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 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分析(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3:44:11 页码:14
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 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分析(8篇)
2023-01-13 03:44:11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一

我以下面“送宫花”事件为案例分析林黛玉的几种典型认知错误。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薛姨妈有12支宫花,好心好意送给几位姑娘。王夫人劝她都留给她女儿宝钗,薛姨妈自知宝钗不喜爱花儿粉儿,请周瑞家的送给其他姑娘,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各两支,凤姐四支。周瑞家的因为顺路,先送给了迎春探春,收到后两人停止了下棋,表示感谢;惜春和尼姑在玩,开了玩笑也请丫鬟收下宫花。之后给了平儿四支转交凤姐,最后去给黛玉送了宫花。黛玉有那么多选择, “谢谢薛姨妈惦记”“谢谢您送花过来”……黛玉偏偏说了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其一,黛玉在并不知道事实的情况下添加了自己的故事:别人把不要的东西给自己。这犯了典型的“读心术(mind-reading)”错误。她忿忿不平,却没有和周瑞的家确认下事实,“是因为别人挑剩下的花才给我吗?”而周瑞家的也许会说,“这些花都是相似的,没分别,先送给了顺路的人。如果你这么介意,以后就第一个送给你。”从而转变林黛玉看问题的视角。但林黛玉偏偏自己认定了一个自己版本的事实,不沟通,生闷气,她能开心吗?

其二,黛玉认为有了好东西,她就应该首先得到它,这犯了“应该”句式(shouldy)的错误。为什么林黛玉就一定要第一个得到花儿呢?为什么不是宝钗,三春姑娘?只要别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事情,她就先生气。可是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意志,别人为什么要按照她的想法做事呢?林黛玉怀有一种对于“公平”的执着,只要认为是不公平就生气。如果怀着同样的心态,惜春、平儿也要嚷嚷,“为什么这花不先给我?”。宝钗也可以嚷嚷,“为什么没有问我,就不给我留花?”。薛姨妈也可以很委屈,她的一片心意被黛玉误解,她还有理由生气呢,以后有花还会送给黛玉吗?

其三,林黛玉过度关注了消极信息,犯了“心里过滤(filtering)”的错误。在一件事情中她只挑负面的细节,却忽视了积极的一面。一共12支花,分给了5个人,那么很多姑娘都没有得到花,她是那个得到的人,却在挑剔,她是最后一个得到的。换一种心态,她可以想,“薛姨妈没有把花儿留给自家女儿和其他姑娘,却留给了我,我真是得感谢她。”如果是个盲目乐观的人,“我一定是最幸运的人,最好的花儿才会被保留到最后给我。”有时候,何妨一点儿盲目的积极呢?

其四,书中未明确提及,但林黛玉也很有可能犯的错误,是“贴标签(labeling)”。她可能会认为薛姨妈或者周瑞家的“看人下菜碟”,产生怨言,却忘记了她们大部分时候都很友好。在生活中,“窝囊废”“蠢货”等等对人贴标签的做法只能推远人和人的距离,引发人和人之间的恶战。如果林黛玉能够分清楚“人的行为”和“人的本质”,她也可以想,“这次的花即使最后给了我,就算这是我生气的行为,但也只是这一次,完全不妨碍她们平素对我不错的。”

这几种认知错误是导致人生气、忿恨、抱怨的几种典型想法。大家会笑黛玉刻薄,却不一定意识到这些认知错误和自身的关系。其实只要留心,这些认知错误在生活中,电视剧剧情中随处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与爱人、孩子、父母、朋友、同事等等人际关系中,你是否有给任何人“贴标签”,只因为偶发的行为,就将对对方的判断提升至人格层面?

是否只关注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常常念叨,却忽视了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还不错?

是否认为他们应该像自己所设定的规则一样行事,如果他们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生气愤怒?

是否没有搞清楚事实,不了解真相也不沟通就对他人下判断?

……

如果你曾经做过上述的行为,就无需笑话黛玉,在某种程度上,你也犯了林黛玉的认知错误。

如果黛玉能够辨析出自己想法中的认知错误,她应该会成为另外一个人。而如果能够识别我们想法中这些不符合现实的部分,扭转认知错误,我们也会减少情绪波动,更少生气,生活更加愉悦。

为什么林妹妹有这些认知错误呢?可能因为自身患病,疾病本身的疼痛令她不能愉快。而由于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人的想法,故而产生出种种错误的念想;或者由于基因的缘故,她本身比其他人更容易不开心;又或者她自幼丧母,父亲大概忙于公务,疏忽了对她情绪上的照顾,而她的老师也没有关照到她的情绪问题……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林妹妹似的行为或话语,我们首先可能会本能不愉快,但接下来应当认识到,这都是认知错误在作怪,林妹妹需要的是一次思维范式转变。无论为什么产生了认知错误,我们都需要看到,我们有选择的权利,选择去转变自己的思维范式,改变认知错误,或者帮助我们最珍视的那些人看到他们的思维错误,愉快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些人就是得保留着这些扭曲和极端才能够创造美,为全人类做贡献,那就任由他去吧。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二

我读过很多书籍,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出自清朝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之手,全书共120回,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人物的感情纠葛来写的。

全书的主要内容是:在以前,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株草,受了天地精华的滋润,化作一个女孩子的模样,还有一块石头也化作一位公子模样,和那个仙草化作的女孩子,一起到人间走了一趟……

京城贾府生了一个公子,因出生时嘴里含着玉,便取名宝玉;苏州城林如海娶了贾府的贾敏,两人生了生了一个千金,取名黛玉。

黛玉和宝玉一见便觉得似曾相识,黛玉在贾府住久了,两人便熟悉了许多,两人又情投意合,都十分喜欢对方。

宝玉对黛玉许下承诺,将来要娶黛玉为妻,可是黛玉病重,贾府的人怕黛玉晦气,便让宝玉娶薛家千金——薛宝钗为妻,宝钗性格活泼大方,待人又很好,所以很快就讨得了贾家人的喜欢,连仆人都对宝钗称赞有加。

王熙凤和贾母骗宝玉,洞房里的是黛玉,宝玉便欢欢喜喜的进了洞房,谁知,坐在床上等着宝玉来娶的竟是宝钗!而黛玉当天晚上咳嗽的特别厉害,黛玉把宝玉送她的手帕、诗稿全部烧了,而黛玉的贴身丫头紫鹃和雪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黛玉亲手烧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

黛玉由于太过伤心,当天晚上就去世了,宝玉知道了,整天茶饭不思,最后还出家了。这段故事,也告一段落了。

读完这本书,我很生气,为什么当时的人连自己的婚姻也做不了主,黛玉对宝玉全心全意的付出到头来却只能换得病死在他乡的结果,真是可怜!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宝钗和湘云,因为她们两个的性格活泼开朗,端庄大方,而且还很大度。我比较不喜欢黛玉的性格,因为她娇滴滴的,一见宝玉和宝钗她们亲近一点就不高兴,要不对宝玉冷言冷语,要不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见。

我以后要多读名著,让自己懂得更多!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三

有人向你借钱,借不借?借多少?

借钱可谓考验当代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第一杀手,想和谁绝交,就朝他借钱。因为说好的三天还,三天后不仅钱没了,可能连人都不见了。当然,也有帮人与危急之中、知恩图报。《红楼梦》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

刘姥姥因年成不好,没钱过冬,思索一会,能跟贾府王夫人祖上连过宗,便来到贾府“打秋风”。

负责接待的是代理大管家王熙凤,凤姐实际上根本没听过有这么一门亲戚,关系又远且很久没走动,突然上门来借钱,怎么办?在线等,急~

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这里烈烈轰轰,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

这里凤姐先去请教长辈王夫人,搞清楚关系;然后说了很多台词,一用于寒暄,一解释为什么给钱。因为开口之前凤姐已经确定这钱是要给,但是又不是那么容易给。

第一层,亲戚间本来应该照应,但是关系比较远亲戚,不走动不大知道;第二层,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家里也有难处。第三层,既然开口来一趟,再难也不能让你空回去。

二十两银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红楼梦》中二十两一共出现21次,其中跟贾府有关的有:刘姥姥这次借得二十两;贾母给宝钗、王熙凤过生日拿出来二十两;螃蟹宴一顿花费二十两左右;贾瑞去世,贾赦、贾政、贾珍赠银二十两;赵姨娘兄弟去世赏银二十两。

可见二十两对贾府来说或许是定例,适用于一般性的随份祭祀。螃蟹宴借刘姥姥之口,说明二十两够庄家人过一年的花费。

对于借钱,借不借、借多少都很有讲究。数目不多且对于被借者有足够余力,可以施与援手,毕竟帮人也是帮己;在借钱行为中,实际上最关键的是对于借者,刘姥姥并没有因为贾府豪门大户,就觉得理所应当,不久就用瓜果蔬菜作为回报,最后更是救凤姐女儿巧姐于危难之中,正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姥姥人穷志不短的品行,才是给那种总觉得“你弱你有理,你强你应该”的人狠狠一个耳光。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四

一本红楼梦,一部旷世奇书,使多少痴情儿女因情而醉,因多少断肠人因感而伤。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一对痴情儿女的悲欢离合。在这“假来真去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轻轻切切,皆使我步入红楼。

红楼的夜,皆融在了阑珊的灯火里,一轮醉月在冷凝出悬吟,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溶溶的明月在淡淡的晚风中亦真亦幻,我却一眼望到了潇湘馆,望到了那细细的龙吟,森森的凤尾;望到了它那“一带粉坦,里面数楹修舍。”通过窗棂,我望见了黛玉,她这时散着发,卧在榻上,静静地看着那些诗与纸在盈盈的火光中化为点点灰烬。

最终,纤弱的手将一对儿旧帕也送入了火里,她的手颤抖着,深切的眸子里平静地倒映着火光,随后便将眼里蒸得水汽朦胧。她终是闭上了眼,嘴里念着:“宝玉,你好……你好……”终是静声,那位女子,如烟花,芳华刹那。

黛玉,你在那人生的最后几瞬时,在想些什么?

尘世里的初相见,他是贾府的嫡孙,你是父母双亡的孤儿;他无忧无虑像一尾活泼的鱼,你心灰意冷像一头受惊的鹿。你们的相遇,像紫藤花与风的相见。紫藤花开,轻轻地放着香,随后一阵风来,吹过了花的心,也沾了一身花的香气。

你们也曾书生意气去,挥斥方遒;也曾嬉戏欢笑,温言软语。是他让你从葬花的伤中走出,将贾府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他也曾在挨打之后送你一双旧手帕,你机敏聪慧,又怎会不知他的情意。你们男欢女爱,他不读,不考,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与你骨子里都有一种叛逆。

你在贾府极端奢侈的生活中感到了一种不安,但你与他得这一生,只有那半生的缘分,你们彼此心心相印,是一对诗人,也是一对知己,你们追寻自由恋爱,你对他的爱冰洁透明,爱得一尘不染,但你们的爱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终究是一场悲剧。

黛玉,你悔否?我想你不悔。你在最美的时光与他相遇,周身越是污秽不堪,他便越发得晶莹剔透,只不过明媚姣好的日子逐渐被封建的矛戳得千疮百孔。

丁立梅曾说:“最好的爱情,原不是长厢厮守,而是爱而不得,怅然相望,无法牵手。是把彼此嵌进灵魂里,用一辈子去想、去念、去追忆。”这样的爱情很遗憾、很凄美,却也因此变得恒久,永生永世占据心头,开出一簇不败的相思花。

所以宝玉在知黛玉死后,一身僧袍离开了家,削发为僧,了却尘缘,重振家业,最后和一僧一道出走。

爱像水墨青花,尘缘相误,流年偷换,谁是谁的劫,这也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君生我亦生,君去我心亦归去。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五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黛玉闻讯气死。尽管高鄂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我不是天生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只是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看看宝钗的下场,更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以前我是很讨厌薛宝钗的,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得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黛玉更令人叹惜。如果贾府不倒,宝钗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如今呢,贾府已经沦落到何等地步,做宝二奶奶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独守空房,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夸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处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一味骄奢淫荡,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而已。而曹雪芹先生也正是想抨击当时封建礼教的罪恶,并非单单描述剧中人物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则是反应了一个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六

时光荏苒,今天,再走到这潇湘馆时,已是人去楼空,地上只堆着一个破碎的,沉重的棺木。里面躺着闭月羞花的你——潇湘。

潇湘,你爱落红,江畔边你荷锄而归,采下一箩筐的残花。于是,你不也是一朵小花吗?你很安静,你喜欢静静的听落花的声音,喜欢悄悄地看花悄然落地,喜欢捡起落花,细数它那分叉的纹理,闻闻它留下的轻微的香气。看那荷锄而归的你,那一箩筐的残缺,不堪的花,正如今日躺在棺材里的你逐渐冰冷的容颜。

空对着,山中高仕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

潇湘,你才华横溢,晓畅诗书。你爱宝玉,记得你们一同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记得你们在寂寞的夜晚对诗,由侍女相送,记得你们互增手帕,你们一起,你们的爱情故事有目共睹,所有人都认为你们会在一起,可,人终究还是敌不过天。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怜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蘅芜的出现打破了这安逸的爱情,她处处不如你,她得不到宝玉的爱,达不到大家对她的祝福,她才华不及你,但是,她抢走了你的宝玉,抢走了原本属于你的幸福,抢走了你世界的一切。

你输了,彻彻底底的输了,因为你的懦弱,因为你的优柔寡断,因为你保持你那份谨言慎行,最终,他把凤冠霞披戴在她头上,一顶花轿断送了你,也毫无疑问的断送了你们的一切……

霜冷长河,蒹葭苍苍,伊人何在,独坐未央。

蘅芜根本比不上你,但她的才华也仅次于你,你为何不振作,你为何要败于宝钗呢?答案不在你那一句“宝玉,你好……”而是你没有一个快乐的心,如果可以放弃你的优柔寡断,放弃你保持的那一份谨言慎行,放弃你所有的多愁善感人生纵使有多番不称意,但是,也不应该总想着他,做一个快乐的潇湘,做一个快乐的黛玉。如果你发现当初的负心人不是真的而是你亲手葬送了这一切,你心里有没有一丝悔恨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火葬厂门口,你静静的躺在棺木里,待容颜成灰的那一刻,这应该是你是你知道“负心人”之后最想去的地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这潇湘馆已经不在了,但是,走到那个地方不免泛起了一阵涟漪,仿佛贾府还在,大观园还在,你们还在,原那红楼不过一场梦罢了。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七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么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受益终生。

对于红楼梦贾雨村判案心得体会八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读完红楼后,我觉得有无奈和悲伤,为黛玉而伤,为宝钗而悲。她们的悲和伤,看上去似乎都是宝玉造成的,但谁又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间接造成的呢!倘若没有世俗羁绊,黛玉又岂会在无数个夜晚哭泣?黛玉内心所有的伤,所有的不安,都是为了这段情。

倘若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宝钗怎会被一段金玉良缘所负,误了一生。在袭人拜托湘云做鞋子,宝钗知道湘云银子少,所以将哥哥铺里的螃蟹拿给湘云请客。这些无不能看出宝钗心思之细腻令人不得不服。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大家伙行令时,黛玉只顾怕罚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说了出来。事后宝钗找黛玉谈话,表示理解她,从此宝黛成了知心姐妹。再有就是尖酸刻薄的赵姨娘因为宝钗送了些东西,都称赞她,人好又大方,会做人。所以说,她本不应是依靠谁而活着的女子,是封建礼教迫害她一步步成为了有私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只是明哲保身。所以不论别人如何黑化她,我都坚持认为她仍是那个在大观园中豁达大度、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

一部红楼,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忘不了功名富贵,忘不了爱恨情仇,正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嚷。”

红楼中令我浸湿眼眶的是,黛玉形容憔悴,躺在潇湘馆的病榻上,万念俱灰时,留下一句不完整的遗言“宝玉、宝玉,你好……”之后,浑身冷汗,气若游丝,最后一点余温亦消失殆尽。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的恨离开的人世,她不恨宝钗不恨贾母,只是恨宝玉没有遵守承诺。又或许她是带着对宝玉昔日的山盟海誓去往的天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也许她已经预感到了一切。但不管怎样,她的离开并没有引起轰动,说是悄悄的也不为过。我心痛,却无能无力,也许黛玉之死,是一种解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便说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看完这本书,感觉像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太真实,似乎我经历过那些恍如昨日的故事,也似乎懂得那些岁月里的谈笑。红楼人物之多,像是浓缩了世上每个人的影子,总能在这或者那里看到自己,那里有人间百态,世间万象。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所以,《红楼梦》的悲剧美,才会在一旁观看的我们感到震撼与悲痛,和无法自拔的深深陷入。(谢淑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