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手指运算心得体会实用 如何用手指计算(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3:03:44 页码:10
手指运算心得体会实用 如何用手指计算(5篇)
2023-01-06 13:03:44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手指运算心得体会实用一

1、引导幼儿做出多种教学手指和手臂的动作。

2、锻炼幼儿手和手臂的协调能力。

3、学会合作,体验克服困难,做勇敢孩子的快乐。

音乐、星星、小旗、布置场地。

一、热身教学

教师和幼儿随《去郊游》音乐动作入场;律动“请你照我这样做”带领幼儿做准备教学。

二、教学手指和手臂

1、教师与幼儿一起教学手指,并想像出多种象形动作。如:大雁飞、虫子爬、剪刀剪、 baihuawen.c n鱼儿游、小星星放光等。

2、引导幼儿做出各种胳膊的象形动作,如:炸麻花、开火车、打气、擦玻璃、游泳、蝴蝶飞、划船等。

3、以“小手变魔术”游戏引导幼儿用手和手臂共同创造各种动作。

(引导幼儿联系日常生活说出手的各种本领)

4、启发幼儿大胆创造,想出多种手及胳膊能完成的动作。如:你能让手臂像波浪一样运动吗?还能完成什么动作?

(毛毛虫、乌龟爬、开小车等)

三、游戏《向手挑战》。

1、挑战游戏:毛毛虫爬行比赛。

2、挑战游戏:推小车。

分成两队,各队队员在相互团结的共同努力下,最先完成任务的队为胜。最后为获胜队发小红旗,作为奖励。鼓励没获胜队总结经验下次努力。

四、放松教学:《摇篮曲》。

用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可以做出很多动作,也可以像这样做很多游戏,教学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尝试。

有关手指运算心得体会实用二

1、感受手指游戏带来的快乐。

2、当一个乐句结束时能停留在指定的身体部位。

3、在歌唱的过程中,结合歌词内容有节奏地和身体进行互动。

1、歌曲《爬呀爬》。

2、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能说出其名称。

活动过程1、请幼儿观看老师用手指随乐曲在身体各部位上"爬"的过程(一拍一拍地做动作,第二乐句结束处停在头顶上,最后一个乐句结束处停在脚背上)。

2、请幼儿猜测老师刚在干什么,然后再次观看老师随乐曲用手指在身体上"爬"的动作。

3、请幼儿尝试随音乐用手在身上爬爬,看看是不是很有趣。

4、请幼儿学习歌曲,并像老师一样一拍一拍地边唱歌曲、边做相应的动作。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轮流用手指在同伴身上爬一爬。注意-拍一拍轻做动作,以同伴感觉舒服为宜。

6、引导幼儿尝试创编其他的上行和下行的动作方式,并带领幼儿采纳不同的提议方式,按照乐曲的节拍,边唱边一拍一拍地做新想出来的动作。

7、启发幼儿学习创编其他的动作起点和终点,并把它们编成歌词边唱边表演。如:向上到耳朵上;向下到膝盖上等,体验变换身体各部位给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延伸全体幼儿合作手印画"朋友树",或手指印画"一串葡萄"。

环境创设:可将幼儿的手印画作品布置在班级某一区域,供幼儿欣赏。

家园共育:家长可以和孩子结伴游戏,边唱歌曲边轮流用手指在对方身上爬一爬,体会亲子互动的乐趣。

活动材料附l:

游戏玩法:①左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放在自己的脚面上,随着歌词内容,两个手指交替从脚爬到头顶上,再从头顶上爬到小脚上。

②也可以把自己的手指比喻成"乌龟、刺猬、小蛇"等动物,为游戏增加趣味性。(可以在玩法熟练的基础上可以改变爬行停止的部位,如"肩膀上、肚子上、脖子上、笑脸上、屁股上"等等,用这些部位名称替换歌词,增加游戏的难度和趣味性。)

有关手指运算心得体会实用三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和功能,知道人人都有一双手,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和仔细观察的习惯。丰富词语:手掌、手心、手背、手指甲。

3、印制不同手形,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不断的尝试,感受设计的乐趣。

教师的一只手的手指上画上娃娃、纸、彩笔。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老师今天带来了5位小客人(出示一只手)你们认识它们吗?(对了,这叫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二、玩一玩、变一变。

1、幼儿玩手指游戏:握一握,张一张,分一分,并一并,看看小手会变成什么?

2、幼儿互动: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小手变成了什么?

3、展示手形一:

想一想,这个手形可以变成什么?(先让幼儿自由想象,师再相应添画将它变成孔雀)

4、展示手形二:

这个手形添上几笔变成什么?(先让幼儿讨论,师再相应添画将它变成大树)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不断变化手形,大胆表现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

四、展示作品,交流分享。

边相互欣赏与交流自己的手形画。

有关手指运算心得体会实用四

教材分析:

《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组教材教学要求: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板书:5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 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 _,最后总结写 _ __ 。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 点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 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 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 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 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b.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c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五、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篇)

1.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2.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能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根根有力

有关手指运算心得体会实用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