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日本茶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报告 对日本茶文化的感想(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4:02:47 页码:12
日本茶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报告 对日本茶文化的感想(二篇)
2023-01-13 04:02:47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日本茶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报告一

一、开发的有利条件

a.独特的自然风光

茶卡盐湖造就了一个奇观:水上漂茶。与其它盐湖不同,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由于茶卡盐湖大量的湖盐类沉积矿物结晶析出并结成数米厚的“盐板”,而其上又铺着一层几毫米厚的水,因此远远望去,站在盐板上的人便好似漂浮在水面上一般,倒影清晰可见。然后坐着世界上最窄的小火车,缓缓通往湖心,空旷的盐湖,矗立的神奇的盐雕,直直的铁路,歪歪扭扭的电线杆,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妙感。因而得名“中国的天空之境”。

b.便利的地理交通

茶卡盐湖地处柴达木东部边缘的乌兰县茶卡镇,东距青海省会西宁300公里,离国家级风景区青海湖鸟岛100公里,是种羊场、青海湖三日游的必经之地。盐湖紧靠青藏、青新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游客到茶卡盐湖可选择自驾、乘坐专线大巴等多种交通方式。西可以直达敦煌和拉萨。青藏公路又是目前我国唯一允许外国人自由进出西藏的旅游线,大多数外国游客在此观光后西行。

c.独特的人文优势

处于青海的茶卡盐湖自然拥有着令无数人神往的藏族文化,独特的建筑、传统的藏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节日、婚礼、丧葬方式都透露着神秘、独特的吸引力。

二、实际开发情况及不足

在实际的开发中,当地旅游部门可谓是将茶卡盐湖的各方面资源都极大程度地开发出来了。盐湖旅游业自1980年开发以来,吸引着众多内地和欧美、东南亚、日本及港澳台游客。随着茶卡盐湖采、制盐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不过茶卡盐湖的景区规划不尽合理,当地在旅游开发初期未料想到如今茶卡盐湖备受热捧,并未建造足够多的基础设施也未考虑生态环境的最大承受能力。经过3年的沉寂之后,茶卡盐湖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游客数量迅速上涨,呈翻番趋势。游客爆棚让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区还是有点措手不及,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地旅游部门不得不从上级单位抽调了30名员工协助景区管理和服务。因为起步晚,基础设施还未跟上,接纳能力有限,游客数量的增多已然超过了其原本的容纳量。在旅游旺季,当地大小宾馆饭店里游客成群结队,饭点时饭店几乎座无虚席。“全镇包含家庭宾馆才有1000个床位,面对数以万计的游客,实在应接不暇。因为无法入住,游客往往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这导致人流集中入湖,给景区造成过大压力。”青海盐湖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建刚说。随着游客的增多,环境破坏愈来愈严重。客观上,茶卡盐湖地势低洼四面环山,生态受到破坏夏秋季山洪暴发,大量的洪水夹杂着大量的泥土、杂草、牛羊粪便顺流而下沉积在湖中,既污染了资源,又影响了周边环境。另外盐湖为露天矿床,湖面辽阔、周边环境复杂,偷挖、私自贩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加大了盐湖保护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破坏。主观上,由于近年来茶卡盐湖旅游人数爆增,而景区起步晚,基础设施还未跟上,接纳能力有限,高峰时期,游客一拥而上、一呼百应。下湖拍照、踩踏,阻碍了盐湖卤水结晶,由此出现了黑泥。宾馆应接不暇。游客无法入住,来去匆匆,导致游客不能集中入湖,给景区造成过大负担,造成环境破坏。同时,景区为了扩大盐湖容量,开发规模扩大,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加大,而由于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湖水补给不及时等原因直接影响盐湖水质和盐资源质量。

三、对景区开发的建议

强烈建议,景区切实做好盐湖周边地区的植被保护工作,在盐湖四周大面积推广人工种草和退牧还林项目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引导牧民按照草原实际承载量严格控制牛羊数量,调整结构,科学养畜,巩固水土。需要当地领导干部自觉把环保纳入企业经营工作的议事日程,严格控制人流量,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改进生产工艺。

四、值得夸赞

令人欣慰的是,景区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开发的不足,并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青海盐业股份有限公司茶卡制盐分公司总经理李天兵说“盐业需坚持适度开发,过度的开采会造成盐湖退化,湖的面积可能会缩小,盐湖边的滩涂面积会增大,影响‘天空之镜’的效果。按照公司今后的规划,我们将控制开采规模,给盐湖一个休养生息、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周期,留住这美丽的风景。”

而针对超过如今景区承受能力的过多的旅游行为。青海盐湖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已完成规划,计划投入巨资,与当地政府打造高原旅游名镇,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初步规划扩建停车场,修建入湖栈道,将现有大门建成集售票、检票、警务和医疗等为一体的地标性建筑,并在湖边区域新建观星营地、帐篷营地,满足摄影爱好者拍摄星空和住宿的需求,同时修建地下管网和排污工程,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永久地留住‘天空之镜’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鲁建刚说。

有关日本茶文化学习心得体会报告二

浅析日语中的文化四原色

摘 要: 由文化因素决定的原色就是文化原色。

在日语中存在着四个核心色彩词:赤、黑、青、白,它们就是日语中的四种文化原色。

它们的历史比较久远,因而拥有的附加意义也远多于其他的颜色词。

总的说来,人们认为在古代日本语里把明亮的颜色说成红色,把暗的颜色说成黑色,把无法表达清楚暧昧的颜色说成蓝色,能够表达清楚的颜色则说成白色。

从这四种原色中所拓展出来的文化内涵赋予人们更多的智慧与灵感,并被运用于 语言、人生观及生活空间等方面。

关键词: 日语 文化四原色 文化拓展

一、文化原色的起源

由文化因素决定的原色就是文化原色,它区别于光学中所讲的红黄绿三原色,三原色学说是物 理学概念,而此处所引的文化原色则属于语言文化学范畴。

此处的原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自古就已然存在,而是人们在某一时期决定的。

颜色本身是随处可见的现象,但是,比如说把泥土涂抹在肌肤上,或是采集草木汁液染在衣服上,等等,这种让颜色发生转移的做法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颜色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汉字中“彩”和“色”是两个字,从形成的历史来看“彩”字起源很早,而“色”则相对晚一些。

“彩”常被用作符咒之意,也即赋予色彩某种神力,而“色”一般和性相关。

现在,一般都用“色”字表示上述两种意思,但不论其表达的是“色彩”也好,“性”也好,都有充分的原始性,也即“色”有着不加管制就会产生危害这一不可思议的魅力。

它处于 政治、秩序的对立面,听之任之则会祸害 社会,所以人们就从文化方面规定某种特定的色彩为原色,这就是原色的起源。

起源于中国的四原色:红、黑、青、白,传到了日本,也就成了日语中的文化四原色,其形容词形式分别 写作:赤い、黒い、青い、白い,均以“イ”结尾,“イ”为日语的元音。

而日语出现的其他色彩,如“黄”、“绿”分别读作:“キ”、“ミドリ”,没有以元音结尾的形容词形式。

所以“黄”“绿”等就不是原色,为原色以外的“其他颜色”。

二、日语中的文化四原色——赤、黒、青、白

1、赤

日语里“赤”的最基本的意思有两个源头。

一个源头是和汉语的认知是基本一样的,是血的颜色。

另一个则是与“くろ”明暗相对的一对概念(佐竹昭広,1955),和“朱”(在日语里朱的意思是红色)、“明ける”(亮)、“明るい”(明亮)是同源,“夜が明けて明るくなる”(黑夜越来越亮了起来),红色就是从这个意思被转用了。

在日本,当需要表现太阳的颜色时通常用“赤”进行描述。

而在欧洲通常是用黄色或橙色来形容太阳。

很显然“赤”是与火焰光明 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用红色概念表示光明的用法在汉语中是罕见的。

在汉语里,红色是一个热烈的颜色,多与高兴喜庆的事物联系起来。

在日本的文化里,红色代表喜庆的意味就远远没有中国那么浓了。

红色和喜事相关联的这层意味,在日语中体现得不明显。

另外,日语中“赤”也可以表示革命的含义,但是这和汉语一样,也是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不包含于其本意当中,而且因为日本没有真正经历过革命,所以在日语中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的数量远没有汉语那么丰富。

2、黒

在日语里,“黒”与“暮”、“暗”“玄”同源,源于日落。

与其相反的概念是日出。

所以“黒”与表示光明的“赤”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只要是光线暗,以及和夜晚的颜色相近的色彩,都可以用“黒い”来表达。

日语中的“黒”更多的是表示光线和颜色的。

虽然,在日语中,也存在“黒”与黑暗和死亡、恐惧、凶事等贬义联系在一起,但是“黒”的这层象征意义在日语的词汇里体现得不明显。

没有像汉语那么多的带“黑”的贬义词。

日语只是在“黒白”对比时,才有这个意思。

比如,“黒白(こく‐びゃく)をつける”表示分清是非,“判決は黒と出た”表示有罪。

然而“黑白”在汉语里一直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并且汉语里的“黑白”也有“污浊—清白”、“非—是”的意思。

日语有这样的表达,很可能这个意思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3、青

日语中的“青”和一种植物的名称“藍”同源。

日本人所说的“青”,并不限于英文里的“blue”,而是包含了更加广阔的领域。

在古语中它几乎包含了青、绿、苍白、灰、黑等一系列的色彩概念。

在“青菜(あおな)”、“青葉(あおば)”、“青虫(あおむし)”、“青信号(あおしんごう)”中指绿色,而在“青毛(あおげ)”、“青駒(あおこま)”中则指的是黑色。

因为无意识地使用,所以连自己也没有察觉到。

日本人说“青”,通常是指颜色较浓东西的全部。

像“青海苔”、“青鱼”,虽然并不“青”,但因为颜色浓厚,所以把它们称为“青xxx”。

此外“青”还可以引申为不成熟之意。

如“青二才”指不懂世故不成熟的年轻人,其他的相同用法还有“青书生”“青臭い”等。

4、白

日语中的“白”和“知る”“印”是同源。

“印”的原意是清楚地表示。

“白”色就是从这层意思中转化而来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注意到不仅母音交替(u-o),甚至语调也发生了变化,从高调将调低调。

因为“青”可以表示不清楚的样子,所以严格来说,在语言逻辑上“白”与“青”是一对反义词。

在日语里,从白色的一尘不染这一层面出发,引申出“无”、“空白”、“不隐瞒”、“无罪”、“没有加工过”等含义。

“判決は白と出た”是无罪。

“白紙子(しろかみこ)”是僧侣穿的没有涂柿漆的纸衣裳。

“白木(しらき)”、“白鞘(しらさや)”分别是本色木料和本色的木刀鞘。

另外,在日本文化中,白色常常可以表示喜庆,这恰恰和汉语中的用法是相反的。

以上就是日语中的四种文化原色“赤青黒白”,这四个基本色彩词无疑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它们的历史比较久远,因而拥有的附加意义也远多于其他的颜色词。

总的说来,人们认为在古代日本语里把明亮的颜色说成红色,把暗的颜色说成黑色,把无法表达清楚暧昧的颜色说成蓝色,能够表达清楚的颜色则说成白色。

这些使人们可能会去想孟塞尔色系里的明亮度、彩度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人们把红颜色当成很清楚(彩度高)的颜色,相反白颜色给人一种很明亮的感觉,因此认为红颜色和白颜色之间发生了逆转。

三、四原色的文化拓展

原色在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说中国在秦始皇时代至公元元年前后的汉武帝时代产生了这四原色。

人们在决定了四原色的同时,还用四原色来表示某些要素。

那么究竟决定了哪些要素呢?比如说用四原色决定方位,青为东,白为西,朱为南,黑为北(此处指的是形成于汉代的道教以青龙表示东,白虎表示西,朱雀表示南,玄武表示北,的方位表示法)。

把原色与方位一一对应,并制定了相应的顺序。

此外,这四原色还被用于表示季节的变迁。

在“青春”、“朱夏”、“白秋”、“玄冬”这些词汇中,青表示春,赤表示夏,白表示秋,而黑表示冬。

在经历了人生的春、夏、秋的历练后,人们的性格、人格已修炼得深不可测,就像意境深远的玄妙的黑色,故人们称其为“玄”。

由原色所产生的文化内涵赋予我们更多的智慧与灵感,并被运用于语言、人生观及生活空间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田道太郎。春夏秋冬和日本人的秩序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新村出編。広辞苑(第五版)。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5.

[3]岡崎晃一。色彩語の分類。国語教育考,1998,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