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对于左传成公十五年心得体会精选(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11:03:23 页码:8
对于左传成公十五年心得体会精选(二篇)
2023-01-12 11:03:23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左传成公十五年心得体会精选一

但是《春秋左传正义》对于初学文献学的我来说,阅读比较困难。甚至于对上文所提及的“注”、“疏”的含义,我也不甚了解。幸运的是,文献老师前段时间刚好提及“注”、“疏”并讲述了其含义,我方知:对古书的注解叫“注”,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解释就叫作“疏”。

对于此书的注,大多数我不是特别明了,因此我均是借助疏,即《正义》,来弄清文章的大概意思的。但我在书中却看见一个奇怪的现象:书中大多数采用杜预的注,而极少看见其他人所著的注,这个给了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感觉。之所以会认为这个现象很奇怪,是因为在文选课上,老师通常会用毛传、郑笺、集传等作为比较,然后取最佳解释,而该书却反其道而行。并且据文选老师所讲,对《左传》做过注的大有人在,如西汉刘歆、东汉贾逵、服虔以及隋朝刘炫等,并且也大有可取之处。但为什么孔颖达却极少用其他人所著的注呢?于是我便去图书馆寻找答案,并从一堆书籍中找到了一个我认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清人焦循的《春秋左传补疏序》是这样解释的:“唐高祖之于隋亦踵魏晋之余习,故用预说作《正义》,而贾、服诸家由是而废”。大概是因为唐高祖沿袭了魏晋旧习,所以孔颖达独尊杜注,舍弃了其他人的注解。

众所周知,“疏不破注”是著疏的原则。华中师范大学安敏博士曾对其做过解释:“‘疏不破注’是指在一般情况下,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以注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发挥,但不得对注进行纠正反驳”。文献老师也曾说过“疏不破注”这个原则及其含义,而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的疏证过程中也始终坚守这个原则,这也是此书最大的特点之一。

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则,使得孔颖达独尊杜注,而独尊杜注又使许多前人的有价值的注疏消失、亡佚,使白璧微瑕。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各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选择了支持杜注。如:“《左传---隠公三年》:‘庚戌,郑伯之车僨于济。’”《正义》曰:“案:‘检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既考校元由,据当时所见,载于《释例》,今一皆依杜。虽与《水经》乖异,亦不复根寻也。’”明知与《水经》的说法不相同,却用“今古或殊”这个简单的理由简单地带过,并且不再找寻资料查证、找出正确的解释,实在是有失偏颇。“不复寻根”的态度也不利于我们读者继续探索、寻求正确合理的注解,此瑕疵之一。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杜注存在错误的情况下,还是选择避而不谈。如:“《左传---僖22年》: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矣。’”《杜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后文,可知“固”乃是“固执、坚持”意,并不是杜注所解释的庄公之孙公孙固;大司马乃官名,这里指作大司马的那个人。但孔颖达却未对其进行修改,甚至未指出杜注的错误。这样使得正义不够严谨,此瑕疵之二。

为了坚持原则,所以在知道杜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依旧言辞隐晦缓和。如:“《左传---庄公三十年》:‘斗射师谏,则执而梏之。’”《正义》曰:“杜此注与《谱》并以射师与鬭廉为一人,不知何据也。”“不知何据”说明孔颖达也认为杜注此言缺乏依据,没有材料支撑,但他也只是随便一提,并没有明确反对杜注。这样做显然有失偏颇,缺少客观性,此瑕疵之三。

但又是因为坚持这个原则,使得注释庞杂、内容混乱的局面被避免了。孔颖达当然不是不懂变通之辈,在杜预没有为其作注时,孔颖达也直接采用了前人的有价值的注作疏。这非但没有违背“疏不破注”原则,而且也使得《正义》更加完备、具体、准确、客观。

如:“《左传---桓公九年》:‘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夫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正义曰:“服虔云:‘古之为享食,所以观威仪、省祸福,无丧而戚忧必仇焉。今大子临乐而叹,是父将死而兆先见也。’”他把曹大子的哀叹看作是其父将死的先兆,我认为此处孔颖达取服虔注疏是极好的。因为第二年曹大子的父亲曹桓公便过世,曹大子即位,为曹庄公,刚好应了那句“是父将死而兆先见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书虽然有一些缺点,但在我看来此书的的确确是一部佳作。该书始终坚持贯彻“疏不破注”的原则,完全达到了著疏的标准。虽然在这个原则下存在着一些小缺陷,但那也是各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不管怎样,总体上也是极其好的。并且孔颖达对《左传》中一些杜预未著注处采用了服虔等人的注作疏,对原文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说明,既未违背原则,又取其精华,也算弥补了一些缺陷。

阅读完该书,我对文献学的认识又更深了一步,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等也更加的了解,对著疏的原则、方法等也有所涉猎,实在是受益颇多。

对于左传成公十五年心得体会精选二

今天在旅途中翻看左传,看到两个地方让我生起了感慨。第一个地方是郑国的子产,齐景公为他修建了华丽的居所,但是他依然搬回了旧地,并且让那些因为他的华丽住所而流离失所的人回到原地居祝第二个地方是晋国的栾叔的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彼此都是好的,才服从多数。好的,是大多数人所希望的。

古代人的智慧和德行真是令今天的我感到汗颜埃由此我想到一些东西。我们最近1--年来虽然摆脱了封建的束缚,整个社会的全部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的原动力乃是外部的技术引进和内部的天朝大国的尊严。

人,都为自己的追求活着,有些人,追求的是丰衣足食,有些人追求的是国家安定,有些人,追求的是智慧,有些人追求的是让老百姓和平的生活。各种不同的人就像汉尼拔手下的军队一样,彼此都有极其鲜明的有点和缺点,如何将这些追求各异的人统-战到一面大旗之下,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政党能否成功的关键了。

建国之前的30年,国家最活跃的是一批被称为地下党的人,他们的思维,比起其他所有的社会层次更加敏锐,---在1925年通过调查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发动各种起义,因为他最仔细的调查了中国的情况,得到了民-国这个腐朽的统治集体由于依靠的是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其政治上的不成熟和面对帝国列强的又依赖又害怕的特点,必然不能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所以才敢于一次又一次的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虽然资产阶级一再的嘲笑根植于物产阶级的共-产d是泥腿子,但是,即使在革命最衰弱的时候,在极左路线将革命引向失败的边缘的时候,由于共-产d所依靠的无产阶级的广大和---领导的共-产d的顽强信心,最终泥腿子渡过难关并且打败了一批又一批的美式装备的国民d军队。号称800万的蒋光头军队不消4年就被吃的干干净净了。

所以,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清醒的认识是多么重要埃

建国的头30年,最初一段时间国家最活跃的是被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以往由于极端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使得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的伤害,因此也就产生了柏杨笔下的一些丑陋的行为,但是经过新中国的改造以后,这些社会发展的桎梏被抹去了,因此社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种情况延续了--年,然后,在此基础上,借助苏联的科技,中国构建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由于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一直是一种能对抗西方先进武器系统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因此,在获得一个和平建设的机会,又从内战的烂摊子中喘过气以后,中国最活跃最有理想的一群人,立刻投入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他们为了建设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废寝忘食,不惜牺牲自己,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劳模,他们有些活到被领导接见,但是大多数都默默的化为青山,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对待生产就像对待日寇和反动派一样的有热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军队转产的工农生产队伍里面,有军队转业成为石油师的大庆人,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跳进碱性的泥浆中用身体阻挡结冰,有军队转业的新疆农垦师,为了在戈壁滩中开辟生产的绿地,战天斗地忘我牺牲,把天山南北变成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区。现在很多人被经济危机吓破胆了,觉得中国会发生很不幸的事情,但是回头看看,建国以来多少建设者为我们打下了多么美好的工农业基础,建设了多少基础设施和国防设施,那样艰苦的环境我们都过来了,眼前这点问题算啥呢?

这30年我们在完整工业基础之上做的事情就是要盘活资产,用这些工业体系去嵌入全球的物流循环之中,去找回往日的繁华。所以这30年最活跃的是做生意的人,我们看到大批的人白手起家成为富翁,很多政府成员也沾光,通过行政手段来促进资产的盘活。所以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虽然这个很受底层诟病,但是客观上,使得国家的资产没有像苏联一样完全被蒸发,算是一种比较合适的保值方式吧。因此,虽然底层很多人在抱怨,但是也主要是抱怨社会不平均,总的来说,所有层面的中国人生活都在改善。而且是以完全不能想象的速度在改善,同时,其他的受到中国产品冲击的国家则是哀鸿遍野。根本无力组织起反击来,所以,中国的几亿民工都有活了,而其他地区则拉美化了。

未来呢?中国有了稳定国防,稳定政治,有了强大的出口,有了强大的金融系统,这是霸王之资啊!嘿嘿,进入政府军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