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9:24:11 页码:9
最新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2篇)
2023-11-23 09:24:11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于自身在某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过去的经历,进而指导未来的发展规划。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对自己的成长和改进的反思。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很好的机会,可以使我们反思过去的经历,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心得体会的写作具有一定的特点,需要注重观察和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表达,使读者有所得。写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我们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思想和观点。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或许会有你需要的灵感和观点。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一

关于“以德治学立身育人”的主题,我的体会是,德是一种永恒的力量,它涵盖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贡献。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将德育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分别探讨“以德治学立身育人”的体会。

第一,德为先,以德为师。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应该将自身的行为做出示范,与学生良好的行为建立默契,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保持亲和力,使学生明确德行的分量和重要性。比如,德行的具体表现就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等等,而教师应该通过自身言行的反面教材,让学生明确到德行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德行的发扬者。

第二,多元文化的融合,需要有开放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在德育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生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人要考虑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能够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独特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宽容精神,避免出现过度排斥和歧视的现象,确保学生在社会中能够尊重不同文化,建立正确的反映思考和行为方式。

第三,尊重生命,珍视自然环境。德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人类进步的过程,它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拥有开放的思想、清晰的头脑、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育人不仅仅要注重人的生命的尊重,保护好生命的边界和权利,还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优化,推崇绿色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从纵观天地之大和众生之小的角度,认知到自己是一种生命,然后从中延伸出尊重生命、珍视自然的高尚情感。

第四,提高思辨能力,弘扬集体主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表现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体味集体主义的精神,放弃自我、顾全大局,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让学生懂得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同时也能够思考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个人思维和创造质量的水平。

第五,强调实践教育,做到知行合一。德育要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者不应该只是讲理论,还要着重强化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inthemoment中去感受和体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在观察中提升自己、在实践中深刻认识自我,通过团队合作来感受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时,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迎接更广阔的未来和更大的机遇。

以上所述就是我对“以德治学立身育人”的主题的几个体会。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致力于引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明白道德价值和意义的真谛。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学习,我们可以充分实现学生及自己理性与感性的全面提升,彰显出更高更深的价值。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以研促教以德育人”的重要性。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与教学相辅相成。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研究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研究的对象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学科知识,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能够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研究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学习,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收获。

第二,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与时俱进。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才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研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使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探索更多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德育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只有德育与知育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不仅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手段。通过德育,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他们不仅仅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四,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需要教师的榜样作用。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自己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五,以研促教以德育人需要教育系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系统应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为教师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育素养,与学校共同育人。只有教育系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以德育人的目标。

总之,“以研促教以德育人”是教师人生的座右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只有通过研究与德育的双管齐下,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最终的目标,培养出品德高尚、知识全面的人才。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三

今年高考揭晓,我们所任班无论是高分、均分,还是上重点、上本科人数,均取得了令人震奋、令人欣慰的好成绩。

我们再一次深深地感到:带领一个班真是好难好难啊,带好了一个班又是好甜好甜啊!

要问我们是如何扭转、提升这个曾经差距甚远、不足为道的班集体的,我们们想说,这得益于全体任课教师的紧密团结、同心协力,得益于全班同学的发奋图强、努力拚搏,更得益于切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问我们在这些年的班务工作中,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何感悟,我们想,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我们从这十七八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悟到了八个字,那就是: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以德育人,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这里的“德”,即美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素质等。

以理服人,即指通过说“理”来教育学生,它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施加正面的影响,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目的。这里的“理”,即真理、事实。

在以德育人、以理服人的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德”和“理”贯穿始终,贯穿着整个思想教育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就是指具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美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和崇拜,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思想工作要理直气壮,有“理”才能“气壮”,“事实胜于雄辩”嘛,理不直,则气不壮,理不直,自然会中气不足,语言没有感染力,这种思想教育显然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在“德”和“理”的关系中,我们认为,应以“德”为先,或者说,“德”为“理”先。“物得以生为之德”(庄子语),庄子认为“德”是行为的效果。一个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思想素质,如:谦虚、和蔼、爽快、充满爱心、一视同仁、言谈适度、举止得体、雷厉风行、以身作则、不讽刺学生、不偏袒学生、不苛求学生、不体罚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德”在学生心中,本身就是一种“理”,一种不用质疑的“正理”,一种至高无上的“天理”,这种“德”就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的“硬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良好的品德对学生总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无不起着直接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说,有“德”便有“理”,有“德”就有“理”。教师的美德就是学生思想工作中的“硬道理”。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尊重的前提,“师爱生,生则尊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努力的做到,“正人先正已”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实,教师的这种积极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鼓励,一种美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教工》杂志的封面题词时写到:“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也说:“要人敬已,必先自敬。”“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是虚心、宽容、豁达的。”

[1] [2]。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四

育人以德一直是教育的重要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合力,才能达到有效的育人效果。在多年的从教经验中,我深刻认识到,育人以德是一项需要耐心、关爱和责任心的长期工程。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爱好和兴趣。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愿。在课堂上,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之后,我们要针对性地制定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案,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只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实践活动,才能教育他们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

学生的情感健康是学习和成长的基石。教育工作者应从多个方面关心学生的情感健康,为学生提供更有益的成长环境。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活动,教育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遇事冷静应对,乐观向上地面对生活。同时,也应当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从小就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力争形成合力,提高育人效果。例如,反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让家长和学校之间形成高度沟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更要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沉淀一份深刻的情感,更好地接受爱、教育和生活。

结语:

在育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耐心、关爱和责任心。多年来的从教经验让我更加深刻理解到,每个学生都需要适合的教育方案和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只有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我们才能共同努力,让育人以德取得更多的成绩。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五

十月十三日,我们一行十人到达南阳参加20xx全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南赛区观摩活动。为期三天的会议于十六日中午时分结束,共观摩十九节课,聆听一场评课报告。

开幕式上,东道主南阳市教体局李书记首先向大会致辞。随后省基础教研室邵主任关于大赛宗旨做了重要讲话,大致可以梳理出两点核心内容:其一,他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先前做到形似,现在要更强调神似;其二,他强调关注语文教学中的三个问题:1.教什么。这本不该成为问题,但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的偏离,教学目标要与课程目标相统一、契合,要细化、分解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2.怎么教。应采取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反对庸俗化、表面化,更看重客观效果。3.怎么突出语文学科特点。课程定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贴近文本,重视阅读,紧扣语言,回到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功能和特点。

一席讲话,首先让我心生感触的是他所强调的课堂教学改革神合于我们的教学案教学。教学案课堂通过开展定向、有序、系统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成为生动活泼又积极思维、深入体验的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功效。先前我们按五个板块上成教学案的“形”,中规中矩“进得去”;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对理念的透彻把握,随着课堂驾驭能力的提高,我们要不囿于固有模式,在学习内容的确立和整合上下功夫,注重体现教学案教学的核心理念,体现教学案课堂的“神”,使课堂趋于灵动自如,真正放手,无为而为“出得来”。就如习字,先入格,定格,再出格。

接下来的十九节课,姿态各异,传达着教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和设计匠心,演绎着语文世界的悠悠情韵与美妙多彩。用心其间,既不乏令人振奋叹服的点睛妙笔,也有让人唏嘘不已的遗憾之处。既然每一节课都注定是一段不完美的艺术,作为观课者的我们应该把“完美”作为驻留心中的永远追求,而从眼前这些真实可贵的“不完美”中发现、汲取更多丰美的汁液来浇灌自己的教学沃壤!十九节课不能一一评述再现,这里撷取部分课例,些许片段,说说我感触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从关注文本内容到更关注表达形式。

越来越多的课从文本角度考虑,不仅是了解文本内容,而是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挖掘文本的表达形式,即不仅关注“写了什么”,而更关注“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在“感知男子汉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抛出问题:“是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内容组织起来的呢?”同时辅之以课件,左竖列是每个小标题,右竖列是相应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把能表现人物同一特点的事情集中在一块儿来写,用小标题加以概括。继而再探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最后明了:用于叙写人的“成长过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这就是从作者的眼光去思考,为什么选择这样行文而没有那样行文,这样行文的目的是什么。还原文字呈现的过程,也就还原了文字背后的那个人的思考过程和情感体验。又如《细菌的启示》一课,围绕“什么叫寄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词典上的解释和文中的语言,感受其区别及原因:前者是一种科学的、准确的语言表述,后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因为前者是词典,后者是演讲稿。顺势小结:写作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我想,学生了解了这种运用语言的规律,学习了这种运用语言的方法,会沉淀、内化为他们内在的语文素养。再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五自然段原文和改文,在改一改、比一比中明确了:原文在说明中加入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透彻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认识。这不是简单地谈文字有多么“好”,而是“为什么好”,“是怎样生成的”;不是对作品泛化的肯定“如何美”,而是“美是如何产生的”,上升到方法论层面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文字。诸如此类的还有《春风》、《孤独之旅》等,这些课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如何用最恰当的形式去表达最恰当的内容,可以说在逼近语文的本质。

二、巧妙切入,整体勾连,把语文课上成浑然一体的大气、动态。

教学方法的极致,是教学艺术,欧阳代娜老师认为“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所谓“巧”,是“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堂思维训练的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换句话说,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的“巧”主要落实在关键语句上,尤其是要善于抓住文眼,达到以一字、一句带动全篇的效果。这次的十九节课中就有不少体现了这种设计意识,巧妙地切入,将文本前后勾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了浑然一体的大气、动态。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找到文中直接引摘斯科特日记的句子,以日记的形式一一呈现,通过这五句话带出了说话时的环境,说话人的心态,写这些日记时的前后的相关情节,看似只拎出五句话,实则覆盖整篇文章,“一圈一圈涟漪铺满池塘”,又如《五柳先生传》一课,抓住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字推动整个课堂:以“不”字为重点指导朗读;选取带有“不”字的句子落实翻译,并从中解读人物;由“不”字牵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凸显人物的品行可贵;最终的板书也构架成一个大大的“不”字。真可谓设计巧妙、一气呵成,似一幅主题画卷次第展开,难怪钱钟书说“不”字为全文眼目。再如《变色龙》一课通过“五次变色”切入,《孤独之旅》紧紧抓住“孤独”一词深入解读人物内心,《我们家的男子汉》以首段对主人公的三种不同称呼串起全文等都体现了这种设计意识。教师对课文的把握上应有大将风度而不能是萎缩的小兵,切忌将文本肢解成繁杂的碎片。我们应跳出教材、教参,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的灵魂,渗透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样才能从全局的角度、关键的地方切入,从大处入手,从小处着眼,向深入处挖掘品味,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入性、条理性。

三、咬文嚼字,回归文字之本。

语文教育的本体是语言。韩军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语文教学就应该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揣摩、品味,去领悟内蕴,体会感情,达到审美愉悦。本次的十九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明显,抓住课文语言不放手、不旁逸、不改变,落实在理解和鉴赏上。如《伟大的悲剧》一课,在解读最后一则日记时挑出“遗孀”一词,先解释本意,再放到原文语境中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文中关键词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从而体会斯科特面对死亡的悲伤和从容,接着反复地有感情地读将课堂引向高潮,同时也为下一环节“体会人物情感”做足了铺垫。又如《金色花》一课,在“品读·感悟真爱”环节中抓住“你这坏孩子”一句,通过探讨能否将“坏孩子”换成“小宝贝”来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孩子深切的关爱。再如《梁思成的故事》一课以“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来引起对人物的深入解读等等。这些课例中,教师引领学生努力揭示语言的言外之意,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对人物感情的体会细腻而深刻。所以,我们要先充分地自我解读文本,真切体验文本向我们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要善于寻找文本语言的美点、亮点、激发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扩大涟漪,直至走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四、用诵读成就课堂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体验其语言魅力和情感魅力的手段有很多,其中“诵读”是一个朴素的、常规的手段,而它的朴素却往往可以成就课堂的美妙与精彩,从而使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赛课中就有处多关于“诵读”的亮点,如《伟大的悲剧》一课中通过最后一则日记段落的有感情的朗读使师生的情感与英雄们的生命一同升华!又如《金色花》一课中分角色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我不告诉你,妈妈”两句话,在教师细致耐心、锲而不舍的引导下,母亲的焦急、关爱和孩子的天真、调皮在读中凸显,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赢得现场掌声。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中学生摇头晃脑的表演读以及《金色花》的当堂减字背诵等等。不少课在“读”中也特别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诵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的活动:范读和点拨。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内心体验和揣摩,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共振”,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疑惑或谬误时,教师或正反模拟,或启发学生联想,或指点语音语调等。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精彩的范读越来越受到推崇,只要教师本人有这个素质和能力,就不要用播放录音带来代替,因为教师亲身示范带给学生的感染和带动是录音带无法与之比拟的。在这一点表现突出的如《伟大的悲剧》张老师、《变色龙》肖老师、《五柳先生传》胡老师、《孤独之旅》谢老师等。当然,也有部分值得商榷的课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味道不对的范读有碍无益、适得其反。又如《伟大的悲剧》中教师要求学生试着以孩子的角度来读“最后一篇日记……我的遗孀”,这是斯科特留给妻子的绝笔,孩子的角度是怎么回事?以孩子的角度应该怎么来读?大家茫然。再如《金色花》中刚开始采用齐读的方式来品味句子情感,这怎么可能达成?“齐读”这一策略与“品味句子情感”这一学习内容是不相匹配的。

五、教师牵制痕迹明显,忽略学习过程。

在听课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大型赛课课堂上的两点通病。一是预设性过强,教师牵制学生思维的痕迹明显。以《春风》一课为例,在“感知江南的春风的特点”时,学生答出“乍暖还寒”,师让再读倒数第二段,生又答出“阴”,师继续追问“阴了会怎样”,学生又找到了“湿”,步步紧逼,终于挖出了板书要用到的“潮湿”一词。同样在“感知北国的春风的特点”时,学生说出的“刚劲有力”已经很好,教师还要坚持让学生再用一个字来概括,当学生卡壳时,教师给出提示:与“柔”相对的是什么?目的无非是引出“刚”字以便板书罢了。部分课堂就是教师在前,学生跟后,在一个个指引下忙不迭地从文本中找啊找,直至找出了教学设计中的相关内容。二是重结果展示,忽略学习过程。以《伟大的悲剧》中两处问题设计为例,“精读4、5、6段,回去的路可怕在哪里?遇到什么?”师话落,生即答;“目光锁定8至10段,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品质”师话落,生即答。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其他课例中也屡见不鲜。当然,这与公开赛课自身的特点以及客观条件限制有关,“秀”的成分避免不了,要保证将精彩的设计、完整的课堂呈现出来。但是我们教师要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意识,特别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要掌握甚至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等等。

还好,正如评课专家所说:“今日的名次排序,绝不是明天生命的排序。”这个舞台只是起点,接下去让我们用更坚实的脚步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走出一方美丽,走出一片真情,走出一份雅趣,走出一种气度,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六

以德治学立身育人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以德治学已经成为我教书育人的宗旨与精神。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于这一主题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段:信念的力量。

以德治学的核心在于“德”,教师必须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先行以德立身。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倡导正义、诚实、友善等道德品质,努力做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够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且我们也要要求学生时刻保持道德底线,做到心中有敬畏、言行有分寸。

第二段:德艺双馨。

在教育工作中,除了以德立身之外,还要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在授课中,我们可以融入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益于学习。同时,我们还要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段:情感的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重情感的教育。正如孟子所说,“教不严,师之惰也;学不勤,子之过也。”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发展。我们要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段: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以德治学还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只是注重传授知识,而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讨论,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不足,提升自我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五段:以身作则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师的行为和言语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才能够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我们要时刻警醒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切实做到充满激情、责任心强,让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以上是我对于“以德治学立身育人”主题的体会和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充满着责任和使命感,唯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努力,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七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三个基本观点,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高德育实效,积极应对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坚持育人为本。

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不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人们常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竞争全球化的世纪。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要努力培养人才。功利教育理念使人们只是片面地强调“才”而忘记了“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得好:“人才人才,先要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刘长慧、张先华在他们合著的《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中也指出:教育把人给忘了,这是现代教育的最大悲剧。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人”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使其全面、充分、和谐发展。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单纯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并未重视深层次起长期作用的人的素质。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把“学会做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坚持德育为首。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德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德育人,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德智体各育的良性循环。

学校德育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学校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深感忧虑。目前,我国未成年一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情况下,产生了追求物质利益,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外面一些消极有害的东西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上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猖獗等问题,以及党内产生的消极腐化现象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各种冲击;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上传播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甚至反动信息的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坚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也是现实和长远的.迫切需要。

三、注重提高实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已有了明显的加强,但是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造成德育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教育自身而言,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德育目标失衡,教育内容既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要求,缺乏时代性。二是德育过程简单化,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得少,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环节。三是教育方法僵化,手段落后,简单化、形式化,缺乏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情感交流,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以管代教,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甚至引起逆反情绪。四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分数轻品德,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得不够。

我们应当以增强德育效果为目标,认真研究德育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努力改变德育低效的现状。一是德育的目标定位要回归现实。学校德育要以人本德育观为指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不断更新、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教育方法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典型生动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变片面的传授灌输为重过程、重体验,注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学校德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要注意防止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重视培养更高的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能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要引导青少年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防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面对信息多元化的挑战,要使他们学会筛选、鉴别和吸收信息,防止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好“三个观点”,就一定能够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八

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如何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笔者谈一点看法。可以说目前的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当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不到位。

应该说,我们在思想上从来没有忽视过德育。以前政治课不是很多吗?思想会也不是经常开吗?对学生的说教还少吗?那么,为什么德育效果一直不好呢,现在看来还是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

说方法出了问题,行动出了问题,还不是单指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还指学校德育工作者自身言行存在问题。比如,“尊重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码要求,教育者都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尊重他人,但现实中不少教师却不尊重学生,不平等对话、间接或直接体罚学生。这便是方法出了问题。再比如,“严格要求自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一些教师往往只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要求自己,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很少教师首先反思自己,总是首先责怪学生。可以说,是德育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德育的低效。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以往,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但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强调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言行一致。因为行动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坚持“以德育人”原则,才会真正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德育的工作才能有效果,落到实处。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九

研究促进教育,德育培养人。作为教师,我们常常面临着在课堂上如何教授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难题。然而,我们发现以研促教、以德育人,是一条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道路。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以研促教以德育人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目标明确,以研促教。

以研促教,即通过研究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并深入研究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只有掌握了充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教授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实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最后,我们需要利用科研的成果,设计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以德育人,即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需要方法得当。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实践,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和奉献的意义。最后,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第四段:相辅相成,研教兼备。

在实际教育中,研究和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理解学科内容和学生需求,提供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而教育又是研究的落脚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检验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为研究提供新的问题和思路。研究的成果可以通过教育活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应该将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层次,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

第五段:总结。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是一条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道路。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德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和教育的相辅相成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层次,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以研促教以德育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十

作为一名教师,四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以德立身用爱育人的重要性。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之一,它能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灵的温暖。而德是人类道德与品行的基础,只有以德立身,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下面,我将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我对以德立身用爱育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爱和德是教育的基石。

爱是教育的源泉,它永远像清泉一样,滋润着每一位孩子的心田。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热爱和关怀,给他们以充分的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支持。当一位学生因为一时的失误而受到打击时,我总会用理解的眼光去原谅他,用大爱的心去鼓励他坚持下去。爱是我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也是我与学生建立真挚关系的纽带。

此外,德在教育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德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更要用道德来引领他们。在我的教育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修身养性,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我相信,只有爱与德并存,我们才能培养出品格高尚的优秀学生。

德绝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在道德上为学生做出榜样,更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我常常讲述一些关于良好品德的故事,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例如,我会讲述那些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们从中学习到勇气和责任,明白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要先从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开始。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和积极的社交习惯。我通过进行主题班会、开展团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公平、友善、有礼貌等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相信,以德立身,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能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源泉,是培养学生自信、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经常用爱心去关怀学生,用理解去包容他们的瑕疵,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潜力。例如,我常常给学生们鼓励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我心中的重要性。对于一位遭受挫折的学生,我会给予他额外的关注和帮助,引导他重新找回自信,勇敢面对困难。每每看到学生们变得自信、成熟,我都会深感教育事业对学生成长的巨大影响力。

另外,我还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尊重他们的独特观点,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我也会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受到欢迎和尊重的。

第四段:实践与感悟。

在以德立身用爱育人的道路上,我不仅要求自己做到以德为师、以爱育人,还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方法。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通过参加各种教育讲座、阅读相关专业书刊,我常常让自己保持学习的状态。同时,与同事们的交流也是我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每次与同事们分享教学心得,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与收获。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以德立身用爱育人的困难与挑战。有时候,学生的情绪起伏、个性差异等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我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我明白,只有坚持以德立身,用爱育人,才能真正影响学生,为他们的成长贡献力量。

第五段:结语。

以德立身用爱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师的情怀。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用坚定的品格指引学生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同时,我们也要常常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相信只要我们以德立身,用爱育人,就能培养出有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学生!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十一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工作有成功与失败、有欢笑与泪水。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亮丽的一年,是几年教学中收获最多的一年,虽然这一年的工作还有缺憾、还有不足,但绝对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是我经验积累最多的一年。现就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担任初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在实际工作中,那就得实干加巧干。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有限,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最后我做到不耻下问,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新高一教学。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其他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这一年来,通过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刻苦钻研教学,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我自己感到在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今年的数学基本功竞赛中先后获得张甸区一等奖、__市三等奖。学生的成绩也证实了这一点,我教的班级在历次考试当中都取的了较好的成绩,所辅导的学生在__省数学邀请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三、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本科和积极学习各类现代教育技术。

五、不足之处。

反思一年多的工作,自己在一些细节工作上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学生对作业本的保管、潜能生作业的书写缺乏指导和严格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充分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尽量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扎实。

以研促教以德育人心得体会篇十二

以德立身用爱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在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个性的过程中,要以德为根本,以爱为主导。在我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以德立身用爱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首先,以德立身是培养良好品德的基础。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和社交方式。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德,那么他即使再有才能,在社会中也难以立足。以德立身意味着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学生正面受教育。只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美好的,他们才能在行为上秉持这些追求,最终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其次,用爱育人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爱是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渴望得到关爱和认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被尊重的权利。只有在这种被爱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同时,爱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关心和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树立正确的目标和努力奋斗的态度。

再次,以德立身用爱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的性格塑造和个性发展。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优点和潜能,并在教育中加以培养。以德立身意味着培养学生的自律、自立、自强、自信等素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用爱育人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赞美和鼓励,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自信与勇气,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最后,以德立身用爱育人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具备高度道德水平和强烈爱心的人,会更加关注他人需求,注重社会责任,乐于助人。只有通过教育,使更多的人具备这样的品德和情感素质,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在教育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为他人着想、关心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时刻以德立身,用爱育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培养优秀的人才,更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以德立身用爱育人是一种科学、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促进个性发展和性格塑造,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以德为根本,用爱育人,做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的榜样,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作出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