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生活中的一颗好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生活中的一颗好的心得体会和方法英语(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2:38:01 页码:12
生活中的一颗好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生活中的一颗好的心得体会和方法英语(二篇)
2023-01-05 02:38:0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描写生活中的一颗好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

学生:课前收集材料

教师:课前收集材料

新一教材上并没出现《生活中的数》单独一节课的内容,而是把这个内容分散在学了6和7的认识、6和7的加减法和11~20各数的认识后出现了一小块的生活中的数这个内容。本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在我们身边,感受数的活力和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我把这三小块的内容合并在一起上一节《生活中的数》。

从学生的情况看,平时在接触一些生活中的数,但仅是一种无意识的、随意的接触,学生对生活中的数认识是不深刻的,处在一种随意注意状态。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数,经历收集生活中的数,培养学生选择、收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数,能更好掌握20以内的数,更好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课堂中通过交流自己收集来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4、通过收集信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问题,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节课我以教材上的内容为基线,根据课改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数并用贴图、画图或文字说明等形式表达出来,再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收集来的数。这样就能使原本单调的、信息量较少的数学学习变得充实、丰富、生动、有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数学是很有用的。

教学流程

1、谈话:你们会背儿歌吗?我也会一首儿歌,这首儿歌是非常有趣的数字儿歌,你们猜猜看?

2、生猜。

3、出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4、找一找、说一说

(1) 是不是跟数学有关?

(2) 里面有我们很熟悉的数,找一找都有哪些数?

(3) 汇报:生讲电脑出示数字娃娃。

5、用数字介绍自己

(1) 今天我们作为主人能用数字朋友向后面的客人介绍自己吗?

(2) 生介绍

6、出示课题:小朋友用数字朋友很好的介绍了自己,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出示课题:生活中的数)

1、上星期老师请小朋友收集生活中的数,你们收集到了哪些?

谁愿意介绍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的数?

2、生介绍

3、小组交流信息

(1) 要求:要先安排好谁先说、谁接着说。

说的小朋友要清楚说出自己的意思、没轮到说的小朋友要认真听。

(2) 小组交流

(3) 再次小组交流:在你们小组里选择一个最好的介绍给别的小组里的小朋友听。

通过让学生猜老师会哪一首数字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能更快进入角色,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数:(1)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2)同过全班学生的交流,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4、全班交流信息,交流好了后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1、引:小朋友们表现真不错,有些小动物看小朋友表现这么好,他们也来凑热闹了。(电脑出示)

2、看一看、数一数:来了几个小动物,它们都是谁?

3、你们想先看谁?(随学生的喜好逐步出示)

用小动物来补充学生所没涉及到的一些生活中的数:(1)这样就能使原本单调的、信息量较少的数学学习变得充实、丰富、生动、有趣;(2)通过小动物带来一些生活中的数的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他们学的愿望和兴趣。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1、问:我们生活中的数多吗?生活中没有这些数行吗,为什么?

2、学生说感受

1、黑板上有几幅图?(15)

2、第15幅是哪一幅?

3、这里都用了15,它们的用处一样吗?

4、师介绍:其实生活中的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你看身份证、信用卡上的数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数还有不同的用处,小朋友有兴趣,下课还可去研究。

通过评说:"生活中的数多吗?生活中没有这些数行不行,为什么?"体验数学的价值--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数很多,数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没有这些数是不行的。

片段:交流数

师:上个星期,老师请小朋友收集生活中的数,你们收集到了哪些?谁愿意介绍你收集了哪些生活中的数?

生1:(举着画)我家住在万松花园4幢一单元402,欢迎大家到我家玩。

生2:(举着画)我今年8岁,所以蛋糕上插了8只蜡烛,我这个蛋糕80元。

(学生兴趣很高都想介绍)

师:你们都想介绍每个小朋友都介绍时间不够,怎么办?(生指出在小组里介绍),那就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说之前,可以听听老师的建议吗?

要求:(1)介绍时要商量好说的顺序。

(2)说的小朋友要清楚说出自己的意思,没轮到说的小朋友认真听。

(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再以4人为一小组看一看、比一比,选一个最好的让别组的小朋友和老师也来欣赏欣赏。(小组再次交流)

师:选好了吗?举起你们的画,下面就看你们的表现了,谁愿意先来介绍?

生1:我画的是神舟五号,发射时倒计数10、9、8、7、6、5、4、3、2、1、发射。

生2:我画的是营养餐,有800克,1斤多重。

生3:我画的是信箱,信箱上有数,101、102、201、202等。

生4:我画的是电风扇,上面有1、2、3,有的电风扇1档最大,有的电风扇1档最小。

生5:我画的是我爸爸的车,车牌号是6281,买过来31万呢!

生6:我画的是12路公交车,我知道还有1路、2路、11路公交车。

生7:我画的是信封,寄信时我们要写上邮编号码,我们瑞安的邮编号码是325200。

生8:报纸上也有很多的数,有日期2003年11月12日,有新闻热线电话8008577599、65814222,我把它们剪下来贴起来。

从这节课的实施情况看,课堂实施与原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一致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

刚开始备课和试教时,我打算充分利用教材,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说一说,但一节课下来显得很单调、信息量很少,体现不出生活中数的味道。于是我开放教材,跳出教材的框框,课前布置一个"找生活中的数"实践活动把学生放到社会生活之林中去,让他们先找些"野食"吃。这样,课前在准备过程当中积累的素材多了,学生的学习效益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采撷自己感兴趣的"果子",他们采来的"果子"是绚丽多姿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共享到了"果子"的丰富,起到"以一当数十"的作用。

这个"跳出"策略,体现了现代科学"系统论"的理论。系统论认为: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才能使自身"有序"。而通过开放教材、走出教室,使学生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学生所收集来的信息是方方面面的:有的收集的是爸爸的车牌号码;有的是门牌号;有的是信箱号码;有的是邮编号码等等。远远超出了教材上所提供的。这样就使学生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大开眼界"的我也有了一点想法: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相信学生,多给学生亲身实践活动的机会。

学生通过课前收集信息,并用贴图、画图或文字说明等形式表达出来后,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教室。这时他们非常渴望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同与赞赏,这种欲望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于是,在课堂中我就顺应学生的强烈的内心需求,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介绍自己收集来的信息安排了"交流数"这个环节,从教学情况可以看出全班同学都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有的在小组里介绍、有的向全班小朋友介绍),在他们介绍时也不断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从他们的满足的眼神中、面带笑容的脸上,看出他们在这节课中是快乐的,他们的学习需求是发自内心的,他们说的欲望、成功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堂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它的教学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学生们的这些欲望不断得到满足、调节、提升的过程。

描写生活中的一颗好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诗意一词源于诗,也是诗人的一种个人精神境界的体现。李白对月酌饮,杜甫驾驴雨中行,这可以说是诗意了吧。可如水的月色下孑然一人,形影相吊;雨中的吟诗作赋无人应和,任凉雨浇湿一身,这份诗意可能有所不全,甚至有点凄凉的意味。

诗意却并非诗人的专属词。

我认为,有大众共同的欣赏与认可,风景才成好景;一个人的诗意不是完整的诗意。正如我们说和谐,说的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不是某个家庭的和谐;是生活方方面面的和谐,而不是片面不全的和谐;说的是全中国以及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和谐,而不是中国某一个地区的和谐。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一种诗意的段子是《论语·侍坐》中曾点的理想:暮春时节,春天已经着装。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暮春时节,万物勃发,这是大自然的诗意,和大人、少年一起洗浴,这是人们共处的诗意,迎风咏唱而回,这是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诗意。这不就是一个幸福、自由和富硕国家的理想状态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们友善、互助,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心态,一同享受有节余的自在生活。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追求目光由餐饱逐渐转向了精神层面,人们渴望内心的充实和富足。

人们希望有了足够的薪水以后还能有时间和自由处理这些金钱,改善生活,人们希望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享受亲情,而不是无止境的高压力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希望能与同事、邻里建立起和睦的关系,希望身边的人都健康而富有活力……希望有更多傍晚悠然的散步,博物馆、艺术馆的游览,希望有稳妥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希望在享受社会给予的关怀之后能回报社会。

这也是我以为最诗意的生活。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理想。但我们离这样的生活还很有距离。中国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激烈的竞争为公民带来压力。人们也逐渐发觉,竞争一词背后也有个“和”字,在这个字的支持下,这样的竞争才是良性竞争,才会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这个“和”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功的大前提。当然,中国有它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不断调整、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步伐下,有能力建立一个优秀的大环境,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经济高速发展,也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内心带来更多幸福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