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西山钟楼心得体会及收获 参观完钟楼的感想(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7:39:03 页码:8
西山钟楼心得体会及收获 参观完钟楼的感想(四篇)
2023-01-05 17:39:0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西山钟楼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风景秀丽的鄂州西山游玩,我是西山旅游公司的导游,大家可以称我为小周。非常荣幸能为大家服务,希望在我的陪伴下能让您度过愉快的一天,也能让您感受到西山之美。

西山原名叫做樊山,因吴王宫建在西郊,所以改名为西山。

我们先来到秀园,秀园的风景迷人,空气清新。这里有高大的假石,平静的池水,欢快的小鱼,翠色欲流的竹林,身临其中感觉特别凉爽。秀园还有一个长廊,红色的瓦片,绿色的柱子,沿路还有休息的石凳,人在廊中,只觉凉风扑面,心旷神怡!

走出秀园,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吴王避暑宫。它始建于公元221-220xx年之间,这里地势海拔较高,温度比城内温度低3-4度,是夏日避暑的绝妙之处。相传三国时吴王曾在里面避过暑哩,待会儿大家也可以进去体验一下。

沿着山路往上走,就来到了武昌楼。武昌楼可以算得上是西山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了。它有四层,下面几层陈列的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诗词作品。站在最高层,往北看,你会看到滚滚东去的长江,迎面江风吹来,沁人心脾;往南看,繁华的鄂州街景和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都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西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以吴王故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以苏轼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古灵泉寺为标志的佛教文化等等,真是历史悠久,文化永流传!

游客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尽情的游览,谢谢。

关于西山钟楼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各位朋友,西山景区历史文化悠久,有近千年的开拓史,素以雄、奇、险、秀的瑰丽景色享誉滇中,有云南第一风景名山的称号,有国家、省、市级文物9处,集自然山色、佛寺道观、庭园别墅、佛像石雕、古树名木为一园。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使西山景区名列全国的奇观壮景。现在我们已到了西山龙门游览区,昆明有句俗话:“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从这里开始大家将和我一起去探寻这种“身价百倍”的感觉。?

各位朋友,绕过一个小山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崖名叫罗汉崖,西山龙门风景区就建于其上。我们迎面见到山崖陡峻、峭壁千仞,掩映在古树丛荫中的金色屋顶是三清阁建筑群。西山龙门风景区是由“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组成。

“三清阁”是一组九层十一阁的建筑群,包括有三清阁、灵官殿、真武殿等殿阁;“龙门石窟”则由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部分组成,是云南省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三清阁原是元代梁王的避暑行宫,后因战乱废弃,明正德、嘉靖年间,在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氏家族的支持下,无边禅师经手重建。到清朝末年,悬崖上的寺庵,已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坠。经过几百年的开拓整修,遗迹仍存,新景倍增,古松重叠,殿阁飞檐,上有彩云蓝天,下有白帆碧水,景、色、情、趣四美俱全。?

路的尽头是一座牌坊,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攀登三清阁了。牌坊上书四个大字“苍崖万丈”,这写的是罗汉崖的景色。走到牌坊下,抬头可见道教的太极图,表明从这里进入道家之地。牌坊后就是陡峭的石台阶,在登石阶时请朋友们数一下所登的台阶数。登上这段石阶就是山门,山门称为“三清境”,何谓“三清境”呢?道教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三重之上的“三清天”是神仙居住的最高仙界。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据道教传说,这三重最高天境分别居住着三位地位最高的仙人。最高层玉清境居住着元始天尊,也称天宝君。第二层上清境居住着灵宝天尊,也称太上道君。第三层太清境居住着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三位天尊都是道教地位最高的教主,所以道教多用“三清”作为宫、观、阁、殿的名称,三清阁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进了三清界就是进入了道教的天堂。?

请看山门正面的这副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彻诸天”。这副对联是三清阁风景的绝妙描述。大家看,云雾飘逸,铺至下界,大地时隐时现,碧波万顷的滇池和广阔的昆明坝子在我们脚下。夜幕降临后,万籁俱寂,这三清阁钟磬之声,清远悠长,响彻天际,人们仿佛置身仙界。? 再请看山门背面的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这副对联说的是在欣赏了远处的湖光山色和山门正面的对联后,朋友们又得起步攀登了,因为这里还不是最高之处,抬眼上望,前面的石阶上已有许多人在攀登,这是鼓励人们不要停顿,要勇攀高峰。但这其中又寓含人生哲理,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自满,要力争置身于最高的地方。对联一语双关,催人奋进。就让我们按照对联所说的努力向上攀登吧!?

山门所对是灵官殿。殿内供奉着王灵官:三目,赤面,披甲执鞭,左右有灵童捧卷执印,勇猛威武,气势逼人。他是道教的护法神,类似佛寺中的韦驮。王灵官姓王名善,宋朝人,因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死后玉皇大帝封其专司天上和人间纠察。?

请看殿前这副对联:“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上联出自宋朝范仲

淹的《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借古人的名句,来写三清阁的湖光山

色,说明滇池汇聚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风景之美。上联写皎洁月光,滇池波光粼粼,若碎金散银;月影辉映,如圆圆璧玉沉入湖水。殿前横匾是将下联的后四字“飞阁流丹”进一步突出。“飞阁”指灵官殿及三清阁等凌空构建的殿宇;“流丹”则形容这些楼阁殿宇的红柱

在阳光照映下流光溢彩,灿若红霞。

朋友们,从灵官殿到三清阁有三十六级台阶,刚才我让大家登石台阶时数共有多

少级石阶,不知大家数的数字是多少?对,有的朋友认真数了,七十二级。请大家注意,这个数字是有象征意义的。七十二级石阶代表了七十二地煞,我们正在登的这三十六级台阶则代表三十六天罡,这是道观中常见的建筑数目。?

在路边有两个平台,一个平台上就是三清阁,相传这里原为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避暑行宫,现在改为茶室。在三清阁的九层十一阁建筑群中,只有这里是一宽敞的坐歇之处,在此可以品茗赏景。请看这副对联:“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荡胸滇海阔,无边风月倚层楼。”联语逸兴横飞,状物写景,气势宏大。有人说它以太华山喻梁王权势,支撑元朝半壁江山;以滇池象征宽阔胸怀,任凭风云激荡。另一个平台原为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现殿前遗存龟蛇石雕,叫“青蛇缠龟”,龟蛇表示长寿,据说用手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寿,你看整个石雕已被摸得光亮如镜了。平台上建有真武传奇堂,里面有真武大帝从出家到得道的配图故事,大家如有兴趣可进屋参观。?

过真武殿我们能看到一眼泉,这眼泉叫“孝牛泉”。关于此泉还有一个传说:昆明有一

个姓赵的屠夫买了一头母牛和一条牛犊。赵屠夫绑了母牛要杀时,听见有人在外面叫,于是放下刀子出门去看,不想回来时刀子却不见了,只见牛卧伏在地上。屠夫很是疑惑,把牛犊打起来一看。刀子果然藏在其腹下。赵屠夫拿起刀子就要杀牛,不想牛犊双眼流泪,望着母牛哀鸣。这泪水和哀鸣声深深触动了赵屠夫:牛犊尚有孝母之心,何况人呢?于是赵屠夫放下屠刀,牵着母牛和牛犊到三清阁出家。由于三清阁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取饮用的水极不方便。牛犊为报恩,用牛角穿石,引出甘泉。这个传说情节动人,其中反映了儒家“百善孝为先”和道家“善心有善报”的观念。?

从孝牛泉再往上走就可看见有石洞若门,穿过石门眼前豁然开朗,这里就到了“揽海处”。在走过了一段狭小石道后,到了如此宽敞的地方,使人豁然开朗。若从平台望出去,海天相连,更使人感受到天地的广阔,自然的博大,“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而且从山门经过艰苦的攀登到了这里,气喘吁吁的游人们可稍微休息一下了,在观赏湖光山色的同时也可品读一下石壁上众多的摩崖石刻。石壁南侧有明代傅宗龙写的对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书法苍劲雄奇,联语意境优美。对联所在的石室洞顶雕有彩凤衔书一函。传说黄帝在洛水,有凤衔书,大禹受而天下大治。这浮雕表现“洛献书”的传说。大家请看在石壁上刻有“普陀胜境”四个字,我们知道普陀是佛教的名山,那么在道教的胜地中为何出现佛教词语?这其中体现了一种存在于我国宗教中的普遍现象:儒、释、道三教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特别显著。如刚才我们参观过的孝牛泉,其中就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而此处则是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共处,在后面的景点慈云洞中我们还能看到观音像,更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从这里开始我们走进石隧道,大家请看隧道石壁上的五个红色大字:“长歌怀采薇”,它出自初唐诗人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说的是周代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忠于商朝的伯夷、叔齐不愿吃周食,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终致饿死的事。作者通过对伯夷、叔齐的追怀,表达了自己处于隋唐之际,改朝换代时的感触。伯夷、叔齐的“气节”历来被儒家所赞扬。这表达儒家思想的诗句镌刻在道家的石窟上,就是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中国文化儒、道融合的特点。?

隧道中由于有石窗,所以光线十分充足,从石窗中还可俯瞰滇池的风光。向下看有“空中楼阁”之感,虽有心悸,但脚踏实地。现在这个石窟称慈云洞,是一个姓吴的道人开凿的,正壁原岩上雕刻有观音一尊,膝前一幼童,显然也是把佛教的善财童子移植过来,反映了道、释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两旁金童合十,玉女捧钵。左右有骑马跨虎的神像,是青龙星君和白虎星君。整个石窟及其中的雕像、石道等都是在整块石壁上雕成,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巨大、工作的艰辛。

大家看,这个石香炉,在这临滇池的一面镌刻着《赠吴道人》诗二首,作者是昆明乾隆年间进士那文凤,诗写于嘉庆六年(1820xx年)。诗中赞颂这位吴道人开山凿洞的不朽功绩。其中第一首的头四句说:“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

“揽海处”的石屋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道士赵练主持开凿的。当时从三清阁至此的通道是在石崖上铺架的木栈道。人们登临过往,木栈道吱吱作响,令人胆战心惊。到了清乾隆年间。一个贫苦的道士花十五年的心血开凿出现在的石道,这道士名叫吴来清,是滇池边下渔村人。他广积善德,经常修桥补路,方便行人。根据人们的建议,吴道人开辟了这条石道取代了木栈道,继而又从旧石室向前,开辟了“普陀胜境”坊,再往前,螺旋蛇道,开慈云洞。这个工程共历时十五年,全凭一锤一钻凿成。从慈云洞至龙门石窟的石道则是清朝时昆明名士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组织石工开凿的,从道光至咸丰年间,共历十三个春秋。现在我们就开始攀登龙门。?

从这里开始到达天阁的隧道被称为“云华洞”,是杨氏父子所修。顺云华洞往前走四十多米,就登上了我们此行的顶点——“达天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门。“达天阁”也是在原生的岩石上雕凿而成的,包括有:龙门石坊、平台、石室、楹联、神像、香炉等,其中石室中间的魁星点斗的雕像最为传神。“魁星”也称文曲星,是主宰文运的神,这个雕像形如魁字,高有一米多,你看那鬼头不就是魁字的偏旁,后踢的左腿不就是长长的一勾,脚平抬的金色墨斗就是右边的“斗”字,体现了中国象形文字造字的传神。

魁星右手高悬神笔,左手执元宝,是神笔的墨斗,右足踏鳌头,左足后跷,脚掌抬斗,扭其身躯而点斗。传说古代就是由魁星来点状元,考生中文运好的被点中便可登科中举,而中状元的则被称作“独占鳌头”,这便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传说。再看魁星的形象“英姿勃发,彩带翻飞,活泼跳脱”,与两旁座像的关圣、文昌相应,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更显得魁星生动活泼,神采飞扬,主体突出。?

大家如仔细看可发现,魁星点斗的笔尖是断的,有关这断笔尖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一个姓李的青年石匠受人指点到西山的峭壁上开凿石道,将一腔热情全部倾注于这有意义的艺术创作之中。一天天,一年年,不顾寒暑和刮风下雨,十年如一日,凿完了石路、石洞、刻成了石坊和洞中神像,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不料到最后竟把魁星手中的那支笔的笔尖刻断了,石匠伤心到了极点,自己如此寄情的艺术创作竟不能圆满!悲伤至极的李石匠丢下锤钻,从龙门跳了下去。这个悲壮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青年工匠对艺术完美追求的精神。?

魁星北面是文昌帝君,主宰功名禄位;南面的是关圣帝君,主宰武运。神像背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两壁刻有琴棋书画,骏马奔驰。阁顶刻有蟠桃垂挂,仙鹤双飞。石室外的横额上刻有一个花瓣形石龛,龛内刻有南极仙翁。整个石窟雕刻精细、生动传神。石室北面刻有跳跃的鲤鱼,南面为吐水金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用鬼斧开凿了龙门,令黄河奔腾入海。龙门据考证就是今天的黄河壶口瀑布。有了龙门,河中鲤鱼就无法返回故乡,善良的禹妻奏请玉皇大帝,凡是能够逆流而上跃过龙门的鲤鱼便可化为金龙,不能跃过的就在额头上记一点,叫“点额而归”。黄河大鲤鱼额头上的红点相传就是没有跃过龙门的标记。由于这一传说,后世就把科举考试中举者比喻为跳过龙门的鲤鱼,已经成龙上天;应试落第比喻为“龙门点额”,意思是在龙门把头碰破了,败退而回。这虽是传说,但人们经艰苦的跋涉,登上这悬崖之上的龙门,跃过了这龙门,不就如同成龙上天,不也就可以“身价百倍”了吗?这就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含义。?

在西山的诸峰中,有一挂榜山,位置在龙门之南。此山的峭壁呈土红色,泛舟滇池,远看此景,犹如金榜高悬,故此得名。此景与“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美妙传说,为西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令人神思遐想。?

在这高山之巅,每个人都会产生“会当凌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远眺滇池风光之

后,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室柱上的这副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虽然讲的是攀高登顶应注意的劝诫,但其中又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值得仔细品味。?登临龙门,我们既惊叹于大自然造物的奇妙,造化出这刀削斧砍、危崖耸立的罗汉崖,同时也感叹于人类巧夺天工的创造力,有这样雕刻细致,栩栩如生的达天阁,真不枉来昆明。?好,现在我们结束西山龙门的游览,请大家按顺序小心下山。

关于西山钟楼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称灵泉寺,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称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明宣德三年(1420xx年)重修后改称大觉寺。 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花和环境的清幽而著称。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自东向西由四进院落组成。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动静等观)殿、大悲坛、舍利塔等组成,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多是清代重建而成。殿宇雄伟古朴,布局深广严谨。寺内后山是一处别致的园林,麓林曲径,叠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山上的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着南北两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一棵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20xx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状犹如北海公园里的白塔,塔旁松柏参天,风景秀丽。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大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为“灵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 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叠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无量寿佛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珑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汨汨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槽顺山势缓缓回流,使全寺呈现一派生机。蜿蜓走起伏的山峦,恰似一头卧狮。莲花、善照二个配寺耸立在东西两个圆形山包上,当地人曾用“狮子滚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该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辽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廷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述了该寺的历史沿革。

大觉寺最高点是寺内已故住持迦陵和尚舍利塔。据传清代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他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份,凡尘属寡人”,尔后悄悄地回宫。寺内的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是乾隆皇帝非但没有惩罚他,而且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以后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就连他种的玉兰也成了寺中绝物。寺内迦陵舍利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约十馀米,其形制与北京北海白垮相似。;圆形塔肚,上端砌筑细长相轮,塔顶安放金饰宝盖,底部八角白色须弥座,镌纹秀巧,表现出清代雕刻艺术风格。塔旁松柏环抱,郁郁葱葱,环境十分幽静。塔后有一汉白玉水池,周围护以石雕栏,泉水自石底流出,汇成一长方形碧潭。泉名“灵泉”,泉水清洌见底,常流不竭,即使在暑热的天气,将手放入水中,也会感到冰冷刺骨。泉边有一双层建筑,名为“龙王堂”,位於中轴线最后。古人认为这泉水是龙王所赐给的,所以建龙王庙以示供养。 舍利塔往下是大悲坛。这里是寺院藏经之所,面阔五间,硬山项,兽头脊,上层吞廓,并设木制栏杆。上层檐下横一悬匾,上书“最上法门”,为醇亲王所书。从大悲坛顺石阶而下是寺院第三进院落。此处以无量寿殿为主体,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带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大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门窗菱花全部为古钱式,做工精美。檐下悬挂一块雕有龙纹的巨匾,上书“动静等观”,为乾隆御笔。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泥质漆金。身后带有背光,花纹细腻,雕刻精美。佛像背后有悬塑,上塑观世音像,形象生动,堪称悬塑精品,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阔五间,歇山琉璃瓦项,檐下装饰有斗拱。明间正中檐下悬挂一巨匾,上书“无去来处”,字体刚劲有力。殿内正中有一石砌须弥座,座上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像,背后带有背光。殿内还悬挂有两块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长圆”,均为慈禧太后手笔。三世佛像后面又有三尊漆金菩萨像,其上悬有一匾,上书“妙莲世界”。殿前建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雕栏。在月台栏杆衬托下,大殿显得更加雄伟。

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墙,进山门为第一进院落,南北两侧对称分别有碑亭和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门窗均采用壶门式样。明间檐下悬挂有大匾,额书“圆证妙果”。院中部为一长方形水池,名为“功德池”,池边绕以棋盘式花栏矮墙,池上正中建一石桥。池南北两端正中,各有一石刻水兽,龙口流水、注入池中。水兽造形古朴,是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殊为珍贵。池中莲花朵朵,红白相间,争奇斗艳。石桥东端有一株古老桧柏树,其树冠同时生长针叶和阔叶两种叶子,令人称奇。原来在这株桧柏树干中寄生着一棵老藤,学名叫“蛇葡萄”,形成老藤寄柏。无独有偶,在该寺四宜堂院中也有一棵巨大柏树,自根部向上一米处分作两叉,在连体部位中部,寄生一株李树,远望李柏难分。这两棵怪树,与碧云寺的三代树,并称京西两寺之奇。如今这两棵怪树仍郁郁葱葱,挺拔俊秀,为古寺平添不少佳趣。

寺内有一座辽碑,是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立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载着这座建筑物的历史。辽碑是珍贵文物之一。碑上刻纹有的虽渐见模糊,碑身也已断为两截,但字迹仍可辨认。政府除把断碑拼合,还盖了一座砖龛保护它。 寺内花木很多,最名贵的要算名噪京华的玉蔺。南北跨院内都有,不待近前,便觉兰香袭人。据说南院两株玉兰是清代乾隆年间僧迦陵自四川移来,树龄已达三百多年,可惜其中一秣已经死去。北院一株玉兰是清代光绪年间移植,树龄也逾百年。两院的玉兰高七米有馀。花繁瓣大,馨清浓郁,一干一花,刚劲俊逸,甚是可爱。其实大觉寺玉兰之妙,更在於山水、古寺衬托。寺院周围没有噪杂人声,没有飞扬尘土;祗有隐隐青山,寂寂流泉。这才使得玉兰幽香,可以尽情向人倾吐。山门内有几株树干粗大、老枝横斜的翠柏,坡道两旁,遍植着杏树、桃树和梨树。在无量寿佛殿外有棵无量寿树——千年银杏,树高近一百米,干粗直径近三米,人称“银杏王”。乾隆皇帝为它题诗吟咏:“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纪依稀。”

大觉寺附近的名胜很多,如鹫峰山道、七王坟、普照寺、莲花寺、杨家花圆等,寺院附近都有山道可以到达。赫赫有名的龙潭泉水,像一条丝带,蜿蜓迥旋,穿流於寺院之中,经过竹林,流进一个石雕大水池。池西沿镌“碧韵清”三字,字体古朴,苍劲有力。水池是由一整块大理石凿成,长2米,宽1.3米,高1米。石上纹理非常细腻,选材、雕镂都十分讲究。石质主体呈灰白色,其间又夹有乳白、浅紫、墨黑等各种花纹,整个外形显得秀丽奇特。

大觉寺这座古代名刹,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曾遭到严重破坏,寺内寺外一片荒无,著名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辽碑,也被日本侵略者打断。1949年后,对寺院进行了重修,使古寺院焕然一新。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已成为京郊一处重要的佛教胜地。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寺庙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四进院落组成。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贵文物。

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一股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绕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20xx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

门票价格:不分旺季淡季,全年20元。

花卉寺庙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1997年,在大觉寺院中成立了0茶院,在大觉寺的在憩云轩、四宜堂和院内南北厢房和耳房中设茶室,戒堂改建为绍兴菜馆,僧房改为客房,还有豪华套房。此外,寺内还改建了会议室和其他娱乐设施,院内的空地上也摆了很多0茶院的躺椅和茶桌。此后茶香就和花香,古树一起成为大觉寺的一个特色。从那时起,在每年四月,大觉寺都举办大觉寺玉兰文化节,除观赏盛开的玉兰花外,还举办一些展览和文化活动。

关于西山钟楼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拔1900米至23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东南一眺望,西山宛如一位美女卧在滇池两岸。

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民间传说,远古时一位公主耐不住宫中寂寞,偷偷出了王宫与一小伙结为夫妇。后来,国王拆散了这一美满姻缘,并用计将小伙子害死。公主悲痛欲绝,痛哭不止,泪水汇作了滇池,她也仰面倒下化作了西山。西山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 景点较多。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

登西山龙门观日出,面对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令人心旷神怡,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著名人民音乐家聂耳的茔墓也置于园中。

除了上述景点,在西山森林公园,最难得的应该是森林里清新无比的空气,从高处俯瞰滇池乃至整个昆明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也是春季踏青的好地方。

西山坐落在滇池的西岸,又称碧鸡山,元代为“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滇阳六景”中被誉为“碧鸡秋色”;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而在当代又是“昆明十六景”之“睡美人山,龙门飞峙”。远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庞大的睡佛,又似一个美丽曲腿仰卧在滇池畔,象青丝垂海的睡美人。因此西山称为“卧佛山”,又称为“睡美人山”。

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聂耳墓、玉兰园掩映茂林修竹深处,龙门石窟嵌缀千仞峭壁之上,千亩小石林攒列罗汉山飞云奇秀飞巅,气势磅礴的湖光山色,丰富厚重的千年历史文化,使西山独具神秘的魅力,吸引着中外的游客。

西山,昆明“金碧湖山”的象征,雄、险、奇、秀、美尽在西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