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范文(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1:40:21 页码:13
2023年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范文(优质14篇)
2023-11-23 01:40:21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吸收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在撰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学习其表达方式和论述技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案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借鉴吧。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一

饮食的质,是指饮食事物的素质、成份、营养价值等,不同的饮食无有不同的营养素,掌握好合理的饮食的质,对于健康长寿有很大的意义。“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优势所在。

起居保健。

乐娱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用娱乐这种人类普遍的行为来让人们情绪变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使人们健康长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往往过于繁忙,而且生活单调,就更需要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用娱乐活动来调节生活情绪和生理机能,往往能起到许多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纵观中医养生的历史,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

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

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

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学会忍耐才能放下的。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二

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之中,并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走进中医的世界,学习中医的养生保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医养生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态。

第二段:调理身体。

按摩是其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和改善血液循环。每天晚上洗澡后,我会利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按摩关节和手腕,并将腿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放松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我还经常留意自己的饮食,坚持吃健康的食物,并避免垃圾食品和过度饮食。这些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改善肠胃功能。

第三段: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学的治疗和预防注重整个身体的平衡,包括身体和精神。因此,中医医学对维护心理健康也很有帮助。我意识到要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在平时尝试多做一些放松心情的事情,例如打太极拳或练习瑜伽。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极度放松身体和精神,缓解压力和焦虑感。

第四段:中草药疗法。

在中医学中,中草药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中草药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自然平衡,同时还能治疗不同的疾病。我经常饮用中草药茶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例如用蜂蜜和柠檬来调制枸杞茶来增加体内营养,这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第五段:总结。

中医养生保健是一种全面的保健理念,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身体、心理和营养健康等。在我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好的习惯,例如坚持合理饮食,按摩和采用中草药疗法,这些都有助于我保持身心健康。通过运用这些中医养生的方法,我不仅能缓解身体状况,还能预防潜在的疾病,并摆脱一些不健康的习惯。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三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医养生是一门自古传承的行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中医养生不仅是对人体健康的维护与治疗,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借此领悟到了一些养生之道,并从中受益匪浅。

第二段:保持心态的平和。

中医认为,养生必须保持心态的平和。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内部的和谐运行,使得身体健康保持在一个更好的状态。如果此时借用南怀瑾老师的一句话:“身体是水晶,心情是灯光,只有把水晶放在水晶灯光下面,才有水晶值钱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内心一定要保持平和,心情愉悦,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呵护和关爱。

第三段:注意饮食及运动。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和运动的平衡,平衡的饮食和适量运动,使身体得到更好的调理。饮食方面,平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同时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可以有效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运动方面,适当的锻炼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和体型的人群进行定量甚至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第四段:合理调节生活作息。

低龄化的社会加上高压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生活作息较为不规律。而生活习惯不规律就会导致身体本身的免疫力下降。因此,合理调节生活作息是刻不容缓的。白天工作状态时要好,夜间休息时尽可能得到很好的睡眠。要认真规划时间,避免熬夜,经常进行氧量保健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调整免疫系统的稳定性。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快速入睡、快速入眠和快速恢复精神状态。

第五段:提高健康意识。

提高健康意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康人生的基础。积极向好的方面操作,生精润容,体会香浓的人生味道。要避免不良的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虚度时光等,才能体会到养生的真正意义。每天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有信心战胜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与满足。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门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保持警醒和敬畏,尊重生命,护理自己的身体,进入有质量的生命状态,我们一定能够拥有更好的健康和生活。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在课程培训过程中。李教授深刻阐释了局部解剖学的课程定位;讲解了局部解剖学“三基”“五性”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经验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引导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李教授讲述了简约式、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特别提到要将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相结合,将形态与机能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举例介绍了许多授课方法:例如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采取对比授课等,让我受益匪浅;李教授反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灵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他还强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立足本专业教学实际,提高自身双语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科研素养,这将会大大开发医学生的潜力,促进其更好发展。在观看学习培训视频过程中,我也和周围的同事交流过,讨论过,在写这份总结报告的时候,我想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该课程的不足之处的见解。首先,在示范教学章节部分,总体感觉讲的有些粗糙,作为年轻老师,有些疑惑问题没能在视频学习中得到答案。其次,局部解剖学毕竟是一门联系基础和临床的实践性学科,对于该学科教师的培训还应该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在这次的在线视频培训中,示范课中缺少实际操作部分,这也是美中不足的。特别对于上肢,下肢和腹壁的解剖涉及到临床外科学大部分学科,最好将这部分也添加到视频教学中来。

这次教育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让他们不以学为苦,而做到以学为乐。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医养生学概论》这门课,虽然只上了几周,却让我对中医养生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后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现存有宋朝的养生著作11种,元朝的养生专著7种;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大多今日尚有存者。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

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按摩和针灸。它们和拔罐、刮痧、气功、药膳等都是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保健类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肉神经的活力,摆脱亚健康状态,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压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疗性按摩主要是治疗一些肌肉神经的损伤,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经过一定得疗程,达到康复和好转的目的,目的是强调治疗后的效果,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典型的有中医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休闲型按摩则主要强调对人体精神的放松。在针灸中,针与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穴位),使该部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现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主要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功效。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针灸科选择相应的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在课上,我认识了人体部位上的穴位和经脉,一种对中华医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中医学如果此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去学习和研究。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传统中医养生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近期,我有幸观看了一档关于中医养生的纪录片——《中医养生第六集》,对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心得体会。

首先,纪录片中中医养生传统理念浓厚。中医养生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从古代的养生法宝到现代的中医养生操,中医养生经验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诀窍。纪录片中呈现了中医养生的多种方法,如调理饮食、穴位按摩和草药疗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养生传统理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其次,纪录片中展示了中医养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传统中医理论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纪录片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经过了严密的观察和实验证明,其中包括一位年长的中医师通过调理自己的饮食和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与免疫力的案例。这些案例无一不证明了中医养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和运用中医养生的知识和方法,人们可以更加科学地保护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纪录片中还提到了中医养生的一些误区。由于传统中医养生理念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有些人对其产生了误解。举例来说,有些人认为只要吃中药就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忽略了饮食调理和锻炼的重要性。纪录片中明确指出了这些误解,并提醒人们要正确对待中医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此外,中医养生第六集纪录片还着重强调了中医养生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人体的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体质和需求,因此中医养生并非一刀切的通用方法。纪录片中的专家通过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案例,向观众展示了如何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来制定养生方案。这从侧面表明了中医养生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结合中医养生的方法进行调理,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最后,中医养生第六集纪录片还呼吁人们要坚持中医养生的理念和实践。在纪录片的结尾处,主持人强调了中医养生的重要性,并邀请了专家的意见。专家一致表示,中医养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长期坚持和践行。只有在逐渐恢复和保持人们的身体平衡中,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因此,观看这部纪录片的人们应该把中医养生的理念内化于心,并把其中的实践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第六集纪录片向观众介绍了中医养生的传统理念、科学性和实用性。各种养生方法和案例的展示,使观众对中医养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纪录片还帮助观众纠正了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并强调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重要性。最后,纪录片呼吁观众要坚持中医养生的理念和实践,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部纪录片的推出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中医养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六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一、药材的“四气”

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

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二、“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七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老而珍贵的传统医学,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多年来,我深入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并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医养生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段:饮食调养。

在中医养生中,饮食调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对人体的脏腑进行调养。我注意到,在我的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五味食物,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可以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特别是在季节更替的时候,能根据身体的需求来选择适应的食物,有助于调整气血的运行,增强抵抗力。此外,中医中提及的养生饮食还包括了烹调方式的选择和食物的热量搭配等方面,这些都是我在饮食调养中所关注的要点。

第三段:运动养生。

中医强调“动以转气,气以行血”,运动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我发现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新陈代谢,促进身体的康复。对于上班族来说,长时间的久坐很容易导致气滞血瘀,而中医养生强调“久坐伤人”,因此我倡导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一下,以缓解身体的疲劳和压力。此外,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络,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有益于身心的平衡。总之,中医养生所强调的运动养生,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段:精神调养。

中医养生注重身心的统一,强调“心静则神宁”。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成为了常态。通过我多年的实践,我意识到对于稳定情绪和保持心理健康,有必要学会放松自己、调节情绪。中医养生中提到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运动方式,以及太极拳、养生功等传统功夫,都是很好的精神调养方式。此外,中医还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调养,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这些精神调养方式可以帮助我恢复精力,保持心理平衡。

第五段:药物养生。

中医药物养生是中医独特的一大特点。我发现一些中药在养生中有着独特的功效。例如,常用的当归、黄精、枸杞等中药,可以调理女性的身体,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女性的健康。另外,虫草、冬虫夏草等中药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当然,选择中药养生时需要依照中医理论的指导,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进行选择和搭配,并注意用药的剂量和时机。

总结:

通过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了它对于身体和心理的保健作用。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精神调养和药物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四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这些方法合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宣传,将中医的智慧带给更多的人,让中医养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八

说起选择这门课的初心,大概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除了常见的传统文学之外,还希望从更多形式进行了解。走近课堂之前,我一直以为养生只和中医穴位有关,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仅限于同学介绍中的上课轻松、老师温和。一个学期过去,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比想象的更多,除了基本的养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转变,是对我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上,我接触了很多充满禅意的词语,比如意形结合、天人合一,也尝试了很多未曾听说的活动,比如正念行走、身体扫描、导引保健功等。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念观呼吸。正念呼吸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体流通的过程,看似容易,实际坚持下去却很难。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胡思乱想,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完全无法静下心来;或是昏昏欲睡,大脑陷入休眠状态。而后的几次练习,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地杂乱的念头便越来越少了。正念的方法在生活中也有很大所用,在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会通过它让自己平静下来;压力过大而失眠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放空念头,让自己放松地养足精神。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与随波逐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一种软弱。所谓身心合一,意味着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每学期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课程排满、考试集中,各种社团活动也纷纷开展,紧张的节奏让人手忙脚乱,不管在做什么,我时刻都在想着这一周有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担心自己能否应付得来。这种急躁和忧虑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我走出困境,唯有活在当下、身心合一,尽心专注于眼下所做的事情,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同时,“活在当下”也是治疗拖延症的一剂良药。生活轻松时我们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耗费,怠于做任何事。现在我明白,当下的每一分自由的时光都需要把握,身边的每一分美好和愉悦都值得珍惜,如果总是妥协于内心的懒惰,寄希望于明天,就会丧失主动选择的机会,被未知的变数所左右。

恍然间已临近期末,体育课也即将结束了。在这里,我遇到了和善而耐心的老师,听到了新奇深奥的知识,也在交流感受的环节里和担任体测志愿者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不得不说,老师非常有行动力,当提到有同学建议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立刻带我们前往北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运动。虽然一圈跑下来很累,但是对缺乏主动锻炼的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练习机会。几次下来确实有所收效,不断提高的长跑成绩让我很开心也很感激,算是不负明媚春光。希望老师以后能多增加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让课程更丰富起来。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九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4、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在课程培训过程中。李教授深刻阐释了局部解剖学的课程定位;讲解了局部解剖学“三基”“五性”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经验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引导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李教授讲述了简约式、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特别提到要将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相结合,将形态与机能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举例介绍了许多授课方法:例如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采取对比授课等,让我受益匪浅;李教授反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灵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他还强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立足本专业教学实际,提高自身双语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科研素养,这将会大大开发医学生的潜力,促进其更好发展。在观看学习培训视频过程中,我也和周围的同事交流过,讨论过,在写这份总结报告的时候,我想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该课程的不足之处的见解。首先,在示范教学章节部分,总体感觉讲的有些粗糙,作为年轻老师,有些疑惑问题没能在视频学习中得到答案。其次,局部解剖学毕竟是一门联系基础和临床的实践性学科,对于该学科教师的培训还应该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在这次的在线视频培训中,示范课中缺少实际操作部分,这也是美中不足的。特别对于上肢,下肢和腹壁的解剖涉及到临床外科学大部分学科,最好将这部分也添加到视频教学中来。

这次教育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让他们不以学为苦,而做到以学为乐。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十一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的方式,中医养生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中医养生第六集中,我对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免疫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这一集节目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节目中,医生强调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必须首先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这点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曾经经历过压力过大导致身体出现问题的情况。通过参与中医养生的活动,我逐渐发现放松心情并保持积极的态度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我学到的一种方法是每天定期练习冥想,通过专注呼吸和调节心情,我能够有效地减轻压力和焦虑,提升我的心理健康。

其次,在节目的后半部分,医生强调了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免疫系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医生分享了一些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例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和锻炼、保持足够的睡眠等。这些方法的实施不仅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还能够改善我们的整体健康状况。我在观看节目后,立即开始调整我的饮食习惯,尽量选择新鲜、有营养的食物,并每天进行适量的锻炼。我也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修复。这些改变让我的身体感到更加健康和有活力。

除此之外,在中医养生第六集中,医生还分享了一些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他们提到了针灸、拔罐、中药疗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它们一直被用于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我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还没有亲身体验过,但是我对中医养生的信任使我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我会进一步了解和尝试这些方法,希望能够更全面地体验到中医养生的效果。

最后,在观看完这集节目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智慧。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整体的健康与和谐,注重身体、心理和环境的平衡。这和现代医学的方法有所不同,现代医学往往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略了健康的预防。中医养生则提出了一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强调个人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和积极参与。我深深觉得,中医养生的理念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指导,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倡导。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相信整个社会都能够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第六集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触动。通过它,我进一步了解了保持心理健康和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性,学习了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并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智慧。我将会继续学习和实践中医养生的方法,相信通过这一综合性的健康理念,我可以获得更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我也希望中医养生的理念能够传播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它实现健康、富足的生活。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十二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4、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饮食的质,是指饮食事物的素质、成份、营养价值等,不同的饮食无有不同的营养素,掌握好合理的饮食的质,对于健康长寿有很大的意义。“药食同源”不仅开中医养生保健之先河,且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独特的优势所在。

,起居保健。,

乐娱养生是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用娱乐这种人类普遍的行为来让人们情绪变好,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使人们健康长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往往过于繁忙,而且生活单调,就更需要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用娱乐活动来调节生活情绪和生理机能,往往能起到许多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良好作用。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应提倡睡子午觉。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纵观中医养生的历史,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养生有道,“德润身,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仍激励今人效法。所言仁者即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仁”的核心,仁者爱人是也!“养生重养德,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被医学实践所证实。养德就是注重人体精神的健康状态——精神卫生。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一个人要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养生保健。并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道德与涵养是养生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养生的关键;

第三,思想意识对人体生命起主导作用;

第四,科学的饮食及节欲是养生的保证;

第五,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有力措施。只有全面地科学地对身心进行自我保健,才能达到防病、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学会忍耐才能放下的。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十三

近年来,中医养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行起来。许多人开始关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以期改善健康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我作为中医养生的爱好者,最近观看了一档名为《中医养生》的纪录片系列,其中第六集探讨了中医养生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收看这一集,我对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在这一集中,我学到了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治未病”。中医强调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视为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突然出现的事件。它主张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以及保持经络畅通来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医学在风险评估和疾病管理方面的观点不谋而合。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个体的整体健康,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

其次,在这一集中,我了解到了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中医药的运用。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改善健康状况。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以其千年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效果而闻名于世。通过植物的药用价值,中药能够对人体产生独特的疗效,从而调节健康问题。然而,我也意识到中医药的运用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

此外,在这一集中,我了解到了中医养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饮食调理。中医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它认为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健康状况。比如,中医食疗提倡以谷类为主食,适量摄入各种蔬菜、水果和谷物,并注重采用烹饪方法来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与现代医学中高纤维、低糖、低脂的饮食理念是一致的。通过观看这一集,我意识到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养生很重要,我们应该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最后,在这一集中,我学到了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中医体操。中医体操是一种通过运动来调节身体的方法,它与现代人们注重身体健康的方式相吻合。中医体操通过简单的动作和气功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同时强调放松身心。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的瑜伽和太极,它们也注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经过观看这一集,我对中医体操的效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决定将其作为日常养生的一部分。

总之,在观看中医养生第六集后,我对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强调“治未病”、中医药的运用、饮食调理和中医体操等方法,让我意识到养生不仅仅是有病时才治疗,更应该注重平时的防病和调理。通过了解和运用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我相信能够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提高生活质量。我将继续学习中医养生的知识,将其贯彻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身边的人分享这些宝贵的养生经验。

中医养生第六集心得体会篇十四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俗话说:“医食同源,药食同行,先到厨房,后到药房。”食疗治病,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中医治病,重视阴阳寒热辨证食疗亦当先了解食物的属寒属热,属阴属阳,才能有的放矢。药食同源药物与食物具有相同的特性,不论是进补还是药膳,都离不开中药的搭配,因此,在选择药膳之前,加深对中药特性的认识是绝对必要的,也是进补的先决条件,否则,选择不当,不但无法达到进补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弄巧成拙。

温热寒凉是药材的四种药性,也称四气。它是从药物作用在人体方面的表现概括而来的,也就是说,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喉咙痛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即表明这两种药具有寒性。相反的,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例如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因此将它归纳为具有热性的药。因此,常听人说某种药非常燥热,或是非常寒凉,不能多吃,这些也许只是针对某些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如此。需要采用什么药材,必须依据个人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味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这是药食的五种基本滋味。这五种药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辛:发散、行气、行血。例如:薄荷、木香、红花等。

甘:补益、止痛、调和药性。例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等。酸:收敛、固涩、生津。例如:乌梅敛肺止咳、五味子敛汗等。

苦:通泄、燥湿。例如:杏仁降泄肺气、枇杷叶降泄胃气、苍术消除湿气等。

咸: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芒硝等。

饮食五味与五脏的生克关系也应注意,如:偏嗜五味造成脏气之盛衰失常,多食酸则可伤脾,多食苦可消肺,多甜食可伤肾,多食辛可伤肝,多食咸则伤心。五味所禁:辛味善行气,有散发之性,多食就会耗气,气病要慎,不能过量;咸味善走血,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血病要慎用;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用则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食物。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酸味善走筋,有收敛作用,多食则引起筋脉拘急。饮食要荤素适宜,五味兼备才能使脾胃调和,五脏收益。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如红枣健脾,山楂助消化,梨滋阴润肺,荞麦是消渴病人的好食品。糯米、黑米性味甘温,具有益气补血、暖胃健脾,滋阴润肺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虚乏力的病人。中医还根据疾病辨证和食物性味,采取以动物的内脏来补养人体的脏腑,如贫血目疾夜盲症。肝虚可用猪肝,肾病用猪腰,遗尿用猪膀胱,肾病用猪肚等。在辨证施膳时要遵循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进行食性的选择配膳。寒凉性食物,如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热证的调护。热性温性的食物,如糯米、黄米等,甘温食物,具有温中、补阳、祛寒之功效,可用于寒证病人的调护。辛散类食物,如葱、韭、姜、蒜、辣椒等,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用于风寒感冒患者的调护。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多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的调护。

人体是一个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知其内脏、皮肤、毛发、指甲等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而致。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全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能否建运脾胃正常运转的重要之处在于饮食有节度、按时适量、不过饥、过饱、过热、过冷、不择食、偏嗜、注意饮食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饮食调护中,注意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避免单调饮食品种,不仅要有鸡、鱼、肉、蛋、奶、谷、豆、果蔬,而且在形式上要有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通饮食及特制的营养液等。患病之体,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多受累,使运化功能减退,给予清淡食品,不仅易于消化吸收,亦可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但是单纯素食、蛋白质含量较低,维生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减少,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及病理要求,只有在素食的基础上搭配适量的荤腥之品,才能满足病体之需注意切忌过量。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辩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如何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