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爱弥儿第三卷摘抄心得体会实用 爱弥儿第三卷读书心得(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1:53:35 页码:10
爱弥儿第三卷摘抄心得体会实用 爱弥儿第三卷读书心得(五篇)
2023-01-05 01:53:35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爱弥儿第三卷摘抄心得体会实用一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对于爱弥儿第三卷摘抄心得体会实用二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儿》,也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潜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好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好处。人生本来就就应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但是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对于爱弥儿第三卷摘抄心得体会实用三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个半月的时间下来,看得比较慢,所以上下两卷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但却也在看过的一些章目中窥见了这位伟大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深邃洞明的见解。无论是在一些教育理念、原则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上都给人耳目一新,恍然若悟之感。关乎教育,关乎人性,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及生命本体探寻意义的煌煌巨著。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正像尼采曾说过的那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不在当时那个潮湿的环境中大放光彩,在经过时间沉淀,时代干燥了之后可能更能准确地定位其价值。《爱弥儿》中的一些论断在当时引起了不同凡响的轰动与争议,哪怕是现在,面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偏弊,我们也能在这本像预言一样的书里面找到依据与线索,给我们启迪与智慧。

第一卷开篇,作者写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或许作者并不是想要强调人性是恶,道德败坏,而恰恰正是为了突出出自自然之手的婴儿们都天然的美好无瑕,并无后来的拙劣之分。卢梭从自然哲学观出发,认为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回归自然为精髓。他在书中几次三番的强调,“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这是符合常伦的常识,然而真正能时时做到这样的家长或老师却不多。只有摆正成人与孩子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处理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价值观。

在受到卢梭提出的三种教育之一的人的教育时,我们能否发出感慨:“我们没有使他丧失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然而我们又会产生疑问,自然赋予他什么呢?真正做到这一点有多难?卢梭自己也在书中提到,“这样的儿童教育,实行起来是要遇到许多麻烦的,因为只有眼光深远的人才懂得它的意义,而在一般庸俗的人看来,花这样多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不过是顽皮的儿童。”

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是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归于自然,把儿童当儿童,卢梭在教育爱弥儿时,会经常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情境:在 “种蚕豆”的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农场主帮忙,通过自己的劳动的实际付出去体会别人的辛苦,使爱弥儿意识到他在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然后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财产权;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他带着爱弥儿去蒙莫朗锡镇北的森林,让爱弥儿在对知识是否有用表示怀疑与疑问时用迷了路在森林中找到回家的路来教授有用的地理知识;在学习物理时他带着爱弥儿观看魔术师小鸭子的表演,让爱弥儿自己发现磁石异性相吸同性排斥的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实际事物触发,用符合孩子需要的视角来设计的情境,让爱弥儿在每件事情中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不是总在怀疑“这有什么用处”。

在看这些卢梭设计的教学场景时,经常对比着我会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中的教育。我们学着所谓的丰富的知识,学富五车是高山仰止的境界。不停地往脑袋里存储知识,我们以为装在了大脑里就会运用了,而事实上“会用”的场合也仅限于在考场和考卷上。就观察自己而言,学到的书本里的知识似乎与生活是完全脱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会用到高等函数,不会去算算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去考虑什么地砖偏向力,不去……好像生活也不是不能继续,所以我们依旧把学的有用没用的知识都打包起,束之高阁,积满尘埃。这边是无止尽的学,这边一如既往的是像是被抽取了思考之源忙碌而没有充实的的生活,倒是两不相误!而在卢梭的教育理念里,我们应该抛弃那些繁重而缺少实际意义的教育模式。

“你们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他们的短暂的时间,否则你们将会后悔不及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到生的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孩子不应该是被逼着去学用剥夺了其玩耍时间为代价换得的无有用处的知识。也不该是仅为传授知识而学知识。“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所以问题不在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

例如,卢梭在书中提醒人们:在这个阶段(10岁或12岁时),不必急于教孩子读书识字,不可让孩子成天沉沉闷闷地啃书,而应让他多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发现他从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东西。正像卢梭在书中说的那样,知识是无穷尽的,而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生命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少的多,在有限的年华里,绵延广浩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是,就在之前说过,尽管所谓的知识无穷,对于个体而言,真正能使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去追求这些为数稀少的知识,而大多数人则更多的要与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的知识周旋。宝贵的光阴耗尽了,却也没有达到我们人生的初衷,快乐的享受生活。而对孩子们更是应该如此。记得美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那些平时在实验室里忙个不停的人们,在真正得以空闲下来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是一件多么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啊!人活着还有什么想头。

当然,不排除这样的教育是太理想化的,姑且不说能否做到,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具体考核衡量的标准来判别。而书中,爱弥儿也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论而“想象的学生”。

另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无疑这样的做法会招来质疑,所以作为此种教育做法与理念的执行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能够抵制世俗的压力,更需要一份洞察的远见与智慧。所以确实,教育工作者的难为之处,更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即使只是一位孩子的家长,也是同样有难处的。因此,卢梭在书中设想的也应只是理想状态吧!在不同的现实社会中种种琐碎的阻力都会使我们无法完成心中所设想的理想状态。

“在书里面,作者写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观教育。”而对于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了的更为年长些的孩子,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然而,唯独为人们所遗忘的,而且最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也是感官。”可以推想卢梭指出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即学会怎样去感受。如怎样摸,怎样看,怎样听。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智慧的工具。就像中国古语说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在一定阶段,“锻炼感觉”的教育很重要。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被我们一直传颂。诸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教无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背景,但我们还是能跨越时间、民族的界限找到共鸣。诸如,卢梭也很强调兴趣、爱好,远比知识重要。里面说到,“智慧的平静的岁月是那样的短促,它过的那样迅速,它还有许多其他的必要的途径,所以,企图在这段期间内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实在是一种妄想。因此,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有道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问本应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了兴趣的发现才会引起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挖掘。知识、书本是多的学不完,看不完的。与其打一百口浅井,不如专注地深入掘一口深井。前者徒劳浅薄花同样的力气却看不到甘冽的清泉,后者却井水汩汩。读书也是这样,记得老师也经常强调,学而精。在某一方面有着最为得力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所有都泛泛,一知半解,做了很多无用功。仔细寻觅一方面适合自己的土地,耕耘也好,挖井也罢,深入持久就好!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相比于现在的各种教育方式,优秀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似乎仅存于书本中,束之高阁。

在实际中,仍贯彻着一些拙劣的教育原则,使教育发展滞缓,优秀人才培养更是受阻。这是紧重要的问题。卢梭又指出,建立在爱好兴趣几点上的学习,也要时常注意,不要因此就加重了他的负担,以至使他感到厌倦,而在他快要困倦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马上停下来。他说道,“重要的不是他学多少东西,而是不要使他做任何违反他的意志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们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强硬的要求他们向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作,我们怎么不感到愤慨”。“野蛮的教育”即失去了人性、人文关怀的教育,当然并不是说教育的内容失却了这些,而仅仅是最初的教育目的、方式、方法就已经是野蛮的了,所导致的也只能是野蛮的产物,直到最后流血受伤。读到这里,引发的感慨是,当一位成功的老师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更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但教育家和老师终究还是不同,前者在理论上加以指导,后者是付诸于实践。甚至觉得,教师需要一种东西,“天赋”。

我很喜欢书中谈到的这个小故事。

他的朋友想考考他那个年纪只有九到十岁的儿子的学生,有一天傍晚,他同老师和孩子一起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去散步,那里有一些小学生在放风筝。父亲边走边问他的儿子:“风筝的影子在这里,风筝在哪里?”那个孩子连头也不抬一下就立刻回答说:“在大路的上空。”“不错,”海德爵士说,“大路是在太阳和我们的中间”那位父亲听见这句话,就吻他的儿子,考完以后,也没有说什么话就走了。第二天,他送给老师一张钱票,在它的薪俸之外还给了他一笔年金。这位父亲是多么贤明,他的儿子是多么有出息,那个问题正适合与用来问他那样年纪的孩子;他的回答虽然简单,但是你可以从其中看出那个孩子的判断是多么准确。

也许这个故事乍一看平淡无奇,并没有像作者说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或震撼。“你自己必须要有很深刻的判断能力,才能评价孩子的判断能力。”一个出色杰出的老师必须具有这种很深刻的判断能力。而实际中,苛求这样有远见与智慧的和深刻判断力的老师是不现实的。出现的多有这样一类的老师:“一个教师考虑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样证明他没有浪费时间,证明别人给他的薪水他是受之无愧的。

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夸耀于人……炫耀一番,而大家也就感到满意,此后,他把他的东西收拾起来就走了”,可以说教师中存在这种境况是很多见,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当然这是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教育制定规定教学任务,姑且称之为“集约型”的教育方式。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如此,或者说并不是一位教师在他教授的生涯中都贯彻如此。还是有很多不仅是为了展示炫耀成果的教学片段的。我们高中的历史老师,是一位不一般的历史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怀疑精神,人性理念,康德,真实,讲真话……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他总是重复强调说,中国人,我们缺少的其实只是常识,而实际中被我们所称之为的常识却早已违背了人性。

“孩子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摸索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摸索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要投入参与带孩子的摸索过程中,而只需陪伴在一旁,悉心耐心的观察孩子,从而使孩子在这一自然过程中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加以重视”。在帮助孩子养成生活习惯的同时,卢梭强调教师不单纯是要做言辞及行为上的巨人,而是应该“谨言慎行”。从文本中,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是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就越想榜样。文中举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当爱弥儿跌倒时,教师会镇定的注视他,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平静地呆在原处,爱弥儿看到老师这般态度便也会平静地对待摔倒这件事,不慌不忙的自己站起来。可以看出,教师可以有效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不一定要随时灌以满满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只需随时地注意自己生活中的言行。

此外,在我所看到的章节中,还有一个教育现象。“名门巨户之家的教育,只是在于使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与众不同,所以它总是选择最花钱的科目教,,而不愿意教最普遍的科目,即使最普遍的科目最有用处也不教。”看到这里,我的感慨是,卢梭概括洞察的确实深远。历来,不分国界,似乎都走不出这个名利的圈子,看看当今社会上的各种教育现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卢梭就拿这个举了两个例子,学骑马与学游泳。在商业化社会,趋利趋名的心理在大众心里越来越浓厚,也许教育的初衷已离我们渐行渐远,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对有用知识的追求,对为人类幸福服务的那些聪明而为数甚少的知识的态度如何,摆在怎样的高度。

有人说,中国至少在近两三百年内,教育不会有太大改观。确实,无论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家都能说出一二。我们对比国内外,感叹中国式教育的失败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很多人,看到诸多问题所在,没能够试图提出解决办法,只寄希望于时间、后人来为我们“现状后改变”,这是一种看法。也有人反映,确实,教育制度牵涉着其他关键要素,就会提到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然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先哲们提出的伟大思想吧!在专制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一些预见性问题与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早已有涉及到,给我们启发。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品格高尚的作者对话,在惊叹其思维火花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境界。卢梭花了20xx年心血思考和3年时间写作的《爱弥儿》,值得我们几遍的细细研读,收获通向幸福的知识!

对于爱弥儿第三卷摘抄心得体会实用四

十月接近尾声,打开窗户,银杏树的叶子已是一树金黄,在深秋清冷的风中有几片不安分,唱着飒飒的秋之歌,纷纷落下,像是悲吊秋的离去,又像是迎接寒冬的到来。《爱弥儿》的研读已接近尾声。平时忙于工作,只有在周末,才能静静地坐在电脑前写点读书的感受。

一、开卷有益,“施压未必真无情”

以前也读过卢梭的一些书,但看到卢梭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了教养院,自己这个所谓的父亲却在大谈教育,觉得有点讽刺的味道,所以不是很喜欢卢梭这个作家,还有就是在小时候,有一次为了逃避责任,诬陷了一个侍女,结果侍女被主人赶出了家门。卢梭在《忏悔录》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深忏悔,生存环境的不如意会改变许多。但后来,卢梭在自己不断地努力下,和在几位贵人的资助下,逐渐走出生活的低谷,随着自己作品的问世,逐渐步入社会的上层。认真研读这本书,是在乡村教育家读书会中,每一次的研讨,每一次的作业督促,都成了一种阅读下去的动力,当然细细品读,也渐渐被作品的精彩之处深深吸引。

作为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之于读点书,真的是很有必要,读就有收获。这次的作业是针对后两张,卢梭的假设样子“爱弥儿”已不如青年,马上要迈进婚姻的殿堂,作为教父的卢梭如何引导他呢?和童年、少年时代一样,也是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和苏菲开始了爱情之旅。

二、男女有别“爱情真谛是互相尊重”

在书中,爱弥儿身体强健,渐渐成熟,需要一个女性的陪伴。在卢梭的眼中,这个女孩必须能担当起一个成年女性所应该担负的一切。成熟、稳重,大方而又不失羞怯。于是,爱弥儿和苏菲见面了。爱弥儿渐渐喜欢上了苏菲。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看她,但路途很遥远,要骑着马儿。当他到家门口的时候,苏菲早早地到了那儿,可不幸的是苏菲非常怕马,于是,下一次,爱弥儿像他的父亲提议,一定要步行去,可见,爱是想对方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

交往的过程是渐进的。书中详细地描述两人交往的过程。卢梭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恋爱期的青年男女是如何相处,甚至吵架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男人和女人真的是有差异的,男人主动、强壮,女人则是防御性的。但男人会为了讨好女孩做许多事,女孩虽然弱小,却有控制男人的力量。真的是挺有意思。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男孩和女孩的确是上帝的美好创造。其实,真正的爱是双方想着对方。爱情永远是美好的,沉浸在爱情世界的两个人就像生活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玫瑰园,亲密的话语如玫瑰花瓣一样,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但,女孩最需要的是尊重。就像苏菲故意疏远爱弥儿,爱弥儿非常苦恼,后来,苏菲才向自己的母亲说出了,自己的家境贫穷,而爱弥儿的家境比较殷实。这样,是为了对方更尊重自己,而不是一个把钱财看的高于一切的一个男子。

金钱从来都在爱情的左右,从未离开。简爱的一段爱情告白“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婚姻的真谛是彼此尊重、理解孩子已长大,要开始自己的生活,所以,作为父母的引导作用就渐渐变小,孩子要独立地面对一切,独自处理问题。

对于爱弥儿第三卷摘抄心得体会实用五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卢梭早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象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