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 搜集庄子的寓言,体会庄子关于人生哲学思想(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4:24:05 页码:12
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 搜集庄子的寓言,体会庄子关于人生哲学思想(九篇)
2023-01-05 14:24:05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感悟与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薄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认识你自己: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总有路可走: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坚持与顺应:“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本性与物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态与状态: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大道与自然:《庄子》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庄子

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主。《庄子.天地》

3、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5、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6、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大宗师》

7、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10、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11、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名言

12、“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13、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飞舞,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飞舞者也。——庄子语录

14、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16、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17、一个人如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易中天

18、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19、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庄子

20、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22、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5、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7、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珍惜资源永续利用。

2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0、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3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3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

34、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35、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战国)庄子

36、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3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3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名言"

4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44、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4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在当今这个热闹喧嚣,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许多人都感到太累。繁复琐碎的家庭生活、工作竞争,还有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世俗却又无可躲避的红尘俗事,往往令我们心生疲惫,加重心灵的负荷,难以保持内心的安静。这个时候,不妨读一读于丹的《庄子心得》,学会放空负面情绪,给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减负,为内心寻找一份宁静,保持生命本真。

人生在世,最难放得下的就是名与利,许多人为此而付出宝贵的时间和自由。谁都知道名利乃身外之物,可是,要真正拥有恬淡的心态,做到宁静致远、超越名利却非易事。

古往今来的贤哲们都重视内在的精神财富,庄子也不例外。庄子在《逍遥游》一个故事中提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于丹诠释说:“一只小小的鸟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广袤的森林让它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小小的鼹鼠在河里饮水,即使有一条汤汤大河让它畅饮,它顶多喝满它的小肚子而已。”这与“食不过三餐,寝不过一床”的道理相一致,淡泊为大,知足常乐。庄子提倡这样一种宁静恬淡、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名利权情,所有的荣华富贵乃身外之物,毫无意义。过份地追求这些,我们的心智就容易受虚名浮利所累,从而心生浮躁,心理失衡。

《庄子》讲述的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人精神层次的超脱。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远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是为了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那里有着一个比天空、比海洋还更加辽阔宽广的精神空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于丹借庄子在《逍遥游》里描述的理念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以超脱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为内心找到一份安宁,才能保持灵魂的清新和丰盈。

作家周国平曾这样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一个人能够拥有这样的精神境界,即使人生的境遇不如人意、变幻多舛,他也能够“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云舒。”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从容不迫,淡定安详。

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在于他有没有一颗甘于寂寞、甘于平凡的心。有很多人一生随波逐流,追求虚名浮利,难以恪守生命本真,因为他耐不住寂寞孤独。置身于红尘俗世中,内心的任何一丝一毫的惶惑和游移,都足以坍塌我们曾经坚持的秉性,甚至是坚守的精神信念。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所涵盖的思想寓意有着我们后人学习和思考的精神财富。认真细心地研读、体会于丹的《庄子心得》,你会悟到,只要有勇气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淡泊名利,超越世俗,毁誉由人,宠辱不惊,你会发现你的内心深处也有着“游心于淡,合气于漠”的淡定从容、虚怀若谷、豁达洒脱、超然逍遥的心智力量和博大的精神境界。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庄子,中国人的千年神话,读一百遍,没有一次感受是相同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仔细品读那发自千年之外的话语,没有一种语言可以准确的表达这种感受,唯有净手焚香,静心品读……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秋水》

2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2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2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2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4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49.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5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59.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60.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61.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62.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6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65.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殉,一也。《骈拇》

69.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70.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72.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73.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7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7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80.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1、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庄周

2、德无不容,仁也。 ——庄子《缮性》

3、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周《庄子》

4、小人甘以艳。 ——庄周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6、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庄子

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庄子知北游》

8、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9、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0、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

11、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庄子《大宗师》

12、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寓言》

13、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

14、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15、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

16、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庄子

17、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

18、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庄子天道》

19、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周《庄子》

2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庄子内篇养生主》

21、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

22、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庄子

23、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庄周

2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知北游》

25、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

26、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庄子

27、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

28、随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庄子《庄子》

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0、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31、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32、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庄子《人间世》

3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34、通于一而万事毕——庄子

35、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秋水》

3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庄周

37、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38、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庄子《庚桑楚》

39、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周

40、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庄子《在宥》

41、一气之变,所适万形——庄子

4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周

4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大宗师》

4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

45、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46、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47、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48、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庄子《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49、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刻意》

50、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应帝王》

51、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庄周

5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c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

53、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庄子

5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沮,举世而非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庄子》

5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

57、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庄子《庄子》

58、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

5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60、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渔父》

61、天机不可泄露——庄子

62、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庄子

63、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庄子《如梦之梦》

6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周

65、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逍遥游》

66、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庄子

67、其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大宗师》

68、莫逆于心,遂相与友。——庄周

69、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山木》

70、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两鞭之。 ——庄子

71、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庄子《人间世》

72、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庄子《人世间》

73、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庄周《达生》

74、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讲横话——庄子

75、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庄子》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5.“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7.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8.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9.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10.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

13.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14.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15.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1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7.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18.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1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2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1.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秋水》

22.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2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24.“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25.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2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27.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3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1.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32.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33.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3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35.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36.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37.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38.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40.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41.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4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4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人世间类似的哀痛我们常会看到,远到春秋战国时期,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不复再弹,纵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谁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们的那个人没了,我们的知心话又该说给谁听呢?纵使说了,又有谁能懂呢?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在反驳惠子时,庄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笔叫人不得不叹为观止。他把生命过程描述成一个从无气、无形、无生到恍惚有气、有形、有生的过程。生死存亡本为一体,我们为什么还要悲哀呢?亲爱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处了。又回归到无气、无形,无生的状态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伤心呢?

人生在世,得对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庄子有此对手,足矣!庄子有此知己,足矣!过惠子墓,庄子睹物思人,为失去对手而慨叹,而感伤。这无尽的悲凉情其始我辈浅陋之人所能深味?

描写庄子寓言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

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的机会;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的一块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那么"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处?"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什么又叫"六十而耳顺"呢?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我们真正能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叹,这种感叹在《论语》里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里面有多少沧桑?也就是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行依旧枕江流。"也就是仓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

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就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江山有情,这样一种物蓄流转中,每一个人,一个渺小的人,一个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很多时候是苍茫的,有些一旦规划了,就会觉得舍弃了许多,会留下很多遗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惊叹的同时,他又给他自己,给他的学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提出了这样的描述,他说自己"吾十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劣的人生坐标,在这样一个坐标上会有几个阶段所要做的事情会特别特别强调出来。今天我们从头翻阅进去,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条人生之道,对我们到底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的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么模样,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名,每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种理想,但是一切从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

孔子的"十五治于学"这可以说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给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人是生来就了解很多事情的,我不过是对古人所有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我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所以孔夫子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像我这样有仁义之心的并不缺少,但是像我这样好学习的人很少见。这就是他十五开始上学的心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