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4:30:50 页码:14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大全12篇)
2023-11-15 04:30:5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思考和整合自己对某个事物、事件或话题的观点和看法。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坚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下面是一些收集整理的材料,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一

物质激励,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使员工能够得到直接好处,从而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来说,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反而导致了激励效果的低下。首先,企业物质激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制定完善,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使得过度的物质激励效果适得其反,大大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部分企业重视平均主义,对组织进行物质激励,分配的过于均衡,导致工作效率较高的员工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使得物质激励投入越来越大,但效果则越来越不明显。

(二)缺乏对员工的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人员年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方向以及期望薪酬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使得激励效果明显不足。企业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首先要深入剖析员工的组成和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的需求。比如,年轻员工自主意识较强,渴望事业的发展,希望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大龄员工事家庭稳定,渴望较高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重视福利待遇,因此,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必须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激励,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精神激励匮乏。

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激励,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使得激励机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成就感对于员工来说同样渴望,部分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并不重视物质激励,更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以保证自信心的养成,如果企业缺乏精神激励,对于这类员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企业往往重视眼前的激励,并不重视长远的激励,使得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使得员工出现麻木情绪,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一)加强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够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同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做以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制定全面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年轻员工来说,对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存在较高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对年轻人员相对应的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像是改善工作条件,进行岗位的提升和管理工作的赋予,使年轻员工得到有效刺激;对于年长的员工,应该着重进行物质激励,提高员工收入,使员工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有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一定的精神激励工作。比如,对于工作效率较高,且对企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金的发放,使员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召开表彰大会,对员工的相关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个人形象,对于其他企业员工来说,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榜样和模范,激励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和应用,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2]梁开民.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山东社会科学,2011;s2)。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二

激励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与规范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即便有相关的“人力资源部”,也很难专职,还得兼任许多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不大的其它一些管理职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真正的规划、决策、制度设计部门,集中精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开发员工潜能。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创新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激励创新机制。

一、正反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是基于强化理论而提出的。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一般说,就正激励和负激励而言,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应该把正激励放在主导地位。然而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家们非常重视正激励,却忽略了负激励的作用。实际上,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也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负激励是控制员工行为的一条隐性“止步线”。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很少注意到它,实际上它却能起到控制员工行为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无形之中给企业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

2.负激励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在企业中,员工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当一些员工由于犯错误受到惩罚时,这种惩罚所产生的影响将不止对该名员工产生作用,而且对其他人也同样产生一种震慑作用,向所有人告知这种行为是不可行的、禁止的。

3.负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经常大于正激励,并且具有双重性。从物质的角度看,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得到的没拿到还被处罚,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打击,心理波动可想而知。

二、薪资福利激励。

企业应该依据职工自身情况,建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发展方向、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一套完整的薪资福利管理制度。薪资部分一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年终奖金以及其它一些特别的奖励。为了确保员工生活的品质,公司通常会制定一套福利制度,包括法定社会福利制度及公司内部提供的福利制度。一些新式的薪酬福利激励方式也越来越得到许多企业的认同。比如:

1.带薪休假。带薪休假是对努力工作并取得好业绩的员工的一种表扬,对员工和公司都有利。一般的休假时间,可以安排在公司业务不忙时,由公司统一安排活动。

2.生日礼物。当员工过生日时,公司送上生日礼物,这样做会使员工感动,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员工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公司的主人,自己真正得到了公司的尊重和关心。

3.长期工作荣誉奖。长期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一般都对公司很忠诚,为公司成长壮大做过贡献。公司应对在公司工作五年、十年、二十五年的员工发放荣誉奖品,并规定相应的福利待遇。

4.利润分享。利润分享能使员工工作干劲更高。可以按职位,考核结果与公司分享利润,比较公正的做法是按员工与公司共同承担风险的比例来分享公司的利润。

三、情感沟通激励。

对于人才,管理者不能把他们视为“经济人”,仅仅满足其生存和物质的需要,而要在管理中贯穿尊重、信任、赞美、关心等情感激励手段,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他们公正评价,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在企业营造出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环境与氛围。情感激励是激励人才最好的又是最廉价的方式。尊重、信任、赞美、关心等是情感激励的主要方式。

1.尊重。尊重是企业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与认可,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是激发人们进取的重要手段。员工只有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才会竭尽全力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每次带来访客人参观工厂时,都随便指着一位员工说:“这是我最好的主管之一。”从而使被指者倍感自豪。

2.信任。人才的工作独立性较强,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信任是对他们最好的管理。松下幸之助说:“激发部下发奋图强的工作秘诀,就是信赖部下,让他们自主自发地去工作。”

3.赞美。在企业管理中,赞美是激励员工最快捷、最实用、最经济的办法。管理者通过赞美可以培养员工,提高员工的自信心和工作激情;可以保证工作质量,促进工作的顺利完成。

4.关心。要让人才死心塌地地为企业服务,必须从关心开始。关心人才是全方位的,管理者要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和细节问题。

四、参与和培训激励。

在企业中赋予员工较大的自主权和参与权,鼓励员工实行自治管理,并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商讨和决策,对管理人员实行监督,可以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激发其采取积极行为的动机,达到提高员工执行效率和企业效益的目的。积极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参与激励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开展:

1.员工代表参与。员工代表参与的含义是普通员工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而是由一小群员工的代表参与决策。在西方,很多国家要求企业实行代表参与。他们实行代表参与的目的是在企业内重新分配权利,把劳方放在和资方、股东更为平等的地位上。

2.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在西方被作为一项员工福利计划,员工获得的股票是福利的一部分。实践也证明,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的确能够激励员工更努力、更主动地工作。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参加培训、加强学习不仅能够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和员工激励的有效因素。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如果企业能够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员工就会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

随着社会经济和管理科学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方式将会呈现在管理者面前。海尔集团张瑞敏曾比喻:“企业不断高速发展,好比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稍微遇到一点故障就会翻车。而要想不翻车,惟一的选择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要不断战胜自己,也就是确定目标,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立一个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人是企业中一切创新的源泉,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起让员工主动创新的企业环境,以创新来带动效益增长。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和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

[2]孙春雷.领导与激励——人性化管理漫笔[m].经济管理出版社,.

[3]李训.激励机制与效率:公平偏好理论视角的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4]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转。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三

摘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实施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力,必须彻底打破原有的用人制度,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这是提升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关键。

1、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少统一性、长远性,尊重人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理念淡薄,管理者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仍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其特点是行政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理,人力没有取得资源地位,没有科学的测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标准,情大于法的现象仍很普遍,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人事相宜。

2、存在严重的冗员问题。

“冗员”已成为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严重制约组织运作的最大障碍。

3、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不到位。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无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同时对员工培训和开发缺乏足够的投入,也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4、不善于营造企业文化。

石油企业人事管理部门不注重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统一的思想、意识、精神、信仰和价值观。企业文化所蕴涵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核心价值形成的企业人格。对于企业的经营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激励机制不够有效。

目前大多石油企业仍存在用人机制不活、激励手段无力的问题,严重地挫伤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分配制度改革虽然已经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但从根本上讲,企业的绩效考核仍是服务于等级工资制的依据。平均主义尚未彻底清除。企业效益好,大家都多拿,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不能将组织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紧密连结在一起,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

6、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表现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与评价标准的确立不够科学、合理。考核流程不当,绩效考核没有和员工的绩效相结合。在石油企业中常将考核结果做多方面用途,通常一次考核事件的曝光频率越高,主管所承受的压力也愈大,困扰也愈多。主管基于这些顾虑,不愿真正实施考核。造成有的绩效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先进成了“轮流坐庄”,以至于最后形成主管不想考,员工不愿被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没兴趣组织考的局面。

7、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石油企业中,用人机制的“官本位”色彩较浓厚,在用人方面仍未摆脱论资排辈的观念。在人才使用上不灵活,过于谨慎,“重用人才”往往简单地体现为提高专业人员的行政级别,较少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一些优秀人才纷纷流向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四

摘要:企业管理的关键是人本管理,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激励是管理的催化剂,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策略,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优质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文章在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激励;薪酬。

激励机制,就是在管理活动中根据人的心理变化,激发人的动机来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促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迅速、有效地去追求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有机结合的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团结职工、凝聚职工,决定着组织是否生存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否见效,效益是否好,类似于“人推磨”,是为人们发挥优势和最大潜力来增效,还是“磨洋工”,这值得企业深入研究。无可否认,人的积极性、创造力是企业高效益、高效率的来源和动力。权力和奖金等方式都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措施。企业管理的关键是人本管理,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尤其是优质型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如何最大效果地发挥出来,这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激励是管理的催化剂,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策略,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和优质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一)薪酬激励。

薪酬激励是企业激励机制的核心,可以吸引、保留和激励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一个完整的激励报酬体系,应充分考虑报酬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建立一个报酬合理的结构将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薪只是短期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体现,而福利则反映了企业对员工的长期承诺。深得人心的福利,比高薪更能有效的激励员工。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员工的差异性福利需要,可推行弹性的员工自助性福利计划,即允许员工在一定的范围和要求内,不同等级的员工以及不同工作绩效表现的员工可以选择不同等级的福利计划。这样可以加强员工对自己福利计划的参与,使员工产生有权利和价值的感觉。

(二)情感激励。

情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是人的行为最直接的一种激励因素,领导者的情感感染力能够控制和影响下属的情感,形成激励。领导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和征服下属的感情。同时,管理者应表现对员工的诚挚关心和热情,多从员工的角度来想问题,理解员工的需要。比如,在施工企业中,大多数一线员工都是从各地到一起。他们远离家人,更需要管理者的关心、认可与信任。基层管理者更要注意感情的投资,对员工要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融入式激励。

如果一个单位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广大下属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那么这个单位的生产、工作和群众情绪,内部团结都能处于最佳状态。广大员工参与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员工参与能使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组织的重大问题,可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管理为员工提供了获取他人重视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就感。管理者应当为广大员工参与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荣誉激励。

荣誉是贡献的象征,每一个员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满足员工的荣誉感,可以迸发出强大的能量。许多企业从员工这种特殊需求出发,通过给予员工各种荣誉,收到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佳激励效果。员工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获得奖金、奖状,上光荣榜,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要,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五)职业培训激励。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如果企业能够给予帮助和指导,并且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员工就会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

(六)权力激励。

除了报酬激励最见效外,还有发展机会的激励,对于在企业起核心作用的员工,有专业技术特长与技术绝招、能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拓市场客户、技术革新能手,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妨给之提供循序渐进的提升机遇,好钢使在刀刃上,升职是有别于提薪的更见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措施。权力这个激励措施,或与业绩挂钩,或与高薪结合使用,促进作用更大。

(七)负激励。

激励不仅仅只有正面的一些激励,也需要结合一些负面的激励方式,如批评、惩罚、降级、罚款等,通过这些手段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以前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选拔、任用,几乎都有企业所有者决定,以人治企的成分居多,过多依赖传统式管理。在发展初期,很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一部分由业主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过分依赖传统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增加的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人力资源的内耗和浪费。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而无法吸引外来人才的恶性循环,直至危及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激励机制缺乏个体差异性。

影响个体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生存权利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很多企业里,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过于依赖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完成的任务,为此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公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等高层次需求。

(三)不善于授权。

有些领导担心下级干不好,便不断干预下级的工作。下级被看作是赚钱的工具,是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没有自主权,时间久了,就会养成依赖心理,因为没有授予自主权,下属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对企业来说,也是资源的浪费。

(四)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力度不够。

企业需要的人才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得:培训、留用和引进。但目前企业员工培训状况并不乐观,存在诸如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培训理念落后等问题。企业中进行系统化培训的还很少,而且受行业和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差别较大。

(一)个性化薪酬策略。

企业员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单一的薪酬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因此针对不同的员工制订个性化的薪酬制度更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薪酬自助餐也就应运而生。自助式薪酬方案的制订必须建立在企业与员工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制定个性化的薪酬菜单,一方面节约了组织投入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激励的效果,另一方面是组织人本管理的重要体现,有利于组织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二)多层次激励策略。

联想集团的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是联想创造奇迹的一个秘方,联想集团始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联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于80年代第一代联想人,公司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进入90年代以后,新一代的联想人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联想制定了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那就是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办法,根据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例如,让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许多,这样就使他们能安心现有的工作,而不是煞费苦心往领导岗位上发展,他们也不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价值,因为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员和销售员一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益和业绩。联想集团始终认为只激励一条跑道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能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其次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联想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他们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固化操作。

(三)通过科学民主的员工管理体系实现人性化管理策略。

首先要充分尊重员工意见。聘用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优秀的企业应能认真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广开言路,通过让他们参与对企业发展、内部管理、组织活动和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让员工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建议权,从而凝聚其心、激励其人、发挥其力。其次,鼓励员工创新工作。企业管理者应当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鼓励员工创造性工作,特别是鼓励、支持优秀员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市场主导创新、企业支持创新、员工推动创新的工作格局,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再次,关注员工的人性化机制。一方面可以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更多层次的奖励措施,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通过增加工资、奖金、福利和赠送生日、节日小礼品和慰问品等方式,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富有企业特色的精神奖励制度,开展丰富多采的竞赛评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授予称号,赋予荣誉,给予表彰,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总体而言,每个企业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发展背景、外部和内部环境,因此,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用人和留人方式,但激励是每个企业都会用到的管理机制。激励就是为每个职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其个人的需要,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运用不同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薛军。浅谈企业如何有效利用激励理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0)。

2、刘乙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问题研究[j].河北煤炭,(2)。

3、程特立。浅谈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中的作用[j].世纪桥,2009(6)。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五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撰写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也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段:培养员工的重要性。

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员工培训和发展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通过定期培训和教育,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培训还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第三段:激励员工的方式。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员工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对工作充满动力。例如,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设立激励奖励制度、提供晋升机会、注重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等,都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提升企业的绩效。

第四段:员工的参与与沟通。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参与和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员工参与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同时,通过良好的沟通渠道,可以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密切互动和信息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员工的不满和抵触,也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撰写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创新和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能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关注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总结:

通过撰写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员工培养、激励、参与和沟通、以及创新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只有正确地管理人力资源,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作为未来的管理者,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六

企业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要以企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前提,而要达到高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要将管理心理学合理的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发挥管理心理学的作用,尊重每一位员工的心理特点,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健全薪酬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根据我国学术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即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所做的可行性人力资源计划,以及开展的一系列部署和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第一,系统性。所谓的系统性就是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项管理的连贯性,比如企业在做好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招聘、培养和管理规划后,需要做好人才部署,避免因人员过多造成资源浪费,以及避免因岗位空缺阻碍企业发展。第二,战略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拥有战略性人力资源,该部分人员将会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支柱。第三,导向性。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树立长远、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其他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内涵。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研究能够激励员工的因素,能够保持员工积极性的途徑等。

(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于:一,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二,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规定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掌握、吸收并理解管理心理学知识,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从而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一)在心理调节方面的应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就是加强的综合实力,所以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重对员工工作兴致的引导,以及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虽然人在早期活动中的价值观已经确定,对事物的倾向性也有明显的差异,而且比较容易接受与自身价值观相符的观念或事物,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应用管理心理学在员工心理调适方面的作用,随时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能够员工进行心理调节,帮助员工矫正心理偏差。

(二)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管理心理学在薪酬体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调节人际关系,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提升企业效益。传统的薪酬管理并没有凸显激励的重要性,只是以物质报酬为主,这种薪酬管理体系正在逐渐被全面薪酬体系所取代。

然而在全面薪酬管理体系中,要求企业员工明确企业所倡导的行为,该种行为既包括物质性的报酬,又包括一些内在的薪酬,比如工作条件、晋升机会、企业文化、表彰与嘉奖等。所以,在现代的薪酬管理中必须重视员工的心理报酬,管理心理学提倡的不仅仅是确认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还要依托传统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念,提高非物质性报酬在薪酬设计中的比重。

(三)在选择人才方面的应用。立足管理心理学角度,在选择人才时,企业为了全面、更好地了解岗位具体信息,需要应用管理心理学对其工作性质、内容、任职者要具备的素质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判断任职者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为让员工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所在岗位,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来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利用管理心理学细致地判断胜任本岗位所具备的能力等,通过管理学的分析结果,可适当增加工作的难度,重新设计岗位职责,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双向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在员工培训方面的应用。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的增值,最终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与业绩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传统观念的人才培训只注重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而在具体实践中,除了技能和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外,员工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肯定等,也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注重对员工心理素质与潜在素质的挖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培训、人才聘用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所以企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对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模式加以改进,合理处理二者存在的差异,构建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的人才聘用、培训、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仁.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框架下的招聘配置管理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01:143.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七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竞争的日渐激烈,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管理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激励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展开分析和论述,指出了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措施,希望对于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人力资源工作,能够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做好积极的岗位调整和人员调动,是实现员工个人能力的的充分发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激励机制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激励机制的重视和应用,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激励机制,是企业为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所指定的相关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是企业动力机制同制约机制相互作用下的矛盾体。激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向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以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目的;机制,则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指标,对员工的相关行为进行规定和约束,保证员工的实际工作效果。激励机制,将两者进行结合,既要保证员工的正常工作,又必须在员工实际工作效果的基础,不断挖掘员工潜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调整员工的工作态度,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强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渐激烈,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刻。加强对良好激励机制的应用,能够有效消除员工的不良工作情绪,解决员工生产力同员工所得的矛盾,激发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将员工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

(一)过度重视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使员工能够得到直接好处,从而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来说,过度重视物质激励,反而导致了激励效果的低下。首先,企业物质激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制定完善,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使得过度的物质激励效果适得其反,大大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部分企业重视平均主义,对组织进行物质激励,分配的过于均衡,导致工作效率较高的员工反而失去工作积极性,使得物质激励投入越来越大,但效果则越来越不明显。

(二)缺乏对员工的需求分析。

企业员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人员年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方向以及期望薪酬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单一的激励机制并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使得激励效果明显不足。企业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首先要深入剖析员工的组成和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的需求。比如,年轻员工自主意识较强,渴望事业的发展,希望获得良好的发展平台;大龄员工事家庭稳定,渴望较高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重视福利待遇,因此,在进行激励制度制定时,必须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激励,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

(三)精神激励匮乏。

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激励,两者的有效结合,将使得激励机制的效果更加明显。成就感对于员工来说同样渴望,部分员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并不重视物质激励,更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以保证自信心的养成,如果企业缺乏精神激励,对于这类员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企业往往重视眼前的激励,并不重视长远的激励,使得物质奖励过于频繁,使得员工出现麻木情绪,导致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一)加强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企业员工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激励机制的实际效果。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一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够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同员工间的交流和沟通,做以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以制定全面的激励制度。比如,对年轻员工来说,对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存在较高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对年轻人员相对应的.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像是改善工作条件,进行岗位的提升和管理工作的赋予,使年轻员工得到有效刺激;对于年长的员工,应该着重进行物质激励,提高员工收入,使员工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物质激励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

精神激励对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有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企业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该开展一定的精神激励工作。比如,对于工作效率较高,且对企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员工,应该予以奖金的发放,使员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召开表彰大会,对员工的相关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进行充分的肯定,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个人形象,对于其他企业员工来说,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榜样和模范,激励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激励制度的有效制定和应用,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因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2]梁开民.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山东社会科学,;s2)。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八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其研究的是如何合理地管理和利用企业员工,进而提高组织绩效。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企业的影响。本文将从课程的收获、实践体会、案例分析、未来发展和个人成长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我对人力资源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员工的招聘、培训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管理,它更是涉及到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和理解人才管理的本质以及其在企业中的角色和作用。

其次,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了解到人员调动和激励是实施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一家国际化的跨国公司实习期间,我看到了人力资源部门如何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灵活调整人员组合,以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该公司的员工积极性高涨,绩效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些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以及人力资源决策对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

接下来,通过案例分析,我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到福利待遇和离职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众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人员招聘中的招聘政策设计和求职者选择,培训中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等,都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此外,展望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我注意到了新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企业需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管理问题,包括国际团队合作、跨文化管理和人员流动等。因此,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最后,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我个人也得到了一些成长。首先,我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非常重要,追求共同的目标是一个团队的基本要求。其次,我锻炼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力。在实际操作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快速准确地解决,这提高了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实践理解了人员调动和激励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通过展望未来发展意识到了国际化趋势和新需求,通过个人成长培养了沟通协调和问题解决能力。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九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关注人力资源的科学与艺术,它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提高组织的绩效与竞争力。作为一名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我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分享我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的五个主要体会。

首先,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至关重要。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许多热门的话题都值得深入研究,例如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培训与发展等。然而,在选择课题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相关的研究资源。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可以激发我们的研究热情,并使我们更容易找到有关的文献和研究方法。

其次,深入研究文献是成功的论文撰写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许多经典的理论和模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在撰写论文之前,我们应该仔细研究文献,了解领域内的现状以及前沿的研究进展。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的研究问题,并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灵感。

第三,数据分析是验证论文观点的关键。无论我们选择采用定性方法还是定量方法,数据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定性方法可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并通过主题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定量方法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验证我们的论文观点,并得出客观的结论。

第四,撰写论文需要清晰而连贯的结构。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有明确的引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和讨论部分。在撰写论文时,我们应该按照这些部分的顺序逐步展开,以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流畅性。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恰当的段落结构,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最后,引用其他研究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引用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让我们的论文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在引用其他研究时,我们应该注意区分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以及一般的研究报告和个人博客。同时,我们还应该遵循正确的引用格式,以避免抄袭和侵权的问题。

在撰写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巧。首先,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至关重要。其次,深入研究文献是成功的论文撰写的基础。第三,数据分析是验证论文观点的关键。第四,撰写论文需要清晰而连贯的结构。最后,引用其他研究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相信我将能够撰写出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并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

引子:整理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本科时写的双学位论文,借鉴了别人的很多东西,视角还是很超前的,当下很多企业人事部地位很低,因为把它只看做招人、用人、薪酬设计、绩效考核的工具。其实不然,人事部应从企业战略高度看,它的核心应放在育人和留人的层面上,而激励正是这一核心的一个因子。

前言。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

【1】其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员工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绩效。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那么他们的潜力将发挥到80%–90%,其中50%–60%是激励的作用。科学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营造良性竞争的企业文化。而在通常情况下,困惑管理者的是如何才能做好这一激励工作。

本文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好激励工作,首先应该从人性的角度、领导者的角度、组织的角度和整体性思维的角度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人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性的探求也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诚如巴纳德所言“我尝试着绕开这些问题,把他们留给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这些问题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去解决。但我很快就发现,即使我们能够避免对他们作出明确的解答,却无法绕开它们。”

【2】事实确实如此,管理学须臾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作为企业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也至关重要。以下便从人性的假设、人性的本质、人性与激励三个方面分别谈论这一问题。

(一)人性的假设。

关于人性的假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根本对立的人性理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人是“性本善”的,可以通过“教化”而使之遵从统治者制定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使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符合礼仪规定,在统治方式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相反,商鞅、荀子和韩非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他们的法治主张。

在古代西方,柏拉图认为人的本质是由其灵魂决定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即情欲、理性和意志,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灵魂三个部分的和谐一致,有理性控制一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说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认为人性是其灵魂的表现,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更接近野兽远离神灵。多数人生来愚昧、懒惰、贪婪、残忍。同样,马基雅维利也明确的指出文明人一定是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者。他说:“人都是忘恩负义的、易变的、奸诈懦弱的、趋吉避凶的、贪得无厌的。”

【3】在现代管理思想中,对人性的假设先后出现过“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几种主要的人性假设。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的不同侧面对管理中的人性进行的概括。“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在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密看来,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但活动的结果却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在管理领域,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机构理论正式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人”假设由早期的行为科学学派即人际关系学派代表人物梅奥等人提出的。梅奥通过对霍桑实验的理论总结,发表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著作,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梅奥认为:第一,不能把工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而要看成“社会人”,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第二,工作条件,工资报酬等不是影响工作效率的第一因素,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第三,与“正式组织”相伴而生的还有各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以人们的社会情感为联接的的纽带而结成的自发性的群体,他有着特殊的惯例和倾向性,无形的左右着人们的行为。“社会人”假设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把对人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

“文化人”假设是在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网络化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竞争力的迅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促使日本企业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是日本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正如斯皮罗在《文化与人性》一书中所说:“由于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决定的,由于文化的变化很大,所以对人性所下的唯一正确的判断是他的可塑性很大。”

【4】在“文化人”假设视野里,管理就是“一个合作的群体,将各种行动引向共同目标的过程,但每个群体行为都要受价值观的支配。”

【5】这种理论强调,作为“文化人”的员工,是具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理想人格以及具有荣辱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主体,他们思想深处积淀的文化定势始终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制约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

(二)人性的本质。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还是“文化人”假设,都只是对人性的片面认识,而并没有真正揭示出人性的本质。

事实上,人性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现实性,二是人性的具体性。

就现实性而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对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研究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和历史的人性。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而个人独特的实践活动则形成自己的个性本质。“现实的人”总是历史发展的人,任何社会必定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状态。

“现实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影响。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生产的物质条件。”

【7】现实的人不仅是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人,而且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所以现实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人。

就具体性而言,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也就是说人在需求方面物质满足、社会关系满足、和精神满足是同等重要的。物质满足是基础,社会关系满足是生存必须,精神满足是更高的追求和境界。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这一理论认为只有当每种较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人性是具体的,其基本的自然属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保障,才能向更高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即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迈进。

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也应从人性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出发。

(三)人性与激励。

前面讨论了人性的假设和人性的本质,作为一名管理者,除了必须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认识到人性与激励的关系,从人性的角度激励员工。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不能单纯的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片面地以经济人(或社会人或文化人)的角度实施激励;另一方面要从人性的本质出发,从具体性和现实性出发,既要从物质方面考虑激励,如通过物质奖励、补助、福利、奖金等方面激励员工,又要充分考虑人的精神方面的激励,如对人的关爱、支持、赞扬等方面激励员工。

在具体操作上,既要建立公平、合理、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确立平等的激励标准,又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战略,适当提高薪酬总水平,既要实施精神激励,满足员工从物质到精神升华的需要,又要给员工成长的空间和自我实现的空间。总之,真正让员工感受到一种对人的管理、为了人的管理、依赖人的管理、以合乎人性方式进行的管理和以员工为评价主体的管理的人本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方式才能真正的有效用。

“领导”是一种以权力为基础,影响组织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和活动。

学者们对领导的定义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人把领导的实质看做是一种追随关系,认为正是一些人需要和愿意追随某个人,才使得他成为一名领导者;有人把领导看做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其下属的行为以符合其职务的原定计划,同时注意和了解他们在按计划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还有人把领导看作是某个人对一些人进行影响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更有人把领导看作是一种用以实现人们的目标和愿望的手段和能力。

不管怎样,领导在整个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领导对下属的激励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以下以领导为视角从授权与激励、公平与激励、形象与激励三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授权与激励。

所谓“授权”是指在企业内由上而下分派任务,并让他们对所要完成的任务产生义务感的过程。所分派的任务可能是制定决策,也可能是执行决策。当然,分派的任务是实施一项已经制定的决策,并且所授予的权力本质上对全局没有影响时,称其为“授权”。

授权意味着领导对下属的信任和对下属能力的肯定,合理的授权对下属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从授权的合理性来说,一方面,领导要大胆地放权,支持、鼓励并激发下属的潜力,使下属具有参与权、商量权及决定权,让下属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动力;另一方面要做到量才而用、合理公正,否则容易导致下属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偏离激励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领导者向下属授权时必须准备好承担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一切风险,授权绝不是为了推卸责任。此外,任何一经授予下属的自主权都不能超越上级授予他自己的职权范围,这样他才能在必要时站出来承担责任。同时,在引导下属作为群体和个人进入决策过程之前,领导者必须仔细考虑在授权下级后还应不应当参与决策,他首先要弄清自己继续参与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有些情况下领导者最好彻底放手,不要在授权后再加干预。但一般说来,领导者和上级经理总可以对决策有所贡献,所以不必故意绕着走,只是这时领导者最好只扮演一名普通成员的角色。

总之,只有这样的授权才能真正地激发下属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下属不断地发掘其潜力,尽职尽责并作出不菲的业绩。

(二)公平与激励。

公平在企业管理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领导者而言,加强企业的公平管理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环境,同时能增强员工的公平感、增强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公平观是影响和决定员工公平认识、评价和行为倾向的内在观念系统。它是稳定的认识和心理倾向,制约着员工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公平判断和公平感受,进而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业绩产生影响。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它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其实,不仅在报酬方面是这样,在其他方面如任务分配、工作评价等方面也是这样的。因此,作为领导者在对员工激励方面,一定要让员工有一种公平感。一方面要把员工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不是当工具,当简单的生产要素看,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有他的文化背景、有价值观、有需求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把领导的欲望强加到员工身上;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的人才资源调配,创造新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一种公平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再者,要帮助员工正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投入和收益比,公平的对待员工,尽量在组织内部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公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领导的激励作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三)形象与激励。

这里的形象是指领导者的形象,所谓领导者的形象,即其素质、能力、水平、威信的综合表现,是一名领导者气质、精神、信誉及其基本价值观念的反映,同时,也是员工对领导者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

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领导者,由于此种威望而必然会影响和激励下属、吸引下属追随自己,通过和自己的亲密合作干出不菲的业绩。相反,一个形象差的领导则会不断拉大与下属的距离,最终会使整个团队分崩离析。

领导者的形象主要有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外形象都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内在形象是指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有的学者认为其特质主要包括智力水平、男子气、适应能力、支配能力、外向特性和自控能力等。而有的学者则倾向于尊崇智力水平、自信心、决心、正直和社交能力等。戈尔曼主张,“有效的管理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即情商是早就领导者的关键因素,它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认知、社交技能等。”

【8】事实上,就领导者的内在形象而言,真正能够对下属起影响和激励的主要有:行业和专业知识、在公司与行业中的人际关系、信誉与工作记录、能力和技能、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因素、进取精神等。

【9】个人魅力型的内在形象,会使下属敬重、佩服、服从并积极地追随领导者,对下属的行为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领导者的外在形象则主要指领导者对人和对事的关心行为,这主要是从领导者行为角度而言的。领导者的行为对员工的激励至关重要,领导者要做到自生廉洁、公正不偏、不任人唯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要注意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地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里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这样才会激励员工不断地努力、进取。

组织是一种复杂的,追寻自己目标的社会单元。管理学家巴纳德对组织下的定义是:组织是一个下协作的系统。巴纳德指出,一个协作系统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但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之下,同其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个人对于是否参加某一协作系统(即组织)可以做出选择。他们的这种选择是以个人的目标、愿望、推动力为依据的。

【10】由此可见,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在人力资与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下便以组织为视角从目标与激励、学习与激励、文化与激励三个方面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

(一)目标与激励。

明确的目标是走向一切成功的起点,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即进行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管理原则:使个人的力量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出来,使人们的注意力和努力指明共同的方向,建立起协作关系,并使个人目标和公共利益相互协调,使组织各项活动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作。

【11】对组织而言,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持久动力。明确的组织目标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才能使组织中的个体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才能有利于组织中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目标必须在组织成员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太高太远的组织目标不仅不能对组织成员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组织中的成员感受到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在行动上背离组织目标,影响整个组织的发展。

因此,通过目标激励员工,首先让每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管理者应与下属进行沟通,使职工理解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关系。其次,使用图表引导目标。图标是一种引导个体目标向组织目标迈进的最佳途径。因此,管理者要善于使用图表来反映组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来吸引和引导员工向着明确的组织目标去努力。再次,让目标充满乐趣。其实质是不要让员工认为这是组织强加给他的压力,而是使他们充满兴趣的认为这是个人目标的一部分。最后,目标一定要有期限,人们总是关注明确期限和明确要求的事情,而对没有明确期限的事情会无限期的拖下去。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分派具体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明确的时间期限,这对员工的鞭策和激励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二)学习与激励。

一个企业如欲发展壮大,那么它的学习速度就必须快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速度。在一个组织中,员工都是组织的核心,只有通过组织学习激励员工,突破工业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和机械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知识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通过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就会发挥员工的生命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结果,从而使员工由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到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满足与自我的实现,并与周围世界产生一体感。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论述,学习型组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

【12】这里的团队学习也就是组织学习,通过团队学习可以系统的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试验,使员工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他人的经验和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等等。通过团队学习,能够使员工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

因此,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确立一种建立在战略目标和组织内各阶层支持之上的知识管理框架,确立一种知识共享型文化,创造一种新的交流模式,抛弃旧的文化障碍,通过组织学习,建立一种更密切的工作关系,在组织学习中使不同个人的行为受到激励。

(三)文化与激励。

组织文化也叫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及其对员工的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使命和组织形象的培育与塑造,这是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组织行为的效率主要根源于组织内群体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对组织成员是极具激励作用的。正如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所认为的那样:“优秀企业创造一个范围广泛的、令人振奋的共同价值观,公司员工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框架。员工在多大程度上为公司努力工作,取决于组织设立一个受欢迎的有价值的目标的能力。如果员工认同公司的目标,他们为公司做的贡献也就越多。这个目标来源于公司对产品的关心,提高质量的服务,鼓励创新和奉献精神。”

【12】一般而言,组织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

(1)目标导向功能。即有利于员工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引向组织所确立的目标,使其变为影响员工心理和行为的无形力量。

(2)整合协调功能。即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信念、理想和价值取向方面的激励功能。(3)规范约束功能。即使组织上下一致信奉和遵循的无形的行为规则,包括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文化网络,这种规范约束无疑也是对员工的一种反方向激励。(4)激励辐射作用。

在一般意义上,人的潜能具有无限性。从组织中员工个体自我开发的视角看,只有依靠精神、信念、意志,也就是“文化的激励”,这种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13】由此可见,一个组织应当明确员工的职位升迁,这不应仅仅是组织对员工的酬谢和赏赐,而是双方共同的目标,最好是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文化环境。这种组织文化应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和体现成就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才能在企业中创造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才能给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角度。整体性思维强调思维实在的关系特征的整体性,强调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从全面的角度认识对象,但并不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的有机关联性,并不排除对事物采取分析的方法。

前面说过,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都需加以挖掘才能使之表现出来。

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从整体性思维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是因:

一方面,提醒管理者要把人性的分析、领导的立场和组织的视角三者看作对员工激励的一个整体,不能前面强调其一。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具有统一性的。三者的共同目的在于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激励,领导是组织中的领导,组织是有领导的组织,而人性又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作为领导要更好的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就必须充分的认识人性及其本质,还要从自我出发反思自我,又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这样才能实现合乎人性的、有效用的、有利于整个组织发展的激励。

再者,是不忽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有机关联性,通过对部分采取深入的分析,以便实现对部分的优化组合而形成完美的整体。也就是说,通过对人性的视角、领导的视角、组织的视角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目的是为了通过深化对这三方面的认识,以便采取合适、高效的激励措施,真真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发掘其巨大的创造力。

第四方面,是要启迪管理者应从全面多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加强其整体的认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也就是说避免在管理中的自我幻像的独断思维,从主客观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只有从普遍的、全面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可能实现高效的激励,才能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结语。

总之,对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好对员工的激励,就必须对人性、人性本质有明确的认识,领导者该从授权、公平、自我形象方面自我反思,组织中目标、学习、文化要受到重视。这就有求管理者能整体性、多角度的看问题,能有宽阔的视野。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强有力的团队,才能在今天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章第16页(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解读)。

[2]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7页。

[3]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4]斯皮罗《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第7页。

[5]英约瑟夫梅西《管理学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版第4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7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参见卢大振主编世界管理学名著导读第34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版。

[10]参见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318页江西人名出版社版。

[11]参见彭新武主编管理哲学导论第1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版。

[13]参见彭新武主编管理哲学导论第17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一

摘要:如何应用激励方法是医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关键课题,本文从激励方法的作用和具体实施两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医院激励机制人事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如今的管理工作中,对于长久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励方法的作用。

1.带动人员积极性。

良好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让员工发挥自身的智力,最大程度的释放自身能量,提高工作质量,保证工作效率。经过研究分析发现,没有激励措施下的员工,在每天的工作中通常只会发挥19%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及时的鼓励员工,可以将工作效率提高到79%,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和士气。

2.提高医院凝聚力。

整个医院内部包括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有很多的员工,如果任何一个岗位出现问题,将会造成工作的不方便。医院管理工作应该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员工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每一个员工的实际状况,让员工感觉到被重视和尊重,满足员工的基本心理需求,同时鼓舞士气,调整人际关系,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够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具体应用措施。

1.物质奖励。

现代医院管理工作中,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内部的不同职位,每一个职位的工作要求、风险要素、责任要素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医院内部不同的工作岗位要设计出不同的薪酬制度,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出薪酬体系原本的激励效果。医院内部利用奖金分配措施、津贴措施、年薪制度、岗位竞争制度、安置费等物质奖励,对内保证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有效的内部分配制度是医院能够良性运转的基本,也是提高内部工作人员和业务效率的基本保证。薪酬的确定要满足广大医疗工作者的基本需求,同时薪酬的高低水平是衡量工作人员贡献能力大小的一种量化性标准。过去医院内部的职位定薪酬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每名员工无论是能力的高低,只要医院内部不具备职位的空缺,便无法晋升,薪酬也就无法提高。面对该种状况,激励机制建立工作中,要关注薪酬的激励效果,采用灵活有效的薪酬标准。设计科学适用的薪酬分配制度,用更高的灵活性提升内部工作人员的薪资,奖金分配环节中向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人才倾斜,主动改善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待遇,激励全院员工向这方面发展。将薪资划定权利逐渐下放,每一个科室的主任具有一定的薪酬划定权利,根据科室内部人员的实际工作权利制定相应的薪酬标准,最大限度激励员工,实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2.精神奖励。

所谓精神奖励既是内在激励,给员工精神方面的一种鼓舞,医院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优秀员工进行表扬,认可优秀员工的工作业绩,并公开授权。精神奖励具有广泛、多变、复杂的特点,管理者经过思想方面的交流,通过正确的激励方方式,倡导医学行业的精神,是调动员工创造力的一种方式。真正的关心每一位员工,是从员工切身的利益出发,最大程度的调动积极性,适当的进行心理暗示和情感交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医院的建设工作中。

3.职称激励。

医院内部是专业性人才密集的一种环境,恰当有效的职务职称激励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每一位医护工作人员都是具有内在需求的,在技术上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让职务和职责得到保证,促进职业神圣使命感。每一位年轻的优秀员工,发展空间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种激励要素,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重视该问题,考虑每位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让他们敢闯敢做,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使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满足和成功。这就意味着,医院内部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注重每位员工的实际成绩,制定大众认可的原则,通过一定的竞争选择优秀的人才走向工作岗位,为人才的选拔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最大程度激发内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才华施展提供可能,打破传统的终生制基本原则,大胆的聘用年轻有为的优秀员工,为人员发展提供更加廣阔的平台,为医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4.教育培训激励。

随着当今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的技能、经验、态度和专业知识等都需要不断更新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有很高的教育培训需求。医院应重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打造个人专业技术品牌,重视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对骨干力量,采取多种培训途径,如参加硕士、本科继续教育、学术会议、请专家讲学、开专题讨论会、选派技术骨干外出进修等。通过爱岗敬业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觉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教育中应通过个别沟通、谈心等方式,注意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避免空洞的说教,教育员工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拓宽专业知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

总而言之,医院的领导人员应该深刻认识到激励方法在管理中的作用,结合职工实际的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出有效的激励管理机制,发挥出激励方法的正面积极作用,提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心得体会如何写篇十二

[摘要]在现在管理学中有两种基本的激励方式,即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重要方式,正负激励使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士气,进而对员工的价值导向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正确使用正负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激励作用,是企业管理研究者和管理工作者一直努力研讨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浅议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如何正确使用正负激励。

[关键词]正激励负激励人力资源管理辩证应用。

一、正负激励的方式及特点。

“激励”一词最早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活动的心理过程。一种较易理解的方法,是将“激励”定义为鼓励、导向人的行为,并使之巩固和持久,进而使个人和组织绩效得到改善,达到某种组织目标或个人目标。后来,“激励”一词被引入管理学领域,成为管理工作中约束人的行为,使之满足于组织需要的重要手段,并且由此发展起来许多关于激励的理论。美国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是影响较大的激励理论之一。该理论十分重视外部激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改变刺激就能改变行为。激励对于人的行为来说,就是通过一种有效的刺激,起到对行为的强化作用。按强化理论的观点,只要控制行为的后果,就可以达到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的目的。所以,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激励的手段来刺激人们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激发人的积极性。

按照强化理论,激励可区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类型。所谓正激励,是指组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支持、鼓励和奖励,是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强化,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从而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实现组织目标。所谓负激励,即威胁激励,是指组织对人们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制止和惩罚,使之弱化和消失,朝着有利于个人需要满足和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从对比的角度看,正激励和负激励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正激励体现为奖励,增加人的利益;负激励体现为惩罚,威胁人的既得利益。

按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正激励可区分为外激励和内激励两种。外激励主要包括。

工资、环境、政策等,当具备这些因素时,只会使人们感到外在的、有限的激励作用,所以被称为保健因素。作为激发外激励的主要因素,外酬是指工作完成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以外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是不同步的。如果一项又脏又累、谁都不愿意干的工作有一个人干了,那可能是由于完成这项工作后会得到一定的外酬――奖金及其他额外补助。一旦外酬消失,他的积极性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有外酬引发的外激励是难以持久的。内激励是由内酬所引起的,主要包括成就、认可、晋升等,当具备这些因素时,就可以内在地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故被称作激励因素。引发内激励的内酬是指工作任务本身的刺激,它与动作任务是同步的。追求成长、锻炼自己、获得认可、实现自我、乐在其中等内酬所引发的内部激励,会产生一种持久性的作用。丹尼尔森.卡尔曼从心理学角度证明,负激励所具有的惩罚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卡尔曼的研究表明,一定数量的价值损害(负效应)要大于用同等数量的赢得所带来的价值满足感。也就是说,一个人丢掉10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远远强烈于捡到100元钱所带来的愉悦感。所以,组织应该将负激励作为一种员工激励方法,从威胁人们的既得利益出发,使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2、从正激励、负激励产生的作用看,正激励其正强化作用,是对员工行为的肯定;负激励其负强化作用,是对员工行为的否定。

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组织需要时,管理者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这种行为,以让员工保持和发扬这种行为。当一个人的行为与组织的需要不符甚至与组织利益相冲突时,管理者要通过惩罚的方式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让员工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

3、在以物质利益为激励内容时正激励所需成本大,负激励所需成本小。正激励是建立在怎家人的收益基础上的,而人的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是一个无限增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刚性,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而要想提高激励效果,必须不断增加激励成本。而负激励是建立在威胁人们的既得利益之上的,故在以物质激励为内容时,所需成本要小得多,且其使用情况与组织经济效益关联不大或无关。

4、正激励实行起来容易,负激励实行起来困难。正负激励手段的实行应以组织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运行机制为依托,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正负激励机制的运用原则。

1、公平原则。

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也无论何种组织,只有坚持公平的原则,才能保证其效用。

正常的发挥,否则,失去公平的激励机制将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搞不好还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组织的.巨大损失。

2、及时性原则。

运用正负激励必须坚持及时性性原则,在第一时间将相关激励措施传达,及时果断地使用正负激励,从而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否则,激励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3、沟通到位原则。

员工在受到激励尤其是负激励后都会从内心去衡量、去评价、去比较,并对同一激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此时,沟通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受激励的员工从内心认识到这样的激励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从激励细节、尺度的具体掌握都是合适的、公平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才能产生真正想要的效果。

4、合适尺度原则。

管理者在决定使用何种激励及如何把握激励尺度时,要充分考虑受激励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职位、薪资水平和个人偏好等因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合适的尺度,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5、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在组织中,员工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其责权利也不尽相同,付出的劳动和心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责任大、付出劳动和心血较多的岗位或个人无可厚非应分享较多的劳动成果,付出劳动较少的岗位或个人也应按其付出分享应得的劳动成果。同样,如果员工出现重大工作失误,产生不良后果,那么也必须严格按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进行对应的负激励。

组织要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正负激励,并发挥出激励机制的最佳效果,就应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激励机制方法。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负激励是最基本的激励方法。如何正确使用正负激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员工满意度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组织的效率和组织生存与发展。正确时运正负激励,管理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事不对人。

公平感,心情自然舒畅,工作积极性随即高涨;而当发现自己的报酬低于付出同等劳力的员工或同职位的员工时,他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不满组织的分配方式,产生怨气和牢骚,甚至出现消极怠工或离职行为。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方案和薪酬设计方案必须体现公平性、客观性、合理性,管理者应努力满足员工的公平愿望和公平要求,减少和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使正负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奖惩时,应做到对事不对人。人是因为做事而受到奖励或惩罚的。无论是谁,只要在其位,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享受应得的职权,做到责权对等。管理者应该对做错事的事件本身做出评价或处理,不姑息,不迁就,不能因人而异。目标完成的最终结果是管理者对员工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对成绩优异者给与奖励,对没有达标或给组织造成损失的员工进行惩罚和教育,这样才公平、客观、公正,才能让员工信服。

2、灵活运用正负激励机制,发掘员工需求的差异化,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次层次之上的需求。如一个饥饿的人,他更希望你给他一份食物,而不是赞美他如何长得英俊或满腹经纶;一个才能出众却没有机会迁升的员工必然希望获得上司对其工作业绩的肯定以及职位的升迁。管理者或上司应时刻与员工保持沟通与交流,洞察员工真正之所需。如果员工需要的奖励是职位的升迁而你给的是加薪或度假,这样反而达不到激励的积极效果,甚至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业绩下滑。因此,员工需求的差异化就要求管理者正确、合适、恰当的满足员工之所需,达到有效激励,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组织绩效。

3、对员工的正负激励应适度,避免“过分”激励。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有时对员工做出激励,却收不到激励的积极效果。也许这些管理着过过度地使用了激励,也就是说管理者对员工奖惩的量过大或过小了。当管理者运用正激励对绩效显著的员工的奖励水平或过低时,员工会觉得自己辛苦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影响员工生产积极性;而当对其的奖励水平过高时,虽然员工满意了,却有可能使员工由于骄傲而产生惰性。在运用负激励时,管理者对员工的某种不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或行为后果过弱惩罚可能达不到限制或杜绝该行为后果的目的,过强的惩罚却有可能使员工厌恶,产生不满,进而导致更不利于组织利益的行为及行为后果。因此,管理者就应该制定适合组织特点和组织价值观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进行适度、合理的正负激励。

4、给与员工愿望和充分信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佛隆的期望理论,人总是渴望满足一定的需求和实现一定的目标。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目标尚未实现的时候,表现出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对个人的行为动机是一种激发的力量。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其中,目标价值指实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期望概率指实现目标的信心的强弱。)因此管理者应对员工给予厚望,并充分授权给员工,同时所给予的厚望不能成为员工的负担。有效授权和充分信任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可以达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5、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正负激励的充分运用。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当然可以用来激励员工。如果员工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他很有可能获得职位的晋升和获得挑战性的工作,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相反,专业技能一般、素质平庸、行为不受组织或其他员工欢迎的员工则很少获得职位的晋升或挑战性的工作,其职业生涯很难得到有效的管理。这样看来。组织应建立规范、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既可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又可以达到激励员工、鞭策后进的目的。

在正负激励机制中,正激励、负激励各有其优缺点,运用得当则多方共赢,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其后果也十分严重,所以管理者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辩证分析并加以运用。

(1)正负激励机制的量化比例。

正负激励机制具体应用的量化比例应该参考使用“二八原理”,即在企业管理对员工的激励过程中主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具体掌握正负激励的比例为80:20,正负激励所占的比例不应偏离“二八原理”太远,而应该整体围绕“二八原理”上下轻微浮动,否则正负激励措施都很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正负激励机制的应用对象要准确。

正负激励机制的具体针对应用,可以参照“木桶原理”,即负激励主要用于鞭策或克服“短板”的不足,正激励主要用于激励或发扬“长板“的长处。只有将正负激励使用到恰当的地方,使用对象准确无误,才能确保证负激励机制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3)正负激励机制的应用要正确考虑尺度。

正负激励措施应用所掌握的尺度是否合适,直接决定了正负激励措施使用的效果和成败。负激励的过多使用对于接受的员工来说,很有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这样负激励措施就失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