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 古代诗歌心得体会(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23:09:53 页码:10
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 古代诗歌心得体会(八篇)
2023-01-05 23:09:53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壬戌立冬十朋十一日陪路文周朋携提祖同访后

【宋】王洋

养生无欠亦无馀,种竹圈篱草结庐。

鉴地觅甘分乳脉,锄田得实饱新蔬。

壁间数本空王像。架上都无养性书。

我自病来能晚食,从今缓步当安舆。

倦缘闲景散闲情,人未归庵户不扃。

试拨柴烟寻宿火,旋添泉水洗茶瓶。

黄花采采盈衣袖,橡实离离傍生萍。

何日一邱藏曲折,与君同伴劚青冥。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才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立冬夜舟中作

【宋】范成大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宋】朱翌

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立冬

【宋】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立冬即事二首

【元】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凄风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绵。

立冬日作

【明】刘基

忽见桃花出小红,因惊十月起温风。

岁功不得归颛顼,冬令何堪付祝融。

未有星辰能好雨,转添云气漫成虹。

虾蟆蛱蝶偏如意,旦夕蜚鸣白露丛。

立冬

【明】王穉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立冬微雨雪偶成

【清】玄烨

朔风拂户牖,梅蕊报门阑。

颁历小春候,同云十日寒。

琼花连雨润,侍女怯衣单。

念彼穷檐苦,还思盘石安。

立冬日香山静宜园驻跸(三首)

【清】弘历

急景催风物, https:/// 名山散抱怀。

林疏见远墅,松好护幽斋。

泉带冰声冷,菊含霜色佳。

目谋殊兴会,谁与巧差排。

漫补登高约,聊抒望远襟。

乾坤千古运,天地一人心。

契妙神常达,忘筌思亦深。

衙官屈宋者,祗道解工吟。

遇闰浑移候,元冥代白藏。

坳停纵馀绿,溪勃早漂黄。

似画排村落,如墉在圃场。

即兹真吉瑞,和叔漫呈祥。

立冬日张瑕瑀馈黄菊花

【清】胡承珙

三年海外愁风雨,九日尊前感岁华。

病客朝来添白发,故人秋杪送黄花。

炎方本不因人热,正色才能辟物邪。

漫说小阳桃李艳,几番用落见天涯。

喜迁莺·立冬

【清】陈维崧

西风忒峭。把似锦浓秋,霎时都扫。林影添黄,潭痕减翠,易损他乡怀抱。瓮头索郎未熟,坌口猎徒还少。燕市畔,渐消寒九九,排当画稿。

那晓。人世事,月令岁华,惯是田家好。摘菜淹菹,燃糠煨芋,夜火村村打稻。惆怅年来残夜,催著朝衫偏早。凭谁说,向茅檐曝背,溪南诗老。

台城路·立冬日霁青叔招集同人于小竹林园赏菊,即席赋赠

【清】黄燮清

板桥曲对柴门影,依依画桡停住。蟋蟀啼完,芙蓉病老,秋事如烟过去。萧森院宇。有野鹤迎人,闲鸥作主。点醒微阴,隔篱红叶绣霜谱。

竹林馀韵再见。算疏狂小阮,高会仍与。尘柄生寒,鹅杯泛暖,还我晋时风趣。清游俊侣。正水阁花香,残灯催句。醉过黄昏,夜深还听雨。

四犯剪梅花·立冬

【清】赵熙

吹老西风,乍开门、又是一番天地。一色同云,换千山秋气。黄花病里。镇长守、药炉风味。宵梦惊回,岭梅胎玉,嫩红香里。

年年是春阳信暖,甚冬心乍抱,雪天霏絮。夜柝空村,奈无衣何计。新霜雁尾。送哀角、八方寒吹,鹬蚌还持,鸡虫未了,岁华如水。

尾犯·立冬前一日,伯勤惠木瓜,持以饯秋,颇饶风味。笑拈此解,以代琼琚

【清】陈洵

梦醒及花杯,秋馆画兰,园事疏寂。何处寒林,想经霜颜色。怀袖冷、闻香乍省,自花时、红妆漫识。送春曾款,忍对西风,持赠赋离席。

年年迟暮感,况人世、迥异畴昔。自掩闲门,挽芳菲无力。问行路、销魂谁语,向当筵、酸心暗觅。故人珍重,满眼岁华黄金惜。

关于立冬的古诗词

【唐代】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日作》

【宋代】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其二)

【宋】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为大力弘扬中华古诗词文化,我校特决定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中华古诗词积累大赛。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对古诗词的重视与学习,努力营造书香校园。

xx学校高二年级在校学生,分班进行初赛、决赛。

初赛:x月x—x日,在各班上课时间内进行。

决赛:x月x日下午,具体时间安排待定。

海报、条幅、若干答题纸、各班古诗词考题。

各班授课老师。

1、选取各学段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和日常积累的古诗词,以学校所发的《xx》为主,适当选取《xx》中的少量作品。

2、要求对古诗内容熟读、背诵、会书写。

1、预赛

全员参加,各班学生于x月x日按原定上课时间按班级进行预赛。各班老师用课件介绍本次大赛的情况,并发放答题纸,人手一份。学生使用规范简体汉字,工整地书写。

写完后上交,老师认真批改初选。

2、决赛

各年级选手均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老师发答题纸。

进行比赛时,选手看清题目要求再用规范的简体汉字工整书写。

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共完成书写,时间到后,一律停笔上交。

学生写完后统一上交,主考老师当堂把试卷密封,并当堂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试卷密封后,由我校教学部组织老师分年级交叉批阅,任何老师不得批阅所带年级的试卷。

试卷批阅完毕,各年级汇总,按参加决赛人数的xx评选出年级参赛的优胜者,再按xx比例设置一二三等奖,如遇特殊情况,可经教学部集体讨论后做适当微调。

在本学期结束前,对获奖同学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关于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版

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拼音版

héng kàn chéng lǐng cè chéng fēng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

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ù tóng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

zhǐ yuán shēn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

作者背景

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一、创设情景,吟诵乡情

精心设计导语,不仅能够帮学生总结过去的旧知,更能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筝声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诵起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激发学生去吟诵千古乡情,“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远离故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心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你能否给大家背诵一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伴随着悠悠的古筝声,学生们深情地吟诵着:《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杂诗》、《回乡偶书》……欣赏着学生的吟诵,我再次追问:“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什么景物之中呢?”学生通过品析感受到诗人将浓浓的乡情融进了“一轮明月、一封家书、几树寒梅、缕缕春风”之中,并由此引入新课:品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更在新课伊始点出本首诗的重点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来品析。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情况来尝试品析古诗,因而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通过教师的导入,渗透了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方法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渗透了品析诗歌的方法即:抓信息、品诗句,通过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

二、品读赏析,感悟意境

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其中《月夜忆舍弟》,以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诗歌题为月夜,但是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一片凄凉、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而由望月转入借月夜的抒情,过渡十分自然。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同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亲人的四处流散,寄书不达,生死茫茫,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读到此句,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综观全诗,秋日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赏明月,引起诗人“倍思亲”,,字里行间暗含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真是景中有情,有声有色,耐人寻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诗歌画面的方法,如:“看到题目,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若是你身处秋天的边塞,你会感受到什么?”、 “若是你许久不知道远方亲人或朋友的信息,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此时此刻,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景物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掌握“抓信息、品诗句”来赏析诗歌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学生基本上能够借助工具书、字典来理解诗句意思,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胞弟的苦苦思念,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但是对于诗人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上炼句的工力,恐怕难与理解透彻,诗人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而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赏析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品析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研究的兴趣。

三、吟诵“乡情”, 欣赏诗情。

在品析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之后,我又为学生分别展示了崔颢的《黄鹤楼》,现代中国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通过感情诵读的方法,在欣赏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的同时,感受古今诗人相同的表达方式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尤其是在诗歌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来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诗话乡情,抒发感情

学会品析诗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此种写作方法,即: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品析了三位诗人的思乡诗之后,教师创设情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家也来自不同的城市,有来自小桥流水的江苏,也有来自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还有来自齐鲁大地的山东,更有来自鱼米之乡的湖北,天然牧场的内蒙古……那里还生活着我们的亲人或者是亲密的小伙伴,虽然远隔千里、万里,但是割不断地是我们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情。请把你对他们的思念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情,尤其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特意以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创作,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杯浓浓的美酒,

甘甜、芬芳,

滋润着我的心田。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 ,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力图通过自悟——点拨——品析——诵读——创作,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品析了三位诗人不同的思乡诗,更亲自动手写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但这还不够,其实谈到思乡诗,不仅仅是唐朝,在其他朝代也有许多经典之作,因此,教师又为学生介绍《古诗源》这本诗集,因为唐诗的鼎盛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长处,才得以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所以要让其追根溯源,读一读、背一背,领略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怀。

反思和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我校校本课程《美文诵读》中杜甫《月夜忆舍弟》为依托,又引入了崔颢的《黄鹤楼》、席慕容的《乡愁》来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在品析经典思乡诗时,感悟不同诗人的种.种乡情,为后面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其中教师恰当地巧妙地使用课件,精心地设计导语,让学生身临异乡之境,而诗人的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自然不言而喻。

而古今诗人、古诗与散文诗的对比,借助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让学生感受到创作并不难,他们同样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感悟生活,抒发真情。因此本课通过品析三位诗人的思乡诗,不仅教给了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那种对亲人、对朋友、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笔下: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支歌,

悠扬、徘徊,

用缠绵的音乐把我沉醉。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根线,

很长、很长,

用默默的牵挂把我温暖。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条扬帆的小船,

纯洁、美丽,

满载着我对故乡的思念,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朵漂泊的白云,

闲适、自在,

传递着我对亲人的祝福。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首悠长的歌曲,

动听、嘹亮,

抚平我心灵的创伤,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绚丽、温暖,

架起我回乡之桥。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条清清的小溪,

纯洁、欢快,

流淌在我的心间,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

热情、奔放,

驰骋在我的心间。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本精美的画册,

绵长、动人,

记载着美好的回忆,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过去、未来,

记录着美好的瞬间。

……

总之,我在本课中以校本课程《美文诵读》为依托,以思乡诗歌为内容,以明月为线索,学生在自悟——点拨——品析——诵读——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品析三位诗人的不同思乡诗,更亲自动手写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思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大语文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力求在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映出来,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习作环境,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欲望和情感,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把中国古诗歌这一意境悠远、语言精练的传统文学方式,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是诗歌创作也能够成为学生表达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品读着一首首或愁肠百结或清新凝练的乡愁诗,引领着学生用优美的诗歌来歌颂家乡,用激情的朗诵来赞美家乡,让舞动的旋律在耳边萦绕,让跳动的心在此刻相连……我们触摸着诗人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生活,这不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永恒目标吗?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总结我们学习的古诗学习的方法步骤

1、读熟练

2、猜意思

3、提疑问

4、背熟练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学习与巩固

关于古诗采集心得体会和感想八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教育活动,吟诵经典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力,挖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底蕴的要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因此,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本学期在全校师生中间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活。

1、面向全体的原则。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一个也不能少,坚持全过程参与,坚持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质。

2、数量与质量统一原则。正确处理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也不能把古诗文诵读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的背,愉快的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

3、速度与效率统一的原则。诗文诵读,要化整为零,要做到周清月结。

1、利用早读课的部分时间和课前两分钟等时间,采用教师范读、优生领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

2、、结合语文阅读课,对本班古诗词背诵进行辅导,并让学生将当周所吟诵的古诗词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比赛。

3、、轮流抽各班x名优秀学生在校园广播中吟诵古诗词。

4、提倡学生在家学习时适当吟诵,并且每周末家长检查,并在周一将情况及时反映给班主任教师。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

组员:各年级语文教师。

2、学校为各年级推荐经典古诗词书籍,供各班参考选用。每学期,语文教师根据本学期教育教学需要。

3、吟诵数量:语文。

老师应组织全体学生本着“每周一首诗”和两句“名人名言”的原则自主抄写、诵读古诗文,要求参与面xx,达标率xx。

4、提倡做好古诗词学习鉴赏笔记。

5、从学校领导到全体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6、建立学生诵读考核档案和星级诵读评价制度。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及语文教师的诗文素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根据学生诵读考核档案确定学生的星级。每周完成两首诗词诵读任务得xx学分,每学期诵读xx首得xx学分,每xx学分为一个星级。

7、学校学期末至少举行一次背诵古诗词竞赛和评先表优活动,对各班在背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和质量;对班级、教师,也要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

8、各位教师要把学生在背诵、活学活用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记录,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习方法推广应用并上报领导小组,以供学校进行宣传和完善档案。

9、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和作文指导上灵活恰当地运用古诗文,引导学生使用古诗文,学以致用。

五、奖惩措施

古诗词诵读将作为学校特色之一进行开展,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大张旗鼓地组织宣传和参与。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吟诵古诗词评先表优活动,对在吟诵古诗词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对工作突出的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