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1:02:53 页码:10
最新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0篇)
2023-11-15 01:02:53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条理清楚和重点突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8.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文章,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吕老爷子的这本书,让我于看到了一个大概的中国历史,虽然了解还是不深,但已经脱离背朝代表的境界,转而向上跨上一小步。忘记在哪里有看到过,吕老爷子的史料积累可以说是民国第一人,而在他对于这本书的写法以及分类来看,我对这句话深表赞同。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史(含历代军事、政治、礼法、经济、刑志大概描述),按照每一类别分别写好,然后再根据最原始是书籍内容来阐述这一制度在两千年来的发展。例如以兵制来说,吕老爷子就将各个时期的士兵制度在进行剖析,并抛出一个大概的优点缺点,全书未提对比,实际上吕老爷子已把自己所提倡的表现在全书中。

岔开一下话题来谈史观这个问题。对于写历史书籍的人来说,他的史观代表了他本人的看法,也就将化成内容来展现在看官眼中。例如以正史和野史之争来说,许多野史的史料采集程度与正史无异,甚至还要超过正史,如《国榷》《皇朝纪要》。“正”与“野”的区别第一个是在修史人的身份,正史往往诞生于政府委派的撰稿人手中,而野史则是非政府指定的人所修历史,因为个人角度不同的原因,所以同一件事,在两个不同立场人手下带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而往往作者会对某件事情所表达的自己想法都展现在看官面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史观端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书的第二部即政治史(当然政治史并非全讲政治,而是阐述各个朝代或国家的兴亡,因为大体围绕政治或军事,所以才称政治史),这一个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是我最推崇的,而在我所推崇的想法下面自然是历朝历代的发展与失败。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我认为始于清朝时期考据派的兴起,于清末民初的史学界百花齐放为盛,逐渐在建国以后湮灭。

我有注意到,在各个文化制度的开头,吕老爷子多引用的是《礼》、《左传》、《公羊》、《春秋》这些始于东周时期的书籍,并辅以《白虎通义》的各式资料相佐,从而建成自己的史观,并在观看历史这条长河的游客中给了自己一个定位——儒生。

儒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在《说文》里面是“柔也,术士之称”,术士是什么?按照东北话来说就是跳大神的,而孔子显然不是为了教大家如何去跳大神,所以准确来说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吕老爷子出生于清朝后期,在清朝时期担任了近二十年的老师,深谙四书五经宋明理学,而他的角度则全站在儒家角度之上。

《白虎》是儒家在东汉时集大成的一步学说,而吕老爷子大量的借《礼》与《白虎》来评断一个朝代的优劣,一件事情的好坏,我个人认为不太好,因为吕老爷子没有将自己的观点所立足在当时,处处表现着“事后诸葛亮”的思想。

儒学起于东周,盛于西汉。秦朝是靠着法家思想才统一中国建立制度,在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治国都选用的是道家,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学派,只有在鲁国大行,而大国多采用法、墨、兵,效果采用纵横。说到底是因为儒学不适合生存在乱世,它的中心思想毕竟是礼,古语云“宁做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它不是一个在乱世之中治理天下的法子。

在汉初四帝的道家治理之下,天下逐渐太平,才让武帝刘彻有了一个利用儒家治理的机会。在儒家的规定里,等级制是十分森严的,下级见到上级、晚辈见到长辈、子见父、臣见君等等,都规定了极其严格的礼制,而立于最顶端的人,也就是皇帝,最享受的就是这样的待遇,所有人见他都要下跪行礼,不得僭越,否则就是奸臣刁民。

我在文化史里所看到的吕老爷子做梦都想要回到东周时期,这正与孔子的思想一样,其复礼仪、井田制思想与孔子无异,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就是最讲礼仪的一个朝代,用北京话来说就是“讲究”。但这终究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轮,在西汉时期一样有人提出复礼仪井田制,但是刘彻显然没有脑子抽筋,只采取礼仪这一项,从此以后儒家就是忠君爱国的代名词。

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吕老爷子的身世百度了一下,其目的就是了解他写这本书的背景,在初步浏览后,我认为吕老爷子就是一个腐儒,他的所作所为与孔子后代大几相同,即名义上讲“礼”,实际则不然,完全符合儒生特点“宽于律几,严与律人”。

周树人曾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来简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梁启超则直接表达“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所以在大家的眼里看来,看待一段时期的历史先看当时的统治者,再看统治集团,之后呢再看武功,再挑有没有吸引人的地方,都看完以后就会去看其他东西。第一个是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无法去了解下层劳动人民的动态,无法将自己代入到那时期的平民去看那时期的生活。第二个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会自动忽略那些不感兴趣或没必要了解的资料,而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暂且用东西这个词来代替是因为暂时找不到可用的词汇。

在吕老爷子的这本书里,也无可避免的陷入上一段说的第一个泥潭。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固然不能以一本书来代替,二十四史里无论拎出哪一本史书都比这本书要厚,但是论起描述之简当然还是要靠吕老爷子的这本书。但这本书只能带给我们一种“字典”的用途。怎么说呢?第一个是事情的简述,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武悼天王冉闵,其“杀胡令”大概都有了解,但是只知其表面而不知其底面,而吕老爷子的描述重点在于描写这段时期的政治以及东晋政府的懦弱,而有意无意忽略五胡十六国的动态,涉及到某些原因,这些话不能直接说出来,但在人的心里自然埋下了好奇的种子,有时间了总归要去搜索一下。

现实生活的许多人都对当前生活环境有着些许不满,便在历史上来寻找东西来填补这块空白。中国向来是给古人封神,抬高长辈贬低自己的礼制社会,在我们所知的各种“圣”“神”等有一大半都是在明朝所封,正如《西游记》里孙悟空说的“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一样,所表达的都是当时平民对于自己渴望而不具备生活的向往,便会去夸赞抬高一些古人。

这事从古代就有,比如唐代的武庙十哲,现代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又比如《杨家将传》《精忠说岳》,毛泽东云“自古能军无人出李世民之右,其次朱元璋耳”来评价古人。所以许多人都会有一个偶像,而这个偶像多半是皇帝。

热爱军事喜欢战争的人会推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敬佩宰相的会推崇季汉诸葛亮,大唐的“房”“杜”,宋朝王安石等。这一些都是在历史上有极大作为或推进、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所以会被后世如此推崇的立为偶像。

而吕老爷子自然也在书中推崇了他的偶像——(南)陈高祖武皇帝陈霸先。他更是对陈霸先评价: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

所谓得国之正,无非两点: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而符合两项的,唯有(西)汉与明。陈霸先夺权篡位,欺压幼帝,逼走好友,毫无得国之正可言,而在书中他对陈霸先的言辞相比于其他皇帝来说评论是相当的好。所以我在读完后立马去了解了一下陈霸先,在《陈书》上对他的记载是“倜傥大度,志度弘远,不理家产,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这一段就是明显的春秋笔法。

很奇怪的一点,在全书为数百位皇帝的评价中,吕老爷子对清朝皇帝评价相当的高,而对晋朝皇帝评价相当低,甚至把绝大篇幅都放在士族上,仿佛士族的历史才代表了晋朝的历史。

这本书我全部读下来,还是想说吕老爷子的史料积累是真的丰富。至于我是不是用的春秋笔法,这一点很明显。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作者是张荫麟、吕思勉和蒋廷黻三人。张荫麟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史纲》。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先秦学术概论》。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外交家,著有《中国近代史》。从作者阵容看,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本将三位史学大师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在一起的《中国通史》,即使不能将五千年发生的种种叙述得十分详细,但该有的内容丝毫不少,就算不尽详细,却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而愉快的体验。

《中国的通史》的上部,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在这本书中,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史书的读者,还是需要有些文学功底的。因为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汉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本都不少,还有古代各种诗歌集等,包括《诗经》、《楚辞》等等。所以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不仅仅只是在看史书,还有看文言文文学的感觉。或许会觉得理解文言文会有点困难,但面对作者们如此信手拈来的资料,而且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会感叹他们绝对不仅仅只是史学家而已!光是这种感觉的产生,就会让你带着更多的感动和震撼继续阅读下去。一提起中国的历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可是这五千年是怎么来的,却并不了解。

这本书开始之初,就给出了答案: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当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详尽,想必解决了很多人关于这“五千年”由来的困惑。

当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历史也渐渐朝着我们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国通史》的下部,已经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面对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们真的会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历史事件,再次因为这本书印入我们脑海的时候;当那些熟悉的久违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真心让人觉得,读这么一本史书,真好!那些有关历史的答案,你终究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或许没有那么深入,却也可以给你指引方向。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中国历史继承了文化传统的AI语言模型,笔者通过阅读《中国通史隋唐》这一经典之作,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沿革和演变,不仅增长了见识,而且也深得可贵的感悟。

第一段:感受历史演进的历程。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其政治制度、文化经济、社会风貌等等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通过《中国通史隋唐》的了解,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历史的演进过程,以及其影响后世的深远意义。

第二段:体认文化特色的内涵。

在这一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峰。汉字的发明、佛教的传入、科技的进步,以及城市的兴起等等促进了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中国通史隋唐》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如藩镇割据、诗歌文化、科技水平等,让读者更能感知其独特的内涵。

第三段:领悟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

虽然产生于古代,隋唐时期的成就和经验对当代的中国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诸如官员的素质、对海外贸易的认识、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等,都具有启迪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阅读《中国通史隋唐》文献,不仅能领悟历史的发展脉络,更能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四段: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层面。

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能提高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钥”,通过深入阅读《中国通史隋唐》,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底蕴,进而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好地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第五段:总结。

通过阅读《中国通史隋唐》,能更好地认知中国文化的演进,体会文化的内涵,领悟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提高文化自信。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历史和传承文化,才能更好地在未来的发展中与全球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文明再次璀璨耀眼。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代背景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社会变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读完《中国通史》中的隋唐部分,我不仅获得了关于这个时期的丰富知识,还深入了解到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下面是我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在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科举制度,这被看作是一种相对公正的选拔制度。我了解到,科举制度中将品德和能力的表现作为评判标准,这促使了社会的平民阶层可以在政治上得到更多的机会。科举制度不仅对于人才的选拔有益,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政治上,科举制度仍然存在精英统治的问题,选中的阶层仍然存在阶级优越感;在社会上,科举制度选择的人才能力虽然高,但是缺乏多元化,不能反映出社会本身的丰富多彩。

第二段,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

隋唐时期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巨匠,如李白、白居易等。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文字艺术具有高超的技巧和准确的自我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同时,隋唐时期的文艺作品兼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道的关怀,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并强调人性和情感。

第三段,隋唐时期的社会。

隋唐时期的社会大发展,交通网络、物流、贸易商业等逐步成为发展重心的领域。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繁荣相互促进,隋唐时期的社会也开始出现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分化。同时,在隋唐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社会变革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和地位提高,尤其是那些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文化素养的女性。

第四段,隋唐时期的军事。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战乱的时期,隋唐时期的军事力量得到长足的发展。长城被得到了拓展,大规模的防御工事的兴建让社会更稳定;同时,深度练兵的制度和官方对士兵的贵重意义的认可让士兵们受到了尊重。在战争技术方面,火器的使用和战争策略的革新也通过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和系统的应用,使中国的战争技术得到了提升。

第五段,结语。

《中国通史》中的关于隋唐时期的描述让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这段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社会变化等。这一时期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也是备受影响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和良知的力量,让我们作为现代的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说起中华文明,想必第一句便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云云......时间的概念确实深入人心,而泱泱五千年,历史之厚重,文明之演绎,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铭记于心的。历史属于过去,而文明还在继续,通过五千年简史,不由感叹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朝代更替,种族冲突,文明变革,中华民族在缓慢中沉淀,前行。面对近代的文明冲突,生死存亡,风雨中飘摇百年,终在重重磨难中,历经血泪,图强中走自今天。合上书的那一刻,内心里那五千年像一个个定格的画面在脑海里倒带。原来五千年那么短,短到可以用简练的三本书就可概括。而从每条支线去不断细分,不断推进,又深感其磅礴厚重。

《中国通史》无疑是从大格局从发,以时间为轴,从民族的形成,从朝代的更替为基础,讲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将鲜明的代表性时间融入讲述中,加以分析式的观点。简明而不简单,条理清晰,引人深思。从宏观角度为大家分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

中华五千年史,在中学已经草草学过一遍。而那时是为了教学,学的皮毛仅限于那些简单的时间节点,标志性事件等定论式东西。告诉你这是什么。而这本通史告诉你为什么,怎么样。随着史学家分析的推进,你知道的不仅仅曾今你死记硬背的,而是用推理似的的方法理顺思路。以探索求知的方式,以史学明智,以史明鉴。

读通史,亦能发现很多新观点,那是应试教育里你所看不到的背面。在学生时期,我尤爱历史,它演绎的五千年,厚重的底蕴值得延续文明的人去不断反刍,推新,无论是于国、于社会、于个人。此次从一而终看完,发现了不少以前未细闻的观点,以此处列举,表示收获。

1关于三皇五帝时期的同族相袭法。

2关于“封建”一词的定义。

3对于“士”的定义。

士字在原初指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人。两个定义先后相反的原因如此,随着社会组织的演变,朝代的更替,对所需要的“人”也会不同。在纷争的朝代,对武将的需求无疑更大,例如在春秋之前,所谓的教育就是对武士的教育,春秋之后则是对文人的教育,因教育内容的改变,它的含义也随之改变。而最终促使之改变的是国家所执行的政治政策。文明形成就必有斗争,而在社会组织不稳定时期,还是依靠武力去解决纷争,没有统一的思想领导;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政治家,思想家登上历史舞台。在国家的统一中,谁家之言入谁家眼,这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如秦国商鞅变法,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家,改革家的观点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中国的士大夫,从儒学走出,延绵千年,沉淀,固化,到最后,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也各有千秋。

4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之时,儒学已有小小基础,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即便有小小的对手,但完全不影响走向。而那时的百家争鸣在历史中少之又少,即便有,那也是在有正统思想的周围挠挠痒罢了。这样说难免陷入“儒学有害论”的观点里,但这也不影响后代人对各种思想谁与争锋的评价。如果中华几千年没有践行儒家思想,那会怎样?这是我看过各家之言后的第一反应。中庸之道,孔孟之言,三纲五常,孝悌尊卑,儒学虽汲取各家精华,但在慢慢的演变中已经变成了禁锢人的枷锁,我们不去否认它的功绩,但也不可否认它在弊端。在统治者手中,它变成了统治,禁锢国家发展、人民思潮的工具。当然,各家有各家的优缺,如果法家上道,法治思想是否会更早出现,一如西方的雅典法律,汉谟拉比法典等等,又或者会出现有法而无法的暴政呢......这些也只是想想罢了。

5中西交流。

中国人是闭关自守著文的,这也相比是强制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列强所传。暂且不说近代那段血泪史。中国与西方的交流,自古有之,最著名的当属丝绸之路,海,陆皆有,海路发达,而幅员辽阔所致,陆路少之,,随着朝代统治者思路不一,这昙花一现的交流在政治运作下进行的,少之又少。在古代,闭关其实已经深埋在此。中西交流最盛当属元代,海路皆发达,但随着元朝铁蹄的落幕,又不了了之。自称天朝的中国,寥寥的中西交流都傲慢不已,郑和下西洋那耀武扬威,如果那时君主有远见,或许近代的伤痛就不会那么深了。但很多事,都只是如果,读史好像都会在叹息中自行重演一遍。

6血染改革路。

进入清代,西方已不太平。鸦片战争,西方用炮火轰开中国大门。傲你妈,看我打得疼不疼。

然而最初的痛没有马上唤醒这头沉睡千年的大猫,一味的死守传统,不知变革,错失良机,让中国挨了更多打。现代人或许会愤慨那时的当权者,你个傻逼,别人都打你脸,抄你家,你还睡个毛线。然而,试问几千年文化守旧如常,根深蒂固,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推翻你?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已经到了老牛踱步的状态;中庸之道,孔儒士大夫,一切枷锁已经让我们无法动弹,应该说不愿动弹。自道光年间被打,到新精神觉醒,我们蹉跎了二十年,错失了发展良机,这群士大夫也得到了祸国殃民的评价,其中的无奈心酸却不是简单的四字可以概括的。自士大夫在被打中觉醒,经过如曾国藩,奕忻,康有为等一波波推陈出新而又不彻底的改革,再到接受全新西方思想的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再到三民的“失败”,袁世凯复僻,军阀割据。到国共相争,共产党领导解放,这一路经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波折。看近代史是最难受的,整本书都在讲自己为什么被打,又是怎么跌倒,怎么爬起,辛酸血泪,血染的近代史。

而如今,我们去评断历史,不同类的人亦有不同的着重点和观点。学究也罢、业余也罢,我们总能在历史中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总结得恰到好处,于国家利益,我们必从历史中学会正是三观,明荣辱,力图强。于个人,我们亦能从历史尘埃里掏出于人生发展有意义的宝藏。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需继承的历史,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看了《中国通史》这一部百集纪录片,我感觉中华民族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啊!泱泱华夏,50文明史,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奋发图强史。

在每一个历史截点,总会有仁人志士站出来,站在历史大潮的洪流当中,奋不顾身,博击风浪,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有那么多英雄豪杰,大家鸿儒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舍身取义,正是他们铸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使中华民族屹立数千年而不倒!

通过看这100集的《中国通史》我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我对祖国的感情又加深了一层。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不过,我有些地方理解的还不太透彻,还需要去重看,这真是一件值得我们钻研的事呀!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真的是非常有道理呀!想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学习知识,增长学问,一定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去钻研,长大以后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以上几本书中,钱书写于1939年,由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理而成。彼时日寇气焰正炽,国家命运悬于一线,钱抱着“写中国最后一本通史”的悲壮去写史,钱书文采飞扬,感情激荡,既立足高远又一针见血,确实是千古之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地方稍微有些主观,且钱本人立场保守,一些史论显得迂腐,有类司马光的“臣光曰”,且行文文白交杂。钱曾立遗嘱,其书版权未公开之前,不得出简体横排版。故至今钱书只有繁体竖排版,书中异体字满天飞,对一般普通读者是障碍。

吕书其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证,故吕书其耐读性较差,尤其是《中国通史》,腰封上吹得满天飞,买回家一看一般读者必然不会喜欢。吕书中国通史体例也与众不同先上篇是按“婚姻”、“族制”、“经济”等专题写的专史,非常专门,占全书的五分之三强。下篇是中国政治史通讲,很简略。故只想读一本中国通史,不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的,吕书不是最优选择。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其实是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文采不输钱书,客观不输吕书。张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具体的上网可以看。张留过洋,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故其书气象开阔博大,文字清顺流畅,简约而不简单,易于理解而不媚俗。可惜张写到东汉张荫麟即病殁。可惜!陈恭禄的最近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当年跟陈寅恪号称“二陈”,可陈恭禄的专长似乎在近代史,他写的通史有点类似讲话稿,而且一大半是他学生整理而成的。缪凤林的书是胶版,书脊容易开裂。读完感到新观点很多,至今让人有很多思考。可惜此书文言味较重,有时用词很古怪,不擅长文言的可能会读得很辛苦。

近年来,港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也纷纷流入大陆,今天我们也能见到一些。这里距几种。一种是傅乐成主编的《中国通史》,一套七本,一般人坚持也能读下来。此书图文并茂,文采也不错,可是似乎书中体例、观点等诸方面未能一致,其中有些作者还是在读研究生。一种是傅乐成本人写的《中国通史》,此书则考证味较浓,注释大段大段,书中仅仅提供历史材料,不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观点。对于没有形成自己历史观点的读者来讲不合适。还有一种是李定一《中华史纲》。虽然腰封上吹牛,“比钱穆《国史大纲》客观,比吕思勉《中国通史》生动”,书中讲到明太祖,通过几个不讲背景的例子便断言朱元璋心理变态,客观在哪里?而且此书还具有一种搜集轶闻、拘于小节的倾向,很多地方会讲一些很具体的历史小细节,而这不是通史的任务。还有港台的邝士元写的《国史论衡》,资料汇编吧,错别字很多,很膈应人。外国人写的中国通史很多不堪一读。如黑格尔世界哲学演讲录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幼稚得可以;世界史名著《历史研究》、《全球通史》等关于中国的部分,真心只适合对中国一点儿不懂的外国人读。这里着重介绍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和《剑桥中国史》。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有一个习惯,以论带史,即先有立论见解在先,然后有逻辑推演。《中国的历史》中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这个特点。第二本《殷周春秋战国》作者真是突发奇想,说《春秋》三传是,《春秋》三传是为“下克上”当权贵族捉刀说项,等等。读完在感叹荒谬绝伦之余,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敢想、敢写。读读启发人也是很人想象力的。还有就是作者会脱离历史叙述,开始大讲自己某次在中国考古经历的见闻,大有小说写法中的“元小说”风味。总体而言,不能当真,读此可以明白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和日本人的思维习惯,若希望读此可以窥得学习中国历史门径,只能是缘木求鱼。

《剑桥中国史》本来共16册,出了十几年还未出全。此套书薄古厚今思维非常明显,越近篇幅越长。作者都是一流的汉学家,相比日本人而言比较克制,注重史实,有一分说一分。缺点是因为是翻译过来的,不免语言欧化意味较重;篇幅较大;有些篇章较为专门、冷门;各章节间不连续、相互割裂,各章之间体例也不一致。总体而言,比日本人写的优秀多了,作为中国通史入门书差强人意。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什么是通史?西文中没有与通史完全对应的名词,中国古代所谓通史的涵义与近代新体中国通史也有差异。近代新体中国通史的编撰完全是新史学思潮的产物,它寄托了新史家通过回溯历史来把握将来的热切期望。二十世纪初,史家理想中的新通史是一部能体现历史发展公理公例的国民发达史。起先章太炎等人希望用新思想为旧体裁决导新路,但结果证明传统纪传体不适合用来表现历史进化发展的秩序。日本学者那坷通世采用西式章节体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又综合了中国传统史学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的因素,结果成功地将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方面面以一种历史进化发展的逻辑进行了重新叙述。

清末民初的通史编撰虽然大多会采用新的体裁和叙述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新的研究方法,大多数著作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旧史的抄撮与压缩。对照新史学编一部国民发达史的要求,这些旧史压缩抄撮本的最大缺陷便是社会经济内容的缺乏。有鉴于此,民国以降就一直有学者提倡以纵断史代横断史,以文化史代政治史。更多学者意识到根本问题是方法的问题,只有在明辨史料和著作的关系,并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史料的基础上,,部理想的新通史方可期待。循着这一思路,通史编撰不可避免地会走向以专史和断代研究为取径,集众研究群力协作的新模式。

吕思勉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学术史、史学史、历史研究法、史籍读法、文学史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对中国通史的编纂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他编写的两部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史是用新的体例写出来的。吕思勉寓论于史,把他的真知灼见分散融合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中国历史分期、中国社会的性质等问题都有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被陈寅恪称为“史学奇才”的张荫麟,曾以出众的才、学、识被同时代史家寄予厚望,张荫麟因病37岁即在贵州遵义逝世,其生前竭尽心力为中学生编著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史纲》也因此未能完成,仅到东汉为止。虽然残缺不全,但《中国史纲》凝结了张荫麟一生对历史的所学、所思,历来史家都对它赞誉有加,称其为近代史学家所写的比较成功的通史之一。蒋廷黻知识渊博,长于演说,他是南开历史系的创建者,他主持开设了西洋通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也很受广大师生欢迎。如此集三位史学大家的研究精华的作品,读之使人不忍释卷,读之诗人晓古今。

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读书心得体会篇十

作为一本介绍中国隋唐时期历史的通史,《中国通史隋唐》是一本在历史领域内备受赞誉的著作。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关于隋唐时期的知识,并且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政治、文化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关于《中国通史隋唐》这本书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段:对隋唐时期的了解。

在阅读《中国通史隋唐》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隋唐时期的历史了解非常有限。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很迅速,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也很快。同时,在这个时期,汉字和藏文广泛流传,佛教也进入了中国。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

第二段:隋朝时期的统治。

通史中详细描述了隋朝时期之后,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方式。他们的统治有很多缺点,如残暴和采取过度税收等。但是,他们的政策也有其好处,他们建立了大运河和均田制度等,这些政策还保留在唐朝时期。通过这些了解,我感觉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有长久的发展,也有短暂的衰败。

第三段:唐朝时期的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之一,不仅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诗词、书法和绘画非常流行,很多著名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这些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欣赏和崇拜,而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被广泛地传颂。

第四段:唐朝时期的政治。

唐朝时期建立了严密的官僚制,官僚们掌握了政治的大权,很多事情都需要得到他们的批准。但是,唐朝的政治不完全由这些官员来掌控。皇帝还有很高的掌握权,而且他们的权力不是从生育权上来确认的,从而尽量避免皇位快速更替。唐朝的政治也非常稳定和繁荣,其建设还为后代政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第五段:对于中国历史的启示。

看完《中国通史隋唐》这本书,我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发现在古代每个时期的领袖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历史学者可以通过高科技文献对历史进行研究。此外,文化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文化。其发展可以帮助提升民族的素质以及为后代制定制度和发展经济提供有益的建议。

总之,《中国通史隋唐》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让我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的相关历史,为更好地了解历史,从而深刻地认识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