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 哲学的慰藉第一章读后感(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13:08:30 页码:7
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 哲学的慰藉第一章读后感(六篇)
2023-01-13 13:08:3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一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最新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橙黄橘绿之时,在这秋气怡人的时节,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学期。此刻我们中学全体师生集会在一起,隆重举行20~~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开学典礼。我谨代表校长室对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使校园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向刚才受到表彰的优秀学生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你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外,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向辛勤耕耘在朝阳这片热土上的教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新的一学期,是我校全面实施第三轮主动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整体翻建工程正式开工时期,同时又适逢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处于磨合时期。经过60多年的办学积累,~~中学文化底蕴深厚,但今天面临生源结构变化的新挑战,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在思索、在追寻:如何既秉承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又以现代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开阔办学的视野,传承并发展办学的特色呢?我们希望全校师生从锻造学校精神入手,因为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形象识别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学校的旗帜和品牌,一旦形成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引领着学校的健康发展。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精神是足以制裁心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依赖精神自身的新生才能发生。”可见培养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我梦想,若干年后每一位从朝阳校园走出去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气质体现出朝阳精神的表征,体现出朝阳人的思想、价值观、智慧与创造。

凝练朝阳精神,增强办学的内涵,提升社会美誉度,这是朝阳中学学校发展的梦想。我们将继续倡导向善求真、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价值观,培育具有学校特征的朝阳精神,那就是:仁爱友善、儒雅大气、精诚合作、勤勉进取。提升朝中人的精神气质,让“根植生命,唤醒智慧”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普遍的自觉行动,以朝中精神激励师生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拓展其外延,深化其内涵,使之在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彰显,让师生在课程中成长。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学年,我校在肖校长的带领下,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获得了“常州市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系统组织奖”,“常州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等11项市级集体荣誉。特别令人振奋的是,我校今年中考捷报频传,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优秀生的培养,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值得自豪的是王鑫雨同学以656的好成绩名列市区前茅,有6位学生达到了省中录取分数线,达到市区四星级高中录取分数线的人数提高了5个百分点,100%的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向家长、向社会递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我们朝中人的汗水与智慧,凝聚着各级领导、广大家长朋友的厚爱与支持,更增添了我们后续发展的信心,也必将成为我们不断超越的力量之源!新学期我们将着力提炼、培育朝阳精神,向管理要效益,以内涵求发展,进一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用真情谱写朝阳教育的灵动,用智慧创造朝阳教育的精彩,从而实现办好朝阳中学的梦想——把学校发展成为有较高质量、有民族气质、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优质学校。

培育学生精神,塑造健康人格,提升综合素养,这是朝阳中学学生发展的梦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校园的主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你们的发展,只有精神强大了,你们才能成为强者。希望同学们像上届的优秀毕业生王鑫雨同学那样,生活自主独立,为人纯朴善良,学习刻苦钻研,以饱满的精神,崭新的姿态,踏实的行动,投入到校园生活中去。我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希望你们明确奋斗目标,找准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矢志不渝的向着理想目标奋勇攀登。希望你们做校园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明德启智,强体尚美,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尤其希望你们回归国学经典,崇尚阅读,用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修身、立德,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民族根基的人。希望你们诵读经典、践行经典、与经典同行,对国家立儒雅大气之品,对社会立诚信责任之品,对父母立梯孝感恩之品,对他人立仁爱友善之品,对自己立勤奋进取之品。希望你们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协调发展,在勤奋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成就人生。从而实现你们的发展目标——让责任担当、孝悌感恩、自强进取、健康阳光成为朝阳中学学生的亮丽名片。

涵养教师精神,兼修外表内里,促进德艺双馨,这是朝阳中学教师发展的梦想。亲爱的老师们,只有坚守教育的理想,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领学生,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升华。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有外在的素养:举止端庄、气质儒雅,更要有内在的品德、学识的涵养,内外兼修。今天朝中的校情需要我们振奋教师精神:不埋怨,多实干;不浮躁,多严谨;不粗放,多精细,苦练内功、启动内力,激发活力,坚定地承担起学校发展的使命。希望你们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和品牌意识,弘扬正气,顾全大局,提升水平,乐于奉献,为我校“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的打造,为智慧课堂的构建,为教研氛围的醇厚,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攀升而焕发出你们的朝气、锐气和才气,勇于建功立业,勇于争创一流。从而实现你们的发展的目标——让生命关怀、精诚合作、勤勉进取、智慧奉献成为朝阳中学教师的绚丽风景线。

老师们、同学们,新学期,我们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坚定发展的信心,增添发展的动力,肩负起发展的使命,同心携手,凝练朝阳精神,共同追寻朝阳教育的梦想!

最后,新学期祝老师们事业有成,祝同学们成长快乐!

最新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度过祥和、愉快的寒假,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怎样让自己在这个旅程中走得更远、收获更多呢?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首先,要用文明行为为自己护航。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学习,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文明是同学患难时的热情帮助,是见到师长的一声问候,是不小心撞到对方的一声“对不起”,是看到他人乱扔垃圾的主动制止……

但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还经常看见不文明的行为:校门口、校园中总是有人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把纸屑、塑料袋、水瓶、吃剩的食物乱扔在地上,显得特别刺眼;教室里、走廊上还能听到惊叫、起哄打闹的声音;上下楼道推推搡搡、冲撞了老师和同学;在课桌、墙上乱涂、乱画,踢门、,损坏安全指示灯;讲粗话脏话,乱取绰号……凡此种.种,不仅有悖于小学生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影响了同学们的自身形象,也破坏了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了使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学习,我们需要一个干净、优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为此,我希望每一个同学:

1.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团结同学,事事能谦让,处处讲诚信;珍惜身边的同学、朋友,向需要帮助的人给出鼓励的微笑、贴心的话语或用实际行动进行支持。不要因为自己的自私、鲁莽或任性给对方造成伤害。

2. 待人接物讲礼仪,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告别污言秽语,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多讲“谢谢”、“对不起”、“您好”、“请”……

3.遵守并维护公共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礼让慢行。 不追逐打闹,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爱护公共设施,发现有人损坏公物,及时报告老师。

4. 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讲究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保护校园的美好环境;

5.勤劳俭朴,不铺张浪费,不攀比,不贪图享乐。注意节约用水用电。

文明就像一个纸团,“捡起这个纸团,你就捡到了文明;丢掉这个纸团,你就丢掉了自己的美德和素质。”。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记住这句话,用行动维护自己文明的形象,表达对社会公德的尊重和热爱。其次,要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自己护航。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名叫周峰的少年,13岁就考取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一名少年大学生,20岁时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美国多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而赴美攻读博士。周峰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认识汉字,记忆英语单词,都是每天10个,即使走亲访友时也从不间断。就这样,一年下来,便记住了3000多个汉字和3000多个英语单词。每天完成一定的学习量,积累起来就十分可观。这是周峰量化的学习习惯。周峰自觉性极强,学习从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强制。他听英语广播学英语,一到点便准时打开收音机。这是他定时的学习习惯。周峰碰到难题从不肯轻易放过。他认为,先不要听别人如何说,别人说的不一定对,要自己动脑思考,相信自己,自己想出来的比别人告诉的要强百倍。这是他独立思考的习惯。周峰学习时总是全神贯注,思想从不开小差,在学习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学习,该玩儿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玩儿,这是他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比一时的考试成绩更重要。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可怕,我们可以查缺补漏,可以及时补救。但学习习惯不好,却会长期影响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无数获得成功的人用行动印证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用阅读为自己护航。阅读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你不再是一个空白的人,而是通过读书赋予了自己丰富的知识色彩。读书能帮你开拓视野,你不再局限与小小生活中的一个角落,阅读时你能够与先贤们谈古论今,能够与文人墨客煮酒论歌,能够从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读书范围的扩大,你也会练就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读书能帮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可以在一起谈天论地,开怀舒心,那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好处。通过阅读,你不仅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让你的气质更加出众。

那如何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呢?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

1.经常去书店和图书馆看书,把读书当作享受,把读书变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2.列一份读书清单:把你想读的书列一份清单,有计划的把它一一读完。

3.找时间读书: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来读书,哪怕就读那么几页,坚持下来就是一本了。

4.读书时善于把读、写、想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5.分享读过的书:读书后有什么感想,对所看的书有什么评价,和家长、老师、小伙伴交流交流,把书上的内容转化成你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大脑。

第四,用安全为自己护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因此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珍爱生命。同学们一定要按照学校、老师的要求,在上下楼梯、上操、课间休息,上学、放学等活动中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我做的这件事或者这种行为有没有安全隐患、会不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校外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跟陌生人走,防止被拐骗;不私自下水游泳,防止溺水;不买小摊贩的食品,注意食品安全;不玩火,防止火灾的发生;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防止踩踏;禁止把危险品、尖锐的物品带入学校……总之,时时刻刻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到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去。

老师们、同学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我们会品尝到艰苦奋斗的味道,也会享受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只要有目标、有信心、有方法、有毅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得更远、更扎实。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幸福成长!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幸福生活!

最新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四

克罗齐认为哲学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只有当心灵转过身来,直面自己,审视自己时,才会认真思考人在世界上的处境。“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起点。当一个人学会怀疑,尤其是怀疑自己珍视的信念、原则时、哲学便出现了。

我认为哲学帮助一个人更清楚认识世界,深入内心的,而不是一门换得生存资料的谋生工具。哲学不能不关心人生而仅作为无色透明

的纯粹抽象而存在。它应当关心人和人的内心,应与迷惘的现代人一起走上一条也许永无答案的探索之路。哲学中不能为人生之谜提供万应不变的现成答案,但它至少具有探索的读意和勇气。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被纳粹笼络,自觉地为希特勒鼓吹,但他最终也躲不过被抛弃而隐居山林的命运。他对现实的伦理观察竟是如此薄弱,所以我很个人偏见的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配得到如此高的景仰。他选择的用以指导行动的哲学出了错。

大二时有幸在古典文学老师的推荐下读了爱因斯坦的著作。惊叹于一介物理学家竟然有如此优美的文笔。他在《自述》中谈到了选择。他说:“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吞噬人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能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他“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思想的东西,而把其它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认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时,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提出了选择的问题。人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身的行动决定的。在萨特看来,人的一生是不断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追求的过程,“懦夫使自己变成懦夫,勇士使自己变成勇士”。在物存在以前它就具有那些固有本质了,而唯有人的本质是由自己不断创造出来的。后天的努力决定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个人而言,我对存在主义哲学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与现实有真实的联系,是一种很人道的思想。我几乎读过萨特和尼采所有的著作,这些对我有着极其深的影响。

这也是一种选择,它将决定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是不可重复、不可逆转的,我不相信宿命,正如萨特在《苍蝇》中所说:“我是一个人,每个人都应创造他自己的道路。”

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了解甚少,且很多都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都兰的《哲学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本彩色铜版纸连坏画,我看得更多的是其中的图片。是另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美,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拥有过这么漂亮的书。还有一套 91 年版的《探索的思想》,作者是美国人杜兰特。写得很美,我从初中起便把它当作语文早读课教材,直到高中毕业。它每天伴我半小时,默默地影响了我六年。再后来接触到的是李译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家里有一本 84 年版的,破得不忍看,后来自己买了本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03 年 5 月版的,有种相见恨晚之感。看过后反观自身,惊叹于自己竟受了那么多儒家思想影响。

萨特曾说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儒家思想强调协调的人际关系,它并不提倡个体突出,这在中国文学源头《诗经》中就有很鲜明的体现:类型化的人物,绝少个性鲜明为形象,阿喀琉斯们彻底退场,只有那因“不嫁”,而“哭天抢地”的老人显得比较激烈。

道教的养身思想使一般的中国人不会去考虑加谬的自杀问题。我们考虑的更多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值不值得活。想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中国是一个缺少普遍宗教信仰的国家,乡下人很迷信,虔诚地信佛,这种行为带有很多的功利性质,从中是得不到多少内心宁静的。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仍忙碌地活着,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命本身就带在死亡的阴影摧残不了的力量,所以永远也想不通王国维、屈原的自杀。

长大一些后沉缅于荒诞派的戏剧,如尤奈斯库的《新房客》、《秃头歌女》、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奥尼尔的《毛猿》,及《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 忘记了作者是谁 ) 等,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小经历,便有了“为赋新强说愁”的酸味,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黑白颠倒的,杂乱无章的,最好的归宿是死亡,这只是小孩为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时的一种简单负气。

哲学能使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使我感到一种悲剧性的力量。屈原、王国维用死来与荒诞的世界抗衡,“向死而生”,这种抗衡是要具备相当勇气的。这不只是情感上的激烈,而更多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选择,是自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显现出的“决不能活”,这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是经个体反思后的决定。这是很撼动人心的,很伟大的壮举。看过王国维对尼采的介绍,加上王氏独有的解读,禁不住泪流满面。这是我自认为已经刀枪不入之后一次为文字流泪。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很形而下地活着:目标明确地做事,算计着自己的将来。但我忠于我内心的声音,没有宗教信仰,但有追求,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人就是自己所需要求的那样的人,是他计划未来所要成为的那种人,除去他自己所造成的人之外,他不是什么别的”。人是形成的,而不是命定的,人具有各种可能性。而“可能”则是尚未存在之物,人是什么只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还未存在。要给现在一个意义要靠将来。萨特说这如同打球,未来对球的一击才使过去的奔跑有意义。所以我向往未来,只有我的未来才能对我的过去赋予某种意义。我相信我还有未来。

我不喜欢中国台湾作家七等生的《我爱黑眼珠》,这被誉为是中国台湾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文中主人公李龙弟的选择颇有在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自大狂倾向,给卑琐的自己罩上一层子虚乌有有神圣。而萨特的《恶心》则告诉我们,一旦我失去了行动的目的,世界便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仅是一件物品,一介客体,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没有价值了,因为它们不再成为我达到目标的手段了。

所以我不相信风水轮流转,不相信否极泰来,人不能在等待中逆来顺受,只有行动才能使人生有希望。

人生的过程应该是痛苦的追求过程。所以尼采对肓目的乐观不屑一顾。他认为乐观只是浅薄的表现。而“悲剧式的乐观精神”才是强者的境界。“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只有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客观存在的无限,意识到生命的痛苦及悲剧式的短暂,才会想到应该做点什么,应该抓住点什么。

尼采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悲观的,但它又不同于叔本华纯粹消极的悲观主义,它带有昂扬的激情,强调以生命的蓬勃兴旺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崇高。庸碌无为的一生是可耻的,我们活着就要让它活出意义,而不仅是吃饭、睡觉、拼命工作赚钱,尽情消费享乐。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滴水也可以伤害它,但它因为思想而变得高贵。痛苦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份,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这只是卑微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征服痛苦后产生的生命崇高感,一生从未体验过它的人是可悲的。我正在努力使自己的一生不那么可悲。

艺术具有哲学不能提供的那种直接满足,但陷入艺术作品越深,返回现实就越显得艰难。就越会感到孤独与绝望。轻者是不懂与人相处,不谙人情世故,觉得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重者说不定就要去自杀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呈现给我们“是什么”,而不负责告诉我们“怎么做”,而哲学恰好为选择提供依据,由思想上升到行动。

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讲到,真实的完成是经由宗教、艺术和诗歌中的原初直观而实现的,这种直观构成一种独特的“真理语言”,它在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维活动,它最早标示出哲学思维的领域,因为它是哲学思维的工具。

一个人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活着才真正的活着,而不再是某种机械的工具和肓目的奴役。只有对自己真正有意识,才能走自己的路,才能从熬日子的模糊状态中觉醒过来,并以清醒的意识赋予的生命以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也许哲学也不是人生的根本归宿,也许它只是心灵探索的无休止过程本身。尼采也认为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无意义的,意义是人赋予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替自己编造的谎言。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发现自欺欺人最大的优点。

谎言要比纯粹的虚无好得多。有支撑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哪怕是一个谎言,一座海市蜃楼在支撑他。曾看过一篇小说,女主角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念书,但她非常努力,与周围混日子的同学区别开来。她拒绝了所有男性的追求,说她有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清华等她。她的一个好朋友不慎看了她的日记,知道这个所谓的男朋友并不存在,但没有揭开它。三年后,她如愿地考上了清华研究生,这在这所学样不曾有过。她的好朋友到车站送她。叮咛她第一次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出车站后一定要打车去学校,不要为省钱挤公交了。但她却提醒道,你忘了吗,他在清华啊,他会来接我的。终于要分开了,她们相拥而泣,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下去,虽然马尔罗曾绝决地宣布“人也死了”。依靠信仰、依靠哲学的伟大力量,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必须为开辟自己的道路而不断努力,使人生成为经真正思考过的人生。

最新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五

我喜欢看李瑞环同志的文章,爱听李瑞环同志的讲话。所以爱听爱看,不只是因为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过,讲的许多事是我们身边的或亲历过的,听起来亲切,看起来熟悉,更因为李瑞环同志的文章、讲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用心琢磨出来的,既来自实践、来自群众,又语言生动、哲理深刻,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他的文章、讲话只要是公开发表,我都注意看,每次都能从中收获新意,受益匪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李瑞环同志的《为人民办实事随谈》出版,里面充满了哲学思维的精华,当时我就认真读过,有些篇目还多次重读。最近,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出版,比《随谈》的内容又丰富了许多,在编排上突出了哲学的主题,分为“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曾经搞过哲学教学和哲学研究,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的出版尤其倍感兴奋。

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这是李瑞环同志的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他说:“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是个“信”字。李瑞环同志把学、懂、用、信的顺序做了调整,把“信”提到了第一位,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要说根本不信、就是半信半疑的人,也是决不会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还发现,有些搞哲学的人,违背了唯物论、辩证法,走入了歧途,究其原因,恐怕是把哲学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而没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终身信仰的缘故。

为用而学,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几十年从未间断。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学哲学,主要是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这“三个容易”,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哲学这一理论武装过程中规律性现象的深刻揭示,从而为哲学的解放提供了一条可信、可靠的道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曾

经把学风问题作为党性的第一表现,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必要把端正学风、搞好理论武装(不是包装),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我们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总结了做好领导工作的三句话,就是: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从李瑞环同志的

成长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他手里运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比如,讲总结经验。他认为,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习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并强调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主观能动性运用于总结经验,用活了,用神了。在李瑞环同志的工作实践中,占主导的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成就了李瑞环同志,成就了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们从中也更加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学哲学用哲学》的出版,无论是对哲学的普及,还是对干部的成长,都是不可多得的极好教材。愿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

最新哲学第五章心得体会和感悟及收获六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 way,no 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 a coin !”(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 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