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弟子规学习部分心得体会实用 弟子规感悟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1:35:34 页码:11
弟子规学习部分心得体会实用 弟子规感悟心得体会(四篇)
2023-01-12 21:35:3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弟子规学习部分心得体会实用一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在《论语》中就读过,是这样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做。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见贤思齐,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告诉我们学习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运用。

《弟子规》教我们做一个有孝道、有道德、有诚信、善学习的人,真是让人受益匪浅。我记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线”栏目中看过这样一个节目《迟来的爱》,讲的是海南某监狱的事情,这个监狱在对犯人进行改造中,不仅仅限于政治学习和法制教育,而是从人的洗心动念处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植入监狱的劳动改造中。他们选择的是《弟子规》,诵读经典与“亲情帮教会”的开展,触动了服刑人员内心的道德律,让服刑人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许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吧。

不过,《弟子规》中也有我觉得不妥当的,比如说:“邪僻事,绝勿问”、“不关己,莫闲管”,我觉得就是现在说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人做事这样子总是不好的。妈妈说:国学经典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的理论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都有所指导,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思考,批判性的学习接受,也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来诵读《弟子规》,不能一味的死读死记,还要动脑思考,活学活用呀!

主题弟子规学习部分心得体会实用二

因为学校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我也有机会一起和孩子温习了《弟子规》。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也要求背诵,那时候的我大概和现在的孩子们一样,只是盲目的记忆,根本不去理解其中的意义,而此时再次读《弟子规》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谈一谈这一代孩子的情况。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基本都是70后和80后,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已有显著成效后。这一代的孩子是大多数出生在21世纪的新新人类。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又一页精彩篇章是他们所属的时代。与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有着很大不同的是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成熟。同时也迎来了数码时代的革命性变化。所以相信他们会有着不同于前人的开阔视野与属于他们自己的远大理想。他们都是孩子,生活在了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目前还需要前辈们去呵护和引导。别再为了一己之利,一己之私去传播一些有害他们心灵成长的图片和信息。孩子们的叛逆与骄横很大一部分都是长辈们错误引导出来的。然而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最缺少的就是“德”与“信”。而《弟子规》正好能够给现代世人好好的上一课。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为人为事的一些基础规范。先从总序说起。总序“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整本书的总纲,取自《论语·学而篇》,可以说《弟子规》一书完全融入了儒家的精髓。总序的译文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诚实无欺。和大众相处的时候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去好好的学习。”圣人所训,即使在延续到几千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标准。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入则孝”。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父母,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含辛茹苦的把我们抚养长大,所谓“羊有跪乳恩”,为了孩子,父母可以牺牲一切,甚至于自己的一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知恩感恩。而知恩感恩要付诸于行动,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也就是说父母呼唤,要及时回答,父母差遣要立即去做,父母教诲,应该恭敬的聆听,父母批评,应当顺从的接受。这些都是我们日常行为中遵守孝道的基本规范。古代不乏有孝敬父母的例子,像黄香的扇枕温衾,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猛的恣蚊饱血,庾黔娄的尝粪忧心等等,个个都是孝感天地的故事。而反观当今社会,有多少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却成了“孩子呼,孩子命”,家长惟命是从,孩子在家里是皇帝,父母一切行动听孩子,父母觉得这样对孩子好,这样反而会把孩子惯坏。

孩子从小就做不到孝敬父母,长大后往往会变本加厉,子女为了自己切身的利益,不愿意敬养父母,兄弟之间相互推扯,让父母居无定所,甚至流落街头,更甚至有的人为了利益与父母反目成仇,将父母告上法庭,这类事情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那为什么在现在高度文明的社会反而会出现这样寒心的事情呢,根源就是缺少道德的教育。所以道德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至于以后会成为什么的人要看从小是怎么教育的。我们现在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德”也是放在首位。所谓“百善孝为先“,而道德教育中,孝德应放到首位,并将这种孝德延伸到对长辈以及老师。

我们接着再来谈一谈“次谨信”,今天单讲这个“信”字,何为“信”,就是诚实无欺,遵守做人的本分。《弟子规》在“信”一章第一句话就是“凡出言,信为先”,也就是说言出必行,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诈与妄,奚可焉”,欺骗和花言巧语是不可以的。

孔子经常提到“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也认为:言不信者,行不果。百家争鸣时,虽然各个派别的观点不同,但都信守“诚信”二字,诚信蕴含在所有的社会伦理中,君臣之间,长幼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处处都需要诚信,诚信是做人的本分,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反观当今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延伸至商家与客户之间等社会各个角落,这一点又做的怎么样呢,还有多少城信存在?老板拖欠工人工资,下面员工舞弊营私;子女不尽孝道;夫妻动辄外遇婚变;兄弟间为争夺财产反目成仇;朋友间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商家制售假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看看现在的社会还可不可以“夜不闭户”,还有多少人能够“路不拾遗”,有多少人能够以助人为乐,又有谁还敢去助人为乐,看到路边摔伤的老人有几个人敢去扶?看到不道德或者违法的行为又有几人敢站出来去制止?不敢说现在的社会是道德沦丧,但也离得不远了,缺少了什么?就是“诚信”。

大文学家大仲马说过: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了生命;同样,当整个社会群体失去信用的时候,那整个社会便失去了灵魂,距离它的消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建议全社会的人,都好好读读《弟子规》,看看古人是如何做的,而我们又需要怎样去做。

纵而观之,“德”与“信”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一个社会得以持续文明发展的基础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无德则必然无信,无信便是无德。现在很多家长都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上有很多诱惑,怕影响到孩子。所以这时候,做家长的要能够自省其身,也来学学《弟子规》,和孩子一起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协同学校教育一起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主题弟子规学习部分心得体会实用三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诵读《弟子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诵读《弟子规》,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1、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弟子规》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弟子规》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应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与课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读法要多样: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对读……

2、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情境与韵律中,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让学生在书声、音乐与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诵读的快乐。

3、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就是用经典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弟子规》读本所选故事,是历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规》相应的内容。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4、生活化。是指《弟子规》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处事,学会思考运用。为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可以设计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的环节,把学国学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这样,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离,使遥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观点了解古训要求人们做什么,如果是不符合现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内容,我们就引导学生去批判,培养他们不迷信书本,不拘泥古训条文,弘扬人文个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5、课程化。就是要求教师们重视《弟子规》的诵读教学,要保证诵读时间、诵读效果,切实完成各年段的诵读目标。

三、具体措施:

1、遵循“五化”教学理念: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课程化。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精心设计好“五分钟读案”,让学生在愉悦的具有挑战性的氛围中诵读。

2、以“读”为主,将“诵读”作为教与学的第一手段。

3、以“讲”为辅,意思的疏通是必要的。

4、重视对学生进行阶段评价,开展班级评比活动,设计《弟子规》诵读攻关表等形式多样的评价表,促进学生跟上队伍,成功闯关,确保学生百分百过关。

主题弟子规学习部分心得体会实用四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能为你们解读《弟子规》,愿我的拙见能带给你们想要的收获。

在《弟子规》中,“谨”单独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部分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

今天早上我解读的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说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适当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给大家讲一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吧——

孔子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正好要找他。别人告诉他:老师,宰予在睡觉。孔子很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意思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夫子基本上是温文尔雅的,动怒的情况不多。如果我们去看《论语》,这大概是老夫子比较动肝火的一次,这个话说得很重,要传达的意思无非还是要大家珍惜光阴。

说到珍惜光阴同学们一定听过过“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闻鸡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说这些故事,我要给大家讲一个闻“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几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园里有一句话,闻“季”起舞。鸡还没起呢,季先生已经起来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说季先生,您过去遭受过那么多挫折,有十几年还不让您工作,您又担任了一百多个学会的会长,经常要开会,您怎么能写出那么多东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说当你们起来用早餐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三个小时了。《季羡林文集》长达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论文和文章就是这三个小时写出来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就是要求孩子们爱护生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晨起来,要洗脸,还要漱口;上洗手间后,要洗洗手。

提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不禁想到中国台湾作家刘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写到两幅画面:在台北市一家大型停车场,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给她的狗擦屁股,只见那位小姐擦完,打开车门,先把刚用完的卫生纸放进车里,再把狗抱上车。还有在纽约中央车站,一位穿着华丽的贵妇蹲在大厅中央的地上,当着旁边上千经过的人,用卫生纸擦她刚刚打翻的咖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