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一年级教学目标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一年级教学目标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怎么写(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5:17:25 页码:7
一年级教学目标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一年级教学目标的心得体会和方法怎么写(二篇)
2023-01-05 05:17:25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一年级教学目标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我个人认为狗十分通人性。有时狗会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办,并且狗还可以做一些人所办不到的,例如狗的嗅觉灵敏,他可以帮助识别一些违规物品,还可以下水救人等等。

普通家里养的狗在生活中显得十分可爱,活泼,深爱人们的喜爱,并且也是孩子们的玩伴。

狗是一种很容易养的一种动物,其主要特征有:乖,巧,可爱,活泼等,但有时狗不是这样子的,有时狗也很凶猛,例如当危险来临时它会变得凶悍,只要我们真心对待狗,狗也会真心回报的。

一年级作文我家的小狗2

我家有一只小猫,我给它取名叫小白,因为它白天特别调皮。它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

它有着一个白白的脸蛋,脸蛋上还有像胡子一样的胡须。一身雪白的毛茸茸的毛,一对尖尖的耳朵,它的眼睛水汪汪的,还有一个灵敏的鼻子,尾巴也短短的。

我每次拿着鱼干的时候,它灵敏的鼻子就发作了,麻溜地跑到我的身边“喵喵”的叫着,好像在说:“小主人,快给我鱼干吃吧,不然我的肚子就快饿扁了!”

这就是我家的猫,我特别喜欢它。

一年级作文我家的小狗3

我家有一只小狗,它黑黑的毛发,大大的嘴巴,小小的耳朵,尾巴翘翘的,个子矮矮的,我特别喜欢它。

星期天我回家,我叫小狗,它没出来,我好奇怪啊。又一个星期天,我到家又喊小狗,它跑到我面前,又是摇尾巴,又是叫。我听到唧唧的 声音, 我跑过去,发现两只小小狗,有灰的、有黑的,好可爱啊。

一年级作文我家的小狗4

我家的狗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小狗,我高兴极了!

我分别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字,老大叫大黄,老二叫小黄,老三叫王子。我最喜欢的是小王子,他浑身长着黑黝黝的毛,摸上去软绵绵的,一对大眼睛像两颗黑宝石。每天放学,我都会拿出狗粮喂它们,它们总是摇着尾巴,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后,在我的脚上拱来拱去,好像在说:“谢谢你,小主人!”

这就是我家的小狗,可爱吧!

一年级作文我家的小狗5

我家里有一条很可爱的小狗,平时它是我的玩伴.

小狗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身灰色的毛,一个肥肥胖胖的身体,一对大大的耳朵,一条尾巴上有一点和黑。眼睛下面是黑色的,它头的形状和狐狸的一模一样。

爸爸会把我们的剩菜剩饭给狗吃,那小狗吃饱了,就走了,然后旁边的狗就会过来吃饭,还有我每一次去跟它玩的时候,我会和它玩木头人,它一转头,我就动,可是每一次我都输了,还有我去摸它的时候,它会走开并摇着毛茸茸的尾巴,摸一摸它,可舒服了,它还经常趴在地上。

他走路的时候一点也不发出声音,偶尔有几次会听见,因为它的脚步轻,所以每一次我想抓它都抓不到,而且还让它跑了。

我家的小狗又淘气又贪玩。

一年级作文我家的小狗6

我家小狗叫“皮蛋”,是一条纯种的“极娃娃”狗。

我的小狗长着一身又黄又长的毛,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名字叫逗逗。

今天,姥姥骑着电动车带着逗逗去逛街。第二天,上午我去看时,它就围着我乱蹦乱跳,想让我带它出去玩。

我很喜欢我的小狗。

一年级作文我家的小狗7

我家有一只调皮捣蛋的小狗,名字叫旺旺。

有一次,我的妈妈买菜回来,它迫不及待的扒着妈妈的裤腿,左咬咬、右咬咬,妈妈踢了它一下,它大叫着跑开了。还有一次,我的家人都没在家,只有我和旺旺,旺旺饿了,我给它拿了一些零食吃,它吃了一个后,就仰着脸等着我再给它一个。我家的小狗很调皮。

它的耳朵很尖,长得像月牙,它的眼睛长的大大的,不大不小的鼻子,小小的嘴巴,摸着它的毛软软的,真好玩!

看,我家的小狗多可爱啊!

2022一年级教学目标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一)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比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的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法、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问套中1次,没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几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问投了4次,没套中3次,套中了几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没套中几次?列出4-3=1或4-1=3。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如从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事实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就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本班共有学生33人,学生年龄小,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如数数、写数、分类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上课时不爱专心听讲,参与意识不强,对课堂常规和一些组织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倾听、交流、阅读、书写的交流技能。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的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20以内比10大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有所体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会填补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生1: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生2: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生3: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

7.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8.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⑴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⑵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数学教学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

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

4.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写作业,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

5、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丰富课程资源。

6、改革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

(1)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

(2)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

(3)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

(4)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的,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