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七律的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 七律的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下册(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8:15:17 页码:14
七律的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 七律的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下册(三篇)
2023-01-05 08:15:17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七律的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一

学为主体 细读品味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1、正确拼读本课词语,会写"崖、岷、丸"三个生字,借助相关的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全诗。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领会对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和效果。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的高昂气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体会伟人的胸怀,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语,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毛泽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七律-长征》,去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情怀。

请大家齐读课题。中间的这个小点叫做间隔号,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来,请大家再读一遍!

2、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七律这种格律诗,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七律的了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毛泽东写的这首长征就是按照七律的格式来写的,全诗共8行4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是一个知识点,请大家在书上做上标注。

二、预习展示  初学交流

1、七律的格式大家都了解了,那本课的生词你会读吗?

①谁来领读

②读的真准确,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解释重点词义:逶迤、磅礴、云崖

三、初读全诗  整体感知

1、好,生词大家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诗歌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请你来!

你读的很通顺,节奏掌握的也很准确,读诗呀,讲究平长仄短,停而不断,听我来读首联(师范读),谁来像老师这样读读全诗。

3、这样一读,我们就体会到了七律诗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那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首诗中,哪一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什么意思?那这句诗的意思是?(生说)

请大家再看首联,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长征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远、难),读读首联,有多远?(万水千山)这是一个虚词,他指的是红军长征中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我们再看看137页的资料袋,它详细地介绍了"万水千山"(出示路线图)

5、二万五千里,如果把这条路线拉直,那就相当于跨越了半个地球呀!所以长征,我们用诗中的三个字概括真是"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6、那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呢?"只等闲"(板书:只等闲)。

把跨越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等闲小事,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怕困难)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不怕困难的勇气,(齐读首联)

四、小组交流  精读文本

纵观全诗,你还从哪些诗句中看出红军把艰难险阻当做平平常常的事?

1、学生交流颔联,并说说诗意

点拨: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五岭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五岭群山,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逶迤)。如果让你跨越这样的五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预设:可能会肚子饿、路不好走、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可在红军眼里这连绵起伏的五岭却是细小的波浪。

师:(出示乌蒙山的图片)这是乌蒙山,它海拔3000米以上,比两个泰山加起来还要高,而且悬崖峭壁,山势险峻,用诗中的一个词说那就是(磅礴),可在红军眼里这高大磅礴的乌蒙山却是(脚下的小泥球)。

那颔联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预设:比喻、对比)

师:还有一种修辞手法,那就是夸张。夸张可夸大,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也可夸小,把五岭夸小成细浪……这一句巧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也正是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男女生合作读一下这一句,(男蓝女红)。

通过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不怕困难)让我们一起再来读(齐读颔联)

2、学生交流颈联,并说说诗义

①师:刚才这个同学的表述中有一个地方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灵活处理)暖不仅仅是天气暖,寒也不仅仅是铁索寒冷,那这一暖一寒究竟意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巧渡金沙江"这一段资料,(出示课件:1935年5月,金沙江沿岸悬崖峭壁,敌人重兵把守并扬言:一只鸟也休想飞过!我军巧施妙计,利用7只小船和37名船工,神不知鬼不觉地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夺取了敌军阵地。)

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不费一枪一炮巧渡金沙江时,你心情如何?(激动 喜悦)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暖。让我们一起读出内心的感受来。(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③大家看,结合背景资料能帮助我们把诗读懂、读透。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插入微视频:(红军过泸定桥的时候年,当时的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抽去了桥上所有的木板,只剩下13根铁索,这些铁索长103米,高30多米,更为惊险的是,红军的头顶上有敌人的枪林弹雨,脚下还有水流湍急的大渡河。所以过大渡河这一段路程,我们经常用"飞夺泸定桥"来形容当时惊心动魄的场景。)

你能从中理解"寒"字所蕴含的情感了吗?

④是呀!这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一句诗呀(生读这半句)这也是毛主席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生②读这半句)

两场战役、两种心情,一暖一寒,两种感叹,让我们再来齐读颈联。

3、交流尾联。抓关键词、谈体会。

补充:过雪山的故事: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提到雪山,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人,都用了一个"苦"字。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布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冻得再也不能起来。

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战士们伤的伤,死的死,翻越这样的雪山喜从何来呀!(提问)

师:翻越了岷山,长征的胜利就近在眼前,指日可待了。红军战士们历经无数艰难坎坷,枪林弹雨,终于看到成功的曙光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

②此处"更喜"这个词更让我们体会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积极乐观(板书)

③是啊,看见了雪山,就如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就如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齐读尾联。

五、学以致用 感悟精神

1、面对千难万险,红军的回答是"只等闲",他们的表情是"尽开颜"。由此同学们想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请2-3位学生回答)

2、一首诗、一段历史,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长征,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要铭记长征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和启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再次感受一下毛泽东诗歌的魅力吧。齐读全诗。

3、作为诗人,毛泽东一生写过100多首诗,在诗中看不到"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看不到愁思哀绪,看到的是"气壮山河"、"豪迈情怀",看到的是浩然磅礴之气。(出示:《清平乐。六盘山》)这是在长征翻过最后一座山写下的《清平乐。六盘山》,请大家齐读一下。课后请大家积极搜索毛泽东的诗词。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将进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活动。

板书:        25七律  长征

25七律  长征

长征难  五岭 细浪     不怕困难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只等闲               积极乐观

推荐七律的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二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2.作者链接

毛主席(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韶山冲一個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主席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主席书信手迹选》、《毛主席题词墨迹选》、《毛主席诗词手书》、《毛主席手书古诗词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基础知识

逶迤(wēi yí):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páng bó):气势雄伟的样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样地滚动。

三军:古代指上军、中军、下军三路军队。本诗中指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开颜:颜,脸;脸上的表情。开颜,欢悦的意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诗文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 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 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 ,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 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有哪几幅?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翻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三、本诗 的写作特点

(1).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二是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

四、研究性 学习

阅读《毛主席诗词选》,了解毛主席诗词的艺术特色。

【反馈检测】

一、朗读你的诗歌。

1、读准字音。请根据拼音写出 相应汉字。

逶 (yí) 磅(bó) mín 山

2 、读出节奏。请用“”正确划分下列诗句句读。

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开颜。

3、 读出感情。朗读诗歌,你觉得诗歌洋溢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感悟你的诗歌。

4、抓纲目。

《七律长征》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这两句诗写得极有气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从中我们可看出全诗的诗眼是:

5、绘图画。

《七律长征 》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艺术的手法为我 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 , , 。

6、想诗境。

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是全文的总纲,从这两句诗里你觉得全诗的基调是 。

② , 两句是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推荐七律的心得体会三年级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