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 第二课堂的心得(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0:32:00 页码:14
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 第二课堂的心得(6篇)
2023-01-12 20:32:00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一

下午第三节课,我们便通过直播进入课堂。这次课的主讲人是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作辅助,翟志刚老师负责用可移动摄像头全程直播。

首先是做实验环节。第一个小实验是:太空的“冰雪”实验:就是在失重条件下,饱和液体的结晶现象。挤出一个乙酸钠溶液小球,再用毛杆轻戳一下溶液球,里面迅速结晶,看起来像小冰球。我觉得这一决定很冰吧,结果王老师摸它——是热的!我被震惊了,居然是放热的,让我涨知识了。

第二个小实验是液桥。失重条件下,在两块玻璃板上分别挤一团水,使板子竖直,两水球缓缓相碰,然后连接在一起。再将板子向外拉,水就像橡皮泥轻易可以拉变形,然后形成一座液桥。这个实验神奇又有趣,原来失重的水可以有多种玩法与变法。

还有实验是实现失重的不同密度液体分层。失重条件下,油和水经摇晃可混合,然而快速旋转,可利于离心作用分层。这也让我犹为震惊。

下面两个环节是讲授知识和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这一节课下来,我收获了新的知识,这让我发现学习中的知识无穷无尽,“学海无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更多地通过知识去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尽情在学海中遨游吧。

有关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二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2022年10月12日,第三次天宫课堂拉开帷幕。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与天宫课堂二号不同,“天宫课堂”的“讲堂”在以往天和核心舱的基础上,新增了问天实验舱,这样“太空教师”的活动范围更大了,相应在直播当中用到的摄像机机位和保障设备变得更多,地面调度的操作也更加复杂。这也是课程的第一项:介绍问天实验舱。

身着蓝衣的航天员们一边介绍一边来到植物样品采集的地方—生物技术实验柜,航天员陈东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实验柜的原理与功能,并引出了今天的第一个小实验:毛细效应实验。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没有重力作用下,液体表面张力会更大,促进液体不断上升。

紧接着,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掉头的扳手等多个有趣神奇的小实验,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太空的奇妙与神秘也激发了我们对太空未知事物与太空自然的探索精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会掉头的扳手”这个实验,宇航员陈东转动了一个小扳手,又转动了一个大一点的扳手。小扳手上端一会儿再上,一会儿在下,旋转地十分快速,如秋天的落叶一般,随风飘舞,不一会儿别从陈老师的手中逃之夭夭了。大扳手呢,一端做了橙色记号,陈老师轻轻一拨,扳手左右旋转起来,橙色的一端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往右,同时还向下不住地逃窜去,陈老师迅速一抓才让这失去重力束缚的小扳手停下来。这个现象被称为贾尼别科夫效应。

实验后,同学们积极提问,航天员们一一解答。

最后,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主持人们言毕后的一阵阵掌声中落下序幕,此次天宫课堂圆满结束。

在本次天空课堂,我学到了繁多的知识,也涨了很多见识,对生活也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对未知也产生了许多追求与向往。

在太空,连原本身边普遍得不曾入眼的小物,都成了科学家们重点的研究对象。每一次不经意间的举动,都会成为偶然发现某种定理的契机。

地球的奇观异景只不过是冰山一角,那未知的远在天边的星河里又充满了多少神秘呢?在未来,我们将去探索,去发现,去应用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奇妙事物,去完善,去成就,去感受每段瑰异的专属于宇宙的故事……

那遥远的苍穹之上,又藏着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有关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三

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太空里转身。大家一定觉得这很简单吧,想怎么转就怎么转,可在太空里可不是,一转,就有可能飞起来,也有可能因为掌握不来方向,转到别的地方去。那我们看一下宇航员做了哪些动作来挑战这个难题呢!

第一种方法是用游泳的方法来转过身来挑战,那个男宇航员一离开就飞了起来,飞来飞去,完全没有了方向感,更别说挑战成功了,能找到方向感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我,早就被这一场操作搞得头晕眼花了。

第二种方法是用嘴巴吹一口大气,然给身体转起来。可这个方法也没有成功。吹得不够用力,身体根本不会动;如果吹的时间太长,又有可能缺氧。男宇航员吹了一会儿就不吹了,还连连叫道:“不行了不行了。”

第三种是女宇航员采用了手臂的方式。当两只手臂侧平举时,身体竟然慢慢地转动起来;把双手抱在胸前的时候,身体转得更快乐,就像一个旋转的小陀螺。可转的`时间长了,就会头晕,所以也没有转很长时间给我们表演。可我觉的那一定很刺激,不亚于玩过山车的感觉,还可以看周边场景那才叫一个好玩。

第四种方式,与地面上的转身一样。但是大脑想向左转,身体就往右边去了;大脑想向右转,身体却往左去了。这真的非常搞笑。转了好几次,可还是不行,刚要下来却还飞了起来,不知是没站稳,还是一下子转不下来了。这一个场面差一点把我给笑死了。

难道在太空里真的做不到转身吗?有。女宇航员想的办法是转动其中的一种手臂,就像转动的螺旋桨。往右转,就转动左边的手臂;往左转,就转动右边的手臂。这个办法还真行,挑战成功了。

今天的这节课,真的让我大开眼见。 

有关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四

“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备。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众所周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但是它释放的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了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举两得。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已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

有关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五

12月9日下午3:40分,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天宫课堂”,看之前,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看过之后,我内心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刚开始,我们还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可随着镜头切换到太空视角,同学们的目光被太空深深吸引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双重人像”。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形成了水球这一神奇现象,在一个圆环支架上先做一面水膜,往水膜里灌入更多的水,随着水的增加,薄薄的水膜渐渐成了圆润的水球。再往里注入一个气泡,王亚平老师在水球的后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王亚平老师”和一个“倒王亚平老师”,看起来有趣极了。

还有一个,让我感到特别惊艳,是泡腾片的实验。在原先的水球中放入一个泡腾片,因为水表面的巨大张力,水和泡腾片不会散开,后来腾片开始起作用,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泡。从外面看,像极了海底深处一株美不胜收的珊瑚。

乒乓球浮力实验更让我感到出乎意料。几位年龄与我相仿的学生,无论怎样把乒乓球摁在水里,只要一松手,乒乓球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顶”上来。在太空中,可就不一般了,我本以为它也会和在地球上一样顶上来,可我低估了太空的奥秘,乒乓球像石头一般沉入了杯中。为此,王亚平老师做出了解释:“这和地面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浮起来。”听完后,同学们直呼:“涨知识了!”

在外太空向外望,不是蓝,而是深邃的黑。天宫课堂里还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有叶光富用手臂画圈转身,在太空中,手臂展开转得慢,手臂收回转得快,如花滑运动员一样,是运用了物理学普遍定律之一:角动量守恒。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无人,再到“神舟五号”的搭载一人,然后到现在的“神舟十三号”,中国都经历了对飞船的一次又一次修改,对人员的一次又一次更换,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成绩。现在我完全可以自信的对其他国家的人说:"im from a chinese.",因为我骄傲,骄傲我是中国人,骄傲我生于中国。

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努力爬过“学习”的山,游过“困难”的海,不辜负祖国的期望。正如翟志刚老师所说:“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是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有关天宫课程第二课心得体会总结六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授课教师,叶光富和翟志刚担任助手,为大家进行直播授课。

三位“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展示了三个有趣的科学实验:乒乓球实验、水膜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同学们在地上也进行了上述实验,由于太空失重环境和地球的重力环境完全不同,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比如同学们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于受到浮力的影响,小球会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将乒乓球浸入水中后,小球却悬在水中,即使在空中来回旋转也不会下落。据王亚平解释,这是因为在空间站内浮力会消失,所以小球不会受浮力影响上浮。

再来说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实验——有趣的水膜实验。王亚平把水注入金属圈中,形成一个似凸透镜的大水球,放入折纸花,花在水球中绽放开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由于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所以水不会向下流,从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气泡,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个部分,会形成两个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亚平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积极去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

这次空间站的授课,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也大大增加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绽放的水中花似祖国欣欣向荣的繁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热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丽景象,太空中遨游的每一颗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载着中国无数青少年的梦想。

这是“天空课堂”第二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