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和平之都心得体会总结 和平的心得(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8:42:44 页码:8
和平之都心得体会总结 和平的心得(二篇)
2023-01-05 18:42:44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和平之都心得体会总结一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平作文300字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和平作文300字 篇1

这天我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书,因作业没写完,所以我与它的距离是可望不可即的,于是老鼠成了我的“榜样”,我要偷着看,于是与妈妈的战争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我“贼溜溜”地看着妈妈走进房间,等确定以后,便掏出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哒哒”一阵脚步声传入我的耳中,我飞快的收起书,故作认真做作业,嘴里还念叨着题目。妈妈一道目光扫射过来,我巧妙的回避了,没找到蛛丝马迹的妈妈冷笑一声,缓缓的离开了,我之后刻苦地钻研我的书,不时瞄一下敌情,妈妈的影子突然露了出来,哼!跟我玩阴可不容易啊!知不明白笋还是新的尖,我立马收起书,看着妈妈咬牙切齿的样貌,我不禁暗自得意,可想我当时的笑容是多么的得意洋洋。

可是,这一次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妈妈轻轻踮着脚尖走进我的房间,当时我的心思正在漫游书中,看到妈妈的身影我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想要收起来,一只“魔爪”从天而降掠去了我心爱的书,我欲哭无泪,真是一时失足成千古之恨!结果妈妈伤口散盐,几句话说的我心灰意冷,妈妈得意的说:“书嘛,别想要了!跟我玩‘猫和老鼠’你还嫩了点!”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哎!亲爱的书,你轻轻地来了,但你也轻轻地去了……

和平作文300字 篇2

在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站被日本侵略军轰炸了,到处一片废墟,只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那一天,上海火车南站挤满了人,有的是来接朋友,亲人的;有的是回老家的……一位小孩的爸爸妈妈正排着长长的队伍买票呢,终于轮到他们时,一阵轰隆隆的响声从他们的耳边传来,买票的人都紧张了起来,有的爸爸妈妈连忙抱起孩子,生怕孩子会受到一点危险。这时,日本侵略军开着坦克缓缓驶来,突然,一个炸弹炸毁了火车轨道,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周围变喧闹起来。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抱着她,小心翼翼地从人群后面偷偷溜走,但是不幸被侵略军发现了,一家三口都被杀死了。

过了一会儿,日本侵略军开始进攻了,一阵阵大炮声把一个孩子吓哭,他的妈妈连忙安慰他。这时,从妈妈的头上落了下来,妈妈急忙将孩子扔了出去,自己被炸死了,身体被压在小山似的废墟下,孩子立即号啕大哭起来。

看到这一幕,我想呼吁:救救孩子们吧,快停止战争吧,孩子们需要和平!

最后孩子被一个好心人收养,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但他永远记得那一天,他的爸爸妈妈被日本侵略军炸死了,他们永远回不来了,他再也看不到他的爸爸妈妈了,他是多么的想念他们呀。

和平作文300字 篇3

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妈妈去和平公园玩。一到和平公园,大块的草坪就映入眼帘。草坪是倾斜的,一条条石板铺成的小路穿插其中。草坪四周摆着一些不规则的大石头,专供人们坐下歇息。草坪边上有一个小池塘,水里游着许多小鱼、小虾。水面上还有一些荷叶,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当微风拂过,就像一位位美丽的少女站在荷叶上翩翩起舞,引得游人驻足观看。小鱼小虾们躲在荷叶下面边乘凉边欢快的游来游去。河的上方跨着一座小木桥,扶手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河边的地上有三个圆形的图案,分别雕刻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这些美丽的传说,把我们带入了神话的世界。

草坪后面是一条长廊,长廊两旁有两排青石座椅,红漆的柱子把屋顶支撑着,像一位位大力士在举重。横梁上画着一幅幅美丽的画。走完长廊就是一片石子路,石子路边的墙上,雕刻着十位兰溪历史名人的画像,有贯休、李渔、曹聚仁等等,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和平公园真美!我和妈妈陶醉在这美景中。

和平作文300字 篇4

1937年8月28日,本该是她最快乐的一天,因为他们将去探望她素未谋面的外公外婆。可她的父母前脚踏进火车门,后脚就踏进了鬼门关。

他们一家刚刚上火车,就听有人喊:“飞机、飞机……”之后就是轰隆隆的雷鸣声,再之后就是遍地的爆炸声,那是日本鬼子的轰炸机投下的重磅炸弹……它们在繁华的火车站爆炸,它们在密集的人群中爆炸……

那一刻,她的父母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和她、和外公外婆天人永隔;那一刻,她的父母用尽了最后的爱,把她抛向了安全地带;那一刻,她幸运地活了下来,可她再也见不到爱她的父母,再也见不到想她的外公外婆……

她,很小,不会说话,不会喊叫。但她的哭声却是最响亮的呼唤:然后她呼唤这个世界的和平。

她,很小,或许什么都不明白,但她明白,她的爸爸妈妈不就应是这样和她告别;她也明白,她的外公外婆不就应只能翘首以盼却见不到她最亲的儿女和孙女……

是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可恶的战争,让我们一切活在和平之中的幸福的少年儿童们,一齐和照片中的孤儿呼唤:让每个家庭都能其乐融融,让每个孩子都能笑容满满;让战争永离地球,让和平永驻人间……让杯具不再重演。

和平作文300字 篇5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小蝌蚪一天天地长大了。终于有一天,其中两只小蝌蚪长出了后腿。虽然那后腿细细的,黑黑的,还不足两毫米,但挺精神。我分外高兴,一整天情绪高涨,从此越发地关心小蝌蚪了,希望它们早日变成小青蛙。

4月30号晚上赶回乡下,匆忙中忘了带小蝌蚪回去放生,一路上懊恼不已——这一呆就要五六天,小蝌蚪在家里怎么活呀?!越想越不敢想。到了乡下,我吃不下睡不好,一闭眼,满脑子是小蝌蚪,连做梦都想着回市里把小蝌蚪带来。也许是上苍可怜小蝌蚪,5月3号,老妈回市里拿东西,我死缠烂打地央求她带回了我的小蝌蚪。当我再见到小蝌蚪时,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再仔细一看,天!都变成小青蛙了!只是尾巴还没有退化。我兴奋不已,围着看了许久,许久……

和平作文300字 篇6

和平鸽在天上飞翔,笑容在人们脸上荡漾;欢乐充满人的心扉,幸福沁满人的心田。但,血腥的战争会因一声枪响而爆发,和平未免过于脆弱

可曾看到,战争中儿童的双眼;

可曾看到,战争后贫瘠的土地;

可曾看到,风凄凄而泪幽幽的大江南北;

可曾看到,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和平。和平。冥冥中哪有和平?难道战争的创伤还不大吗?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平民共伤亡180余万,军队伤亡38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美元……

“法西斯”,“基地”,“恐怖组织”;布什,老萨,希特勒。难道这一个个狰狞的面孔不能说明这一切的一切?

和平。和平。我们需要和平。

年迈的地球母亲已经不能再“整容”了,难道要让她带着硫磺的气息慢慢走向死亡?不,不能。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保护她。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双手铸剑为犁,使地球重现生机。让我们站在高山上,伸开双臂,大声地喊一声:和平,来吧!

……

和平作文300字 篇7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像蝗虫一样扑天盖地的飞到了上海火车南站.罪恶的炸弹像雨点似的落了下来,顿时,繁华的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大人们呼儿唤女,孩子们哭爹喊娘,场面惨不忍睹.一个被气浪冲到一边的2岁男婴,坐在已经断裂的铁轨上.只见他穿着一件已经被炸弹炸得破破烂烂的肚兜,浑身鲜血,手里抱着他心爱的玩具小汽车,张着大嘴撕心裂肺地哭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快来救救我,我要回家……”可他那里知道,他的父母已经被倒塌的房屋压死了.他再也不能投入妈妈温暖的怀抱,再也不能聆听爸爸有趣的故事.多么可怜的孩子啊!也许他不知道什么叫战争,也许他不知道什么叫怨恨,但他一定知道,父母是无辜的!

日本侵略者,你们真的那么残忍,那么无情吗?你们真的能对这么可怜的孩子,下这么大的毒手吗?世界需要和平,难道你们要毁灭世界吗?希望你们能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忠告你们,不要战争了!因为孩子们需要和平!

让和平之神永驻人间吧!

和平作文300字 篇8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忘不了的日子。黑暗笼罩着整个上海市的天空,黑压压的一片。这时,上海火车的北站已经成为了战区,交通被切断,北站被封锁,所有的灾民一起涌到了火车南站逃生。仅仅只有三岁的小刚也在和父母挤在人群中寻找着出口,准备离开家乡,逃到别处。

这时,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那声音越来越大。过了一会儿,日军的飞机清晰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飞机一边飞,一边投出大量的炸弹。炸弹伴随着隆隆声离人们越来越近。人们显得更加慌乱了:有的抱头蹲下,护着头部;有的到处乱窜,狼狈不堪;还有的人直接瘫倒在地,任人踩踏。一瞬间,整个火车站变成了废墟。那里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小刚的妈妈在飞机投炸弹之前把小刚抛到了柔软的草地上。就这样,小刚与死神擦边而过,而他的父母却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年轻而珍贵的生命。炸弹在小刚身边,一遍遍的爆炸。小刚吓坏了,他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像是在对上天倾诉着日本人的残忍和暴行。

战争,让母亲失去了儿子;战争,让妻子失去了丈夫;战争,让孩子失去了父亲;战争,让世界上的多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战争,停止吧!让和平之神永远停留在人间!

和平作文300字 篇9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张旧照片吸引着我的目光。照片里的画面是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场景,右下角赫然印着日期——1937年8月28日。

当时,上海火车南站是人们逃离战乱的唯一途径,因此,火车南站是人山人海。

突然,天空上传来了“嗡嗡”的响声,有人大喊:“啊——,快逃命啊,日本轰炸机来啦……”还没等这个人把话说完,从天而降的炸弹瞬间把火车南站炸得面目全非,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停止了涌动,一具具惨不忍睹的尸体倒在了血泊中,火车南站变成了血的海洋。

就在这沉寂的片刻,在铁轨中央传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妈妈,爸爸,我害怕,回家……”他看着面前满是血迹的父母,不知发生了什么。他紧抓着父母的双手,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孤儿。

这个孩子,可能会被好心人抚养,将来参军成为抗日小英雄,也可能一辈子只知道逃难,又或者没能逃离下一场的轰炸……

虽然21世纪的中国孩子已远离了战争的欺辱,但是仍有些国家的孩子正处在战乱中。我多么希望这些孩子能和我们一样,有个和平的家园;有一间明亮的教室,不被炸烂的教室;有一张桌子,不被炸翻的课桌。

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关于和平之都心得体会总结二

读《战争与和平》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语言描写上的顺畅,更在于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从我自己看来,作品之所以有价值阅读,可能就在于作品能够给予显示以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尔和安德烈有过一场争吵,他觉得安德烈只是为自己活着实在难以理解,他在共济会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努力求得自身净化,为他人,爱邻人。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也有很多和中国人体验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参战受伤之后,想到了家里的好,发出了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的疑问;安德烈也对自己参军作战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到底为谁作战?这样的一些思考在中国同样有过发展,中国人也有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叹息,也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于书中多处可见的关于人民战争、游击战争十分纯洁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让人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危机关头所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有甚者,战争几近结束之时,面对军队大量的减员,书中竟然会有“剩下的全是菁华”的感叹,抑或是振奋人心,一扫颓气的激励,这种.种不能不让人想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对于中国红军的种.种描述。

这本书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关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50、60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在中国现代传统之中,不知道中国的读者们是否从这些翻译的经典中看到了我们久远的传统和不久前这个国家有几许相似的经历;甚至于再往年推,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们读这本小说是不是从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国革命学习的地方;再往后,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读这些经典,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其中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并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现代传统,也即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精神传统滋养下一代?”从第一个问题看似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个问题,然而我不认为这样,甚至于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如果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种.种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讨论的范围也即那些文学经典,是否还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鉴学习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包含了很多经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广泛兴趣?当然可以我们可以说出很多诸如社会急速发展,诱惑越来越多之类的理由,但是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可能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战争与和平》这些经典之中发现一些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能不能从现代的角度对这些经典进行再解读,重新发现或者重新认识一些对于我们有启示的东西。由此联想到近年来颇热的“国学热”,无论这种国学热是炒作出来的,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热,既然这股热潮能够出现,就说明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能从我们的传统中寻求解决之道。当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国学热是在西方知识结构框架中对国学的解读,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国学。我觉得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我们不能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趋势,我们同样能够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推而广之,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些曾经影响过我们或长久或短暂历史的作品,重新解读的意义也在此: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

再回到作品本身,从书中大段关于舞会的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景物场景的描写,很明显的显示出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写作的得心应手。在读刺猬与狐狸之前,虽然觉得书中大段所谓传教式般的议论很是枯燥难读,但并不觉得这是此书的败笔,甚至觉得是自己素养不够,才导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档次的“精华部分”。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13日上课的早上还特地将第四册最后关于历史的探讨重新细读了一遍。由于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发现其被贬低的原因。单从表面来讲,托尔斯泰舍长就短,显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很明显与作者的危机意识紧密相连。这一点可能跟鲁迅等文人颇为相似。张承志在《鲁迅路口》的散文中,认为鲁迅不走“纯粹的文学道路”的愿意在于鲁迅的“良知”。张的观点有偏颇的地方,但是还是很清晰的表达了鲁迅以及鲁迅之后的一大段时期,社会需要思想,中国需要思想。

《战争与和平》在中国的流行,其中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毛时代的人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这时间的人当然需要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从一些80年代的回忆文章特别是对于80年代大学生活的回忆文章里,很容易发现有过一段诗意的时间,结诗社、读尼采等等,对独立思想的追求,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需要诗了,好像独立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通俗的文学取代了经典,也就是课上所说的,突然发现现在的人不读“《战争与和平》”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对这类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或许还有对社会重新启蒙的意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