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19:02:48 页码:8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汇总8篇)
2023-11-15 19:02:4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经历和所得的一种记录和总结,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如何撰写一篇干货满满、有启示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些经过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科技的不断革新,医疗行业对于社会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医学社会学成为当今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社会学对于我的专业素养提升和成长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体会和心得,以下将分享给大家。

在学习医学社会学的过程中,最先需要明确的就是什么是医学社会学。简单来说,医学社会学就是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一种学科。通过对医疗制度、医护人员、患者行为、健康信仰、医疗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医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医学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医学社会学也是一门能够引导医学专业人员更好地与患者互动和沟通的学科。

第二段: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在医学社会学中,医患关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通过对医患交互的深入研究,可以理解医患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充分、语言交流障碍、医生患者对健康观念和治疗方式的分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医生不仅要学会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治疗和康复过程。

第三段:对医学道德的思考。

医学道德是医学社会学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医疗领域专业道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医学行业的从业者,遵循医学职业道德是至关重要的。医生必须始终把患者的健康作为第一位的考虑因素,保护患者的隐私、自主权和安全。同时,医生还必须遵循职业伦理,确保医学行为合乎伦理规范,不利用职业权力谋取不当利益。

第四段:对医学研究的思考。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医患关系和医学道德,还涉及医学实践流程和医疗服务的优化。研究医学研究,发掘医学研究的内在逻辑和方法,是提高医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手段。而对医学研究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医学专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医学社会学知识的应用,不仅仅是研究领域的探究和发现,更重要的是理论可以引导实践,研究可以指导行动。医学社会学知识的运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需求和医疗系统的战略规划,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关爱。同时,通过社会学理论的指导,医学行业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医学技术创新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总之,医学社会学的学习使我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医学领域,也让我理解到医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此紧密,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使命感。我相信,从医学社会学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定会在我的未来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好医学专业之路。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只有肉体而无灵魂,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只有灵魂而无肉体,人就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现代社会,人们热衷于自然探索,了解人们自己所处的外部世界。但是,向外求索而不自视自省,这将会是人类的灾难。因此,研究文化其实就是在对我们人类自身进行反思反省。

对于文化的学习,早在我们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那时的我们,是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中习得文化。到了学校,我们就开始系统的进行文化的学习,学习文化就是人在进行社会化,文化水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人的社会化程度,因此老一辈的人不适应现代社会,他们总把原因归于自己“没文化”,这就是说当他们缺少当前社会的文化基础时,他们就会不适应当前的社会。

社会离不开人,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文化离不开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文化。人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人就不是真正的人。人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人就该了解文化。例如,当我们想了解一个海外国家时,我们总是会先了解他们的文化,因为了解了他们的文化,我们才算了解的他们。因此,跨文化的研究,就是在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促进世界大同。费孝通先生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这是文化研究者们的使命。

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社会学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多元包容的心态,是一种面对不同文化的“绿灯思维”。前不久我才在一个qq群里看到,有人在完全否定孔子思想,用极其粗鄙的话语来攻击孔子,这其实就是一种“红灯思维”。毛主席曾多次批判儒学,但他并未完全否定儒学,他对儒学大师梁漱溟的看法也是: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但是总有许多人是一种“红灯思维”,要么完全肯定,要么完全否定,他们眼里只有红灯和绿灯,殊不知这个世界是多彩缤纷的。

课程里学到的定义概念,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许多。但是,从这门课程学到的重要的思想观念,会最终沉淀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在未来某个时候发挥作用。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医学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医疗领域中的行为、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在当今社会中,医疗行业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深入了解医疗行业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医疗行业发展趋势、改善医疗服务、开展医疗管理和推进医疗制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并掌握医学社会学知识和方法,对于我们提高医学素养,应对复杂的医学实践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医学社会学需要我们先了解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医学社会学主要研究医疗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探究医疗资源的分配、医患互动、医学伦理等多方面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等,以此了解医疗行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医疗行业中的新动态,如医疗信息化、医疗改革等。在这些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学社会学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学习医学社会学对于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是非常宝贵的。在学习期间,我们深入了解了医疗行业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了解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和医疗机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路径。通过学习医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更加关注医患关系,提高了人性化医学服务的意识;同时,学习医学社会学也让我们逐步认识并解决医学中的伦理问题和决策学问题。

通过学习医学社会学,我们不仅对医疗行业的现状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也对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首先,在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为患者提供更贴心的医疗服务;其次,我们需要把握医疗服务的趋势,尤其是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医疗制度改革的发展动态,以此进一步提高医疗人员的素养,推动医疗领域的发展。

第五段:结论。

学习医学社会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医疗行业和医学实践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在思考医学伦理、决策学和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也更加深入。同时,学习医学社会学也为我们未来投身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和指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具有远见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医学社会学对于医学行业的未来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面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读书既可以增智,同时也可以长才。学完社会学这门课程更让我发现,自己所知道的远远不够多,我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担当中国当代大学生所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社会是什么?社会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是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与人的交往作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而人口、自然环境、文化是社会的构成要素。自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第一次把社会学列入课程起,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大起大落:五四运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革新,使中国社会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然而_时期社会学的停滞不前又使其跌入谷底,到最后改革开放后的重建,社会学才又被重视起来。而反观当代中国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素质低,等等等等诸多的现状也注定了社会学之余中国的重要性。

其实,学完这门课,回头再想想,我们本身的成长不也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么?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开始适应这个陌生空间的空气,光,声音??。一定阶段以后,父母亲开始教我们学走路,学说话,学吃饭等等一切人类生存所必备的技能;当我们成为适龄儿童时,我们需要接受教育,学会读书,写字,这时我们也就具备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我们会尝试接触同学,老师等与爸爸妈妈完全不同的人,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适应别人。这不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什么呢?在古代很多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人都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并不是近代中国才有的现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也成为必然,古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正是很好的事例。社会学考虑的范畴如此之大,按照我目前的知识水平确实不能全部理解的很透彻,只能说对每个知识点有所涉猎。而在这些知识点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在这里,就中国当代的老龄化现状,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既可以增智,也可以长才。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里面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学完社会学这门课程让我发现,自己所知道的远远不够多,我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完这门课程后,我深深的感受到社会学就是一门服务于“人”的学科。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经历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这就正如上课时第一章所讲的那样:社会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是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与人的交往作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而人口、自然环境、文化是社会的构成要素。这一章主要讲了社会学的含义和特点,以及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从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第一次把社会学列入课程到五四运动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革新,使中国社会学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再到_时期社会学的停滞不前,到最后改革开放后的重建。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一路坎坷,大起大落。

一句话:“今天的中国,有的人很有权利,有的人很有财富,有的人很与知识,有的人很有名气。可是他们普遍都没有一样东西——良知。因此,当官的鱼肉百姓,有钱的为富不仁,有知识的助纣为虐,有名气的麻木不仁。活生生使这个社会堕落成非人的人间......”特别值得大家反思。自然环境方面则呼吁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机制,文化方面则对中国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大家各抒己见,氛围很热烈。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医学社会学这门课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这门课不同于其他医学专业的课程,在阅读、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需要转变自己的思考方式,从狭窄的医学视角转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学视角。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医学社会学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与改变医疗体系。

通过学习医学社会学,我对医疗体系产生了新的认识。在过去,我认为医疗体系是由医生和患者维系的关系构成的,而现在我认识到医疗体系涉及到广泛的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这对于我未来的医学职业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对医疗体系的了解,我们将难以了解疾病背后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偏见的影响。

学习医学社会学让我认识到社会偏见对医疗体系的影响,特别是在与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相关的问题上。例如,女性患者在医疗系统中可能会面临性别偏见,被认为是“情绪化”的人。对于这些问题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并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患者中心的医学。

通过学习医学社会学,我认识到患者中心的医学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医疗服务应该以患者的需求和需求为中心。需要倾听患者对自己病情的描述,帮助他们制定最适合他们的治疗计划。这也意味着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和家庭背景。这种方法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

学习医学社会学还让我了解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医疗决策方面。医学伦理学的目标是确保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始终遵循道德和伦理的标准。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在提供治疗和保证患者的人权之间做出艰难的决策。同时,医学伦理学还关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医生确保他们已经在帮助患者时维护了良好的关系。

五、多视角的思考方式。

通过学习医学社会学,我学会了多视角的思考方式。在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然而,现在我意识到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如社会影响、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等。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处理与患者和他们的问题相关的问题。

总而言之,学习医学社会学是医学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帮助我们了解医疗体系、社会偏见、医学伦理学等方面,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多视角和患者中心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未来的医学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觉得自己的思维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也许就像老师上课一直强调的,学完这门课程最基本的是要具备社会学想象力。在没学习这门课之前,我看待社会问题仅仅限于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的分析造成这件事的原因以及它的社会根源,单凭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也很容易受别人的观点的影响。但学完社会学之后,我就会利用所学的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社会现象,更加理性的去看待事实。

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学就是一门为“人”服务的学科,它推崇人性,尊重人性。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件事情因为人的存在而赋予了它意义,也因为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美妙。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是依附于个人的关系,不论是,人与社会,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某个国家的前任领导人访华,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道,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私人关系就是和邓小平的关系,出席宴会时还让邓小平之女坐在他的旁边。国家间的交往依附于领导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足够强大,他完全有能力处理好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我想这两个国家间的关系也不会差到哪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微妙,前一秒还和你和颜悦色的谈天说地,下一秒就可以翻脸不认人。时间,空间,性格,利益点等都是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我好这其中的变化,人们之间的相处就会很愉快。

学习医学社会学的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45份,其中有效问卷239份,问卷有效率为97.55%。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完成,在此基础上,对4名本科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感受。

二、研究结论。

1.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

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随机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复杂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合作学习小组由承担不同任务、扮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及相应的地位与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户口、学习成绩、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角色的学生,78.2%的父亲职业为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4.4%的为城市户口;同时,91.67%的小组组织者、82.7%的主要参与者很擅长或比较擅长人际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家庭背景越好、社会地位越高,学习成绩越优异,人际交往能力越强和性格外向,为城镇户口的学生承担小组组织者、主要参与者角色的概率越大,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地位越高。因此,在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合作学习的开始阶段,特别要求小组长应该由成绩优、能力强、威信高、人缘好的学生担当”。第二,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对其他学生各方面素质认识基础之上的相互选择过程。学生在选择其他组员的过程中,更重视合作者的责任心、思维逻辑、性格组织领导能力,选择比例分别为72.4%、58.6%、57.7%、49.8%。班级中的学生以彼此间的日常交往经验为依据,对其他同学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之上,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选择成员与其建立起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在小组形成前期就被优先选择;相反,能力较弱、综合素质较低、人际关系较差的学生则在小组形成后期或已经形成时被分配或被“无奈”地选择。第三,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群体中的过程。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主要有积极组建、主动要求加入、被动要求加入、剩余后被分配四种。91.7%的小组组织者积极组建或主动要求加入合作学习小组;69%的主要参与者积极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或主动要求加入;61%的一般参与者被动要求加入或剩余后被分配;71.4%的剩余后被分配的学生为一般参与者。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的角色与其参与方式有关。积极组建或主动要求加入的学生一般为小组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被动要求加入或剩余后被分配的学生更多为一般参与者或非实质参与者。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背后受着学生个体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学习成绩、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进行相互选择,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小组中来。

2.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互动。

小组成员互动是合作学习小组运行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及其对小组成员的影响。探讨成员互动的目的、内容、形式、结果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过程。第一,互动目的――目标与任务取向。“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合作学习小组的任务一般为老师安排,其成果与小组和个人的成绩考核相挂钩,而最终的合作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与小组成员设置的目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学生为完成老师的任务,顺利通过老师的评价,“不得不”从原来松散的个体状态结合成一个小组集体的形式,设置彼此认同的学习目标而共同为之努力。合作学习小组整个运行过程都以这个目标为导向,具体来说,小组成员的互动内容以任务为中心、互动形式为实现目标的载体、互动成果体现和达成目标。第二,互动内容――合作任务与闲谈。在互动过程中,组员主要围绕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活动,合作的任务成为小组互动的主体部分,也对小组成员的互动起到维系作用。合作任务往往是促成小组成员合作互动的直接压力,其完成进度与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互动、解散等状态相一致。合作任务是小组互动中应然的主题,但也存在游离于合作主题之外的闲谈。以面对面直接讨论为例,观察发现,这些闲谈主要是合作主题中某个“兴奋点”的延伸。在闲谈时,整个气氛都比较活跃和轻松,而小组成员似乎更享受这种闲谈。闲谈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是组长为了完成讨论的任务,提高讨论的效率,会把小组成员从闲谈中“拖”回到现实的讨论主题中来。第三,互动形式――对话与话语权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对话是与权利紧密相连的。对话这一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对交往双方的限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平等。”“在合作学习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一部分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整个过程,有少数小组成员则完全成了听众。他们都直接地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取完成学习任务的信息,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更不要说发表自己的意见。渐渐的,这部分学生成了小组中的‘沉默者’。经过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在学习有困难或者是在性格上很内向。”观察得出,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话语权,并体现出不同的话语特征。组长在与组员进行对话时处于一种“话语权威”的位置,他统筹安排着所有的事务,有权力去要求其他组员必须完成某事,其话语通常是指令式的。其他组员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接受组长安排的任务并按要求完成,其话语通常体现出服从式的特征。第四,互动结果――分工与成果的产生。合作学习初期,小组成员互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工,确定每个组员应该负责的任务。不管是组长直接分配还是组员自主选择,任务分工都体现着“能力匹配”的原则。组长会把任务交给适合它的组员做,而组员会选“感觉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任务。合作学习中期,每个小组成员与自己任务相近的组员进行沟通,做好自己负责的部分。合作学习后期,组长汇总所有组员完成的内容,总结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或ppt,作为合作学习的最终成果。因此,合作学习成果的产生,是一个从组长分配到组员加工,再到组长整合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为了完成合作任务而进行互动,彼此交换着资源,却拥有不同的权力。合作成果的产生是小组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由于承担任务、扮演角色的不同,学生个体对整个合作学习的成果有着不同的贡献。

3.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特征及其影响。

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个运行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并对其成员的态度、情感、知识与能力发展等方面产生特定的影响。第一,模式化。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过程及学生个体在小组中的角色与责任都体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小组成员的发展。首先,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就是确定目标―任务分工―汇总整合―展示汇报的过程。这一点似乎无可非议,但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一过程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等要素不可缺少。然而大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以上要素,并不能真正实现“合作”。被访者说道:“我觉得合作学习小组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首先是老师下达任务,然后组长分工,汇总分工后的内容,汇总后汇报,而不存在合作的意义了。合作被机械的分工取代了,分工后就没有合作了,就这种感觉。“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小组已成为一种形式,成员之间缺乏积极的互赖,而只是被迫承担了个人责任。社会互赖理论认为,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小组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通过组员之间的密切交流、充分互动而达到思想碰撞的载体功能,而成为合作意义缺失、学生个体机械集合的组织。这既不利于合作学习应有效果的达成,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由于其背景、能力、个性差异,其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任务都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格局。关于这一点,被访者深有感触,说道:“虽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工作,但活跃的还是那么几个人,不活跃的还是那些,基本上有一个固定的格局。“由于之前在大一大二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大三再组建小组的时候,大家就默认我为组长了。”每个人因其已有的知识、能力等在不同的合作学习机会中有着相同的位置,即总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几乎没有机会去尝试新鲜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虽然在某个方面能力比较突出,但却不能很好地均衡发展。而成员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和格局,对它所带来的影响习以为常或不以为然。第二,关系化。关系影响着合作学习小组从形成到互动的全过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一个固定的关系圈为核心,就大学生而言,“首先从自己身边开始,以与自身的.空间距离远近来定位和建构其关系网络”。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本质上是一个以组长为核心,一圈圈向外扩散的圈子。圈子内是与组长关系好的舍友、同性朋友或少许异性朋友,圈子外则是与核心成员关系较弱,只存在工具性关系的普通同学。小组中的圈子内部成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合作关系,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则与核心圈子保持着一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被访者在谈到合作小组形成时说道:“就是一起关系好的,很顺其自然就在一起了。再叫几个人,就形成了一个小组。”我们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碍于人情和面子会选择我们内部的人员,在小组外你就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所以我们经常就会固定的那几个人,再会加几个人。关于关系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被访者说道:“关系好可能合作的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关系好的话会好说话一点,有意见、建议、想法都可以很随意地说出来。如果说和不太熟悉的人合作的话,有时候你只是对要做的任务有啥意见,但你害怕会对人家负责的工作或者任务有干扰。会有点遮掩或提防的感觉,没有跟关系好一点的在一起舒服。”从中可以看出,圈子内的成员对整个合作小组更有归属感,在互动过程中游刃有余,而圈子之外的成员基本上处于一种游离、被排斥的状态,对小组很难形成归属感和亲密感。第三,层级化。合作学习对在合作小组中承担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影响。组长负责组织、统筹所有的工作,积极参与者承担大部分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垄断”着合作学习的重要资源,包括知识的搜集与整理、讨论过程中的发言、合作成果的汇报等机会,这都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扩展,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提升。对于一般参与者而言,他们只能是一小部分任务的承担者,“默默地”为合作学习成果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那些不付出而只享受合作学习成果的小组成员而言,他们几乎不承担任何任务,只是名义上的参与,实质上却没有任何收获。由于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和态度等的差异,合作学习对在小组中处于不同层级的成员发展产生着层级化的影响,其结果必然使差异更大化。总之,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运行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模式化、关系化、层级化特征对小组中扮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的成员的意识、情感、知识、能力各个方面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不平等性。

三、讨论。

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作为大学生群体活动形态之一,虽然表面上体现了自主参与、共同发展的原则,然而其背后却呈现出结构化的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层次性、差异性与不平等性。首先,大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生存状态是大学生在合作学习场景中自觉运用并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社会文化资本的结果。学生个体的先赋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生存状态,合作学习小组的运行又使学生个体的先赋性条件得以体现,并使由先赋性条件衍生的诸如能力、知识等自致性条件得以优化。进一步来说,家庭背景越好的学生也相应地具有越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绩等,这使由先赋性因素导致的不平等在“能者任之”的表面下获得合理性的存在。它强化了优势群体的认可标准,并促进了小组组织者等学生精英的产生。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不平等的结构化组织。当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结构习以为常,主动认可或被动接受其运行规则,合作学习小组就会保持着结构化地运行。其次,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基于“关系化”圈子形成的生生互动,不仅导致小组之间对资源的拥有产生差异,形成优势资源聚集的可能,而且小组成员之间关系的亲疏也使小组内部成员角色扮演产生巨大的差异。这进一步加剧了由于小组成员对资源的掌控与驾驭能力不同而导致的“模式化合作”,使合作学习形成一种“成员扮演固定角色,承担固定职责”的“固定格局”,使合作学习演变为只是在固定格局下“演练、巩固”式地发展自身已有的能力。格局的形成即意味着合作的瓦解,那么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一种不可能,对不同层级成员影响的“层级化”的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同时,大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可能为大学生“抱团”的不良现象提供生存空间,并导致“圈内人”意识的滋生。这种圈内外的边界不利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交往,也会影响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五结束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被普遍认可和应用的教育模式,应促进所有学生的均衡发展,不因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有所差异。虽然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先赋性因素无法改变,也无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实现平等与公平,但仍然可以通过努力改善既有的现状。为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应主动干预合作学习小组的形成方式和互动过程,并审视、反思基于合作学习成果对学生评价的合理性,探索更加合理、有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在小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学生也应消除对于“既有现实”的习以为常的状态,认识到合作学习小组应有的功能,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在完成合作任务的同时努力促进自身各种能力的提升,发挥合作学习真正的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