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 七年级研学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23:36:58 页码:7
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 七年级研学心得体会(6篇)
2023-01-12 23:36:58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描写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 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栖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于宋, 名“簪带”, 刘克庄《簪带亭》有“上列青林杪, 凭栏尽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岚”, 后改“碧虚亭”, 毁于抗日战火。抗战胜利后在原址建“栖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栖霞”之名。亭有月门, 又称“步月亭”。亭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方亭、面积25平方米。底层作售票处, 上层为观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与碧虚阁对应。渲染了“天上人间”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描写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桂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七星岩因七星山而得名。七星岩早在五六世纪就有了文字记载,古时候曾叫栖霞洞、仙李洞、碧虚岩。它原是一段地下河道,后来地壳变动,地下河上升,露出地面成为现在的岩洞,至今已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岩洞露出地面后,雨水长期沿洞顶裂隙不断渗入,溶解石灰岩,并在洞内结晶,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流石坝,千资百态,像一条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地下画廊,蔚为奇观。七星岩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仅存老君台等残存的洞迹,下层是脚下仍在发育的地下河,现在供我们游览的是中层。游程814米,最高处27米,最宽处49米,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

七星岩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就已成为游览胜地。近年引进了激光、光导、多媒体等多项高新技术,力求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地为人们展现一幅全新的洞内奇观,原本就以“栖霞真境”之称名列桂林古八景的七星岩,从此更加瑰丽、迷人。现在我们开始游览。

第一洞天

请大家往岩壁上看,有四个大字:“第一洞天”,为什么叫“第一洞天”呢?道教认为,神仙住的地方,总是名山洞府,而且斗以“洞天”来命名,如“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第一洞天”就是说七星岩是名山洞府中最好的。这四个字为明代进士桂林人张文熙所书。这边有一块较大的碑刻,是南宋时福建莆田人柯梦得写的隶书手笔《迎送神曲》,当代文学家郭沫若在游览七星岩时,对此字评价很高。

姜太公钓鱼

请大家回头往右看,这像不像有一位老人在钓鱼?据说,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姜太公,传说姜太公的钓钩是直的,意思是说愿者上钩。那么有愿意上钩的鱼吗?有,那它在哪儿呢?

鲤鱼跳龙门

请看洞顶,一条金色的鲤鱼正在激流中奋进,向这边游来。这是鲤鱼的头部、身部、尾巴,后边还有飞溅的浪花。看来姜太公今天必定会满载而归了。中国古代有“ 三月渡津门,上则为龙”的说法,“津门”就是“龙门”,今天亲眼见到“鲤鱼跳龙门”的好兆头,让我祝大家平步青云,事业有成!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就要进洞游览了,洞内道路曲折,游人较多,请大家跟我走,不要攀爬钟乳石,不要高声说话,不要吸烟。

北斗七星

现在请大家仰望头顶,这就是七星岩的最高处,在27米高的洞顶上,照耀着亮丽的北斗气星,围绕它的是无数颗闪烁不定的小星星,奇光异彩的星群,为我们展现出引人人胜的天穹美景。

老君台

请看上面这个平台,相传,道教的李老君曾到这里修炼,成仙后留下这座平台,人们就称为“老君台”、七星岩因此又称“仙李洞”。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来游七星岩时,就攀洞悬梯,登台勘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记下了“老君台”,因而广为流传。

古榕迎宾

请大家往上看,上面岩顶,是七星岩最高的地方,犹如浩瀚的天空,前面,一座巨大的钟乳石山,迎面而立,很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古榕,这是树干,这是枝叶。在我们广西,榕树是神树,现在它长在七星岩的入口附近,是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万里晴空常侯客,前年古树喜迎宾。这个景叫做“古榕迎宾”。

露滴石笋

上边这三个石钟乳,有晶莹的水珠往下滴,地面上,有三个与它对应着的石笋,这些所谓石笋很奇怪,真的是自己会不断长高的,为什么呢?因为岩体石头为石灰岩,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当水沿岩石裂缝流过时,不断溶解微量的碳酸钙,当含碳酸根与钙离子的水溶液沿洞顶的裂缝往下滴流时,因二氧化碳溢出,它会在洞顶上凝结或滴落下来沉淀凝固,还原成碳酸钙。我们把凝结在洞顶逐渐往下长的叫石钟乳,将在洞低凝结,逐渐往上长的叫石笋。它们都不停地长着,不过长得很慢。据研究,根据不同的条件,每120xx年才长1~20厘米。它们总有一天会连接起来的,你们看,前面那两对不是快连接起来了吗?

各位朋友,现在我顺便讲一点石灰岩居住区居民值得注意的保健知识。当我们用热水瓶盛水,在其底部总会见到一些呈乳白色的沉淀物,这就是钙质沉积物,如果长期喝了这部分水,又遇到排泄功能稍差的人很容易得胆结石、肾结石病。因此,长期居住在石灰岩地区的人,用热水瓶的,其底部的水(3~5厘米高)不能喝,要倒掉。气压水壶最好不要使用,因气压水把底部的钙质沉淀物翻上来,长期喝此水,易得结石病。

月宫白兔

这好像一只小白兔,有眼睛、耳朵。大家一定很奇怪,我们看到的明明是一只小黑兔,为什么说是一只小白兔呢?1949年前,人们是打着火把进来的,由于大家都想看这只可爱的小白兔,烟熏火照,看的人多了,时间久了,就变成一只小黑兔了。

广寒宫

大家还记得“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到了月亮之后,嫦娥住在广寒宫。请看上面像不像一座美丽、幽静的宫殿,据说那就是神话中的广寒宫。宫前有桂花树,树下站着一位仙人,她神情恍惚而又哀怨,人们说她就是嫦娥。她一直在思念着人间。

天宫古树

大家站在这个地方看,前方那一座上下连接的钟乳石,它和周围的景构成了一颗树的完整造型。这上面是树冠、青枝、绿叶、这是树根。这颗树屹立在前方,通体洋溢出柔和的光芒,仿佛是天上那颗月宫桂树的近距离写真。这个景叫“天宫古树”。

白石天篷

请大家往上看,这是七星岩顶最平坦、最洁白的地方,看起来像人工制作的天花板,其实它是天然形成的。因为这里的石灰岩成分纯净,古地下河在这一段流得比较平缓,对洞顶的溶解较均匀,于是就形成了这个人工制作似的天花板,人们叫它“白石天篷”。我们现在走的是中层和下层结合比较薄的地方。这里用脚一跺,可以发出“咚咚”的响声,叫 “空谷传声”。不过,请不要太使劲儿,以免跺塌了。

边寨风光

现在,我们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先看上面那个石柱,像不像生长在悬崖上的大柏树?它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大柏树的右边那个洞里,还有一只雄鹰,上面是头,两边是翅膀,下边是尾巴,它正昂头展翅,向着遥远的晴空飞去。右边石壁上突出的部分又好像是一位边防军战士,他头戴军帽,身者披风,手中紧握枪杆子,还牵着一只警犬,正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在左边,一直凤凰正向着寨子展翅飞翔。夜幕快要降临,大家请看这边,黄昏的天空中蝙蝠成群。所以,我们把这片壮观的景象叫做“边寨风光”。

倒挂蝙蝠

大家看这里有一直倒挂的巨大的蝙蝠,下垂的是头部,上面是身躯,两边是翅膀。传说,这是一直蝙蝠王,每天能吃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蚊子,由于有了它,所以七星岩里,春夏秋冬都没有蚊子。

狮子回头望骆驼

看,前面是一头骆驼,这是它的头部、驼峰,后面是身部,下面呢,就好像一头坐在这里回过头来的狮子,有头、有脚、有背。相传,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它们跋山涉水,结伴而行,来到七星岩。骆驼身负重担,感到任重而道远。它们的前方快到一大片高大的密林了,里面有高大的热带植物,五彩的藤蔓。狮子前面探路,走一程又回头望一望骆驼,好像要对这个沙漠之舟嘱咐些什么。这个景叫“狮子回头望骆驼”。

老人看戏

请看,前面好像一个舞台,台上正在演戏。演什么戏呢?有人说演的是我国古装历史剧《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大家现在往上边看,这个石笋像不像一位正在看戏的老人?你看他头戴毡帽,身穿长袍,一大把胡须拖在胸前,双手放在膝盖上。台上的戏演得很精彩,铿锵的锣鼓与悦耳的唱腔使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一道亮丽的激光仿佛老人聚精会神的眼睛,你看他边看边用手摸着胡子,好像在说:“这个戏演得好,演得好。”这个景叫“老人看戏”。

仙人晒网

下面是地下河的暴露点,旱季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涨落相差两米左右的地下河有没有鱼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为仙人在这里打鱼,后来仙人走了,但渔网还晒在这里,看,这像不像一副被弃置水边的渔网呢?有首民谣说:“仙人撒网,不分春秋;三千年一撒,五千年一收;年代久了,坏了网兜。”

滴水观音

请大家看由上方,高高的岩石上伫立着一位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菩萨——救苦救难的观世音。她将净瓶轻轻一撒,为七星岩带来潺潺的流水、灵动的声音,她为人间不断祝福,她通体发着圣洁的光芒,而她的身后,则是一道神秘的佛光,朋友们,在她面前,我们是不是要燃一炷香,许一个美好的心愿呢?

五谷丰登

请往前面看,这是一座美丽的钟乳石山,山上石乳像浮雕,刻工精巧细致,色彩绚丽夺目,仿佛是由许多谷穗、麦穗、高粱穗和玉米棒堆积起来的米粮山。你看,这边还有莲藕、扁豆、长豆角,这是倒挂的葫芦瓜、苦瓜、花生,花生旁边还有一粒小小的花生米,这里还有南瓜,好像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所以取名叫“五谷丰登 ”。

巨石镇蛇

请看手电照的影子,好像一条大蛇正在山洞。传说,过去这条蛇经常出洞伤人,有一个大力士为民除害,决心要杀死这条蛇。一天,大力士进洞来了,蛇见了大力士,便凶猛的扑过来,大力士机智勇敢,搬了一块大石头把蛇压住,从此,蛇头就永远这么伸着。因此,这个景叫“巨石镇蛇”。

狮子抢黄沙

这块黄色石笋,闪闪发光,像流动着的黄沙。上面的小石笋像一头淘气的小狮子,在流沙上滚爬。这是头、脚、身子、尾巴。有句顺口溜:“狮子抢黄沙,使劲往上爬;只管抬头看,不顾地下滑。”

三姐歌台

这块高大的石台,相传是广西歌仙刘三姐在桂林传歌的地方。刘三姐是一位聪明、伶俐、勇敢的壮族姑娘,她和阿牛哥来到七星岩,在这里搭起歌抬,唱了三天三夜,方圆百里的父老乡亲都来到这里听她唱歌,跟她学歌,三姐的歌委婉动听,广为流传,至今桂林的男女老少都会唱三姐的歌。大家有没有听过三姐的歌?我给大家唱一段吧!好不好?

激光竖琴

为了让三姐的歌声不断,让三姐的歌声传得更远,我们在这里专门增设了一架激光竖琴为之伴奏。八条蓝色的光线,其实就是八根不同音符的琴弦,只要你用手去轻轻拨一下,那些光线就会弹出美妙的声音来。

群龙戏水

请看这个洞里,下垂的石乳,姿态各异,像不像空中大大小小的游龙,穿云破雾,嬉戏而下?这下面还有几条小龙呢,他们昂头向上、寻亲撒娇。画龙需要点睛,这些龙个个都有闪闪发光的眼睛,大龙小龙,栩栩如生,看起来真的像是在那里翻江倒海、戏水扬波。这个景名叫“群龙戏水”。

水帘洞

现在,我们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什么地方呢?——孙悟空的老家。孙悟空的老家在哪儿呢?大家都知道,在水帘洞。看,这就是水帘洞。在孙悟空还没有被压在五指山下以前,他和猴子猴孙们常到这里来嬉戏玩耍。累了,就在岩洞里睡觉。你们看,孙悟空还在睡觉呢!夜宿石崖下,朝游岩洞间;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

花果山

那么,还有花果山,在哪儿呢?在这。这座山就叫做“花果山”,山上瑶林仙草不谢,苍松翠柏常青,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南方瓜果:看,这是菠萝、这是桂林特产长南瓜、这是个大冬瓜;上面是一串串的香蕉、芭蕉、这是蟠桃,这是一个大佛手。还有南方最珍贵的水果荔枝和龙眼,孙悟空他的伙伴们玩在水帘洞,吃在花果山,他们说:“花果山上样样有,年年都是大丰收。只许着吃,不许带着走。”

唐僧晒袈裟

上面这个石乳,像一个坐着的和尚,人们说他是唐僧。唐僧在取经途中,常常敌我不分,把妖魔当好人,所以吃了不少苦头。有一次,他又不听孙悟空的劝告,轻信了白骨精变的美女,被推下了这口八角井。要不是孙悟空及时赶到,把他救起,早就上了蒸笼,被白骨精吃掉了。但唐僧一身的袈裟早已经湿透了,只好把袈裟脱下来,晒在这里,这是唐僧的袈裟。这个景叫“唐僧晒袈裟”。

再往这边看,胆小怕事的猪八戒心有余悸,只敢伸出头来探探风声。

云山壁画

前面的石壁上是一幅很美丽的图画,因为它是画在云雾缭绕的深山石壁上,所以叫它“云山壁画”。右边画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上有船;左边有山、有树、有藤蔓、有河流,还可以看见两匹马正在低头饮水,有小溪,溪上有桥,桥上有行人,还可以看出人人的倒影。真是:

萦回满地奇花,玉笋龙珠倒挂;

枯藤老树发芽,谁作云山壁画?

平背犀牛

大家现在看这一块岩石,它多像一头向前望去的犀牛,直指前方的羚角,紧紧绷直的四蹄。其实,这是一块从洞顶坠下的天然岩石,它朝上的一面,平平整整,像个棋盘,故又名“棋盘山”。相传,日华、月华两位仙人曾在此下过棋,七星岩内的《仙迹记》和洞外的《碧虚铭》,详细记载了唐朝临贺令郑冠卿在此遇仙的神话传说。

江山多娇

岩洞在这里又一次豁然开朗,这里最宽处49米,最高处10米,面积达2800平方米,可容好几千人。这里的山光水色或金碧辉煌或朦胧奇幻,一片碧莲玉笋世界,简直是整个桂林岩溶地表风光的地下缩影。奇异的景致和它们在水池中的倒影交相辉映,真是:“美在景物里,秒在倒影中。”大家再看这边,从这一片宏阔的景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巍巍昆仑;这边,我们又见茫茫无际的黄土高坡。这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片景叫“江山多娇”。

敦煌飞天

大家再看这里,这块倒长的石头,下面是头,往上是双手、身体,仿佛一位从天上飞来的仙女,衣袂飘飘,身资绰约,惟妙惟肖,人间真是太美了,连天上的仙女也无比留恋,瞧这块奇异的石头,多像“敦煌飞天”。

冰山雪松

这一面的景色多像一片冰雪覆盖的世界:这里是一座晶莹剔透的冰山,山上有轻盈美丽的冰花、皎洁如玉的冰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喜人的异域雪景。而这里,是一颗巨大的松树,洁白的大雪将青青的松枝覆盖,雪花的亮丽和松枝的翠绿交相辉映,为大家展现出一幅冰山雪松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元帅的这首诗,大概也在描述这里的美景。

雄狮怒吼

请往后方看,这里有一头不同寻常的雄狮,它是目前桂林的岩洞中最大的狮子。这是它的头、眼睛、身体、尾巴。它正张着大嘴吼叫,“雄狮一声吼,天地为之动 ”。这只雄狮其实真的可以吼叫,不信我们可以在这儿跺脚,它会发出巨大的吼声,让你身临其境地领略一下森林之王的雄风。

鹊桥相会

这座桥叫鹊桥,这里叫做“鹊桥相会”。俗话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浩瀚而美丽的太空,就有一对有情人长期分居在茫茫银河两岸,每年只有七月七日,才有可怜的一次相会。

大家请看左方远处,那就是传说中的牛郎,而回望我们的右上方,很容易就找到织女了。他们正在遥遥相望,在他们之间不断闪烁的两道光线,也许是在传递他们的心声吧。而天穹上那两个不断追逐又永不重合的亮点,仿佛寓意他们永远都无法长相依。因为,在这里,有天兵天将在监视他们,这些天兵天将很像某些卡通人物。我们所在之处是七星岩内最壮丽的景区之一——时空隧道,它是由12道不断旋转的激光束构成的一个圆锥形隧道,置身其间,我们遨游太空之感。遥远的星空和古老的岩洞在这里交像辉映,犹如太虚幻境。我们脚下的鹊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也不知现在我们煞费苦心为他们建造的这条时空隧道,能否使他们渡过那无边的银河,从此永远在一起。

大家再看这边,天上的牛郎织女传说,被生动第演绎在高高喷起的水幕上,深情的音乐中,牛郎和织女踏水而来,神情欢悦,但可恶的王母娘娘最终又无情地将他们收到天上。水和爱情都是人生中最柔软的东西。这段精心制作的音乐和画面,十分动人。“水幕电影”——七星岩内令人激动又使人惆怅的一个梦幻时刻。

石林幽静

前面洞崖平台上,众多的小石笋、石柱、石钟乳在蓝色、浅蓝色的背景光衬托下,犹如一片茂密、幽静的小石林,令人若有所思。

女娲补天

请观赏这个叫“女娲补天”的景。这是不周山,这是天柱。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神打仗,一个是水神共工,一个是火神祝融。有一次,共工打了败仗,一怒之下,用头撞倒不周山,撞断了天柱,天塌了一个大窟窿。女娲不辞辛劳,选天下最美的石头,把石头炼得和天一样蔚蓝,用来补天。这里,就是女娲住的地方,这是镇殿的武士、看门的雄狮,那今天女娲去哪里了呢?我们来看这边,哦,原来女娲正在这儿忙着呢,大家看,这块石头多像站立着的女娲,而她的旁边,就是她用来补天的五色石了;瞧这块石头,上面颜色较暗,下面色泽斑斓,似乎还在火中烧炼。

大小珍珠幔

这个景,五光十色,璀璨夺目,好像是用一串串明亮的珍珠缀成的幔帐;在这个大幔帐旁边,还有一个伞形的小幔帐,而它们身后这红色的背景光,正像珠宝店橱窗里的天鹅绒,将这些珍宝一一衬托。这块突起的岩石,很像两头狮子。你拥我挤的往上爬。左边的那头力气大些,把右边这头挤到边上来了,它们去干什么呢?原来它们争先恐后是为了看七星岩的熊猫。你们看,那熊猫正悠闲自得地玩着一只皮球。

叶公好龙

这个景叫“叶公好龙”。古时候有个人叫叶公,他非常喜欢龙,座位上刻的是龙,穿的衣服上画的是龙,这里还有他精心雕琢的一条龙,叶公对龙真是喜欢得入了迷。住在龙隐岩和龙隐洞的两条真龙听说了,就想和他交个朋友,于是破壁而飞来到七星岩,这就是那两条龙。谁知,叶公见了竟吓得魂不附体,往后便倒。看!直到现在他的身子还没有站直。

毛毛月

请大家往上看,这很像天上的毛毛月,这一圈是月晕。民间谚语说:“月亮起毛毛,草飞树也摇”,“月亮起圆圈,出门带雨伞”。就是说有月晕就要刮风下雨,不过大家没带雨伞也不用担心,洞内刚好可以躲雨。

奇象异洞

大家看,紧贴崖壁的是不是一头大象?这是头、身体、象鼻子。这块岩石不仅酷似大象,简直是著名的象鼻山的缩影。奇特的是,它的象鼻子里还有一个小洞,小洞里还有个大洞,真是洞内洞,洞外洞,大洞套小洞,洞中还有洞。所以这个景叫“奇象异洞”。

万里长城

这里的景致是岩洞内岩溶地形的一种,叫做流石坝。洞顶含碳酸根与钙离子的溶液滴在水中,再向四周散开,然后沉淀结晶渐渐形成流石坝这种地貌。大家看,这些弯弯曲曲的流石坝,是不是很像从高空鸟瞰的八达岭万里长城?

双蛇入洞

请大家顺着手电筒的光往前看,有两条蛇正争着游入岩洞,蛇的样子很逼真。这两条蛇的形状其实也是与流石坝的形成有关,两处流石坝的边缘一起汇入了洞中,于是就形成了这幅奇特的情景。

孔雀开屏

这组天然形成的石钟乳,形似一只开屏的孔雀,从它腹部升起的淡光映照出它的斑斓五色、生辉锦羽。孔雀是不轻易开屏的,它今天似乎是因为大家的到来而特别高兴。这真是:“山水有情皆好客,岩洞无处不迎宾。”

梯田风光

这里是一处“流石坝”地貌较为发达的景致。由于坡形地势,流石坝形成一层层气势壮观的石梯田,田里面还有水。顺便说一句,距桂林100公里的龙胜县,就有着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风光,大家如有时间,很值得去看一看。

祝寿蟠桃

这个景好像一份祝寿礼品,一个古朴雅致的红砂陶盘,盛着一只大蟠桃,因此叫“祝寿蟠桃”。其实,这里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石笋,它上方还有水在往下滴,它以后还会长成更大的“蟠桃”。桃,在我国民间传统上是作为长寿、喜庆的象征。

七星岩就要游览完了,让我们借这一景物向贵宾表示良好的祝愿,祝大家身体健康、旅途愉快。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来参观!

七星岩又叫栖霞洞、碧虚岩,在普陀山西侧山腰。这里原来是一段地下河道,后来地壳运动,河道上升,露出地面,成为岩洞,今已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雨水沿洞顶不断渗入,溶解石灰石,并在洞内结晶,于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玉雪晶莹的石钟乳、石柱、石笋、石幔。

该景区由散落在广阔湖区的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见胜。景区内七座挺拔秀丽的石灰岩山峰布列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岩。它分南北两列,南列由东而西为阎风岩、玉屏岩、石室宕、天柱岩、仙掌岩等,唯阿坡岩独峙北部。两列之间有一土山,山上西有波海楼,东有星湖旅行社。石室岩早在几百年前就以风景幽奇而闻名全国,是星湖游览中心,为七星岩景区名胜古迹较集中之处。岩顶名嵩台,相传是天帝宴请百神之所。岩下有一特大的石室洞,洞口高仅2米余,洞内穹窿宽广,顶高达30余米,石乳、石柱、石幔遍布其间。洞中有地下河,泛舟邀游可览漩矾台、黑岩、鹿洞、光岩等景。石室洞内最著名的还是石刻,洞口有唐李邑匿所书的《端州石室记》碑刻。洞内摩崖石刻林立,计有270余处,上自唐宋,下至明清,多出自名家之手,有“千年诗廊”之称。石室洞右侧有水月宫,它始建于明朝,1957年重修,依山傍水,红墙绿瓦,与岩前五龙亭、飞龙桥遥相辉映。石室岩上的揽月亭和水月宫倒映入湖,其景甚妙,被称为,“水月岩云”。湖区北部的阿坡岩东麓下有双源洞,长270多米,内有两源合一的地下河,曲折幽深,奇岩怪石瑰丽奇特,游人可乘小艇入洞游览。在星湖南部有星湖游乐园,占地20多万平方米,是现代游乐设施与中国园林融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园。

七星岩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仅存老君台等残存的洞迹,下层是脚下仍在发育的地下河,现在供我们游览的是中层。游程814米,最高处27米,最宽处49米,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有老人看戏.五谷丰登.古榕迎宾、白兔守门、仙人晒网,巨石镇蛇、九龙戏水、银河鹊桥等多达35处景观,景观瑰丽奇绝、妙趣横生,栩栩如生。比喻为神仙洞府,第一洞天。

明代进士桂林人张文熙在七星岩入口题词“第一洞天”,意思是说七星岩是名山洞府中最好的。1963年-游完七星岩后,作诗写道:海洋冲刷山穿洞,石乳冰凝玉塑山。幽窟千年共避难,今游人乐舜尧天。1963年郭沫若游完七星岩后,写了一首词于七星岩后洞口。

更有古人赋文云:万象森罗,舞台上群仙奔逸。与芦笛,悬殊大小,难分甲乙。地上洞天今有二,天星坠地居然七。廿四年,旧地又重游,惊变质。乾坤改,太阳出。群鬼遁,阴霾閟。问谁疑跃进歌声非实?电线穿崖光灿烂,云梯缘壁途安谧。看红灯天半照天门,何洋溢!

描写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景区内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20多种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明净秀美、婀娜多姿的泸溪河,由南向北似一条玉带,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等景点串连在一线。沿泸溪河漂流如在画中穿行,十分惬意。

位于泸溪河下游位置的仙水岩,是龙虎山山水风光的精华所在。

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总称,主要在上清河西岸,距鹰潭市区20公里。仙岩在南,水岩在北,沿河分布,秀丽多姿,风光奇绝。

仙岩在龙虎山以西,古代有称“神仙居住之地”,故名。包括二十四岩和旱仙岩。二十四岩是由二十四座大小、形态各异的山岩及其岩洞所组成的大山崖,造型奇特。有的雄伟壮丽,有的玲珑纤巧,有的像人,有的似兽,有的如物,因其形象不同而各有名称。如人的有三教岩、观水岩、对弈岩等;如兽的有狮子岩、仙犬岩、山羊岩等;如物的有辘轳岩、机杼岩、木屐岩等。绵亘2公里,倒映河中,山水共妍。最高峰为天竺峰,海拔191米,面积1平方公里。

仙岩因唐代诗人顾况写有“楼台彩翠远分明,闻说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无路上,水边花里有人声”。仙岩整座山峰拔地而起,犹如一柱擎天。游客如欲登顶览胜,需经三道山门,攀588级台阶。沿途可观赏到仙鼠石、仙水井、仙姑庵、龙化池、兜率宫等十多个景点。

仙人城顶上是观赏仙水岩全景的最佳地方之一。游客可东眺“百鸟朝凤”、“丹凤朝阳”、“雄狮回首”,北赏“僧尼情缘”,西观田野风光,南看“七星拱斗”。

旱仙岩在仙岩北面,面积0.1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43米,山势陡险,上山仅一条小路,从西北方的仙蚌石、仙鼠石旁盘旋而上,经三道山门,过凤凰桥,再攀登580级石阶,至绝顶处有一岩洞,高10米,面积约60平方米,洞内建一庵堂,向由尼姑主持。庵侧有多洞相连,形成洞穿洞、洞套洞,上下多层,直至山腰,长约280米。洞内有盛放尼姑尸体的陶缸多具,洞壁上文人题刻很多。

水岩在旱仙岩北面,靠上清河两岸,因临水而名,以碧水丹山而闻名遐迩,主体在西岸。要主景点有古栈道遗址、飞云阁、棋盘石、“仙女献花”、仙梳石、金钟峰、仙勺石、雌雄石等。怪石奇岩,满山纷陈,随处是景,目不暇接。从龙虎山庄附近乘船行不远,对岸即是水岩,只见崖壁贴岸,陡立如屏,古树横生,藤蔓垂挂,山崖上古栈道遗址依然存在。在崖壁上有许多名人题刻,如“玉壁凌空”、“半天仙迹”、“神仙可接”等。至一峡口上岸,左侧即绝壁独立的“仙女献花”。沿山径上山,一路美景不断。对岸亦是高峰耸立河边,上清河蜿蜒中间,青山碧水,幽景迷人。

在龙虎山仙水岩景区,还有一处胜景被称为“华夏之惟一,域外更无双”的绝世奇观——男女生殖崇拜景观,这可谓龙虎山的“镇山之宝”。在泸溪河畔,有一座平地拔起百米高的石笋山,名曰金枪峰,不能不令人惊叹自然造物之绝妙。而更绝妙的是在仙水岩后藏着一个巨大的石洞,有七八层楼那样高,许多人把这里看成是地母的化身,看做是生命的源泉,认为龙虎山隐藏着人类生命的奥秘。这天造地设的一阴一阳,隔河相望,使龙虎山充满了神秘色彩,令无数游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描写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桂林七星公园位于桂林市漓江东岸,整个公园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 ”、“龙隐奇迹”等名胜。公园内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花桥坐落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 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眼洞内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

七星公园内骆驼山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

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__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七星公园内桂海碑林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由 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像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年代最早的,是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宋碑有130多方,著名的《元佑党藉》碑,反映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国内现存唯一完整的一块,史料价值很高。《平蛮三将题名》碑,记录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侬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实。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尖锐指出当世 “ 民怨神怒 ”之源,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而“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郭沫若读后,赞为“梅公瘴说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饯叶道卿题》28字,笔法坚劲,是传世稀品。米芾、程节《赠、答诗》,朱唏颜、章岘、方信孺以及明人周进隆、清人谢启昆的题诗,都有较高艺术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线条精细,面容丰满,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额间有一只小眼睛,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书“佛”字,糅书、画为一体,匠心独具,颇有欣赏价值。龙隐岩左侧现已增建碑阁,展出历代文化名人歌咏桂林山水的诗词曲赋以及题榜、铭记的碑刻和拓片。

描写七星岩研学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 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