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 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视频(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1:59:09 页码:10
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 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视频(7篇)
2023-01-12 21:59:09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犹记得,在刚刚踏进附中校门心中那莫名而来的孤独,内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等待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第一节课上,语文老师扬言,我们会在四天之内背下《滕王阁序》全篇。

我并没有读过它,只是在旁人惊讶的目光里,读出了危机。待我拿到那个散发着油墨香的打印纸,被那满篇密密麻麻的墨色字迹给震惊了。曾经自认为背诵能力还不错的我,想去挑战极限。几乎满篇的生字,不知从何下手,就索性扬言放弃。一想到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背下来的东西,为何不努力?是,努力也许未必成功,但放弃只有失败。

暗暗地,与自己较劲。

书架上落满了灰的字典终于被我拿下来,但当我背至一半时,卡住了,如果自己就此放弃了,是否会很轻松?后来细想,要坚持。当满篇的黑字上布满了红色注释,当对一种文体从陌生至熟悉,当夏日的暖风对我不再是躁热厌烦。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起来,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吧,我背得有些一知半解,原本熟悉的句子排了队似得溜出脑海,想伸手抓也抓不到。你上嘴唇与下嘴唇一张一合地吐出来的字,将我原本炽热的内心瞬间变得冰冷。——“坐下”。

原来,你说我背得不熟。

可我明明很努力了,每当想起你满不在乎的神情时,有股无名火,将我包围,那颗种子终于萌发成芽,从泥土里顽强的钻出来。这是记忆中那时自己所剩下的唯一信念。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常常劝自己,一个班里那么多要挑战的人,不可能全都停下来等你,但我还是希望,他那时可以再给我一分钟,让我填补空白的大脑。

或许应该谢谢你,没有你的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我也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重燃斗志。或许老师你的一句“加油”,一个眼神,对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就算我们做的不好,但老师你不知道,一个孩子为了你的鼓励,有多么努力。

推荐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落满灰尘的箱子里,静静地躺着一支用纸巾包好的笔。我看着它,思绪不由得飘回了那个让我尊严尽失的、漆黑的夜。

微弱的星光下,两队人马分列路的两端,对峙着。对方领头的是一个个子不高、留着短发的小女孩,“喂,田玉玉,你偷了我的钱,虽然说还完了,但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走,我要带你去找你爸妈,让他们好好揍你一顿,给我出口气!”她身后的几个小孩应声出来抓我的胳膊。我拼命的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有几个人拽住了我的胳膊,硬要把我拉走。

我拼命地扭动身子,想要将手臂抽出来,但都是无用功。眼看着我就要被拉走,她心一横,拉住我另一支胳膊向反方向拽,我也立刻向她那边靠。但胳膊拧可是大腿,我们的力量太小了。就在我快要支撑不住了的时候,她突然一下子松了手,另一边的一伙子人重心不稳拉着我,“咕咚”一声,坐倒在地,一个个摔得呲牙咧嘴,“哎呦……哎呦”直叫唤。她见一个个坐倒在地,一个箭步冲过来,一把拉起地上蒙圈的我,拽着我的手,玩命地跑。那个领头人与急败坏地喊:“你等着,我这就去找你爸妈!”

“你慢点儿,我……我跑不动了。”我俩气喘嘘嘘地停下来,她靠着树,喘着粗气,到底怎样回事啊?我低下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双手抠着衣扣,“我……我……”“算了,算了,我不问你了,你别难过。你要记得我们是朋友啊,下次有什么事记得我啊。”

星光下,她的神色晦暗不明,耳边仅有她轻轻的笑声。

之后,我回到了家乡,临别之际,她送我一支蓝紫色的笔作为纪念。

再之后,我再也没回过上海,也再也没偷过东西。

此后数年,她的音容笑貌早已淡出了我的记忆,心中唯有这一支旧笔。

推荐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回忆,如过往云烟,想要追寻,却寻不见。每当我走过街头,听见一声声嘈杂地叫卖,都让我怀念起了那声音,伴着那味道,深深地怀念……

那声音,不豪壮,不细腻,不悠扬,不美妙,但却是我童年里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那声音就是——卖糖葫芦的吆喝声。

“卖~~糖球!卖~~糖球!”小时候,每每听到这吆喝声,我的耳朵就会情不自禁地竖了起来,像小兔子一样。之后,就欢快地蹦到父母那儿去要零钱。像是条件反射,一旦听到这吆喝声,不去买两个糖葫芦总觉得浑身不自在,不舒服。你听!这吆喝声又传来了。

“爸爸,快给些零钱我,我要吃糖葫芦!”

“吃什么糖葫芦!不许吃!”

“妈妈,快给些零钱我,我要吃糖葫芦!”

“糖葫芦不好吃,别吃了吧!”

父母自然是不肯给的,于是我就缠着他们,直到他们实在不耐烦了,把钱掏出来我才能了事。

然后我便寻声,去找那个卖糖葫芦的,声音渐渐近了,心里也更喜了。这声音,似乎混着糖葫芦的酸溜儿,带着糖葫芦的韧感。不敢想下去了,怕嘴里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路人非笑话我不可。

举着一根长棒子的,上头挂满糖葫芦,没错的,就是他了。我走上前一看,是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衣服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看上去很旧,但却很干净,很整洁;额头上,脸颊上布满皱纹,但走起路来却很稳健,很精神;老人的吆喝听起来也像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卖糖葫芦的多是这样的老人,四处走,让人分享甜蜜。

买来的糖葫芦都是当天做的,当天出来卖,绝无一丝含糊。吃起来是那样的甜,甜中又带着酸,似乎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酸有甜。

可在近几年,我却不曾再听到这种的吆喝声了。仿佛绝迹了一样。人们尽被一些现代的零食所吸引。据我了解,糖葫芦是从宋代年间,历元、明、清,多代人所传承下来的。而如今,真的要让它失传在我们手上吗?

街道上看不到以往的热闹,头顶是直插云霄的楼房,地上是繁忙拥堵的汽车,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工厂黑烟笼罩大地……这样,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真的要让地球家园不断受压吗?真的要使人类礼貌慢慢消失吗?

回忆,果如过往云烟。童年的宝藏——那一声声吆喝,只能从记忆里找寻了……

推荐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记忆中的“年味”

在我最早的记忆里,我便是随着爷爷奶奶生活,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了,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而过年就成了我最期待的事儿。

那时候家里唯一的通讯设备,就是一部座机,父母会偶尔会打来电话,问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顽皮,家里天气怎么样……虽然每次都是“老一套”,但最简单的问候往往代表了最真挚的情感。那时候的我学会了“听声辨人”,一听到熟悉的声音,我就给奶奶说,“奶奶,我妈来电话了!”奶奶每次都说,“你先接啊!”

对于很多农村孩子来说,能够和父母团聚,也只能在春节实现了。有些年春节,父母赶火车半夜才到家,我和爷爷奶奶就一直等。父母快到的时候,一般都会打来电话,让我去帮忙拿行李。大包小包的行李里面有买给我们的新衣服,还有很多吃的,有糖果、桃片、蛋黄派等,这些,都是农村孩子平时都不怎么吃得到的。那时候平常赶集,奶奶买得最多的就是夹心饼干,怕我偷吃,每次奶奶都会把吃的放得很高,放在柜子上的一个铁盆里,而我小时候嘴馋得厉害,总会搬来一条板凳,站在板凳上,一踮脚,就能拿到。

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很多时候外面下暴雨,屋里总会“下小雨”,早上我还没睡醒,爷爷奶奶就起床拿盆、桶接漏进来的水。每逢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给家里来一次大扫除、大整修,把屋里收拾得很干净、很整洁,把漏雨的地方补好,再给家门外贴上春联,挂上灯笼,让整个家里都“喜庆”了起来,而我每次也会加入到大扫除的队伍中,扫扫地、倒倒垃圾,勤快得很。

那时候,家里还是烧柴火,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把放在另一个屋子里的又长又粗的木头搬出来,劈成一截截的短而细的木头,堆起来,用于平时烧火煮饭。等把屋里的东西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父母就会带我们去逛街,看看衣服鞋子,买点零食小吃,买点鞭炮,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

a >除夕夜,一家人坐到电视面前看春晚,吃着瓜子花生,聊聊家长里短,待12点,爸爸就去放买来的鞭炮,“噼里啪啦”,完毕,新的一年开始啦。正月初一,我们总会穿上新衣服,荷包里揣点瓜子糖果,去马路上走走,到附近去看看,遇到熟人就打招呼聊天,大家都是笑脸相迎,让整个春节都温暖了起来。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暂,感觉还没说上几句话,还没一起吃过几顿饭,父母就收拾行李,准备外出务工了。每到这时候,不舍的感觉越来越浓烈,虽然从小经历了很多次离别,本以为会习惯,但是每一次,都如初次分离一样,多的是不舍,多的是难受。

因为父母不常在身边,所以在父母准备外出前,都会对我念叨几句,希望我好好学习,多帮家里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我不要调皮,要懂事一点,要乖一点……

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长大后,虽然感觉过年的气氛淡了点,但家人身体安康就是最好的过年礼物。

推荐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人生就好像一部连续剧,我们每个人都要都是自己连续剧中的主角。在这部人生的连续剧当中,我们有开心的时候,有难过的时候,有努力的时候,也有沮丧的时候,但是总有那么一刻是极精彩的,是我们不想要遗忘的,是我们希望可以永远定格在记忆的电脑中的。

还记得几年前的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乌云低的好像要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当时我的心情也就像此时的天气一样,那阵子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所有心情就一直不好。茫然地走着,突然看见前面有一家饮品店,我就进去坐坐。

当时我的心情不好,没有注意店里的人,也不想理她们,可是还是有那么一个人闯进了我的视线里。她是一个女孩,大约十七八的样子,穿着白色的外套下身是一条浅蓝色的牛仔裤。脚上是一双白色的帆布鞋,头发用皮绳绑在一起吊在头上,大大的眼睛好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嘴角挂着一丝丝微笑。

由于这家店生意好,所以没有位置了,她走到我身边,给我一个大大的笑容对我说道:“我可以坐在这里吗?”她的笑容好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的嘴角也露出了微笑。

“当然可以。”我说道,同时也还她一个大大的微笑。

“看样子你的心情不好啊。”那个女孩说道。

我没有说话,却在心里嘀咕道有那么明显吗?

“其实人生是必须要经历挫折的,不是吗?就算你不和我说,我也可以看出来你经历了失败,但是人生只有跑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说完,还是那么一个灿烂的微笑。

那一刻,仿佛世界不是那么阴沉沉的了,而我对面的女孩好像就是那颗太阳。

直到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那个灿烂的可以让太阳都黯然失色的笑容,我希望我记忆的电脑可以把这个画面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推荐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在成长的道路上,曾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它们就像星星,在我记忆的天空中闪烁。一天,一颗“悲伤”的星星划过天空,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记得那天傍晚,天上飘着丝丝细雨,我跌跌撞撞地来到窗前,慢慢地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凝视着窗外的马路,心如刀割,泪如雨下,我怨恨我自己,我认为我是个小罪人。

那天,我家的狗崽小白和一只小黄狗在院子里玩,我去同学家,小白乐颠颠地跟着我来了,在马路边跑来跑去,我大声地对它说:“别乱跑,当心车!”可它很兴奋,根本不听我的话,在我身边忽前忽后地跑。我准备横过马路时,小白竟然抢先从我身后往前冲去。这时我发现一辆白色的小车飞快地驶过来了,我万分焦急,高喊:“小白,快停下,车来啦!”话没说完,它已经到了车底下,我祈祷它能穿过去,不要因为自己的淘气、贪玩而遭罪。

还没等我缓过神来,一声惨叫,车过去了,而小白却躺在地上,血肉模糊,已经没有了气息。我不愿相信这是事实,我好希望这是一个梦!刚才和我家小白一起玩的小黄狗跑过来了,它跑到小白身边,急切地叫着,似乎在呼喊小白去玩耍,可小白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了。

小车的碾压,小白的身体怎能承受得了呢?它的嘴巴微微张着,好像在诉说,它是多么舍不得离开我,又多么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啊!我忍不住大哭起来,我大声地喊妈妈,妈妈赶来了,她打电话叫来了爸爸,爸爸带来了毯子,把小白裹起来,我们一家人强忍着悲伤将它埋葬了。此刻我想,生命多么珍贵,它给予小白仅有一次,可在小白冲动地横过马路的一瞬间,它的生命就无可挽回了。生命对小白是这样,对于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平日里有什么理由不注意自身的安全呢?如果我们的生命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丢失了,我们的'父母怎么办?我们又怎能不后悔呢?我的小白啊,你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

那晚,我吃不下饭,呆呆地坐在窗前,周围的光线越来越暗了,黑色笼罩着整个世界。我再次凝视马路,路灯亮起来了,马路上车来车往,非常热闹,可我的心被掏空,它被悲痛掩埋。我不停地责怪自己没看管好小白,站在窗前任凭泪水横流。忽然耳边好像传来了小白的叫声,似乎看见小白摇着尾巴,欢天喜地地朝我奔来我连忙伸手去抱它,却什么也没有。我知道我的小白永远地离开了,它留给我的只有绵绵的思念和永恒的记忆。

推荐记忆中的你第9集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故乡桥头小镇,头顶着一片柳叶似的天空,依山傍水屹立在冲江河西岸。在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30年里,小镇从一个寂寞的街道摇身变成一座有模有样的市镇,一个物资集散地,一个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世界闻名的旅游地。

七十年代初,小镇在我最早记忆中是一个人迹稀少的落寞街子。虽然地处交通要道,但往来的人流、物流都很少,小镇在寂寞里沉睡着。记得六岁那年,第一次随母亲赶街,那是发挥尽了自己纠缠母亲的百般手段,才得到母亲的应允的。并不是母亲不愿带着我上街或者怕花更多钱的缘故,而是从家里到街上实在需要很强的忍耐力,除了忍受徒步行走一公里的山路和五公里的柏油路外,还要忍受饥饿。那时母亲没有更多的钱,也买不到可以充饥的商品。上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排长长的队,买一些生活的必需品。

当时每月有两个街天,即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初十六。有一次,生产队难得地在街天放了一天的假。头天晚上得到母亲的应允后,那晚一次又一次地在梦境中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街市。天刚麻麻亮,我就从梦中醒了过来,不用母亲到床边叫起床,就在初夏的晨曦里沾着水一次又一次梳理自己的羊角辫,对着一块从小伙伴处借来的三角形小镜片左看右看,一生中第一次,最认真地打扮了一回自己。这个时候,家比我们离街更远的人们,早已组成长长的队伍从小村中穿过。母亲说,他们是在后半夜就出发的。

母亲将弟弟妹妹收拾妥当,喂饱猪鸡后,就牵着我的小手出发了,我穿着补丁衣服和露着大脚趾的踏踏鞋小跑步地跟在母亲身后。记得那一天阳光特别明媚,山风在唱着欢歌。山路上行走倒是显得很轻松,到了车路上,偶尔从眼前呼啸而过的大货车、翻斗车、马车往往把我和母亲吓得要在公路旁的树下躲藏好久。来到街上惟一的购销店时,从街道四周汇聚而来的人将小小的购销店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忙着买盐、买茶、买红糖……商店里还有一些袜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记得当时摆在柜台上的布匹有白布、黑布和颜色极少的花布。据父亲回忆,当时白布最便宜,每尺三角钱,其他颜色每尺六七角钱。购买布匹需要付布票,当时发放布票的数额为每人每年一丈六,有一年只发了六尺,仅够打补丁。除了布票外,使用的还有粮票、肉票、线票。

趁着母亲忙着抢购一坨锅底盐的时候,透过人潮的缝隙,我羡慕地看售货员熟练地比划着木尺,然后“哧”的一声扯下来,就把顾客需要的布匹递过去,再把布票和一些角票收到抽屉里。母亲背上一坨二十来斤的锅底盐,牵着我的手来到桥边,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宣传队正在桥的另一边空地上边歌边舞。从悠扬的歌声中,我头一回看到水袖飘扬的舞蹈。

当时的街道只有供销社、公社、粮管所等单位低矮的砖房,街道旁几乎看不到居民的住房,冲江河水浪声滔天地向远处流去。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里,要想买到供应的物资,需要排上长长的队伍。购销店里主要负责供应糖、茶、盐、酒、犁铧、锄头等生活必需品。听说一开始,购销店是由解放前在小街上做生意的外地客商组成,调动了当地居民入股启动起来的。记得有一次,父亲上街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八颗香甜的水果糖,糖纸有红色和绿色的,那是父亲排了两个小时的长队后买到的供销社当天销售的最后八颗水果糖。听父亲说,在他之后还有二十几个没买到糖的人。

读小学开始,小伙伴们在不同的季节里忙着准备一些可以换几元作业本的山货。每到年边家里杀猪时,用灶灰抹在被放过血的猪背上使劲拔下猪鬃毛,然后细心地在手心里将猪毛整理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麻丝缠了一圈又一圈,生怕不小心会弄掉一两根。夏天来临时,我们扛着小锄头,跑遍村庄附近的每座山头挖防风、黄芩。桃李成熟的季节,细心地收集桃核、杏核,用石头砸开,取出桃仁、杏仁。记得当时,一头猪的鬃毛可以卖三毛钱左右,防风、黄芩、桃仁、杏仁是两三毛钱一两。然后,利用星期天,怀揣一肚子的兴奋跑到桥头街上,趴在购销店的售货窗外眨巴着双眼,用自己的货物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收入除了买到几张三分钱两张的白纸和三分钱一支的铅笔外,还可以买到几颗香甜的水果糖,有的时候还可以买到一两本小人书。在夕阳的照耀下,我们欢跳着,叽叽喳喳地谈论着一天的收获,讲述着小人书中的李向阳、薛刚等等主人公的故事,从六公里外的小街上归来。

当时,我们的作业本都是用白纸自己叠起来,然后用缝衣针穿上棉线装订出来的。学校里,小伙伴们都比赛叠白纸和装订技术,记得当时我们装订白纸的针法至少有六七种。当汽车运输总站在小镇上落脚后,小镇上的房屋、行人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小镇上只有一个能在帆布上“蹭蹭”磨刀的会理中山头的剃头匠,一些吃工资的人曾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理上带有一点时代气息的中山头,更多的农村老百姓则相互用剪刀剪“马啃头”,然后不论男女都一年四季带着黄帽子。

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就读于桥头中心完小,于是成为了小镇的一员。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几乎每天都与小镇亲近着,感受着小镇的呼吸。那个时候小镇上流行着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主要是汽车总站的人们引领着小镇的服装潮流。街天改为每月三天,每逢农历初

二、初

十二、初二十二,小镇就变得十分热闹。街道两旁摆着菜农们种植出来的新鲜蔬菜,一些小镇周边的人们也将自家产的小菜、鸡、鸡蛋等之类的农产品拿到街上销售。偶尔出现几个摆摊的商贩卖一些成衣、鞋袜什么的。记得第一次自己买衣服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民族班每月有六元的生活补助,原来是每月都要拿回去给母亲支配的,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自己花了四元钱买了一件粉红色的上衣,着实兴奋了半年。洗衣服的时间都要选在晚上,晾干后,第二天又穿在了身上,直到穿烂为止。后来读到中学,自己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多了起来,主要是靠学校每学期颁发的奖学金。街上出现了穿花裙子的人,觉得十分漂亮,把我们这些农村女孩子羡慕得要死。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街上出现冰棒和米线的情景。冰棒的出现要早一些,最初的时候,有水果冰棒和牛奶冰棒两种,水果冰棒三分钱一根,牛奶冰棒四分钱。冰棒刚刚出现在街头的时候,十分受到大人小孩的青睐,村子里一位妇女上街尝到这种冷冷的东西味道很好,就买了五根想背回家里让孩子尝尝,结果冰棒在半路上就融化“逃走”了。米线出现在我读初一的时候,手头有了钱,偶尔吃一顿米线是当时的最大享受。

上初二年级的那一年,小镇迎来了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天,长江漂流队在虎跳峡挑战大峡谷,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峡谷两岸,一向美丽矜持的金沙姑娘唱着一路欢歌,向东流去,红色橡皮船载着勇士越过大浪滔天的虎跳石。随着挑战的成功,小镇一举成名。从此小镇上出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也出现在街道上。一开始,人们会围着外国人看稀奇,我们也会加入到围观者行列中。这个时候,小镇顺着冲江河沿岸延长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有两家人办起了小卖部,主要卖一些副食品。第一次听到面包和尝到面包的滋味是在1984年。同时,有一家人办起了旅社。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内,小卖部、旅社、小食店如同雨后春笋在小镇上不断冒了出来。靠人背马驮的商品不断涌入街头,每到街天,人流、车流、马帮使街道发生拥堵。后来,街天由十天一街改为五天一街。

读初三的时候,小街上出现了一些背着照相机和一大堆白族衣服、藏族衣服的摄影人。如今相册里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打一把花伞的斜角像、站在布景前或者坐在布景后面的木墩上照出来的坐飞机或者骑马的照片,有些发黄了,但也记录了那一段的阳光心情。

后来,小街上建起了农贸市场,原来的公社更改为乡,再后来更改为镇。街道两旁出现了越来越多漂亮的楼房,而且大部分是居民的房屋。街道上的居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了起来,四周山村的人们也从寻求温饱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小镇上往来的客商越来越多,不管在街天或者闲街,人们都可以在街上买到需要的商品。

如今,小镇的交通更加方便了,赶街的日子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山头上的每个村庄都通了公路,往来的车辆会把人们接送到家门口,货物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了。

小镇的记忆翻过了三十年,小镇的面貌变化了三十年,小镇和周围的人们在冲江河的哺育下,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加好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