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乡土风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简短 乡土风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简短一句话(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7:39:52 页码:11
乡土风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简短 乡土风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简短一句话(三篇)
2023-01-05 07:39:52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乡土风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简短一

说到乡土中国,我无疑是亲切的,我的幼年是在中国西部一个典型的农村度过,倒是和费先生调查的云南村落差距不大。还是费先生笔下的典型的血缘村,全村上下几百人之间多多少少有些血缘关系,常常一个班上合上老师都是一个姓氏,并不奇怪。先生写下这十数篇文章时正是抗战,距今大致已有七十余年之久了,大抵是想看看在经历了新中国大力发展后的中华乡村,有无展现出其新貌呢?也是看到先生的认识大抵是在今日也是对我国乡村振兴有着独到的作用的。

先生在“文字下乡”中提到,中国乡村的社会基础不变,文字下乡怕是难以推行的,更遑论文字所背负的文化了,在这里又必须要提出,先生在文中从未说过乡土文化较之所谓先进文化的优劣区别,先生本意中,大抵只有一种文化适不适合这样一片土地,乡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几千年了,大抵是适合的,但是无奈外部条件的变化来临了,我们要做的至多能说是以一种文化去改变另一种文化。并不好说是愚昧或是其他。回到正题,如今的乡村文字大概算是下乡了,那么回看则是社会基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使得乡土社会这样一个本来不需要文字的社会主动的吸收着文化。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特殊群体名为“农民工”,民工进城,这是一个文化群体向另一个文化群体的交流,什么支持着民工进城呢?是欲望。进城务工常常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所以民工需要留在城市,但是两个文化圈子的隔阂是巨大的阻力,所以当他们教育孩子时,文字是必不可少一环。这是生存的必须。况且与那些年月不同,乡村被真正的有效管理,识字无疑是必须的。所以我们看得到文字首先打破了乡村的壁垒,是欲望的巨大作用。

前面说到了教育,在如今的乡村,确实有些像如费先生几十年前所见到的一般,存在着长老权力,但是现在无疑是分化了,弱化了。校园办进了乡村,于是乎我们看得到的教化权力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学院老师的现代化教育,但是乡村的孩子们又会受到长辈的管教,前面提到过,我们的社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其伴生物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谁来带呢?年迈的爷爷奶奶罢了抑或是外公外婆。传统的祖辈,与孙儿们的差异无疑是极大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都识字不多,为数不多的几个字或许还是当年扫盲运动的遗留。孙儿们的疑惑他们解决不了,甚至他们的许多做法在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孙辈看来,是错误的愚昧的。就拿我来说,我算是幸运的一部分,因为我的母亲选择留在农村照顾我兄弟二人的学习,但是在与奶奶爷爷的交流时,仍是不免有许多矛盾。长老们说的话是错的,那又如何对年轻的一辈起到教育与约束呢?所以乡土上的长老权力不可避免地被削弱,但是长老,或者说长辈的权力还是存在的,这是我们文明的重要遗产,不可磨灭的印记。

当下的乡土社会无疑是弱化了,许多它的烙印被磨除,但是它毕竟还存在,而且乡土的破坏无疑是带来了一些十分严重的问题,当代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乡土文明必须消亡,中国的现代化才能推进,而且我们也的确是这么做了,但是呢?出现了需许多严重的问题。就比如我曾提到的留守儿童,再比如当今乡村的消亡问题,都是急需注意的问题。

当下的中国乡村状况回到历史中去不难发现有相似的情况。民国时,中国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城市化方兴未艾。那时便是有着一批农民离开了土地,进入到城市,成为了工人,但是这样一批人是难以融入城市的,况且城市中的岗位是难以满足需求的,但是城市的生活无疑激起了他们的欲望,于是总有人走上了邪路;回到当下,我们的工作岗位是够了,但是是否能满足需求呢?回想起九十年代的“严打”时期,那又何尝不是民工进城的必然结果呢?这样的民工们,乡土文明的脱离者们,又能否融入这个他们向往的城市文明呢?答案是很少。这样的人最终往往只能回到乡土中,但是面对长老权力瓦解的乡土,面对着难以管教的儿女,常常被现实压垮。

我们是不可能摆脱乡土的,身为在这片土地上长出的人,乡土的基因是写进了我们的dna的,而乡土中许许多多的智慧又何尝不能适用于当下的乡村振兴呢?昔年,阎锡山在山西大力倡导旧道德,清理旧风遗俗,倒是使得山西经济发展,社会平稳,不失为当时国内的典范。据这样一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在推进现代化时,不妨从我们的文化出发,与其消亡一种文化不如接纳与融合,见识过日本的知道,除了东京都,京都,大阪等大城市以外的乡村,可以说完全的空心了。乡村可以说是失去了其生命力。中国绝不能走那样的老路,中国的乡村可以说是大有可为的,此次的疫情其实就彰显了乡村的作用,乡村的生产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而且乡村吸收许多从城区撤出的市民,大大减轻了城区防疫压力。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家正在注意到这个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枫桥经验,许许多多我们乡土的智慧应用在了发生变化的农村,而且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后,宗族的力量又开始发展,但是却并非是有着错误的一面,而是有着协助社会发展一方面积极作用,极大程度的推进了乡村建设。

我们是土地里长出的人,乡土文明从未远去,当我们学着接纳它改造它时,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主题乡土风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简短二

为探索经验做法,加快推进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试点村庄建设,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为全面推动“三年行动”打好工作基础,现就开展试点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完成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龙河屯、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新安村小博屯、永福县罗锦镇崇山村崇山屯、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平江村罗塘屯和田寮屯、田阳县五村镇巴某村加旭屯、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平略村陇造屯、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巴善村怀善屯、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温和村弄冲屯、扶绥县渠黎镇岜宁屯等试点建设。

(二)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成功做法,为三年行动顺利实施打好工作基础。

(一)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⒈ 按照 “一清二拆三整理四美化”的要求,组织群众自觉清理自家庭院杂物,主动拆除私搭乱建、违章建筑,清除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危房、乱堆乱放杂物等,腾出空间安排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其中,龙河屯拆除旧房31间,腾退宅基地2250平方米;小博屯拆除旧房13间,腾退宅基地350平方米;崇山屯拆除旧房48间,腾退宅基地2614平方米;罗塘屯和田寮屯拆除旧房15间,腾退宅基地300平方米;加旭屯拆除旧房45间,腾退宅基地2800平方米;怀善屯拆除旧房4间,腾退宅基地325平方米;岜宁屯拆除旧房30间,腾退宅基地1000平方米。

⒉ 推动宅基地依法依规使用。依据宅基地确权成果,开展农房确权,具备条件的办理农村不动产权证书;按照现行政策合理消除村庄违法宅基地存量;研究制定在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基础上,补办村庄规划手续的相关政策。龙河屯、崇山屯、岜宁屯要开展消除违法宅基地存量试点;加旭屯要开展规划补办和不动产权证书办理试点。

⒊ 开展建新拆旧探索。推动“一户一宅”政策落实,结合村民自治管理,采用激励奖惩的方式动员群众建新后逐步拆除旧房。龙河屯、岜宁屯、加旭屯要建立群众建新拆旧的激励奖惩机制,引导农民有序实施,至2020年基本实现“一户一宅”;崇山屯要探索建立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宅基地管理新机制新模式。

⒋ 开展以拆旧复垦等方式筹措村庄建设资金的探索。龙河屯要探索通过拆旧复垦、土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节约集约村庄建设用地,多渠道筹措村庄改造建设资金。

(二)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⒈ 依托“规划设计下乡服务”活动,组织规划设计人员深入村庄,了解村庄历史、传统文化、生产生活条件和群众诉求等,合理确定村庄设施布局、风貌选型等内容,根据村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村庄发展用地和村民宅基地预留用地,由村委组织召开群众大会等表决通过。

⒉ 根据村民住房现状条件、拆建计划、潜在分户可能等,合理预测人口增减,科学规划宅基地,基本满足规划期限内村庄宅基地需求;要将住户的名字直接落实到宅基地布局的图纸上,由群众签字(或按手印)予以确认。

⒊ 规划成果依法完成审批,并在村庄显著位置张贴,公布实施;将规划成果纳入村规民约,共同遵守。

2018年10月底前,各试点村应完成规划成果审批。

(三)推动村庄特色风貌改造。

⒈ 开展村庄特色风貌改造设计。根据地域特点、风情民俗以及农民群众对现代农村生活的美好期盼,开展村庄农房特色风貌改造设计;改造设计方案要经群众认可,并可以复制推广。要以特色风貌改造为基础,编制村庄所在区域的农房新建分级分类参考图集。各试点村应于2018年8月底前完成农房改造设计,年内完成农房新建分级分类图集编制。

⒉ 建立农民按图集改造的激励机制。按照“群众自愿、政府激励”的原则,建立农民按图集改造的激励机制,有序引导农民开展旧房特色风貌改造。各地建立的激励机制应可以在全县范围内复制推广。各试点村应于2018年9月底前制定激励方案,并以此推动农房风貌改造,2018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农房风貌改造。其中,龙河屯完成122户;小博屯完成25户;崇山屯完成17户;罗塘屯和田寮屯完成38户;加旭屯完成89户;陇造屯完成58户;怀善屯完成58户;弄冲屯完成23户;岜宁屯完成128户。

⒊ 开展村庄特色环境塑造。保护乡村景观、乡土文化、传统肌理、空间形态;结合山形水势、自然风光,充分挖掘村庄文化内涵,开展景观绿化、雕塑小品、水岸步道等景观设施建设,塑造特色环境。各试点村应于2018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特色环境塑造。

⒋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开展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⒈ 强化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权限依法委托至乡镇;乡镇优化“四所合一”机构职责和运行流程,确保农民建房办证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建立乡镇干部分片包村的工作机制,每个干部负责一个村屯的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建立违法建设通报、与干部绩效挂钩等制度,对发生违法建设多发村屯的挂点干部实施追责机制。各乡镇包干负责工作机制应于2018年底前制定实施。

⒉ 严格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建房办证;制定完善办证流程、工作指南,提高工作效率,基本实现群众办证“最多跑一次”;根据各地实际,实行带图报建(或在乡镇“四所合一”机构现场选定参考图集中的户型)、带协议报建(农民与执有培训合格证的农村工匠签订的建房协议)、带承诺报建(签订拆除旧房等的承诺书);力争从开展试点起,试点村庄内新建农房办证率达100%。

⒊ 建立新建农房采用图集的长效激励机制。县级制定出台新建农房采用图集的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农民按图集建房;激励政策应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

⒋ 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各试点村应成立村民理事会,积极推动村民理事会参与农民建房规划审批前的把关,核实申请建房的农户是否符合建房审批的规定,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开展建房矛盾纠纷的调解等工作;要制定村规民约,将农民建房要求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在村庄显著位置张贴,推动村民共同遵守。

⒌ 加强农民建房培训。组织试点村结合特色风貌改造试点示范至少开展一次农民建房培训,主要培训建房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增强农民群众质量安全意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反对迷信;宣讲“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理念,反对盲目攀比、贪大求大、浪费资源的建房行为。

⒍ 加强农村工匠管理。对试点村所在乡镇(或片区)范围的农村工匠进行培训,重点开展基本规划设计常识、建筑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具备条件的要开展实操训练。可探索由第三方机构开展培训、实操考核,并发放培训合格证,鼓励农民建房优先选择持有培训合格证的农村工匠。

(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⒈ 将村庄改造建设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发展。

⒉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确保试点示范取得更大成效。

(一)启动阶段(2018年7月)。各地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宣传动员,组织摸底调查,制定县级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推进环境整治。

(二)实施阶段(2018年8月-11月)。开展特色风貌改造,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塑造特色环境,形成长效管控。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8年12月)。组织项目验收,系统总结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

(一)加强组织领导。试点工作在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三年行动”工作小组的统筹协调下,由试点县(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各试点县(区)要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牵头部门,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方面,结合规划设计下乡服务活动,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为每个试点县安排一支服务小分队,由服务小分队做好试点村规划、农房改造参考图集、农民建房培训、农村工匠培训等工作。在资金方面,将试点村纳入“三年行动” 精品示范建设村庄名单,按照自治区确定的资金奖励标准实施奖励。在经验总结上,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组织对试点村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具备条件的在全区进行推广。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工作热情,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全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风貌改造提升的良好氛围。通过试点示范,总结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能复制、易推广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

主题乡土风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简短三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蠢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开门见山地写到。那么他们到底愚在哪里呢?

首先,愚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笨,蠢;另一种则是大智若愚的愚。相信很多人对于乡下人的看法就是不识字,粗鲁野蛮。但是现在一定没有人会不愿意识字了,因此他们只是缺少环境让他们学习罢了。

在我的老家——一个普通的小农村,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都有许多哥哥姐姐考上了重点高中或是一流大学。每次回到乡下,听家里的人说起,我总是羡慕不已。可见,乡下人并不愚蠢,只要拥有学习的机会,他们一定不比别人差。

尽管如此,还有一小部分乡下人是不识字的,但是费孝通先生却这么说“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因为他认为,从空间阻隔角度,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决定了人与人的交流只需要语言,甚至是特殊语言,无需文字。的确,每到周末,回到老家,村里的人们总是很亲切,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发出脚步声,他们就会探出头来打招呼。母亲每次都会与左邻右舍通过方言来交流。他们所说的方言,是否就属于费孝通先生说的“特殊语言”呢?

小时候,听到方言,我常问母亲,这个字怎么写呢?她总是笑笑,然后我又问,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母亲狠狠地拍了下我的头就走掉了。现在,我慢慢地了解,每次当他们讲方言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围绕着他们,尽管我还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进行交流,但是我却能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乡下人会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字所不能够表达的情,这种表达是文字替代不了的。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乡下人“愚”,那便是大智若愚的“愚”。在老家我总能看到地上放着很多菜,我知道那不是我们家种的,那他又是哪里来的呢?直到有一天,外婆推搡隔壁邻居的菜时,我才知道菜的由来。可是他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家菜呢?

一天中午吃完饭,外婆坐下来慢悠悠地说,“我帮他们家捡了几颗青菜去,没到他们今天拿了这么多菜过来,真的是……”说着外婆便起身拿了几个鸡蛋要我给他们送去。这青菜、鸡蛋的迎来送往便是乡下人的语言,里面透着浓浓的邻里乡情。

那时我才真的明白什么叫做淳朴,厚道了。而这就是乡土社会的“愚”,没有算计,不懂世故,睦邻相亲。真好!

这样看来,认为乡下人“愚”的精明能干、识文断字的城里人倒显出了几分愚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