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一元钱公益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 一元捐活动感悟(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1:22:06 页码:8
一元钱公益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 一元捐活动感悟(三篇)
2023-01-05 01:22:06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一元钱公益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合理使用金钱》。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了你的主人。在我们经济发达的无锡,相信很多同学都会零花钱。少则几元,多则上千,上万。身在蜜罐中的我们或许会想零花钱嘛,就是让自己随意支配的钱。我想买吃的就买吃的,我想买玩的就买玩的。不瞒你说,我也曾经这么认为。但是,自从看到一篇同学的习作,我对零花钱有了新的认识。那位同在作文中这样写到:

妈妈,有一件事,我一直想跟你和爸爸说,可又总是说不出口:

你知道吗,每次体育课后,热得满头大汗的同学们就去买只冰糕,而我却没钱买,只好偷偷地躲在一边看。我的心里好难受啊!妈妈,你知道吗,其实我不仅仅是嘴馋。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偷偷地拿了家里的1元钱,下体育课后也买了支雪糕。没想到后来你发现了,就和爸爸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妈妈,我知道我们家没有钱,但我只要1元钱,在天气很热的时候,也能和同学们一样,光明正大地买只雪糕吃。

1元钱,有些同学在小店买一根烤肠还不够,在校门口买碗牛线还不够……但是,这位同学却为这区区1元钱而犯错,而痛苦。1元钱,花起来的确是不多,如果要自己赚,那就真没那么简单啦。

寒假里,学校组织我们要进行自己赚1元钱的生活体验。我苦思冥想:卖春联赚钱。我高高兴兴地从家里拿起了一张又宽又长的红纸,剪成两张相同的纸。大笔一挥,酣畅淋漓地写上:“四季平安四季春,一家和睦一家福”;“梅开春烂漫,竹爆岁平安”……

我满心欢喜地把春联拿到集市卖,大声吆喝着:“卖春联,卖春联”。可是,尽我喊破喉咙也没人光顾。我很失望,有点气馁,准备打退堂鼓,收好春联回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不是要赚钱嘛,这么容易就退缩,什么事都做不成的啊。”我继续安守阵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来买了。唉,两个小时,总算卖出去了一幅,赚到了2元钱。手里拽着那来之不易的2元,我真正明白了赚钱真的不容易啊!

同学们,一元钱或许花完以后就没了,或许会变成两元钱三元钱……这就要看你如何灵活使用!

我认为:我们可以把钱存进银行里。我们有了钱,可以在银行开一个户头,把钱存进去。在银行存钱不仅安全,还可以得到利息,这会激发我们不断存钱的欲望。在花钱之前就会多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取出来。事实上,在我们小的时候,让我们养成存钱不乱花钱的习惯比存多少钱更重要。

古人说:“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患。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民族的象征。而今天不仅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更重要的还要善于创造财富,让财富增值。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对于一元钱公益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之间关系的探索。

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问题1.任意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问题2.猜想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可能会有几个交点?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

活动一观察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意取三点a、b、c,测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记作a、b、c,以a、b、c为系数绘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交点数量的情况;任意改变a、b、c值后,观察交点数量变化情况。

活动二观察与探索

如图1,观察二次函数y=x2-x-6的图象,回答问题:

(1)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为a(,),b(,)

(2)当x=时,函数值y=0。

(3)求方程x2-x-6=0的解。

(4)方程x2-x-6=0的解和交点坐标有何关系?

活动三猜想和归纳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其它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这样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和根的判别式三者联系起来。

例1.不画图象,判断下列函数与x轴交点情况。

(1)y=x2-10x+25

(2)y=3x2-4x+2

(3)y=-2x2+3x-1

例2.已知二次函数y=mx2+x-1

(1)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2)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3)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无交点?

1、如图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

(1)请写出方程ax2+bx+c=0的根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与x轴交于(1,0)和(4,0),且适合这个图象。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开口向上,且与x轴交于(-2,0)和(1,0)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求证:二次函数y=x2+ax+a-2的图象与x轴一定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对于一元钱公益活动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1、本章的主要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2、本章知识结构图:

3、教学目标:

(1)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的未知数为背景,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根据化归的思想,抓住“降次”这一基本策略,掌握配方法、直接开平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3)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4、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分析方程的特点并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法;

(2)实际背景问题的等量分析,设元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即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尽管已经有了运用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问题的经验,但由于实际问题涉及的内容广泛,有的背景学生不熟悉,有的问题数量关系复杂,不易找出等量关系。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

1、重视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的联系,再次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因而方程教学关注方程的建模过程。教科书的第1节就是想通过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当然,在教学中除教科书第1节、第5节提供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创设更为丰富、贴近学生的现实情景,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在经历多次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中,教师不要采用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的方法,而应通过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先独立探索解法,并相互交流。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教学中,应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的解法只要合理,就给以肯定,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解法。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这样的抽象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们表达了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正如前面所学习过的其他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表达许多实际问题中包含的数量相等关系,因而也可以作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从反映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的角度看,本章与本套教科书前面有关方程的各章是一脉相承的,实际问题情境始终贯穿于本章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数学化”过程,其中渗透了符号化和数学建模思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首先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分析过程中,借助示意图或表格常常能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形象化,把数与形结合起来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思想方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每一种方法都渗透着“转化”思想。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通过“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配方法把方转化成的形式,这是数学形式的转化;而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把方程中的“未知”转化为“已知”。这种思想,学生可以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把“不会”变为“会”,它在将来学习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等知识时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思想。

4、重视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性,突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以及解法中的关键步骤。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分两次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且学习了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他们对于解方程的基本思路(使方程逐步化为的形式)已经比较熟悉,按照这种思路可以继续考虑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与前面的方程相比,特点在于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新的问题是如何将一元二次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降次”及“转化”的思想。

5、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中,应避免过多地求解没有实际背景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单纯的形式化的重复操练,应注意将知识技能的培养寓于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中只做适当的补充。

22.1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1课时,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并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两个;根据方程的根与方程的关系,再次理解代入法。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问题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会将一个整式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及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的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将根代入原方程这种数学方法的理解。

教、学法建议:课前让学生完成自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关键点:整式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项最高次数为2。

(2)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理解时,一定注意“a≠0”这一条件。

(3)用列举法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对一元二次方程精确求解的一种探索和补充,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尝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注意点:①当a是负值时,一般转化为正数;

②增加b=0或c=0或b、c同时为0的特例;

③注意联系实际学习,避免就概念理解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是一元二次方的基本解法,解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降次。首先通过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认识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然后讨论比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对比已变为完全平方式的方程,使学生认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以配方法为基础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于是得到公式法。最后讨论因式分解法。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方程,选择合适的解法。

教、学法建议:

(1)直接开平方法:初二已学过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学习时注意由浅入深进行。

(2)配方法:配方法在数学中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数学变形,它隐含了创造条件实现化归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影响很大。在教学中,对配方法和划归思想应充分重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探索,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道理,结合道理去记忆配方的具体步骤。

(3)公式法:根据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以配方法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求根公式,不可直接抛出公式让学生模仿着用。强调“当”是根据非负而产生的。教学时总结出公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化为一般式;指出a、b、c,带符号;写出求根公式;代入求解。在公式法之后进行归纳,总结根的判别式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

①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②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①②合称为由实数根,③没有实数根,但不能说没有根。

(4)因式分解法:新课标已把这部分的内容降要求了,所以,不要再提高复杂度,只要求学生能掌握:三类。当然,有余力的可稍作变式。另外,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简单的十字相乘法一点补充。

第一课时,安排可直接提公因式类型

第二课时,安排需要整理后方可因式分解类型,及简单的十字相乘法。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是中山的补充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知道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及进行简单的应用。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这是中山的补充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知道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及进行简单的应用。

根据中山中考命题的特点,在进行完根的判别式与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简单知识的教学之后再上一节习题课,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利用知识解决较为综合的问题。

注意点: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背景为线索安排解法学习,方法步骤多由学生归纳总结。

②配方法、公式法都应先判断是否为一般形式,小心符号错误或混淆

③因式分解法没注意方程没有写成a·b=0形式,要讲解原理

④形如:,学生会约分,造成丢根。

⑤对一个方程,应先鼓励学生分析方程特点,对解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逐步养成主动探究和应用的习惯。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本章教学约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2.1一元二次方程 1课时

§2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5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1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课时

§2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

§小结2课时

单元测验1课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