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4:29:48 页码:14
2023年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优秀15篇)
2023-11-19 04:29:4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次活动或者事件之后,个人对自己的体验、感悟、思考和反思的总结和归纳。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教训和经验,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心得体会,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改进自己。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言之有物,避免空话和雷同,突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灵感。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冬奥会超级新秀苏翊鸣与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互动,近几天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令人欣喜的是,在苏翊鸣登顶之时,他的偶像也迎来运动生涯的高光时刻: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确认,英国田径运动员乌贾违反了兴奋剂规定,他所在的英国队在东京奥运会获得的男子4x100米接力银牌将被没收,加拿大队、中国队分别被递补为亚军、季军。

有必要提醒的是,这枚奖牌,不仅是苏炳添运动生涯的第1枚奥运会奖牌,也是中国接力队乃至中国短跑队在奥运赛场奖牌零的突破。

天生条件的差异,让黄种人的短跑能力不及白种人,更是大大地落后于黑种人。

我们不妨翻开历史资料做一番对比:1982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为9秒95秒,当时的全国纪录仅为10秒52,差距真的不小。

田径是拥有40多个奥运项目的一个大家庭,绝大多数项目是“单打独斗”,比赛中运动员必须依靠个人的能力与对手拼争。

相比之下,接力比赛称得上田径赛场的一朵“奇葩”,参赛的4名运动员需要通过接力棒的传接来完成比赛,要想在赛场上克敌制胜,除了一流的速度,还需要一流的交接棒流畅度,接力项目的这一特点给中国队带给了不小的上升空间。

事实上,40年来中国男子接力队屡屡在亚洲赛场甚至世界赛场演绎不可思议的“东方极速”,为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坛增添了不少荣光。

对于资深体育迷来说,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应该记忆犹新,那是中国男子接力队的成名之战。

当时,由蔡建明、余壮辉、何宝栋、袁国强组成的中国队,跑出了39秒82的亚运会新纪录,并摘取冠军,为中国亚运代表团夺得历史上的第一个接力项目金牌。

4年后的汉城奥运会,到最后一个比赛日开始时,中国和韩国代表团均夺得93枚金牌,最后举行的男子4x100米决赛便成为决定双方金牌榜位次的终极对决。

关键时刻,中国队四将携手创造了39秒17的亚洲新纪录,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奠定胜局的1枚金牌,中国代表团因此连续第2次坐上亚运会金牌榜头把交椅。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堪称中国男子接力队的第一王朝期,那段时间中国接力队不仅称雄亚洲赛场,还频频在世界大赛露脸。

198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x100米决赛,当时由李涛、蔡建明、李丰、郑晨组成的中国队,跑出了39秒05秒的亚洲新纪录,以小组第四的身份晋级决赛,最终获得第7名。

三年后在家门口举行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男子接力队再创佳绩,国手以敲开39秒大关的优异成绩实现亚运会三连冠,创造了中国男子接力队的第一个辉煌期。

时隔20年,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激情上演。

广州亚运盛会的田径赛场,沉寂20年的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再度发威,陆斌、梁嘉鸿、苏炳添、劳义4位中国飞人奉献出38秒78的亚运会新纪录,击败老对手日本,赢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决战。

这场胜利,标志着中国男子接力队第二王朝的开启。

随着张培萌、苏炳添、谢震业等亚洲顶尖飞人的先后崛起,此后几年中国男子4x100米接力队的竞争力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2014年仁川亚运会,由陈世伟、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组成的中国队,以37秒99的成绩再次打破亚洲纪录,并成功卫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的37秒99夺冠成绩排在当年的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牙买加、英国和美国队,即便放在任何一届奥运会上,这个成绩都可以获得奖牌。

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男子接力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奔跑中,逐渐从亚洲顶尖层面跃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5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和张培萌四将在接力赛连续发力,他们先后两次跑出惊人成绩。

中国接力队先是在预赛以37秒92的成绩刷新我们自己保持的37秒99的亚洲纪录,当晚又以38秒01夺得世锦赛银牌,创造了亚洲队伍在世锦赛百米接力的历史最高名次。

更令人骄傲的是,这也是有史以来亚洲运动员在世界大赛该项目的历史最佳战绩。

客观的说,这段时间属于男子接力队的亚洲荣光,不仅仅来自于中国队,还有同样优秀的日本队。

五六年前,新星辈出的日本接力队也上升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支团队在2016年奥运会、2017年世锦赛、2019年世锦赛分别夺得银牌、铜牌、铜牌,并将原写在中国队名下的亚洲纪录提升到37秒43的惊人高度。

当然,苏炳添领衔的中国接力队,这期间仍然是中国田径队的主要亮点,他们仍然保持在世界一流强队之列,先后获得16年里约奥运会第4名、17年世锦赛第4名、19年世锦赛第6名。

和中国田径队其他径赛类项目比较,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闪光业绩。

日本接力队的崛起,意味着男子4x100米接力的中日斗法,其影响力不再局限于亚洲赛场,已经成为世锦赛乃至奥运会的一道风景线。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属于亚洲体坛新的荣耀和光彩。

当然,苏炳添和他的队友们,他们的最高目标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斗法,而是力争在世界更高赛场以干干净净的一流成绩击败强劲的对手,为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育赢得更高的荣誉。

半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上,他们在男子4x100米接力决赛跑出37秒79,又一次显示出这支团队的世界一流水平。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昨天的裁决,让中国男子接力队终于获得半年前就该属于自己的1枚奥运奖牌。

虽然这份荣誉来的有些迟,但终究是真实战胜了虚假。

祝贺中国男子接力队迈上新的台阶!他们今后必将带来更多的荣誉!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在1988年9月27日之前,彭士禄这个名字,鲜有人知。当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后,他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走完了96岁的人生。老人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大海,他要与海洋深处无声的老朋友核潜艇永远相伴。

国士无双,哀思记之!近日,中宣部决定,追授彭士禄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炽烈激情酿造中国核动力的辉煌。

和父亲轰轰烈烈声名远扬的革命事业不同,彭士禄从事的事业注定需要他隐姓埋名。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如此决心下,彭士禄接过了此项任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彭士禄和同事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加紧研制核潜艇的任务便被进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专委批准正式研制核潜艇,并要求1970年建成潜艇陆上模式堆。于是,科技人才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处的一个代号叫“九〇九”的基地,彭士禄也是其中的一员。

20世纪70年代初期,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制在摸索中前行,很多问题存在争论。但那时,彭士禄敢拿主意,因此大家都管他叫“彭大胆”“彭拍板”。对此,彭士禄总是哈哈大笑:“我胆子是大,敢做决定,但我是有根据的。”他的“根据”就是数据,而且坚信一手数据。当时曾有人善意提醒他拍的太多了,当心拍错了。他笑着说:“关键时候不拍板怎么行,拍错了我负责,要砍头砍我,要坐牢我去,陆上模式堆搞出来可以给我提一万条意见。”

经过数年艰苦奋战,1970年8月30日,在“九〇九”基地,由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研制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顺利达到满功率,发出了中国第一度核电,4.6万个零部件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装置开始运行了,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聚焦核电将核能服务于社会。

彭士禄说,他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核潜艇是大国重器,于无声处壮国威;核电技术是国之光荣,事关国计民生。

1982年,国家决定在广东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项目,并成立广东核电建设指挥部,任命彭士禄担任总指挥。彭士禄再次披挂上阵,扑到我国首个商业核电站事业中去,为大亚湾核电站以及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参与其建设的老专家郭天觉曾撰文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能源紧缺,电力经常“停三开四”。彭士禄讲得最多的是“抓紧时间”“尽快保证广东核电站建成,每一天就是100万美元的利息”。他经常深夜与大家一起聊工作,问进展。

同时,彭士禄主持建立的核动力装置主参数计算方法,在主参数选定、系统组成及关键设备的选型等方面有很强的使用价值,并可应用于压水堆核电站。他对秦山一期核电站由熔盐堆改为压水堆的堆型选择方案确定,起了关键作用;他提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撰写了《关于广东核电站经济效益的汇报提纲》,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基础。

另外,彭士禄还将敢“拍板”的精神带到了核电建设中。秦山二期核电站建设时期,彭士禄决定将“招投标制”引入工程建设。彼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头脑中都有“计划经济”的框框,争论很厉害。最后还是彭士禄拍板,坚持招投标制,大胆迈出了第一步。

凝聚勠力杨柳山实现中国核电国产化。

彭士禄被任命为大亚湾核电站筹建总指挥之后,1986年,彭士禄又成为了秦山二期核电站的首任董事长,将满腔热情又投入到火热的中国核电国产化建设中。如果说秦山核电站的成功建成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那么秦山二期则是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据秦山二期核电站第一任总经理于洪福回忆,彭士禄在秦山二期任董事长期间有三大贡献:一是选点,确定了在杨柳山建设秦山二期;二是提出了股份制,建立了董事会制度;三是进行了初步设计,亲自计算了核电站主参数,为秦山二期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的中国,在工业基础、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诸多方面均与国际上有很大差距,导致这个采用国际标准、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核电站,注定要与艰难为伍,以坎坷为伴。

尽管有大亚湾90万千瓦核电作参考,但把核电站反应堆三个环路改为两个环路,并不是像把三只腿砍掉一只那样简单,而是整个核电站的设计多要发生很大变更,133个项目需要重新设计,大量数据需要做兼容工作。

当时有人断言,秦山二期核电站不可能按期建成发电。事实上每推迟一天发电,仅每天财务费用支付就高达上百万元。工程造价的提高,既影响到核电的竞争能力,又会影响到国产化的形象。秦山二期的成功与否,对每一个核电决策者和建设者都是一种考验。而这一切压力,并没有抵过秦山人“人定胜天”的信仰。

面对困难,在先后担任董事长的马福邦、张华祝、赵宏同志运筹帷幄下,从容决策,精心组织,啃掉一个个硬骨头。中国核电国产化绕不开秦山核电二期的贡献,它既是中国核电国产化的练兵场,又是走向世界的实验田,包括“华龙一号”177组核燃料元件的改进和许多宝贵的数据都是在秦山二期核电站实验成功的。

彭士禄说,搞任何一项核电工程,我们既要懂设计,懂经济,懂辩证法,还要关心建设人员的生活疾苦,要有安邦治国的理想和哀悯的情怀。否则核电站延误一天,损失多少,你心里就没数,你就管不好这个工程。

在坚定建设国产化二期核电站项目中,彭士禄以他独具的个性、超凡的胆略,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持下,昂扬拍板,将中国国防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施工技术超群的核工业二十二、二十三公司5000人挂在嘉兴市的临时户口,由秦山二期出资,全部落户到海盐,不仅满足稳定了秦山核电工程队伍,解决了历史上建筑施工单位建完就走,满地游离的困境,为工程建设者提供了固定的生活家园。这是几代人沉甸甸的嘱望,一份责任担当。

三十年过去了,正是这支中国核电的建设队伍在海盐建起了九座核电机组,现在的秦山已不再有山野的鸟鸣和不奇的峰峦叠嶂,而是变成了中华大地上核电机组最多、堆型最丰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核电能源基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造福。这支队伍从海盐走出去,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地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核电站。“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这是彭士禄对核事业的不易情怀。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从1970年8月30日四川大山深处的我国首次核能发电,到如今“华龙一号”成为“国家名片”,我国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首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很多像彭士禄一样从事核研究的工作者,在祖国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几十年后,中国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绿色能源核电站。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用沉甸甸的奉献,托起核动力,铸起核电站,挺起共和国和平利用核能的脊梁。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被看作是小说的核心,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也因此流传至今。而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何写好人物通讯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找寻线索,抓住人物特点。

在写好人物通讯中,首先需要做的是找寻好的线索,抓住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阅读新闻报道、采访前人经验等方式来搜集信息,找到人物的个性、底蕴、特点和失败经历等。只有真正理解人物,将其塑造成有生命的角色,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用生动的语言突出人物鲜明个性。

在写人物通讯过程中,尽量用生动的语言,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独特之处。通过人物的言语、行为、神态、风格等多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使读者深入了解人物,产生共鸣和理解。

三、将人物故事融入背景之中。

人物通讯不是单纯的介绍一个人,而是要将人物的个人故事融入到背景之中,使读者能够了解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所处环境的关系。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情景、社会背景、家庭情况等方面,必须将其与人物故事相融合,让人物更加真实,有血有肉。

四、注重人物的情感体验。

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较,人物通讯需要注重人物的情感体验,体现人物内心所想所感。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充分体察人物的情感和感受,将人物的内心表达与外界环境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磨砺、压力、痛苦和成长。

五、写作过程中注重角度的转换。

人物通讯需要把握好角度,注重角度的转换。不仅要从人物的角度去写,还要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人物的一面。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人物的形象、际遇、情感以及心路历程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力图使人物形象完满、完整。

总之,写好人物通讯需要作者在思想、语言、角度、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斟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和成长历程,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人物通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让人们在世界各地快速交流、分享信息和建立联系。在使用这种工具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物通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使用经验,谈谈几点关于人物通讯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对方,建立信任。

使用人物通讯,首先需要了解对方,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对方的社交媒体资料、与对方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利用人物通讯的功能,设置自己的个人资料和头像,让对方更好地了解自己。只有建立了信任,我们才能更好地沟通。

第三段:注意言行,遵循礼节。

在使用人物通讯时,我们需要注意言行,遵循一定的礼节。例如,不要发表侮辱性的言论或者攻击别人的观点,不要频繁打扰别人,尊重对方的隐私等等。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表情包或者字体样式,使我们的交流更加清晰明了、有趣。

第四段:保护个人信息,防止泄露。

在使用人物通讯时,我们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防止被泄露。例如,不要将个人信息随意透露给陌生人,不要加入一些不明身份的群组、会话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置隐私权限、使用加密功能等,提高自己信息的安全性。

第五段:合理使用,避免沉迷。

最后,我们需要合理使用人物通讯,避免沉迷。人物通讯虽然方便快捷,但也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一种依赖,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等。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使用进行规划和掌控,避免过度使用。

总结:

人物通讯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快捷,但也需要我们在使用时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了解对方,遵循礼节、保护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物通讯的便利,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发挥出它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优势。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人物通讯》是对一个人或团体的心路历程以及成长历程的记录,也是传递人性价值的重要渠道。如何写好人物通讯呢?本文作者在开展人物通讯工作多年,将从人物选择、取材、写作技巧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人物选择。

人物选择是人物通讯第一步,成功的人物选择是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在选择时,首先要寻找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比如曾获得过重要的奖项、发表过重要演讲或文章、担任过重要职务等;其次,要选取有特殊经历或者故事的人物,如果有一些突出的经历和特点,可以方便我们写作;再次,要选择创新人物,即那些有创新思想和实践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很有价值,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可供写作的题材。

第三段:取材。

好的取材是保证好人物通讯的前提,取材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是调查。调查时可以挖掘人物的经历、成长历程、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故事和感人动人的经历;第二是采访,采访时要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入微的采访,问些有深度和有趣的问题,形成不同角度的采访内容;第三是写作素材的收集,写作素材的收集是给后期写作奠定基础,可以收集人物的图片、视频、音频和其他资料,丰富撰写人物通讯的内容。

第四段: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关键,写人物通讯时还应遵循一些写作技巧。如详略得当、生动形象、叙述有序等,文字的表达要清晰准确,人物的个性特点要凸显出来,生动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可以让读者更容易入戏。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还需遵守媒体伦理规范,真实描述人物生活、经历与人性,不能刻意渲染,绝不的捏造。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文字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保持文章逻辑层次清晰、思路连贯。

第五段:结尾。

写好人物通讯需要经过环环相扣的流程,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需要了解人物、选好人物,寻找人物经历的特殊之处;还要精挑细选素材,掌握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和个人魅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希望这些经验对各位考生在写作人物通讯时能够有所帮助。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人物通讯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的交流,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启发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颇丰,深感人物通讯对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以下将从建立人物通讯的初衷、选择适合的通讯对象、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以及反思和总结的方面,深入探讨人物通讯的教育心得。

建立人物通讯的初衷是基于对知识和经验的渴望。作为学生,我们渴望获得更多实用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而人物通讯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好途径。通过与优秀人士的交流,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我建立人物通讯的初衷也是如此,希望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交流,了解到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动态,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选择适合的人物通讯对象是保证通讯质量的重要条件。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选择合适的人物通讯对象很重要。首先,我们应该选择在我们关注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样能够更好地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其次,我们要选择乐于分享的人士,这样才能够保证通讯的顺利进行。最后,我们还要考虑与通讯对象的交流默契和感觉是否匹配,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持长期稳定的通讯关系。

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技巧。首先,我要给对方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耐心倾听,不要急于打断或者争辩。其次,我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惑,不要怕被认为是愚蠢的问题,因为这是学习的过程。此外,我还要注意对方的言行举止,从中悟出沟通交流的技巧,并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沟通能力。

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交流,我了解到了不同行业的工作状况和前景,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我还学习到了一些行业内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我还通过与人物通讯对象的交流,了解到了一些职业发展的心得和建议,这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接下来应该怎样努力和进步。

回顾整个人物通讯的过程,我深感受益匪浅。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的交流,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还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然需要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学习和进步。因此,我将会继续保持与人物通讯对象的联系,继续深入地探索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总之,人物通讯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交流,我们能够获取到实用的知识和经验,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建立人物通讯的初衷、选择适合的通讯对象、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以及反思和总结的方面,可以更好地运用人物通讯教育,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彭士禄是英烈彭湃之子,中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__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动的全过程、研__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人们称彭士禄院士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的里科弗”。然而站在当时科技领域高端的彭士禄却有着不幸的童年。

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彭士禄出生于广东海丰。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蔡素屏遭反动军阀杀害。入党志愿书第二年,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在上海牺牲。童年时期,他几经入狱和逃难。小时候的彭士禄历经了无数坎坷与磨难。1940年,周恩来派人把彭士禄接到延安。在延安中学,他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成为模范生,后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

1949年,彭士禄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后又转到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195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获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____。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找到他对他说:“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坚定地回答到:”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毛泽东主席在当时豪迈地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心得体会范文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

1965年3月,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经历了6年的艰苦奋斗,我们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1年,因为工作需要,彭士禄再一次搬到武汉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现719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任职到1973年5月。上世纪80年代,彭士禄主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他更是常驻广州,几个月才能借回京汇报工作之机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禄80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站的建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年事已高的他并没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见到家人。

1978年,当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时,他正在工地上,有人通知他去参加国家科学大会,他根本不知自己是受奖者。在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他还惊讶地说:我也可以得奖?其实什么时候调级,什么时候评职称,什么时候涨工资,他一概不知,也不打听。别人的房子是越调越大,而他却从七间的将军楼搬到四室一厅的单元房里,把大房子让给别人,他总说,国家给我的太多了。他担任过不少单位的顾问,从不拿报酬。他说,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比拿点小钱更有价值。

彭士禄在199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中,用四点总结自己:其一,一家与百家;其二,主义与精神;其三,明白和糊涂;其四,拍板与改错。

短短的2000字自述,对于“一家与百家”“主义与精神”的解读,切实地反映了彭士禄所经历的非同一般的童年生活以及经历磨难之后所展现的精神和气节。“明白与糊涂”“拍板与改错”更加诠释了彭士禄对待生活、工作和研究的态度以及敢于承担责任、敢担当的为人品格。

对于担任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一职,彭士禄有这样的描述:“由于历史的误会,我有幸参加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全过程。

对于对党的回报,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我坚信共产主义必胜无疑,作为______员,我将为之奋斗终身!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纵观彭老一生,他作为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拥有饱受磨难的童年,劫后余生奋发图强的少年,学成归国后开拓核动能领域,为国家默默奉献的壮年,功成名就后仍然谦虚低调,不慕名利的晚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饱经生活磨难考验的彭老,形成了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知恩图报、爱党爱国爱民、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可贵品质。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他是最值得当代年轻人去追逐的科学家明星。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学习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争做时代楷模。每个人不一定都成为劳模,但人人都能学习和践行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没有“光环”的预期,更多的是职业的喜爱,发现的喜悦,劳动的乐趣,结果却实至名归。我们不妨带着“问题”、“感情”、“镜子”去学,或许,我们更容易学到劳模精神的实质。

勤问好学,带着“问题”去学。我们学习劳模,就是要带着问题去学,学习劳模-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劳模都是在我们身边的楷模,我们就是要学习劳模在处理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学,有学习才有进步,有问题才有进步。

取长补短,带着“镜子”去学。劳模就是我们身边的一面镜子,值得大家经常照一照,这样就能找到差距、发现不足,激发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存在差距的原因,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下工夫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奋起直追,不断向劳模靠拢看齐;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持之以恒向劳模学习,做到常态化,不断克服“小胜即满”的肤浅认识,避免三分钟热度;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不偏离角度对照,做到务实、求真;常照照“劳模”这面镜子,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尊师重教,带着“感情”去学。劳模的闪光点就在于他们把工作当事业,把付出当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学习劳模精神,首先就要尊敬、尊重劳模,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去学,带着真诚地心去学习,学习劳模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想学到真本领,腿就要跑勤一点,或许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就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

学习一种精神就是树立起一面旗帜,标示出一种导向。学习劳模精神就是在宣告,这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企业发展新需要、新呼唤的精神,这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以“工匠精神”来寻求发展与突破,党员干部作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更当深入践行,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党员干部只有把“工匠精神”融入干事创业、责任担当、信念追求各个方面,才能将自己磨炼成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学习工作中要做到一丝不苟,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要坚决摒弃“过得去就好”“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和“不拘小节”的思维陋习,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把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体现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论是技艺精湛的“木工匠鼻祖”鲁班,还是试验万种药方提炼_的屠呦呦,都用实践证明:只有实干才是的出路。所以,党员干部要将“工匠精神”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小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大到在国家发展当中,都要处处体现出“工匠精神”。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岗位作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传承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做干一行、爱一行,为发展打开新局面、为百姓带来实惠。

党员干部要坚持理想信念,不搞形式主义,始终发扬“工匠精神”,保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一颗钉子钉到底的精神,真正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人物通讯是新闻记者日常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写好人物通讯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掌握的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写好人物通讯,不仅需要全面开展采访,还需要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充分准备。

在准备采访前,要对受访者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其身份、经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多方搜集信息和材料,了解受访者的特点及其言谈举止,以便更好地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受访者回答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倾听其言语和表情,从而更好地捕捉受访者的真实态度和感受。

三、聚焦细节。

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细节,深入了解受访者的生活状态、经历和情感,发现一些匪夷所思的细节信息,可能会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句对话、一张照片、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好人物通讯的点睛之笔。同时,也需要注意叙述的方式,用细致的文字表达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形象生动地展示其形象和性格。

四、抓住亮点。

要想让人物通讯更有趣味和新闻价值,需要抓住受访者的亮点,写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内容。例如,一些突破性的创新或者特别的经历,都可以成为吸引读者的点。但是要注意,这些亮点必须与基础信息相协调,不能盲目追求热点话题,强行夸张、渲染。

五、严格核实。

写好人物通讯不仅要有良好的敏感性和审美感,还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方法论。在写作之前,必须对所采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核实,保证真实权威性。不能把第三方的诉求、情绪、个人看法等强行附加到受访者或直接代入评论的内容中,准确真实的描绘受访者的情况。

六、结语。

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要扎实的开展采访工作,吸取受访者的经验教训,抓住亮点,严谨核实准确的信息,融合细节和结果,才能写好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通讯。同时,也需要始终保持独立、公正、客观的态度,不偏袒、不偏颇,真正让人物通讯起到记录、感人、鼓舞的作用。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作为一名通讯编辑,我时常接触各类人物访谈和采访报道,这些工作背后,是对当事人思想、职业及个人经历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于传播的忠诚。人物通讯作为传媒中最为基础的形式之一,准确传达信息,也是塑造当事人形象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在此,我想分享一些基于人物通讯业务中对个人思想及工作细节的理解。

第二段: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无论是谁,我们都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不仅是思想与言语上的接触,更是对于感受、习惯、稳定情况的全方位把握。这种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关于相互理解的尝试,最终会带来更深入人心的采访。而最重要的是,建立个人关系的同时,互相的信任也会被形成。这样,当你可能需要帮助时,人们就会更愿意给予支持。

第三段:认真听取并作出回应。

在采访个人的过程中,重点是倾听对方所说的内容和意见、反应。这涉及到一个沟通的核心要素,也就是积极倾听并在必要时做出回应。仔细倾听是传达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它还可以表现出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关注。通过询问和回答问题以及提供反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同时为读者提供有深度的内容。

第四段:尊重他们的观点和持续学习。

在回答问题和应对批评的过程中,人们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赢得别人的尊重。批评可能充分地指出了一个共同课题的缺失与决策的错误。接受批评并采用建议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必须完全同意;然而在采访和报道时,尊重他们的观点,学习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加强我们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增加报道的准确度和可读性。

第五段:总结。

对于人物通讯业务来说,对个人思想及工作细节的理解是很关键的。这种基于人类关系的形式,能够从个人需求和对人们的尊重出发,带来深刻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这能促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并在需求和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为更加目标市场采写出优异的新闻报道。无论是在此领域,还是在其他职业生涯的过程中,认真聆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由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李桓英的先进事迹日前在央视播出。百岁老人李桓英并不为我们熟悉,但她一生只做一件事——为解除麻风患者的痛苦,为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一笔,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感谢和铭记。

1946年,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李桓英,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硕士。1950年7月,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年仅29岁的李桓英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

在世卫组织工作有着优厚的待遇,被人羡慕,但李桓英毅然放弃在国外工作,瞒着在美国生活的父母,历尽周折,回到祖国,投入治疗麻风病的事业之中,从37岁一直干到百岁老人。是什么促使她做出无悔的选择?正如当年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一样,强烈的爱国情感正是她的初衷。“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李桓英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桓英当初放弃与父母在美国团聚的机会,后来父母回国看她并恳求她到美国,但李桓英决心已下,此次相聚竟成与父母永别。为了工作,她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但她把解除麻风病人的痛苦作为最大的幸福,麻风病人就是她的亲人,就是她的朋友,就是她的子女。李桓英百岁生日来临之即,来自麻风村人的衷心祝福,是她人生最快乐的事情。

李桓英视麻风病人为亲人,缘于对麻风病事业的不懈追求。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桓英只身前往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对岸的麻风村,当村民们自觉与她保持距离时,她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她知道感染麻风病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使真的被感染了,那是一种荣幸,她可以亲身体会麻风病人的感受,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有了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让李桓英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李桓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李桓英一次在坐车前往麻风村的路上遭遇车祸,身体被甩出十多米,肋骨骨折,对此,她乐观地说,“按我的坐车频次,出车祸是避免不了的。”伤好后她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麻风病的事业之中。

李桓英一生只干一件事,还缘于对党的无限热爱。2016年12月27日,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高举着右手,站在一群年轻的新党员中间,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这就是一名党员朴素的情怀,铸就了她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与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一生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说起朱彦夫同志,那是山东人民的骄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受感动。

朱彦夫小时候亲身经历过日本人扫荡,父亲被杀,自己被打成重伤,又随着母亲和姐姐一起出门讨饭——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挣扎着求生存。直到他知道了红军,要加入红军,可是红军说他太小,朱彦夫就凭着一股子毅力,天天跟在红军部队后面走,终于感动了队伍的领导,破格收他做了一名红军。

朱彦夫感动大家的,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革命老兵,更重要的是他身残志坚。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出去演讲,每次都是还没开口下面的人已为他一身伤所震惊。

朱彦夫的事迹告诉我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人活着,的确是需要那么一种精神的。且不说这种精神是什么,不过正是这种精神,让朱彦夫得以在最恶劣的战争中活下来,让他在最艰苦的时候挺过来,让他可以在病痛的折磨中重新站起来。

所谓“不争馒头争口气”,朱彦夫的精神是催人上进,给人鼓舞的。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的工作累,苦,忙——觉得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对等,却从来不曾想过现在的累,苦,忙其实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财富和积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比比朱彦夫,再看看自己,生长在蜜罐里,和平的时代中,身边是日新月异发展的高科技,商店里买是琳琅满目的新奇商品,手机,电脑,平板,游戏机??要找寻苦的感觉,大约只有像词写得那般“强说苦”。又哪里真“识得苦滋味”呢。

过它流向大海,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四

李桓英,1921年生,山西襄垣人,1978年至今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品学兼优的她被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来到日内瓦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做防治性病等疾病的工作。

有了如此成绩的李桓英,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1958年,李桓英全家早已移居美国,但是只有她婉言谢绝了提出续签5年合同的聘请,瞒着家人回到了祖国。

1970年,由于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李桓英被下放江苏泰州麻风村工作,那是她第一次接触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大家可能对麻风病并不了解,不知道有多严重,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影响外周神经系统、皮肤和其他组织,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本病潜伏期很长,难以早期诊断,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感觉麻木、肌无力等症状。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接触传播等。

她们用帐篷搭起手术室,竹片架成工作台。李桓英在简陋且艰苦的条件下悉心摸索,苦苦追求,工作起来不要命,她曾四次遇险,身上已是伤痕累累。研究到傍晚已成为常态,终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西南麻防基地,经她治愈的病人已达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

经过两年的治疗,十年的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做法!

有患者感激道:"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

以一己之力撼动整个国际医学界。小编愿称之为"神",就是这样一个人,85岁高龄的李桓英依然矢志麻防工作。

李桓英说:无惧征程艰难多唯愿此生报祖国!

李桓英奶奶也是一位慈祥乐观的奶奶,有网友发出李桓英奶奶的节目的表情包,简直不要太可爱!

这是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站在前线与病魔做抗争,病魔终究会被击破,这份精神也会被新一代的年轻人继续传承下去!

人物通讯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通过各种大众媒体手段传播的信息变得无处不在。而人物通讯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传播力量。在这个背景下,我参与了一次人物通讯教育实践活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下文中,我将分享我所认为最重要的五个方面。

第二段:拓宽视野(约200字)。

首先,人物通讯教育拓宽了我的视野。在项目中,我通过采访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了解到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见解。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让我对于所学专业内外的领域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种广泛的交流打破了学科边界,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帮助我更好地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三段:培养沟通能力(约200字)。

其次,人物通讯教育培养了我的沟通能力。采访并与他人交流需要良好的倾听和表达技巧。在与专家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适时的提问和发问技巧,也懂得更好地倾听他人的观点和建议。这种能力不仅在学习和职场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促进沟通和减少误解的作用。

第四段:培养自信心(约200字)。

通过参与人物通讯教育项目,我逐渐培养了自信心。在面对各路专家和成功人士时,我曾感到一定的压力和紧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与专家的对话让我意识到,我可以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准备获得更多的知识,并用于实践中。这种自信心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段:启发思考与创新(约200字)。

最后,人物通讯教育激发了我对于思考和创新的热情。在与专家的交流中,他们分享了很多关于他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经验启发了我思考学科的本质和现实应用,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创新的渴望。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去思考和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结尾(约200字)。

总之,通过参与人物通讯教育实践活动,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培养了沟通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思考和创新的欲望。这些经验和体会将伴随我终身受益。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学习,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