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0:19:44 页码:13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七篇)
2023-01-12 10:19:44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的荣幸,能够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为大家演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爱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无数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的民族英雄至今活在我们心中。古代,有南宋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郑成功&&近代以来,为了保卫国家,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更是有许多仁人志士为扞卫民族主权而慷慨就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很多杰出人物,如邓稼先、华罗庚、钱学森等等,他们放弃国外荣华富贵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人的光辉形象和他们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永远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奋发向上!

爱国精神,是不分国界的。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许多国家中,爱国教育也是极受重视的。

美国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说过一句话:不懂得热爱国旗的学生,无论他多么出色,都不是好学生。在美国,热爱国旗是一件极其平常而又非常光荣的事。在波兰,每一所学校都专门设有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并使之融入政治、历史等科目中。在泰国,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政府极端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民族传统和爱国教育。最具特色的是韩国,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韩国人历来以使用本国产品而引为骄傲。可见,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因此,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原说过: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行动中。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话,每一个有正气的中国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但是,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并不需要我们上战场。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自己的学校。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热爱学校是一种非常具体而切近的行动。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学校的老师为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维护学校的形象和荣誉;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尊重所有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叔叔、阿姨们;我们要自觉地保护学校里的一草一木,美化自然环境,创造高雅的人文环境,使我们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乐园;我们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热爱我们学校的数千位同学,让我们互爱互学,一起欢乐成长!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夺取各学段的优异成绩,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此来报答养育了我们的学校,报答我们敬爱的老师!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亲爱的同学们,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万里学子吧!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61、人人动手,清洁家园,创建文明。

62、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

63、唱响爱国风,实践爱国心。

64、要爱国,祖国须可爱。

65、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66、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67、真正的爱国者是爱人类的,爱国决不是排外。

68、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69、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70、有国才有家,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7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72、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7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7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75、为国之道,在于利众。利众之本,必学德能。

76、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7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8、我赞美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79、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80、笑看江山今朝醉,繁荣河山今日美。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正好大约一百年,并被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鲜明地一分为二。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纪下半叶,伴随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变动,教育制度一再重建,教育政策不断调整,提供了一个相当特殊的个案。

    

    

   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是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的。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以1922年新学制和北京大学的更新为代表,标志着近代教育的脱旧入新。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一方面实行“以党治国”,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同时使各项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在教育领域,通过对1922年学制的修改和调整,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法制体系,学制和学校教育系统逐渐成熟和完善。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在30年代得以基本定型。

    

   1、国家教育行政体制

    

   清末教育改革的任务包括“除旧”与“布新”两个方面。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军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全国掀起兴办新式学堂的高潮,初步建立起包括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教育体制。由于提倡和奖励出国留学,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中国留学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新政”时期教育变革最重要的三件大事是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和设立学部。

    

   1905年12月,清政府成立学部,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正式的、独立的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此后,清政府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顺利实施。各省设提学司,各厅州县设劝学所,各县官立、公立、私立的各类小学堂都归劝学所主管,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取紧急措施改革封建教育。1月9日,成立教育部,教育部直隶总统。教育部设总长1人,次长1人,下设三司一厅。此改革系蔡元培参照欧洲国家,本精简原则,循民主集权制思想进行。机构极为简单,除总长、次长为政府任命,其他工作人员概不呈请任命,均称部员。此后,教育部组成几经修订。

    

   地方教育行政的建设,主要围绕教育机关的独立设置及获得较大的事权。民国初年,大多数省区在省都督府民政司下设教育科,管理全省教育事务。1912年12月,实行军民分治后,省行政公署下设内务、实业、财政、教育四司,教育司设司长1人,由省长推荐,大总统委任。教育机关地位有所提高。1914年后,教育司被裁撤,仅在政务厅下设教育科。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教育厅暂行条例》,规定各省设教育厅,设厅长1人,由大总统简任;厅下设3科,各置科长1人,省视学4-6人,科员3人。

    

   县级的教育行政,经历了一番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周折。民国初年各县仍保留清末的劝学所。1923年颁布《县教育局规程》,正式实行县教育局建制,市乡由教育局酌划学区,每学区设教育委员1人,受局长指挥,办理本学区教育事务。并规定县教育局设董事会,为教育立法机关。董事会设董事5名,除县视学1人外,其余依据条件选举产生。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实行了一项重大的教育行政改革,是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中央撤消教育行政委员会,采用法国制度组织“中华民国大学院”。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构,下设以大学院正副院长、各国立大学校长、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及专家学者组成的“大学委员会”,为最高评议机关。省市教育行政则实行“大学区制”。即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单元,每一学区内有一国立大学,由国立大学校长统理大学区内的教育行政和学术事宜。大学区设评议会为最高审议机关,由大中小学校长、教员、教育团体、学术界人士等组成。

    

   这一由蔡元培发起的改革,反映其“教育独立”的理想,旨在“以学术化代官僚化”,由学者主持学务,促进教育行政学术化和大学委员会民主化(采用合议制)。但这场改革实行一年多后即告夭折。1928年8月,蔡元培辞职,11月,大学院重新恢复为教育部。1929年6月,废止大学区制度,恢复教育厅制度。有学者认为失败的原因为理想过高而人谋不臧,欲使教育行政学术化,结果反使学术机构官僚化。地方反对大学区制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以大学统率中小学,忽略中小学实际需要,削减中小学教育经费,导致中小学居于附庸地位,而遭中小学教育界激烈反对。”[2]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的改革,是20年代自由主义气氛下比较浪漫的制度变革的尾声,此后,社会逐渐纳入权威主义的规范、严整之中。

    

   教育部组织、职能的充实完善,从1928年12月公布《教育部组织法》起,至1947年公布的第10次《修正教育部组织法》而基本完成。确定的机构设置为:秘书室、参事室、督学室、高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国民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边疆教育司、国际文化教育事业处、总务司、会计处、统计处、人事处、资料研究室。

    

   教育部制度的特色之一是设置“专门委员会”。教育部专门委员会始设于大学院时期,《教育部组织法》将其列入编制,数量呈增多趋势,如教育研究委员会、国民体育委员会、国语推进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国民教育辅导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等。这些专门委员会根据需要建立,各有章程和条例,在教育部部长和次长领导下,规划教育方案,“议复部长交议事项”。成员多为各领域知名专家,如按规定教育研究委员会有委员25人至40人,其中对教育研究有经验之国内学者占20人至32人,在华从事教育多年著有成绩的外国学者5至8人,以助于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1931年公布的《修正省政府组织法》,规定省政府行政组织采委员制,下设5厅,教育厅与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秘书厅并立,教育厅长为省政府委员。教育厅掌理的事务为:各级学校事宜,社会教育事项,教育及学术团体事项,关于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等事项,其它有关教育行政事项。教育厅虽与民初直属中央教育部不同,但机构较大,人员较多,职权和地位比民初有所提高。这一省区教育行政制度一直实行至1949年。

    

   30年代县级的教育行政,又经历一番从“裁局设科”到恢复设局的变化。1930年公布的《县政府组织法》,规定县下设公安、财政、建设、教育4局;1933年后,规定县政府“一律以设科为原则”。1939年国民政府实行新县制时,重申改局为科,全国各县教育局均改为教育科。县长统掌教育大权,教育科仅为辅佐,不能单独行文和独立对外洽办事务,造成教育地位明显下降。此后,教育部及教育团体多次呈请行政院县级教育局制;但直至1947年才恢复县教育局。

    

   2、基本学制和学校制度

    

   中国的现代学制从清末新政时的“癸卯学制”起,至1922年新学制得以基本成型。与此同时,学校制度、大学制度也完成了脱旧入新的转变。

    

   1904年1月,清庭批准了张之洞主持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从而结束了中国数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的状态,确立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本模式和框架。

    

   “癸卯学制”的学校体系基本是模仿日本的。纵向分为三段七级,即初等教育段(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段(中学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通儒院)。规定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5年,中学堂5年,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即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约需22年左右。此外,还有最高等级的通儒院,学制5年。“癸卯学制”对蒙养院的规定,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之始。“癸卯学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方针,但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并突破了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普通学堂之外均建立了师范教育和实用教育系统。小学堂、中学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该学制一直延用到1911年清朝覆灭。

    

   民国之初,1912年9月颁布了一新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章程修改和补充,史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一学制以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取代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废除了经学;取消贵族学堂;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初等教育实行男女同校,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实业教育可为女生独立设校。学校系统基本延续“癸卯学制”,但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有所缩短,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4年,则从初小至大学需17-18年,共缩短了3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1922年的民国新学制成为现代教育生长的标志性事件。它是由民间的全国省教育联合会组织讨论和制定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孟禄直接参与了新学制的讨论和制定。192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将此草案修改后交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教育会第八次年会讨论修正。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

    

   1922年新学制深受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中小学学制由原先的七四制(小学七年、中学四年)改为美国式“6-3-3”制(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这一基本学制从1922年确定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此外,改变了原学制中相对独立的实业学校系统,改为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混合的“综合性中学制”,即美国式的单轨制。明确中学实行学分制与选科制。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大学废止预科,并采用选科制。1922年学制颁发后各级教育迅速发展,并造成学校教育比较自由、宽松的发展状态。

    

   作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物,民国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视立法。1927年之后,国民政府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中华民国宪法》下有《教育法》或《教育基本法》,以及《教育部组织法》,部门法下面是各种“规程”、“条例”,以下是“规则”、“细则”、“办法”,教育立法数量繁多。据统计,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国民政府公布的重要教育法规法令多达1200余件;在1930年至1945年的15年中,单高等教育法规就有335项。立法比较重视稳定性和连续性,如《大学规程》自1929年颁布后一直未变,直到1974年台湾当局才进行修订。[3]

    

   30年代教育立法的一个背景,是对20年代“放任主义”的纠偏,整顿办学过“滥”之弊。教育立法、整顿的方向,是向着权威主义、“整一性”、“严格训练主义”,一反五四之后的自由风气和比较灵活、开放的美国式教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和严格训练的教学模式。这些教育法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纲、培养目标、修业年限、课程、设置、设备管理、编制、师资、行政、经费、成绩考查、入学、毕业等都作了详尽规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标准,并将私人办学和华侨办学牢牢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教育法》和1933年颁布的《中学规程》,改变了20年代建立的美国式的“综合中学”体制,改为欧式的单科中学制,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单独设立,并取消学分制和选修制,实行严格的毕业会考制度。1933年颁布的《中小学正式课程标准》,确定完全实行学年制,学校的科目和课程整齐划一,毫无通融余地,教育的钟摆又回到了从前。这既是在一定发展阶段提高教育品质,规范、统一教育的需要,也包含国民党整肃思想、加强控制的需要。

    

   大学制度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912年,蔡元培作为民国政府的首届教育总长亲自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以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的教育宗旨,并明确建立“教授治校”的制度。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大学的改革,奠定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价值,以及“教授治校”的制度,实行民主办学。北京大学逐渐成为现代思想学术的重镇,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源泉。

    

   南京政府时期,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多次修正改变。一方面是规范和引导。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以及《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专科学校规程》,对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加以修订,规范大学、学院的设置,鼓励发展理、工、农、医等实科。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计,教育部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学系名称、统一课程,乃至成绩评定,在抗战开始后,加紧进行这一规范。如1938年公布《文理法三学院各学系课程整理办法草案》,后制定《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表》、《农工商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等等。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规范、提高高校的课程质量和教育水平,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的自主权,削弱了大学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遭西南联大等校的抵制。

    

   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严格规定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任职资格,提高教员薪水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400元,副教授400-260元,讲师260-160元,助教160-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简任部长基本持平。在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模糊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4]

    

   3、多元化教育格局

    

   在国家和政府之外,民间组织的发育、“公共领域”的扩大,从而形成所谓的“市民社会”,是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基本趋势之一。

    

   民初以来教育制度的设计,在民意表达、民主决策方面多有新意。例如在教育部设专门委员会,省教育厅设立教育参议会或教育委员会,县教育局设董事会,以在教育立法、评议、咨询方面发挥作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均设置独立行使职权的视学,发挥其视导与监督作用。在大学设评议会、教授会,实行民主办学。而且,十分重视体制外的民间教育组织和教育机构的培育。早在1906年,清政府即颁布《教育会章程》,规定各省和府、厅、州、县均可设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襄助机关,推动教育组织的建立。民国之后,1912年,公布《教育会章程》、1944年颁布《教育会法》,建立省、市、县、市区和乡镇的各级教育会,“以研究教育事业,发展地方教育,并协助政府推进教育政令为宗旨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大学爱国教育班会范文二

一、活动构想:

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学校工作的每一阶段,都有着特定的中心任务和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是整个社会的中心任务和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也是我们组织这次主题班会的立足点。

这次班会主题要明确、思想要性强,并具有时代气息。因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集体主义和创造精神应是这次班会的灵魂,在活动中,提倡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要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二、活动主题:昨天、今天、明天

三、活动形式:演讲、畅谈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了具体而细致的安排。安排好活动分工,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准备好器材,训练好技能,布置好场地。

2.落实:让每位学生找出符合本次主题的新旧照片,在照片下标上标题。让电教室培养一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室全套设备的学生,负责音响。由几位班干部负责布置教室,营造一种浓烈氛围。

选择一位有播音经历的学生家长事先按要求录音。选择三位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一幅幅照片以今昔对比方式阐释自己家庭的变化。选择一位善于讲话的学生家长,结合他的经历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革。

3.彩排:这是为社次活动能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台上“演员”感觉气氛,熟悉“台词”,台下观众可以根据演出情况,出谋划策,各抒已见。

五、活动过程:

1.董文华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回荡在教室中,主持人随着舒缓、悠扬的乐曲向我们展示邓小平画像,宣布主题班会的开始。

2.学生、家长穿插发言,畅谈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1)首先发言的是__×同学。她来自农村,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父亲承包了村里的家机站,给全村和她的家庭带来了勃勃生机。她的发言热情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

(2)__×同学围绕家庭电器的发展,以点代面地向我们述说了由六七十年代的收音机至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到九下年代的全套音响的“家电三部曲”,自始至终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为避免班会形式的单调,还请__×的母亲以录音的形式谈她在六七十年代的学习、生活情况,由那时的红卫兵参加“深挖洞广积粮”到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

(4)__×同学从他母亲的十七岁的故事谈起,以“吃”为中心话题,谈两代人对“民以食为天”的不同中见解和体会。

(5)__×的父亲,以个人经历(农民、军人、企业领导)为基点,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广阔的社会画卷。言谈中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迁让我们感触颇深。最后他以家长身份向同学们提出希望。

3.班主任总结:这个总结既是班会的高潮,也是班人的结尾,又是对这次班会的总结,我的发言紧扣主题,以赞颂改革开放为核心,以追忆历史、展望未来为主线,将历史、未来和目前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以铿锵有力的话语向广大同学提出倡议。

最后,全体起立,齐唱“走进新时代”。主题班会在同学们嘹亮的歌声中,由两位主持人宣布“到此结束”。

4.活动后的思考

主题班会的教育主题与内容,要贯穿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因为主题班会的主题和活动过程只是平时思想品德教育的高潮和总结,而决不是结束。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溯今而古,亘古而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人都是豪放的一代,激情的英华一代,以国家大义,民族大任为使命的风流一代!75年前,北平的热血青年学生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毅然发动了“一二·九”运动;75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幸福青年在这里集会演讲纪念“一二·九”运动,缅怀先人,弘扬爱国精神,激昂民族正气,不禁让人思绪万千,感慨千万。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宛如锦绣织成,那么它近代的岁月则是被血浸透。鸦片战争后,曾经一度领先世界达千多年的中国被抛到时代大潮之末,屡遭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的欺凌,腐朽无能的旧政权使我们的列祖列宗也为中华民族的受苦受难而长太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六岳低”,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人的百年屈辱百年长恨意尤未足。

中国内部斗争,外强侵略,“一二·九”运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1935年12月9日,寒风凛冽,草木凋零,北平五六千名学生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阻拦,举行示威游行,喊出了时代的呼声,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活动,唤醒了更多的民众。运动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继五四运动后,再一次书写了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辉篇章!

说到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两点感想。

第一,中国不久必将统一。一二·九运动的爆发,迅速促成了抗日统一联盟的形成,展现了整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决心与力量。再回首华夏五千年沧桑,不难发现,秦皇汉武开创的统一大业,中经隋唐的继承,加工和发展,在政治体制和经济格局是反复夯实焊牢,已臻完善至不可移易;合了分,分了合,最后定于合,归于分,统一的观念和思想得到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朝野内外的一致认同根深蒂固,并成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衡量功过的人心所向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价值取向。

蒋介石没有吸取一二·九运动的忠告,结果被日寇的铁蹄踢出南京,带来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最后他只能狗急跳海,跳到了中国台湾岛去安享晚年,使两岸同胞骨肉分离,最终丧失了政权,这是前车之鉴。

同学们,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祖国的完全统一定会实现。

第二,中国青年的爱国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光而乐”,因为这些名句,我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深爱着祖国,爱党和爱国是相统一的。

我们都在党领导下长大,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但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一味追求满足私欲。幸福的人应有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真正的共产党员,其生活是最为幸福和坦坦荡荡的。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岁月飘走,泥沙淘尽,屹立在波涛之上的时代的中流砥柱;创一个富裕而繁荣的崭新中国,塑当代共产党人的盛世清名!

朋友们,新的历史篇章将由我们这一代青年来描绘撰写,让我们发扬一二·九精神,尽展我们的青春风采!我们党已经带领人民拨正了船头,驶向更加壮阔的航程!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顺利地到达现代化的光辉彼岸!谢谢大家!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国主义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正如雷锋所言:“我是祖国的,祖国是我的。”因此,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把自已的人格与祖国的国格直接联系起来,这正是爱国主义真谛之所在。每当奥运会颁奖仪式上五星红旗高高升起,中国的国歌通过现场直播响彻整个世界的时候,不但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在为自己的祖国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且,与此同时,祖国母亲也在为自已有这样出色儿女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生为祖国母亲争气,死为祖国母亲争光,这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之所在。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柴狼,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人民的幸福,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事迹,层出不穷;爱国人物,群星灿烂。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抗英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不畏贬谪,不怕牺牲,忠烈千秋,永垂千史,这正是爱国主义力量的集中表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祖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蹂躏,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当此之时,无数爱国之士发誓疗治母亲躯体上的伤痕。“难酬蹈海亦英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敬爱的周和鲁迅先生发出的献身祖国的铮铮誓言。

革命前辈方志敏烈士,面对敌人的屠刀,毫无惧色,从容就义,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倾吐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像杜甫听到官军收复蓟北一样,欣喜若狂,置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于不顾,急急登程,从欧洲返回祖国。他说:“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余生献给祖国!”,如上所述,这不正是不可战胜的爱国主义力量吗?这不正是无数爱国人士凝结成的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炎黄子孙高尚的美德。不论在古代,还是在近代;不论是白色恐怖的过去,还是春风和煦的今天,都是如此。任何邪恶势力,任何卖国、叛国之徒,都会败倒在它的面前。爱国主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今后将更进一步证明的一条真理。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让我们每个有志气的同学,把对祖国诚挚的热爱,倾注于紧张的学习中去吧!

谢谢大家。

主题中国教育模式解读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博大的爱献给你——我的学生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坛几载风雨,我备尝苦辣酸甜,也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主要从以下方面看:看他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否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看他是否热爱学生,能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真诚地热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因为: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

,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教十载,我是这样热爱学生的。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2.坚持“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我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榆木疙瘩!”„„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他们的情感,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大家想想,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日子该多难过。所以,我们应爱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有关对教师以及教师职业的赞美之词确实不胜枚举。但我们应常常进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与那些赞美之词相符。

3.严爱结合。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爱差学生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