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13:23 页码:8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汇总18篇)
2023-11-18 08:13:2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和感悟,值得总结。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建议改进等多种方式。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写作技巧和方法。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城区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中原与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襄阳古城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我前往襄阳古城旅游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襄阳古城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历史厚重的古城。

踏入襄阳古城,仿佛进入了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博物馆。城墙高耸,气势非凡,无不彰显着古城的威严。作为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朝古城墙,襄阳古城的城墙整体修缮一新,石砖巍峨,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城墙上行走,可以一览城市的全景,同时还能欣赏到江汉大道的景色,仿佛穿越回了几百年前的襄阳古城。古城周边的青石板路、古建筑群、炮台等都是襄阳古城的特色景观,牵引着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第二段:传承中华文化的古迹。

襄阳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游览古城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到了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这些民居独具特色,保存完好,是襄阳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襄阳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如樊子龙纪念馆、鸣皋硌、曾国藩将军府等。这些古迹不仅展现了襄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

第三段:古城与现代的和谐融合。

与许多古城不同的是,襄阳古城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现代元素融入到古城中。古城墙外的江汉大道是一条现代化的商业街,这里有各种时尚的商场、餐厅和咖啡馆,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购物和品尝美食。在夜晚,江汉大道的灯火辉煌,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这种古城与现代的和谐融合,让襄阳古城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

第四段: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丰富。

襄阳古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著名。在古城内可以一览襄阳的城市风貌,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繁华与文化。每年的红色文化节、明清古文化节等活动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此外,襄阳还有许多旅游景点,如襄阳博物馆、骑龙山景区、襄阳动物园等,可以让游客领略到更多的自然和人文风光。这些景点的存在,为襄阳古城赋予了更多的魅力和吸引力。

第五段:人文友好的古城。

除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襄阳的人文氛围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襄阳人热情好客,他们对待游客时真诚友善,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而且,襄阳古城的乡贤文化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魅力。襄阳有众多的历史名人,如樊子龙、曾国藩等,他们的事迹和贡献都在襄阳古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总之,襄阳古城是一座历史厚重、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它不仅有着独特的古建筑和景观,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魅力。来到襄阳古城,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千年的沧桑历史。我相信,襄阳古城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湖北省襄阳城墙位于现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

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襄阳城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

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是以号称“铁打的襄阳”。20_年6月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城位于湖北西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她是由古城襄阳与樊城合并而来,故称之为襄樊。她宁静而富饶、美丽而典雅、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一条汉江犹如玉带一般围绕在她的身上,更是平添尊贵的气质。

襄樊人杰地灵,名士众多。三国时期刘备在城西留下了“马跃潭溪”的马蹄印后,经由隐居在南漳的水镜先生介绍,知道了“卧龙凤雏”之名,后经过“三顾茅庐”而请出了隐居于襄阳城西隆中山十数年的名士诸葛亮,并留下了《隆中对》这样的名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留下了“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句。王维落叶归根后,埋葬在襄阳城南的岘山中。襄樊城东的鹿门寺内至今仍有孟浩然的衣冠冢以借后人凭吊。米公祠、庞公祠,分别纪念的是米芾和庞德。襄阳城北至今仍存在并起着巨大防洪作用的老龙堤,据说是由咱们华人的共同祖先“炎帝”所造。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襄阳城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护城河最宽处250米,襄阳城为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襄阳城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襄阳古城的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襄阳城周长为7322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文昌、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20__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襄樊能走到今天有两个功不可没的大功臣它们就是护城河与古城墙。护城河很宽有三四十米。水是碧绿的两旁种满了老柳树.老柳树有着粗壮的树干翠绿的叶子和青绿的河水互相衬托着真是美不胜收。也许是最近经常下大雨的缘故吧护城河的水位上涨了许多。说到这里使我不禁想起当年诸葛亮在护城河边的城楼上抚琴弹奏使用空城计逼退魏家兵的情景。

历尽沧桑的护城河水拍打着岸边它的微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象在演奏一首胜利的赞歌。城墙守在河边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已经下岗了只能让后人赞叹它的一生。或许现在的它只是一个妆点城市的点缀品但它的一生是值得回味的。千百年来它陪伴着战士们抵抗外敌、它坚守着襄阳古城、解放战争中它目睹了解放军攻破敌人防线,解放襄阳城......

今天的城墙和护城河,已不再是昔日对付敌人的城防工事,它的美丽的身影,妆点着城市的风景,也在无声的告诉后来的人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重要城市。作为一个游客,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来到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亲身感受了襄阳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城市的风景名胜。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和体验,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哲理。

第二段:历史与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悠久的历史名城,襄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这里有着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如汉江风光带、襄阳古城、郢都故城、总堂古镇等等。在这里,我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千百年来的文明积淀和人文精神。同时,我还有机会品尝当地的美食和民俗文化,体验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第三段: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襄阳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还拥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里的天然资源和城市规划相得益彰,形成了优美的城市人文景观。在襄阳市,我可以欣赏到碧蓝的逍遥津水库、苍翠的四脚亭公园、枝江风景名胜区等等。这些景观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观和人类的美好创造。

第四段:襄阳人民的热情好客。

在襄阳市,我经历过很多温暖的时刻。当我在一家当地小店购物时,店主热情地为我讲解商品的相关知识,还给我推荐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当我在路上问路时,当地人也总是热心地指引我。这种热情好客真的让我感动不已。襄阳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诚实守信的品质,让我感到在这座城市更加安心和放心。

第五段:结束语。

襄阳市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和自然美景的壮阔,也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刻意义。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更是饱含了每一个襄阳儿女的心血和汗水。“信义勇毅”的襄阳精神和“与天斗争,与地斗争,与人斗争”的襄阳意志,都让我感到无限的敬意和感慨。在这个城市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我更加坚定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引导语:襄阳古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水中游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故为历代兵家所看重。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襄阳古城解说词,欢迎阅读!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

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襄阳城与仲宣楼、鼓楼、襄阳护城河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中华腹地山水名城。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襄阳古城的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

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九

各位游客朋友: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我是大家此次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c。

俗话说的好:相逢既是缘!各位朋友,我们能够从13亿人口中相聚在这里,这定是上天莫大的恩赐。相信大家定能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互帮助,相互体贴,共同完成我们此次的快乐之旅。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相信各位朋友一定很熟悉王维的这首《汉江临泛》,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便是此诗所描绘的襄阳古城。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垒城载县北,城北枕沔水,即襄阳之故城也”,“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楚国曾与此地置北津戍;汉时置县,汉献帝十三年(公元22019年)置襄阳郡;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把州的制所从湖南汉寿迁到襄阳,使其成为辖两湖、两广及贵州、河南一部大片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为州、郡、路、道、府的`制所。史载,至汉末,襄阳盛况空前。

襄阳古城位于襄阳市的襄城区,汉江从襄阳市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城区(汉江南岸)和樊城区(汉江北岸)。襄阳古城的南、北、东三面环水,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军事重地,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古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我们熟悉的金庸先生更以一个郭靖守襄阳的故事,使其声名远播。

各位游客朋友,听了我对襄阳古城简单的介绍,大家对它的兴趣是不是更浓了呢?

现在请紧跟我的步伐,让我们一睹古城的风采吧!大家请看,眼前的这便是襄阳古城墙了!它是我国众多的古城墙中保存最好的,始建于汉朝,当时是用土夯筑而成,到了宋朝才改建为专城。整个城墙四周略呈长方形,全长7322米,历史上曾有6座城门(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城,小北门曰临汉,大北门曰拱宸,长门曰震华)。每座城门都设有瓮城或子城,城的四隅设有角楼,城墙沿线设有警铺,城墙上有垛堞4000多处。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可达11米多。城墙北段尚保留着拱宸、震华、临汉三座城门。

环绕着古城墙的有一条河流,它便是襄阳护城河了。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我们可以看到护城河河面宽阔如湖泊,碧波荡漾,绿柳垂阴,风景秀美,它好似一天绿色的巨龙环绕着古城,更保护着我们襄阳古城。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沿着护城河向前走,我们便到了一个城墙拐角。大家请看这座城墙上有一女子像:她面容姣好,白衣胜雪,衣袂飘飘。您可知道她是谁?在古代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戴,并塑像纪念,流芳百世的女子可不多!相信我们很多游客定有耳闻吧!那么哪位游客愿意在此为我们讲这一段历史趣事呢?(……)好了,非常感谢这位游客朋友,正是这样的,这位女子呢便是韩夫人,它是保护我们襄阳的一个功臣,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襄阳百姓就立了这座塑像,这座城墙呢后来也被人们尊称为“夫人城”。

从这里东行300米就是临汉门了,我们沿着城墙边走边讲。临汉门上有一建筑,它始建于唐,重修于清,为歇山式三开斗拱砖木结构。整个建筑没用一颗钉子,且外表装饰精美,轮廓清晰完整,颇能显现当年荆楚建筑特色。站在临汉门上,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襄阳古城的险要地势:它东北面以汉江为天堑,西南以群山为屏障,东、南、西三面又被宽阔的护城河所紧紧环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1800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襄阳古城以其险郡的地势,守城将领的精诚团结,想要攻破它是很难很难的,因此历史上素来就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进临汉门向南,我们便走进了古色古香的襄阳北街了。北街长及千米,两边是仿明清式建筑。这条街呢汇集了我们各种各样的襄阳地方特色,大家可以在这条街上选购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大街南端式巍峨雄伟的昭明台,它是为纪念昭明太子萧统而修建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襄阳古城之旅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

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

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近年来,我有幸到襄阳古城旅游,亲身体验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对于襄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这次旅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古城的风貌和传统文化,也感受到了城市内外的现代化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襄阳古城的古老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相互融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襄阳古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象。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襄阳古城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在古城的街道上,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古迹,如古城墙、古栈道、古井等等,它们见证了襄阳古城曾经的辉煌与风华。一路行走,古城墙如同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地环绕着整个城市,显现了当初的壮丽与辉煌。站在城墙上,远眺四周,可以看到古老的街巷和繁荣的市井,仿佛时空转换,使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流转。

其次,襄阳古城也展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襄阳古城,我有幸参观了很多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深入了解了襄阳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古城内的各种文化活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襄阳博物馆,我了解到了襄阳古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襄阳人民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古城内的文化表演和民俗活动也给我带来了愉悦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了襄阳的独特文化。

此外,襄阳古城的现代发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城内外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展现了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在古城内,我看到了古老建筑与现代商业的完美融合,例如古老的街巷中设有现代化的商铺和餐馆,使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古城周边也有现代化的商业区和高楼大厦,给人一种繁荣和活力的感觉。这种现代化的发展与古城的保护与传承相得益彰,使襄阳古城具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流动的空间。

最后,襄阳古城给我带来了对于城市人文精神的思考。在襄阳古城的游览中,我特别注意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氛围和城市精神的传承。无论是古城内的居民还是游客,对于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尊重。古城内的居民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敬畏与传承,这种精神也逐渐影响了整个城市。在这个城市中,我感受到了对于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中,也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和生活方式中。

总之,襄阳古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襄阳古城既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呈现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这座城市中,我看到了古城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也领略到了这座城市敬畏历史、注重文化的精神。希望未来襄阳古城能够继续保护和传承这份独特的历史文化,成为更加繁荣和美丽的城市。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一

湖北省襄阳城墙位于现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

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襄阳城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

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详见《县城集镇》部分),各建城楼一座(今仅小北门城楼岿然独存)。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宽10米左右,用土层层夯筑,外用大块青砖垒砌(今仅存小北门,大北门和襄阳公园附近各一段)。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全国罕见。由于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加之汉岘天设,山川环卫,是以号称“铁打的襄阳”。20_年6月25日,襄阳城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城位于湖北西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她是由古城襄阳与樊城合并而来,故称之为襄樊。她宁静而富饶、美丽而典雅、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一条汉江犹如玉带一般围绕在她的身上,更是平添尊贵的气质。

襄樊人杰地灵,名士众多。三国时期刘备在城西留下了“马跃潭溪”的马蹄印后,经由隐居在南漳的水镜先生介绍,知道了“卧龙凤雏”之名,后经过“三顾茅庐”而请出了隐居于襄阳城西隆中山十数年的名士诸葛亮,并留下了《隆中对》这样的名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留下了“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句。王维落叶归根后,埋葬在襄阳城南的岘山中。襄樊城东的鹿门寺内至今仍有孟浩然的衣冠冢以借后人凭吊。米公祠、庞公祠,分别纪念的是米芾和庞德。襄阳城北至今仍存在并起着巨大防洪作用的老龙堤,据说是由咱们华人的共同祖先“炎帝”所造。

古城襄阳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既有坚固的城墙又有号称是中国第一宽的护城河,乃是一座攻难守易的要塞。她已有两千八百多岁的高龄,在史书上曾有多次战役与她有关。南北魏时期前秦付坚亲率八十万大军攻向中原,号称“投鞭断流”,实是一路所向披靡。然而攻至襄阳却被杀的片甲不留,并留下了“夫人城”的传说。宋末之时,蒙古忽必烈带领铁骑踏遍天下,在襄阳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整整攻打十年未尝胜果,无奈襄阳城虽有“中原粮仓”之称,却因孤立无援生生被围破。在解放军解放襄樊之役,也因城坚难破而牺牲了一名师级指挥员和二十多名团级指挥员,这在解放战争后期是相当大的损失。他们现今正在襄阳城南羊牯山上烈士陵园里长眠,每逢清明便有无数襄樊人前去拜祭。正是由于古时的众多战役,让襄阳城留下了“铁打的襄阳”的千古美名。古城樊城,地理开阔四周一片平原易攻难守,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关羽就在这里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故有“纸糊的樊城”之名。

如今古老的襄樊,在改革开放后更是拥有丰富的活力,欲把古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变为现代的“商家必争之地”。襄樊二城高楼林立,大桥横跨,既有实用价值又不缺乏美感。漂亮并功能齐全的襄樊有线电视大楼,通过电波让襄樊人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大事。市中心医院、一医院、中医院都盖起了现代化高楼,为襄樊人奋力发展自己的家乡免除了后顾之忧。一座现代化的飞机场,更加拉近了襄樊与世界的距离。更有全国汽车行业的龙头之一“二汽”,也在襄樊建厂,并生产出了闻名遐尔的“天籁”。

襄樊人勤奋工作,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周末也能有许多去处放松自己的心情。我们可以登上鹿门寺山顶的“望江亭”远眺汉江,开阔自己的心胸;也可以深入薤山美丽的古老溶洞,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可以去岘山,寻找那现代城市里难得的静谧;更可以去南漳香水河观赏奇景“七彩瀑布”,感叹世界之奇妙。回至市内,又可以踏遍北街,感受一下古人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游一游宽阔而漂亮的沿江大道,掬一掬母亲河之水;还可以去二汽,感受一下亚洲最大试车场的磅礴气势。

美丽的襄樊也有爽口的美食,每天早上一碗襄樊炸酱面、一碗黄酒,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外生活襄樊人回到故乡总是要吃个痛快。要是到了夏天,邀上几位朋友一起到城墙边的大虾店小坐,品尝一下又麻又辣的宜城大虾,出一身大汗再喝上几杯冰啤酒,那种感觉正如“久旱逢甘露”,美妙得不可言喻。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二

各位游客,现在你们脚下的这块黄土地,便是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而现在,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

在这个遗址中,近几十年来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特别是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上千件地坑宝藏的出土,如平地春雷,石破天惊,震惊了全国,轰动了世界。

之后,我们在遗址的一角,建起了这座大型的现代历史博物馆,就是为了让这批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让来自五洲四海、四面八方的朋友领略这批人类文化遗产的璀璨光彩。

现在,请大家随我步入这座融原始意味和现代气息于一体的艺术殿堂,去回顾一次古蜀历史,去作一次美的巡礼。

序展。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应属于顶尖级别的范畴。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因此而成为信史。古蜀史的源头及古蜀国的中心,亦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认。

三干多年以前的古蜀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也有了确切的实证。本陈列的主旨便是发掘文物内涵,再现历史真实。序展则是陈列的前奏和序言。这里我们使主体展品“人面鸟身”青铜立雕造像和置于其后的三星堆遗址的巨幅航拍照片有机组合,来反映“土地与人民”、“人民与文化”的深刻命题。而以这个人首鸟身像作为典型器物徽标,置于开端,藉以表现万物有灵,人神互通,天人合一的古蜀时代特征。

博物馆陈列要表现的主题之一就是——人与神。

第一单元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

第一组雄踞西南(古城、古国)。

本组陈列旨在粗略勾勒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说明时空框架及纵向关系。

其后,由一批能够反映时代序列的陶器组合和大量的辅助照片,图板和翔实的考古资料,雄辩地证明了这里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古蜀历史曾在这里展开过无比辉煌灿烂的一叶。

最后,陈列通过与同时代中原地区相比较,三星堆遗址规模之宏大,出土器物之精美,足以证实三星堆一带,是人类早期文明社会初始阶段在西南地区所建立的一座古城,乃至古代王国。

第二组物华天府(农业、商业)。

本组陈列主要反映三星堆古蜀国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各位面前所展示的这一大批陶质容器,客观地真实地说明这一点。

大量的家养动物遗骨和塑造乖巧的家养动物造型,说明当时的家畜饲养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而这正是农业发展兴旺的标志之一。而大陶盆、大陶缸、大陶罐等粮食容器和形制各异,用途不一的酒器,则直接表明了当时农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酿酒的出现,说明已经有了粮食剩余。

再从大量海贝、象牙的出土,雕花漆品的发现和衣饰繁复的青铜雕像等情况来看,当时已存在比较明细的社会分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发展,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第三组镂石琢玉(制玉)。

三星堆的玉石器群,与青铜器变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三星堆文明及其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各位观众,在你们眼前“矗立”的,由三块巨石垒成的这座“玉山”,请大家用手去感受一下上面这些清晰的切割痕迹,这便是三千多年前古代留下的手迹了。我们展柜里光彩烨然,晶莹剔透的玉石器,就是取材于这种原料。

现在,请大家浏览展柜中蔚为大观的玉石器集群。先请欣赏这件硕大无朋的边璋,它宽约22厘米,长度将近1.6米,上下端还有残损,估计应再加几十厘米。器身有镂刻的线条纹饰。这么大的边璋,目前仅此一件,堪称“边璋之王”了。

再请欣赏这件大石壁,直径约70厘米,厚近7厘米,重达百斤以上,两三个人搬起来也很吃力。这么大的石壁实属罕见,可谓“石壁之最”了。总的说来,三星堆遗址包括两坑出土的数以百计的玉石器,大致可分为礼器、兵器、用具、乐器、杂器、饰品以及人物及动物造型等类别,其中以礼器及具礼仪用途的兵器和属于祭祀用品的工具居多。

三星堆蔚为大观的玉石器群的发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中国的西南地区,引向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三星堆古蜀国。第四组化土成器(制陶)本组陈列展示三星堆古蜀国在制陶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观众们,请仔细观看这一大批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陶器。无论是小型的动物造型,器皿盖纽,还是形体硕大的陶尊,陶缸等。都可以看到三星堆无名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艺。

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意义上讲,陶器是测定年代和分期以及确定某文化体系的重要标尺。蜀地陶器的基本组合是高柄豆、小平底罐(包括尖底器)和鸟头形把勺等。专业人员就是依据这些典型器物及其基本组合来确定蜀文化内涵及承传关系的。第五组烈火熔金(冶铸)如果说三星堆玉石器群的发现已令世人瞩目,那么,三星堆伟大的青铜器群轰轰烈烈、洋洋洒洒地横空出世,则更令全中国、全世界震惊了。

中国青铜时代最为光辉灿烂时期,是商周时期。尤以商代后期的各类青铜器最为壮观、最有气势、最具魅力。而三星堆的青铜集团军,正属这一时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本组陈列有流光溢彩的金叶,有虎虎生威的铜虎,有造型奇特的龙形饰,有气宇轩昂的大雄鸡,更有造型优美无比、林林总总的铜铃……请大家仔细观赏。三星堆的金器纯度高达85%左右。另外的15%是银,其它少许微量元素可以忽略不计。金器的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三星堆青铜器的合金组成,可分为五个类型,其中以铅锡铜这种三元合金构成的青铜器最多。三星堆青铜器的含铅量普遍较高,古代匠师意在利用铅的易流动性和柔软性,追求青铜器造型的繁复和优美。

接下来,请朋友们凝神专注这一大堆铜眼睛和眼珠。众多的眼睛,可以列出一大阵势,这些林林总总的眼睛群像,或圆睁大跟,或闭目冥思,正清楚地表达一种意象——古蜀先民不懈地追求着对天地、自然、宇宙的认识。而在数千年之后,我们用自己的眼睛,透过这些青铜的眼睛,看到了古蜀先民的灵魂和精神,想象出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思索。

第二单元众神之国——神秘的原始宗教。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打破了以往橱窗式单一陈列的传统手法,以全景式的陈列方式,设置了四个大型场景组合,意图揭示古蜀先民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世界,再现一个久已消逝的上古社会的轮廓。请看:第一组两坑奇观本组陈列以两个祭祀坑初揭状态下的实景模型为主体展品。模型大体忠于原样,比例略有缩小。

一号坑呈长方形,坑有左、中、右三条通道与坑口呈“品”字形分布。坑内共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等400余件。还出土了数百枚海贝和约三立方米的烧骨。闻名天下的金杖便出于此坑。二号坑与一号坑相比,不仅更大、更深,而且出土的文物无论在种类上还在数量上都要丰富得多,不包括数千枚海贝,总共出土各类文物800件左右。其中,神树、大立人像、大型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太阳轮、金面人头像、人文玉璋等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坑道的存在,两坑朝向的一致性,两坑器物的承传关系,两坑器物均遭到人为的破坏和焚烧,这种.种因素,使我们能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两坑的掩埋是三星堆古蜀国同一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在不同时期改朝换代的结果;在掩埋过程中毫无疑问地举行过带有浓厚祭祀意味的大型宗教活动,而器物所遭到的破坏和焚烧,正是在祭祀活动中应用了“碎物祭”和“潘燎祭”两种祭法的结果。两坑的性质应定为“广义的祭祀坑。”

第二组神巫群像。

本组陈列以三星堆文物中最大宗、最富有研究价值的三星堆青铜雕像群为主体,以全方位立体陈列手法,来表现三星堆古蜀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形态。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人头像50多件,面具20多件以及全身人像十余件,一个遗址,出土如此庞大的青铜偶像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庞大的青铜兵团中,有“王者之风”的青铜大立人像;有栗眉大眼、高鼻阔口的各类人头像;有呲牙咧嘴、形象诡谲的青铜兽面;还有形式各异的各型跪坐人像……。硕大无朋的青铜纵目面具有一双呈柱状外凸的“千里眼”和一对宽宽的“顺风耳”,俨然像一位威严的蜀人老祖宗,正率领着它的部众子孙,摆出这青铜军阵,欢迎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这些雕像无疑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祗、祖先等亦折射出人间社会的群体结构,代表着国王及巫师一类世俗领袖;而王、巫同时也是精神领袖。一般认为,大铜立人像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其他人头像代表的是统治集团的高级成员,所谓纵目面具等代表的是神灵,而具王者身份的巫师在下民眼中亦为神。总而言之,王与巫、人与神,在此复合交融,莫辩彼此.可谓王巫合一,人神一体。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古蜀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形象地说明了古蜀先民的群体关系。

第三组祭祀大典。

本组陈列试图通过模拟的祭祀大典场景,演绎古礼,揭示古蜀先民的精神世界,表现当时的时代特征。陈列借鉴成都羊子山祭台原形,制作了一座三级祭台,祭台四周摆放着根据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人物造型仿制而成的阵势浩大的拜祭人群,祭台正中放置的就是本组的中心展品——青铜神坛。这件神坛是根据原件放大六倍后的仿制品。神坛共分三层,第一层为圆座及两个怪兽;第二层是圆座及四面而向、双手持杖的立人;第三层,先是山形座,再上面是呈方斗形的神殿,神殿分四面,顶部四角饰有立鸟,方斗上额铸有人首鸟身像。整座神坛构思奇特、神异诡秘。它应是当时神庙中的重器。三千多年前的人们在这件神器面前该是何等的虔诚,怎样的膜拜!在那个相信万物有灵的年代,人们渴求丰产和丰收,希望神灵能赐福禳灾,他们通过巫师为中介,把祭品献给天地和诸神,祈求神灵的保佑。而统治集团也就是那些领袖兼巫师的人士,除了自己笃信神灵,也把“神”作为一种统治手段,藉神施法来统驭下民。祭祀成了第一等的国家大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教合一的神权政体。而三星堆古蜀国,正是这种典型的神权色彩极重的早期政权之一。

第四组通天神树。

本组陈列将展品与博物馆的建筑相结合,在螺旋形结构的中央天井安置了三星堆文物中最为宏伟壮观和无比神奇的极品——神树。这神树是原件放大3.5倍后的精美仿制品。由底座、树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窿形。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一层的三枝是靠后一枝,左右两枝,呈对称布局。左右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朝上,一果枝下垂。向上的果枝上各有一鸟,共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绳身马面龙,龙头有一对犄角,龙身有刀状羽翅,前爪匍匐于树座,身尾串连于树干,造型怪异,匪夷所思。全器结构合理,布局严谨,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技艺和极高的艺术境界。

三星堆神树是中国“宇宙树”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伟大实物标本,是一棵代表古蜀先民宇宙观念的神树。它反映了古蜀人对太阳和太阳神的崇拜,神树枝头的九只立鸟,正是金乌——太阳的写照。太阳及太阳神崇拜是人类诸神崇拜中的主神崇拜,三星堆神树正是太阳及太阳神崇拜的产物。同时,神树在古人的神话意识中,还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功能,巫师藉此神树,连接天地,沟通人神。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三

襄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风光秀美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形象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襄阳市,走进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我也有幸在近期来到襄阳市,与这个城市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体验和感悟。下面,就让我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襄阳市之旅心得体会吧。

第二段: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着多年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襄阳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襄阳博物馆、古隆中城、宜城南华寺等等。在这些古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襄阳的魅力和历史底蕴,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襄阳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这些仿佛一座座历史博物馆的古迹,让我们在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襄阳这个千年古都独有的魅力和特色。

第三段:自然风光的养眼之美。

除了历史文化之美,襄阳市也拥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这座城市秀美的大自然景观,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和活力。鱼梁洲、湖北岳阳楼、南漳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胜地,令人仿佛置身天堂。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大自然的无穷美丽,还能够深入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襄阳的自然风光,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放松,也认识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第四段:美食文化的色香味俱佳。

襄阳的美食文化也是人们旅游到这里的一大乐趣。这里的菜肴既有地道的湖北菜,也有其他地方的风味美食,如著名的美食“三下锅”、“北湖鲤鱼”、“热河鸡”等。让人垂涎欲滴,满足了我们的舌尖。同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了解到襄阳的饮食文化,这些传统饮食形态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够反映出襄阳的历史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

第五段:人文氛围的文明积淀。

最后,要说的就是襄阳的人文氛围了。襄阳是一个淳朴友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团结友爱,热情好客。每一次和当地人们的交往,我们都感受到他们的诚挚和善意,这种友爱的氛围让人感到温暖和自在。在襄阳人民的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明的精神。这种人文氛围,是襄阳旅游的又一个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襄阳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它有着千年壮阔的历史、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美食文化的盛宴,和淳朴友善的人文氛围。这次襄阳之旅,让我不仅得到了再次体验古城文化的机会,还认识了更多对人类生命有着启示性的天然美丽,徜徉在襄阳这片土地上,仿佛一颗田园小草,荡漾在这片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的领地上,心中感慨而深刻。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四

记忆中,江城的秋天素来是短暂阴湿的,倏忽而过,便是寒冷而潮湿的冬。这个秋天,却是少见的漫长晴好。

忙碌了年余,身心皆疲,请了年假,却终因种种意外、不得不踏上了一个人的旅程。

动车顺利抵达襄阳站,拥挤的人潮、灿烂的阳光将心中一丝忐忑不安驱散,向公交站卖报的老太太、打听到了合适的住宿街区,坐了公交到十字街,找了一家网评不错的花园酒店,订了个商务单间。从十字街公交站回头上彩虹南路,步行不久,就到了预定的酒店,办好手续,住下,心才算安稳下来。

晚饭后,随性缓行,夕阳漫天,站在西门桥上,微风拂过,水波潋滟生辉,远远的西门码头,东西延展的古城墙,在暮光中鲜活明媚。穿过西门桥,拾阶而上古城墙,府瞰四野,天空湛蓝如海,白云堆如素锦,护城河环如玉带,城墙古朴恢宏,心忽然就安静而空落起来,似随眼前的一景一物穿梭时空,往返古今,浑然不觉时光流逝。

暮色渐浓,下了城墙,沿城墙慢慢地走,景观灯渐次明亮起来,夜幕里的西门桥,凌波门,小北门广场霓虹闪耀,人来人往,不冷清,亦不喧嚣。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便到了仿古一条街:北街。琳琅满目的店铺间,买上一杯现榨果汁,边走边喝,喧闹是他人的;我,依然是安静的。

回到酒店,已近九点,不知怎地,却是辗转反侧,一夜无眠。

一早起来,拉开窗帘,晨光微熹。看天际慢慢泛红,看古城慢慢苏醒,晨风微凉,秋意浅浅。

或许是我到得太早,古隆中,静寂而清幽,三三两两的游人,也只偶遇。沿石径蜿蜒曲折穿梭,不时声声蝉鸣入耳,更显山林幽深静寂。卧龙岗入口,惊见石径两边,无数硕大彩蝶或花间翩翩起舞,或双双花从追逐嬉戏,步入花间石径,如享秘源仙境,心如蝶舞。

穿行山间石径,草深林茂,间或的虫语蝉鸣,更添清寂之感。卧龙先生当年避世隐居于此,窃以为,也只有这样的清寂灵秀之地,才能地灵人杰,孕育出诸葛孔明神仙一般的人物。

离开古隆中,便去往唐城影视基地,简单吃过午饭,开始巡游。从城外到城里,从地面到城墙上,小桥流水,山石亭阁,楼台殿宇逐一跃入眼帘,尽收眼底,或宽广巍峨宏大,或精致典雅朴拙,或野趣横生,或匠心独具,不愧与自然结合,相得益彰的人工景观。除当日《妖猫记》的拍摄现场挂着游客止步的牌子不能进入,悠然游历唐城东西南北,上上下下,角角落落。

于是,便体味出一个人出行的.妙处来:行程紧凑,时间随意支配,不必因牵就那些到了集合时间却迟迟不起,或是一路怨声载道、挑剔吃住行,或留连牌桌、游玩时突然放弃主景点,或某三、两个人拖拖拉拉、导致时间浪费、集体贻误重要景点的同行之人,比素日惬意舒心太多。这样想来,一个人的旅行,倒也不错。

第三日,一路东行,先过江到达米公祠。米公祠清幽雅致,亭台轩榭错落有致,颇有江南园林的趣味。据说画廊中陈列的米苏黄蔡遗墨石刻有100多块,享誉海内外,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贵谷子有诗赞:

《米芾·赋》:。

遇石称兄自颠狂。

宋朝四家书大成,

苕溪诗卷研山铭。

方圆庵记蜀素帖,

一代文宗无为军。

登楼遥望米祠景,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五

作为湖北省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襄阳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多年,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还体验到了深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情味道。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襄阳市心得体会。

第二段:城市环境。

襄阳市位于中国中西部,交通十分便利。市内道路网络发达,交通状况较好。市区建筑风格多样,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有古老的城墙、城门等历史建筑。而钱塘江和汉江交汇处的襄阳古城更是让人震撼的地方,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市区的迷人风光。除此之外,在市区众多的公园景点中,如黄泥岗、第一邮电站、襄阳博物馆等地,质量好景色美,让游客流连忘返。

第三段:人文风景。

襄阳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拥有许多值得一游的人文景观。如襄阳古城、孟津帝王陵群、岳阳楼等。除此之外,襄阳市还有大量的文化场馆,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以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更值得一提的是,襄阳市还有着炽热的文化活动,如襄阳红楼祈福、荷花诗会等等,这些都是襄阳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验和感受。

第四段:经济发展。

襄阳市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水平,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重点开发区的设立和政策优惠的提供,更是让襄阳市的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市区内的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可满足市民的各种生活需求,让襄阳市成为了一个旅游、购物、休闲和商务的大都市。襄阳市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可观的,这也是我不断留在这座城市的动力所在。

第五段:感想。

襄阳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还感受到了深深的文化魅力和人情味道。襄阳市的系统优势和优美的市容环境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我愿意为它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同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光临这座城市,领略它的美好,感受它的文化魅力,真正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相信在未来,襄阳市将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六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宸门,临汉门,震华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阳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襄阳城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七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送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央。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净水秀、风景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现在,宏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早先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照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跟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央,更是一座古今著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国民共和国成破前,高低30,襄阳始终是群雄角逐的主要战场,战斗的硝烟一直洋溢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陈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围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留。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郁,好像置身于画中,琳琅满目。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维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辨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造较为完全:六门城楼巍峨,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装点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全部城池都协调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触。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工夫修复旧城,采用了一系列的办法,坚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均匀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谨严,局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牢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髦时废,保存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战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明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尔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壮盛时代。《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华,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局部,成为当时中南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核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门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树立国度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长久的历史,残暴的文化,丰盛的文物古迹,绚丽的山川河流而驰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很多呤诵她的动听诗篇。唐代有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沉情感,写下了富有沾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四周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旅行,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游览的好去处。

好,游客友人们,今天就为大家讲授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撑!

襄阳古城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八

湖北省襄阳城墙位于现襄阳市襄城区境内,起初筑于汉初(具体年代无考),屡经整修(从城墙砖上有“邓城”,“太平兴国”、“岳”、“光绪”等字样可证),略呈正方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北襄阳古城。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旅游。

襄阳城位于汉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20xx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好,游客朋友们,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襄阳城周长为7322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文昌、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20xx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大家此次的导游员罗丽,大家称我小罗就好了。俗话说的好:相逢既是缘!各位朋友,我们能够从13亿人口中相聚在这里,这定是上天莫大的恩赐。相信大家定能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互帮助,相互体贴,共同完成我们此次的快乐之旅。"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相信各位朋友一定很熟悉王维的这首《汉江临泛》,那么我们今天呢将要参观的便是此诗所描绘的襄阳古城。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垒城载县北,城北枕沔水,即襄阳之故城也","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楚国曾与此地置北津戍;汉时置县,汉献帝十三年(公元220xx年)置襄阳郡;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把州的制所从湖南汉寿迁到襄阳,使其成为辖两湖、两广及贵州、河南一部大片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为州、郡、路、道、府的制所。

史载,至汉末,襄阳盛况空前。襄阳古城不仅以其历史的厚重而为世人瞩目,且以其依山临水,山青水秀而饮誉中外,我们熟悉的金庸先生更以一个郭靖守襄阳的故事,使其声名远播。好了,各位游客朋友,听了我对襄阳古城简单的介绍,大家对它的兴趣是不是更浓了呢?现在九请紧跟我的步伐,让我们一睹古城的风采吧!大家请看,眼前的这便是襄阳古城墙了!它是我国众多的古城墙中保存最好的,始建于汉朝,当时是用土夯筑而成,到了宋朝才改建为专城。整个城墙四周略呈长方形,全长7322米,历史上曾有6座城门(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城,小北门曰临汉,大北门曰拱宸,长门曰震华)。每座城门都设有瓮城或子城,城的四隅设有角楼,城墙沿线设有警铺,城墙上有垛堞4000多处。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可达11米多。城墙北段尚保留着拱宸、震华、临汉三座城门。

环绕着古城墙的有一条河流,它便是襄阳护城河了。襄阳护城河平均宽280米,最宽处250米,是我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我们可以看到护城河河面宽阔如湖泊,碧波荡漾,绿柳垂阴,风景秀美,它好似一天绿色的巨龙环绕着古城,更保护着我们襄阳古城。沿着护城河向前走,我们便到了一个城墙拐角。大家请看这座城墙上有一女子像:她面容姣好,白衣胜雪,衣袂飘飘。您可知道她是谁?在古代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戴,并塑像纪念,流芳百世的女子可不多!相信我们很多游客定有耳闻吧!那么哪位游客愿意在此为我们讲这一段历史趣事呢?(......)好了,非常感谢这位游客朋友,正是这样的,这位女子呢便是韩夫人,它是保护我们襄阳的一个功臣,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襄阳百姓就立了这座塑像,这座城墙呢后来也被人们尊称为"夫人城"。

从这里东行300米就是临汉门了,我们沿着城墙边走边讲。临汉门上有一建筑,它始建于唐,重修于清,为歇山式三开斗拱砖木结构。整个建筑没用一颗钉子,且外表装饰精美,轮廓清晰完整,颇能显现当年荆楚建筑特色。站在临汉门上,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襄阳古城的险要地势:它东北面以汉江为天堑,西南以群山为屏障,东、南、西三面又被宽阔的护城河所紧紧环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1800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襄阳古城以其险郡的地势,守城将领的精诚团结,想要攻破它是很难很难的,因此历史上素来就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进临汉门向南,我们便走进了古色古香的襄阳北街了。北街长及千米,两边是仿明清式建筑。这条街呢汇集了我们各种各样的襄阳地方特色,大家可以在这条街上选购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大街南端式巍峨雄伟的昭明台,它是为纪念昭明太子萧统而修建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襄阳古城之旅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了,大家就在北街自由活动,再次感受一下襄阳古城的独特魅力。半个小时以后,我们昭明台集合,继续游览参观,前面的风景更精彩!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