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课后心得体会和感想 传统文化教育课后心得体会和感想感悟(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2:48:31 页码:8
传统文化教育课后心得体会和感想 传统文化教育课后心得体会和感想感悟(三篇)
2023-01-05 02:48:31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传统文化教育课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一、复习导入

上节我们学习了《千字文》(一),让我们一起读一遍。今天学习《千字文》(二)。

二、整体感知

(一)字正腔圆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第一节。

(二)手舞足蹈读韵律

本文也是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

音,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手舞足蹈。

1、全体学生拍手读: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

3、全体学生手舞足蹈读:ⅹ00ⅹ∣ⅹ00ⅹ∣ⅹ00ⅹ∣ⅹ00ⅹ∣

(踏脚)(踏脚)(踏脚)(踏脚)古时候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奥妙!既有好听的韵,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叫作韵律美了!

(三)三读成诵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四)摇头幌脑出感情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来讲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发言)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二、三小节。

三、课堂小结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个字编成的韵文,这次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古文在理解上没有标准答案,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义",完全看读者的领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传统教育的好处就在于处处给你留门,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处处关门闭户。"讲不清,师之过;听不明,学之惰"。如果真的能够随文入观,一定会发现古人的粗茶淡饭别有一番风味。五谷杂粮是养胃的,不会伤人,希望大家多吃。

四、作业:背诵第5页名言。

教后记:

描写传统文化教育课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从带着纠结和困惑踏入校门,到怀揣着感恩和不舍踏出校门,三天封闭学习,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涤,门内门外仿佛已是两个世界。传统文化不再是起初心里那虚无缥缈的模样,变得立体、真实。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习班上,学员们通过读诵经典、观看视频、听取授课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国天下”的真理。传统文化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这么简单,更不是迂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四十年来,诸多新鲜事物夹杂着糟粕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的人们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横流的物欲之中,古圣先贤及革命先辈们世代承袭和坚持的理想信念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脑筋”的标签。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我们摒弃纷扰,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去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唤醒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重新认知,从古圣先贤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产党提出的“共产主义”,向善而行的世人终究会殊途同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道理其实十分简单,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学习中,“反求诸己”一词频繁的出现在授课老师口中,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之言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会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间几十年,自认为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直得体,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再来扪心自问,“反求诸己”何曾做到过。家庭中出了问题,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诸事皆对。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往往感叹自己起点太低、平台不好,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目前传统纸媒的发展正处于困难时期,当是众志成城之时,然而每每工作不顺或遇瓶颈,总是先找客观原因,归咎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报媒日衰的大环境。殊不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多家报媒逆势而上、涅槃重生,更胜往昔。

究其原因,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却一直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放弃了对做人的常识的积累。“知识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识则是人的能量”,老师的这句话一直让我们为之思考。所谓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是一个人处世必须遵从的一些原则,让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玑,五伦八德,不仅仅是作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更是这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特别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匹夫担当”,让蝇营狗苟的我们无比汗颜。痛定思痛,我们将以古人先贤为榜样,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坚持开始“爱”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点滴开始“爱”的累积,相信“爱”的“萤火之光”终有一日必将成为“爱”的“燎原大火”。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古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仁爱”,就是要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养成浩然正气,从而更好地经营家庭、谋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优秀的“家风”“家道”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本,是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对于我们报人来说,临报集团何尝不是一个大家庭。当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汲取力量,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和实践路径。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力量,解决方法、实践路径就是集团的“家风”“家道”。集团良好的“家风”“家道”就是我们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础,就是我们克难而上、逆势崛起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我们改革创新、戮力攻坚的担当和责任;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当集团每个“家人”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集团这种好“家风”“家道”在我们手中塑造、成长、传承,我们将一身正气、精神抖擞、斗志高昂,无往而不胜。

描写传统文化教育课后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老子《道德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学习体会告诉大家,与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励,促进我们高职教育深入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学习《道德经》,对于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家认为“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道家对规律的认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对规律的科学认识,从小的方面说,对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的方面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久远的指导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别人是善是恶,都能一视同仁,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义是,不仅在于教善人和圣人如何不与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圣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恶从善,最后达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们学习老子这句话后,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能以自己的原则去判断别人,然后决定是否与之交往;而是在积极与善人和圣人交往,向善人和圣人学习的同时,也要与不善之人交往,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为善人。如果我们的社会真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个和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中很有影响力的句子,也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人物的成长,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就,都是从细小做起,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不断耕耘。任何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就必须记住老子这句话,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认真真学习,兢兢业业工作,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迈进,那就能干出一番事业,不虚度人生,实现辉煌。

各位领导、老师们,教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前进的领路人,身为教师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责任。所以,在当前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中,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要多学习《道德经》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提高自身素质,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