就出于她的青丝所书。

朱宸濠谋反失败后,万历年间(公元1537~1620xx年),相国张位将此辟为别墅,改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著名戏曲大师汤显祖,以及刘应秋、吴应宾等文人在此与师对弈吟诗,著书立说,成立"杏花楼社",著有《闲云馆集》等,时为文人墨客休憩相聚之所。至清初年间,因祀娄妃,居民在其西侧募建"因是庵"。清乾隆五十三年改称"观音亭",又因择水而居,俗称"水观音亭"。解放前,著名老艺人范庆云、画家傅抱石、徐悲鸿等都曾在此居住或雕刻、作画。

杏花楼是一幢以四堵风火墙相隔的中间二层厅楼,两旁各以单层厢房、白墙黛瓦、花梁朱柱、悬嵌壁画式结构空透廊屋;在外形上,有重叠的阶梯马头墙,挑檐翘角,高低错落,层次分明,配以轻巧多变的石砌漏窗花墙,尽显古雅之风格。湖岛以太湖石为点缀,小径曲折绕楼而行,极具江南风貌的楼阁。 南昌地名办龚敏春:从《南昌市地名志》分析,观音亭最早叫"因是庵",后来作为古人张位的别墅时称"杏花楼",再后叫"观音亭"。对于南昌画院想恢复"杏花楼"命名的想法,不会反对,只要不是凭空杜撰的名称就行。南昌地名办顾问陶端正查看过一张南昌市的古地图,发现娄妃的梳妆台所处位置竟不在南湖,而是在相距数百米的墩子塘。可是,南昌市历史上称之为梳妆台的地方只有一个。因此说,对待历史上的东西,不要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不要自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它允许多说并存。 水亭观音

《南昌掌故轶事》资料介绍古亭最早因娄妃得名"梳妆台"(又名粉台),后来由张位修建并改称"杏花楼",内设"闲云馆"。至清代进行了一次募建,当时为祀娄妃(朱宸濠反叛失败,娄妃投江自殉)。民间相传,水观音就是娄妃的化身。由此看出,古亭命名"杏花楼"的历史比"水观音亭"更悠久。水观音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僧人果传募捐重修因是庵,并改名为"观音亭"。观音亭位于湖中,湖中种有荷花,因此,民间俗称"水观音亭"。然而,重修后的观音亭香火并不旺盛,清初诗人陈允蘅曾写诗形容称"人踪看渐少,鬼语趁流莹。"

民国时期,因年久失修,杏花楼与观音亭逐渐倾圮。1920xx年,以张嘉猷、包发鸾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开始筹划重修观音亭,并于1920xx年修葺完成。1920xx年,南昌八一起义时,杏花楼和观音亭成为了起义军攻打驻守贡院(今八一公园)敌军的一个战斗点。

据史料记载,杏花楼先后是陶英小学、省文管会的教学、办公场所。"文革"时期,观音亭被毁。1983年,杏花楼划归南昌画院管理。经过全面整修,南昌书画界创作、交流和展出的重要场所。20xx年底,杏花楼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昌画院办公室主任周静韦介绍,早在20xx年南昌拟推市内公交旅游精品专线时,就向南昌市公交公司提出过建议,希望将此站牌上标注的"水观音亭"更改为"杏花楼"。与此同时,还向市地名办作过反映,可惜最终未能如愿。至今,途径南湖畔的33路和229路公交车的站牌上,仍是"水观音亭"几个字。

"《补城名迹记》中诗云:'娄妃妆台何处寻,传闻遗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贪福利,募缘建阁祀观音。'由此可见,杏花楼和观音亭建造年历不一,前者是明代以前,后者为清代以后,方位也分东西以墙相隔,各自立门户。既然后者不复存在了,就应彰显前者历史熠辉。"周静韦坚持地认为。观点二:先有观音亭 对于南昌画院的说法,南昌市滕王阁管理处处长宗九奇发表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宗九奇说,从历史资料推断,"杏花楼"原"因是庵"都是"观音亭"建筑的一部分,唐代始建时就是这样。而且,那时的杏花楼叫闲云馆,是后来被改称为杏花楼的。也就是说,此处叫观音亭的时间比叫杏花楼要早,南昌画院还未搞清这段历史。如今,南昌知道此处叫"水观音亭"比知道叫"杏花楼"的人多得多。基于这两点,水观音亭不必改称为杏花楼,为尊重历史,也不能改。

有关观音山森林公园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讲解线索:概况—天湖公园景区—南海观音文化苑—四方竹园—石燕岩景区—碧玉洞景区—翠岩景区—白云洞景区—黄大仙圣境园

概况:今天我们带领大家浏览南粤名山—西樵山。西樵山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的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它是广东省著名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罗浮山、鼎湖山、丹霞山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山,面积20平方公里,主峰大科峰海拔344米。

西樵山的得名由来已久,“樵”是打柴的意思,传说古时广州人将往东面打柴的罗浮山为东樵,将往西面打柴的山称为西樵,西樵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西樵山因峰石灿烂如锦,又名锦石山;传说是仙姑道士修道炼丹,羽化成仙之地,又有仙山之称;因明清常有名士在此设院讲学,探求心性而被称为理学名山。

西樵山是一座古火山丘,它的断崖绝壁,记载着古火山活动的情况。西樵山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景观,更有众多秀美的自然景观。“西樵山文化”被称着是珠江流域从野蛮通向文明的灯塔。西樵山的秀美在于它幽、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若观火,二十五条瀑布,大小泉眼两百个。

天湖公园景区

现在我们到了天湖公园。天湖公园是一个古火山口湖,略呈卵形,水面约占120亩。湖中的浮龙是我国第一条供游客观赏的大型水上金龙,龙长20米,龙身直径0.6米,用塑料玻璃制造的。天湖的左侧是新建成的天湖艺术广场,占地1.7万平方米。艺术广场设有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棋局,每一个棋局都是棋谱留下的残局,那边半人高的兵、马、帅组成的正是“秣(mò)马厉兵”的象棋残局。

南海观音文化苑

南海观音文化苑,占地15万平方米,是弘扬观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景区,由牌坊广场、观音法相、影壁组成。

牌坊广场以牌坊为主体,这座牌坊高18米,宽32米,全部由花岗岩拼垫而成,做工精细。牌坊前刻有香港永惺大师的题词“大慈大悲”,背后刻有叶选平的题词“鸿慈普佑”,牌坊前雕刻四大天王,寓意“风调雨顺”。

影壁是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入口,影壁后的护法韦驮是由整块石头凿成的。

前方是文化苑的中心——南海观音的主体法相,主体法相高61.9米,借寓观音成道于农历六月十九日之意。南海观音法相用纯铜练制,法相的莲花座直径36米,高14.9米,外部镶嵌三层共66瓣精致的莲花瓣,内部是蔚为壮观的五层大厅,建筑面积达4370平方米,陈列展览众多的观音文化艺术品以及捐赠善信的瓷像刻名。

观音法相莲花座四面环水,有四桥通达,按佛经描述,寓意四方净土,八功德水、四边阶道之佛境。水桥外有宽阔的平台,代游人善信景仰观音法像。外环为莲花廊,内设功德墙展示捐赠善信的瓷像刻名。莲花廊外壁以精湛的壁画及浮雕来展现关于观音的故事和传说。

四方竹园

游客们,现在我们看到的竹林是西樵山的特产四方竹,它的茎枝圆中略方,用手摸它,有明显的方形感。这种竹子株型矮小,只能到现在我们所见的这么高。有趣的是,将四方竹移到山下或别处种,四方竹就会变成普通的圆身竹子。

这里还有一个幽婉凄美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一对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私订终生。当男子到女方家求婚时,女孩的母亲嫌男孩家穷,拦在门外唱道“不是花靴莫逛街,不是利斧莫砍柴,除非山里天地变,竹子成方送女来”。男孩是个痴心的人,他决心要将圆圆的竹子捏成方型。当他欣喜若狂地拿着竹子来到女孩家时,才知道自己的恋人早已跳崖殉情了。男孩悲痛欲绝,将自己捏方的竹子种在女孩的坟前,然后去山后的宝峰寺出家做了和尚。从此山里就衍生出一个习俗,男

子到女方家求亲,一定要在女方家门口种上四方竹,以示爱情的坚贞。大家摸着这奇异的四方竹,玩味着这优美的神话传说,是否深受感染?

石燕岩景区

现在我们来到了石燕岩景区。

这里是观日亭。观日亭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观看日出的地方,若是晴天的早晨,五六点钟左右站在这里就可以看到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一块雄伟的奇石,就是石屏风。石屏风正看似指天长剑,侧看像云底屏风,其实它只是古代采石工人采石后留下的一座标界。

石燕岩是明代人工采石矿洞,因石燕栖息洞中而得名。它的洞口扁圆如唇,但走进洞若观火内便宽阔起来。洞内采凿石块留下的支撑柱把洞分为内外两层。外洞好像一所大堂,高达数丈,能容纳1000多人,内洞洞底长年积水而形成湖泊。湖水清澈见底。湖中有两块巨石,一石露出,状似汽车。名叫“水上汽车”,一石漫于水中,好似牌坊,称为“水底牌坊”。

这块上望似仙桥,下望似冬菇的石头,名叫冬菇石,又叫仙帽石。

大家现在看见的西樵山中最长的瀑布——云岩飞瀑,飞瀑从200多米的高处跌下,冲成无底井,挂在云岩洞前飞洒成大水帘,蔚为壮观。

碧玉洞景区

碧玉洞景区位于西樵山东北部,明正德年间,这里已是山中的著名景区,许多文人学者纷纷来这里读书咏诗,潜修赏景,留下众多的摩崖石刻。

走进碧玉洞,这块巨石上苍劲的“玉岩”两字相传是明代祝枝山的手迹。这里的玉岩飞瀑,旧称西樵山的第一大瀑布,飞流澎湃,珠瀑纷洒,声如雷鼓交鸣,云气如烟如雾。

翠岩景区

翠岩景区包括蟹眼泉、翠岩、无叶井等景点。大家看到坡上有块巨石隆起,好似蟹盖一样。石下有东西两穴,大如海碗。地泉自穴下往上喷涌。高出穴面,远望如蟹眼闪动,蟹眼泉因此而得名。

我们现在来到翠名,翠岩又名观翠岩,它是一个呈漏斗状的狭长的谷,长约80米,谷底一道急瀑下流成小潭。潭上又有两道小泉,一刚一柔。刚者喷射,柔者缓垂,称为碧云瀑,又称阴阳水。谷内有两个石室,是清代画家黎简和何丹山的隐居作画处。

现在我们来到了碧云山村,这里有一个西樵山最大的泉眼—无叶井。井口呈方形,井宽、深约1米。井水澄碧见底,冬暖夏凉。

白云洞景区

白云洞是西樵山36洞之一,居西樵西北麓。清人把全洞分为三个洞天,命为24景。奎光楼是白云洞的进出门槛,楼高三层。湖边巨石上矗立的这座飞来塔高7层。塔后是康有为先生年青时读书的地方—三湖书院。三湖书院的门匾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亲笔题写的。

湖上还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庙堂式建筑—云泉仙馆,这里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庙宇。 最后我们来到飞流千尺瀑前。此瀑又称为大云泉,曾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瀑布分三层,上层叫龙涎瀑,瀑短而小,中层叫云外瀑,下段绕崖急泻,在一块斜倚的巨石旁猛然冲下,水花飞溅,非常壮观。

白云洞炎夏不热,冬日不寒,林荫茂盛,流水潺潺,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先生有诗赞道:“欲揽西樵胜,应先访白云。”

黄大仙圣境园

黄大仙圣境园位于西樵山聚仙峰前,鸡冠峰下。此园依山环水,占地600亩。主体工程黄大仙石像高28米,由7000多吨花岗岩精雕而成。迎面望去,黄大仙手握佛尘,身披道袍,显现安祥、肃穆的圣态。

圣境园内还建有宏伟壮观的“八卦”露天玄坛及“回音壁”,站在中间,一出声,一跺脚,都能感觉到被回音所包围。庄严的三门左右三重,与广场园林式的建筑拱桥构成壮丽的景观。

有关观音山森林公园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安福武功山的山门。安福武功山也被称为“中国福山”。大家抬头看山门两边有副对联,这副对联出自《武功山志》,上联是:东接匡庐西连衡岳,下联是:仰窥碧落俯看白云。武功山历史上曾与衡山、庐山并称江南三大名山,被冠以“衡首庐尾武功中”。站在武功山上,抬头就可见日落,低头就可见白云环绕。武功山海拔较高,站立远眺,村庄、田野尽收眼底,大有“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之意境。

安福武功山有4大景区,分别是金顶景区、箕峰景区、武功峡景区和羊狮慕景区。今天大家要游览的就是云中草原———金顶景区。武功山古名罗霄山,又名泸潇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景点36处,自然和人文景物景观114个。

武功山风光旖旎,集“雄、险、奇、秀、幽”于一体,素有“乾坤胜境”之誉。瀑布群、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为武功山三大绝景,其中高山草甸、金顶古祭坛群最有特点。

武功山草甸为亚洲同纬度规模最大的高山草甸,其海拔之高、面积之大在国内绝无仅有。海拔最高的白鹤峰,也就是常说的金顶达1918.3米,为江西省内最高峰,面积逾10万余亩,其中安福所占面积最大,金顶上的古祭坛和道观均在安福境内。安福武功山的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在海拔1300米以下主要是阔叶林,再往上便全是针叶林。最显著的就是武功山的黄山松落群,有些成群,有些点缀在草甸之间。至海拔1700米以上,眼睛所到之处就是高山草甸了。

三天门

三天门,也称做图坪。“坪”,是表示很开阔平整的地方。武功山地势比较险要,而在这个地方却有难得的开阔平地。葛仙在武功山开设道场以来,发现了这个平整的地方,便命名为“图坪”。早在三国时,道教即在山上“安营扎寨”。隋唐以后,道佛儒三教在武功山融汇演绎。至清代中期,山上的宫坛寺观达百余处,拥有金顶、集云、图坪、箕峰四大宗教丛林,庵、堂、寺、观曾发展到100多处,名扬天下。这里终年钟鼓不息,灯烛长明,素有“小南岳”之称。图坪就是武功山四大宗教场所之一。这里分布着规模宏大的太极宫、广济宫、万寿宫等道观、庙宇先后得到南北朝、宋朝、明朝等四个皇帝封赏。特别是唐宋以后,历代名士大儒慕名前来,如文天祥、杨万里、黄庭坚、陶渊明、解缙等,或吟诗作赋,或挥洒墨迹……

现在的三天门,历经战火的洗礼,道观和寺庙已经损毁,只留下依稀昭示其过往辉煌的残垣断壁。安福武功山管委会成立后,对这片难能可贵的遗址群进行了发掘性保护。

至古官道登山口

自古以来,从安福上武功山有三条路:西面经从钱山上武功山的路叫朝天路;东边经宜春从文家上武功山的路叫朝圣路;南面经赣江从泰山上金顶叫朝仙路。这个古官道,就是从文家上武功山的朝圣路。自旅游开发以来,安福将过去的古道,改成了水泥的游步道。经此上山比乘坐索道多1个多小时。大家可以根据自身体力和身体状况选择徒步还是乘坐索道。

武功山露营基地

这里曾经是安福武功山的露营基地,水泥坪上搭建的是蒙古包,附近有水源。20xx年11月份,安福武功山响应省里的号召,拆除武功山上不在规划内的建筑。现在这里为安福武功山露营爱好者的一个基地之一。

大家朝箕峰和香炉峰的方向看,有个大的湖面,那就是武功湖了。这个湖的水域面积达13平方公里,水域开阔。岛屿点缀其中,就像美丽的千岛湖一样。再往里走,视野开阔,基本上360°无死角。基地尽头的正前方,大家远远的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岩石山体,那是安福武功山的羊狮慕景区,号称“小黄山”。在大家的左前方看到一片平坦的山脊,那里是发云界。从安福武功山三天门上经白龙江大瀑布,再走发云界,经沈家大院再到羊狮慕,是一条很有名的武功山穿越路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白鹤观

白鹤观位于安福县境内,最初叫茅庵,始建于唐代神龙元年(720xx年),53年后迁至白鹤峰。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720xx年至1946年的200多年内,白鹤观经历了6次重修。明朝时,是山南山北200余所庵、堂、院、观中最为有名的道场。

清道光二十年的一天深夜,由于香客不慎,香烛的明火引燃了神龛前的垂帘,熊熊烈火顿时将观舍烧了个干净。时任住持的刘鉴泰四处募资,几年之后,将道观修复。

1920xx年,白鹤观被付之一炬。为尽快修复白鹤观,时任白鹤观住持的刘腾瑞撰写刻印了数百份《复修武功山金顶募资序》。几年间,刘腾瑞手持募资序,奔走他方,终使焚毁的白鹤观重现昔日的辉煌。

古祭坛区

在安福武功山金顶连绵的高山草甸上,巍然屹立着四座朝向各异、建筑风格独特、神秘而古老的石垒祭坛,其中最久远的葛仙坛建于三国东吴初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祭坛群由葛仙古坛、汪仙坛、冲应坛、求嗣坛四座古祭坛组成。古祭坛是武功山最富有特色的人文绝景之一,被誉为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四大祭坛的朝向各有讲究。葛仙坛面朝正东,契合道教的紫气东来之意,是典型的道教建筑;汪仙坛紧靠葛仙坛之后,面朝东南,也是道教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求嗣坛,面朝正南,为求子之坛,因观音居于南海的传说,求嗣坛自然面朝正南。由于冲应坛位于专家此次考察路线之外,而根据现存文字、图像资料,很难破解相关谜团,因此专家没有做出有关结论。

葛仙坛:东晋时期,葛玄前来武功山炼丹,丹炼成之后,便前往樟树的阁皂山继续修行,其孙葛洪也前来武功山修炼。飞升成仙后,后人用金顶现有的石块修建祭坛,在坛内树立葛玄的雕像祭拜,也称为老坛、观日台。在修建祭坛的时候,内部都用铜瓦装饰,后人更用巨石题上“雷霆玄省”四个字,但年代久远被毁。此坛的朝向正东,寓意“紫气东来”,也说明了古人追求天人合一、化羽成仙的美好愿望。

汪仙坛:明朝时,吉安知府汪可受,为官清正,对道经风水颇有研究。汪知府在吉水县一位进士家受了屈辱,便挂印弃官,奔武功山修道。在武功老坛,他日夜诵读经文,不论寒冬酷暑。皇天不负有心人,终将道法学成。武功山神老王爷被汪的举动所感动,便托梦给白鹤峰主持,修建一坛,并封汪公为坛主。

求嗣坛:求嗣坛,顾名思义,是求子的,所以它面朝正南。观音在南海,这个祭坛与吉安市的历史名人文天祥有关。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家境殷实,但年过40膝下无子,为了求子用尽了各种方法。最后,听说武功山金顶的祭坛十分灵验,便携妻上山求子。为了显示诚意,夫妇二人听从大师的指点,在道观居住半个月之久,下山回家后不久便诞下子嗣,其四子文天祥官居丞相。

冲应坛:此坛是李道人修炼得道的地方,后人为了纪念李道人,祈求他的庇佑,修建此坛。

遗址保护碑

从萍乡芦溪和安福两地均可上山至顶,因此这些祭坛、道观,各地游客均能游览参观,感受武功山原始的宗教祭祀文化。安福县人民政府树立了一块武功山祭祀遗址保护碑,表明了这些遗址是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温馨提示游客朋友,在游览参观的过程当中爱护、保护好这些祭坛遗址,不要攀爬至祭坛顶,不要损坏祭坛内的物品,谢谢各位的配合。

金顶

金顶,是整个武功山海拔最高的地方,有1918.3米,也称为白鹤峰。顶峰圆润如大佛坐镇。相传由在武功山修炼成仙的白鹤仙人挤土成坪。之前在这里竖了一个碑,刻了金顶2字,但在20xx年的时候,被雷劈断。很多人都知道,武功山是萍乡芦溪和安福两地的界山,但如何界定?其实两地倒水为界,金顶也是安福和萍乡芦溪的分界点。大家刚参观的四大祭坛、白鹤峰等道教载体均位于安福境内。

大家继续自由参观游览,拍照留念,在山上气温较低,请各位注意避风保暖,下山注意安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