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 人们对衰老的看法(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4:46:11 页码:14
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 人们对衰老的看法(八篇)
2023-01-06 14:46:11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一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日前,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也是继2月10日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后,中国理念回声再起。这表明,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样,由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在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瞻远瞩,创新外交理念和实践,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和重大国际事务面前,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发挥建设性的引领作用。从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四个坚持”的实践路径,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路线图,再到今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主席以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辟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

环顾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两大时代主题,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结束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后,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早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最殷切诉求。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习主席对此深刻指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关口,中国给世界呈现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评价说,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在此基础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响应,关键在于行稳致远、扎实推进。我们要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同舟,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二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专业班级:金融101班

学号:7044110001 姓名:曾宪根

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低碳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新的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说循环经济使可持续发展进入“汽车时代”,那么低碳经济将把可持续发展带入“航空时代”。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因此,系统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低碳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其目标是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削减掉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同样是在2003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在《b模式: 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并掀起了发展模式的b与a之争。布朗把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把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他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可见,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走过200多年的西方发展模式,已然穷途末路。

一、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国际社会在近10-20年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频繁触及的一个新概念。从表面上看,碳排放量的高低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但从本质上讲,更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农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低碳社会,太阳能不仅为自然生态系统循环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生物质能。而工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碳社会。由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的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使得开采、利用化石能源规模和水平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科学家一系列研究突然发现:随着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碳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始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自1850-1860年英国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ipcc,2000)。

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家斯凡特·阿累利乌斯(1996)认为,化石能源的燃烧使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co[,2])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家发现:世界能源结构中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温室气体(co[,2])浓度快速上升的根源,也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所形成的高碳经济和高碳社会的客观基础。从大的时空跨度和能源利用方式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1.农业社会:基于碳水化合物利用之上的低碳经济

碳水化合物亦称糖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处于生态食物链高端的人类,一方面从绿色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中的植物蛋白等糖类化合物,又从食草动物中获取动物蛋白,以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从碳水化合物中的纤维素获得生物质能,如木材和干草为人类提供了供热取暖的生物能源。太阳能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同时,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质有机体内。植物生长的过程是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科学研究测算,每年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约1500亿吨的碳,产生约4000亿吨的氧。太阳能不仅是清洁能源,而且通过太阳能与植物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因此,可以说农业社会是一个原始的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的社会,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稳定在250-280ppm左右(ipcc,1994)。这个浓度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平衡作用。当然,农业社会的低碳排放量也是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识。

2.工业社会:基于碳氢化合物使用基础上的高碳经济

工业文明的标识是人类对碳氢化合物的发现和使用。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是自然界经历几百万年逐渐形成的化石燃料(能源)的物质基础,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对化石燃料(能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社会,它使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科技革命,使人类掌握了开发和利用化石能源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导致了近代工业革命——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尽管工业化早期人类积极开发水电(清洁能源)、“二战”后努力利用核能(无碳能源),但是,在工业社会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化石能源是由生物有机质在沉积岩经过漫长的时间转化而来的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通过充分燃烧能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见表1)。长期以来,人们对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并不在意,事实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化石能源是以高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的。

在化石能源体系的支撑下,人类形成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甚至连传统的低碳农业也演变成高碳农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化肥和农药都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人们发现: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是人类社会物质和财富的评价标识;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同时,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也对传统的工业文明提出新挑战。

3.未来社会: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

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各国都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从正面的角度看,它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动力。事实上,推动未来社会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容量有限性的认识。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所排放的温室气体(co[,2])不可能持续增长,地球大气层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科学家认为,当温室气体(co[,2])浓度超过550ppm,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病毒增加、物种减少、灾害气候频繁等。把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大气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正如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的“气候变化已经由科学问题演变为经济和政治问题”。显然,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是由环境容量所引发的。二是对化石能源有限性的认识。20世纪末开始的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上升,带动了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的整体走高。全球化石能源价格上涨是市场对资源稀缺性的反应,尽管对全球经济增长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化石能源的高效使用、清洁开发、节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也给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的开发注入活力。因此,发展基于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的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全球范围逐渐获得认同。

当然,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传统工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球价值数百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以及全球经济,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要用高新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去改造和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和设备,实现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化石能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从关注碳氢化合物的开发技术转向关注碳水化合物的开发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该提前采取行动,构建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的基础设施,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有专家分析,一般的基础设施每40至50年需要更新一次,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推动变革,我们还有机会。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庞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计划,例如,美国与巴西力图建立全球生物乙醇燃料的“欧佩克”(opec),以掌控世界生物乙醇燃料市场。因此,建立高效率、低排放、使用多元化能源的结构和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是推动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起因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报告,该报告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把全球资源环境管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随后的15年中,国际社会都在为协商和制定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而努力,这些努力为孕育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播下了思想的种子。众所周知,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p[,6])等六种气体。由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致暖与二氧化碳有着固定的函数关系。因此,人们将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以实现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之间的可加性。当人们在探索碳减排的途径和方法时,发现“碳减排”不仅涉及传统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问题,而且涉及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问题,从本质上触动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问题。

1.《京都议定书》的国际履约协议催生了国际“碳交易”市场。

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也是催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动因。《京都议定书》成功之处在于:一是规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二是明确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ed, 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 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消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直接推动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京都议定书》的另一个成果还表现在它把温室气体减排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减排问题,让温室气体排放权形式化地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权问题。它让“碳排放”有了可测算、可折算、可视化的标准,让二氧化碳减排配额交易(简称“碳交易”)变成了现实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它鼓励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从而获得碳减排配额,以实现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和承诺,获得“双赢”效果。2005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实行,欧盟的“碳交易市场”开始启动交易,在短短两年内,众多欧洲的公司开始参与碳交易,迄今为止,二氧化碳欧洲交易价格,从每吨7欧元涨到现在的21欧元(中国co[,2]商务网,2008)。据专家预测,发达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方式抵偿的减排义务,将给全球的碳交易带来巨大的市场。预计在2008-2012年这5年的时间内每年碳减排量为7亿—13亿吨。因此,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40亿—650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遏制气候暖化,而且经济上也是有利可图。

2.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改变了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

尽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暂不承担责任颇有微词,但为实现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客观上加速推进了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高效和节约利用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增加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利用规模等等成为发达国家未来能源政策的重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就是英国走“低碳经济”的宣言书,英国希望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成为世界的引领者。英国能源白皮书是从能源结构入手,通过英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英国政府为了达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的目标,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10%。进一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量,并寄希望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以获得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无碳能源。二是调整能源政策,英国准备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以促使从事化石能源开发和使用的公司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强调科技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英国计划在新的国家能源研究中心设立研究局,开展可再生能源、节能新技术等低碳能源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希望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四是全方位节能减碳。推动家庭节能减碳,如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led绿色照明,淘汰白炽灯,实现照明节能;购买节能家电,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脑等,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的能源政策,不仅涉及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涉及消费领域;不仅对政府企业提出要求,而且对社会公众进行舆论引导。

3.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痛苦抉择

根据schmalesee(1998)、galeotti(1999)的研究,证实了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也符合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机场、公路、城市等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而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下降通道之中。而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巨大的经济发展要求,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发达国家高碳产业的承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正处在倒“u”曲线的上升趋势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化石能源和资源消费新的增量,同时,也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快速上升。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要讨论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碳减排安排,即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完成以后,各国在碳减排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目标直指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1/4,理应承担责任和义务。但发展中国家则在排放权和发展权之间作痛苦的选择。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碳排放义务和责任,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高能源、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给本国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趋势。但是,目前全球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度在不断地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而发达国家掌控着高新技术产业、低碳能源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技术、设计、标准、专利、品牌等主导权,掌控着金融、保险、物流、销售网络等低碳经济主要领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碳产业,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高碳产业转移后的20-30年,将背负高碳经济所带来沉重的资源环境包袱。因此,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

200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斯特恩报告》(nicolas stern,2006),该报告是由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尽管结论有点耸人听闻,但是,人类保护环境,遏制气候暖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因此,人类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方式会因碳减排而发生深刻的变化。三.节能减排:中国揭开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处在两难选择之中。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中国的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如作为出口大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2007年煤炭消费占全球的30%左右,国内一次性能源需要中,煤炭占70%,电力部门90%的燃料是煤炭。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2006年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推动了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节能减排工作,而节能的本质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揭开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序幕。尽管《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条款,使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是,作为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彰显出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决心。

四、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例如,就硬件产业而言,电脑芯片越来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则日益强大,制作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却非常高。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又如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它包括金融、保险、物流、咨询、广告、旅游、新闻、出版、医疗、家政、教育、文化、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揭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服务业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中国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是不够的,中间制造环节正好是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排放大的环节。制造业前端:产品的技术设计和开发是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后端的品牌是与产品的物流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搭建密切相关。而先进制造业的前后端都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属于高附加价值的环节,然而,许多产品的前后端环节都掌握在国外跨国公司手中。

值得中国注意的是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20-30年内很难淘汰或搬走。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说:“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2.低碳农业: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曾经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作出贡献,但是,化肥和农药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被认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现代农业甚至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一是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有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如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为了充分合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亟须探索出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如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也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是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在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牧粪便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

3.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化石燃料所提供的巨大能源,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影响和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时,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的储量已经有限,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是刻不容缓。但是,从高碳工业向低碳工业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高碳工业的体系是庞大而又稳固的,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能在短期改变的。虽然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核能等众多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在一些领域正在渐渐替代化石能源,但是,许多低碳或无碳能源的利用,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达到全面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水平。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所以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应该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同时,政府要制定高碳能源、高碳工业、高碳产品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发展低碳工业的优惠政策,使低碳工业成为企业家有利可图的新兴工业领域。

4.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单元,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一是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2006年法国巴黎推出了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上万辆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二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三是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2007年北京市区尝试单双号汽车上路的4天,不仅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轻城市交通压力,也是一次城市减碳交通的尝试,充分发挥了低碳交通系统的作用。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5.碳汇减碳: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carbon source)上有效的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碳汇”(carbon sink)上花力气,下工夫。“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它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碳汇”则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森林植被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的碳汇。研究表明:陆地森林植被的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并将二氧化碳固定在森林生物有机体中,每年森林植被净碳吸收量约10亿—15亿吨。国际社会对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汇聚作用越来越重视。《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将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纳入《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各国通过绿化、造林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将造林、再造林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达国家也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植树造林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绿化生态环境,而是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物固碳、扩大碳汇、减缓温室效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和最有效途径之一。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三

1、垃圾分类人人动手,干湿分离家家行动。

2、回收废弃电池,创造美好家园。

3、请不要乱扔我,我会污染环境。

4、垃圾要分类,生活要品位。

5、混放是垃圾,分类成资源。

6、谢谢您的配合,我为您的风度而赞美。

7、垃圾分类源自点滴,美好环境始于言行。

8、感激你的关照,我寂寞的心如沐东风。

9、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共享环保低碳生活。

10、简单的动作,造就美好环境。

11、环境关系你我他,垃圾分类靠大家。

12、红橙蓝绿,垃圾也可添美丽。

13、垃圾也有宝,分类不可少。

14、就算是扔垃圾,也能小窥操行之高低。

15、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和谐港城因你美丽。

16、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容呵护绿色家园。

17、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家园。

18、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创建优美社区环境。

19、垃圾也想有个家,一个不大不小的处所。

20、垃圾分类靠大家,健康生活你我他。

21、垃圾分好类,生活没烦恼。

22、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

23、环境是大事,扔垃圾是小事,大事要从小事做起。

24、千家万户垃圾分类,文明港城更加洁美。

25、垃圾分类,利国利民。

26、无论春夏和秋冬,垃圾分类在心中。

27、提高社区的品味,从垃圾分类开始。

28、美味的“食物”,只有分类吃才更香。

29、垃圾和人一样,应该各有所归。

30、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共同呵护绿色家园。

31、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

32、心中留意手中留神,垃圾分类环保节能。

33、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34、举手之劳,好处无限。

35、世界变成大花园,垃圾分类是关键。

36、清新的空气是多么的芳香,绿色的呼吸是我的梦想。

37、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

38、垃圾分类人人做,做好分类为人人。

39、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分类时就分类。

40、更细致的垃圾分类,更多彩的生活。

41、请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42、走过我的窗前,留下您不要的东西。

43、垃圾分分类,大家都不累。

44、各类与箱配,变废为宝贝。

45、垃圾也有家,不要走错门。

46、给垃圾选一条循环利用的路,给人类谋一条和谐发展的路。

47、养成文明餐饮习惯,减少餐厨垃圾。

48、我是垃圾暂住的地方,不要让他到处流落。

49、垃圾不分类,等于在浪费。

50、要使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四

《人类群星闪耀时》又译《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从书名便可知这本书要讲述的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个壮丽的瞬间。除此之外,作者茨威格还为这本书立了一个副标题——十二幅历史袖珍画。这是当时闻所未闻的文学体裁,因此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那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我震惊,细致描绘的场景仿佛一幅幅画卷,让我置身于那些伟大的时刻。

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我们可以通过茨威格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体会一个陷于苦苦痴恋的女人的一生。而在这本关于人类、关乎历史的书,我又一次感受到茨威格笔尖的魔力——在感叹伟大史实的同时,又为深刻的人生哲理所折服。可谓是“不读不快”。

作者序中如是写道“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生活上,在历史的演进中,都是极为罕见的……这类星光璀璨的时辰,我之所以这样称呼它们,乃是因为它们有星辰放射光芒,而且永恒不变,照亮空幻的暗夜。”于是,在茨威格笔下的历史瞬间中,有几个在我心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狂野——《不朽的逃亡者》。文章描述的是为了权力和金钱想成为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人,巴尔博亚。如果说发现太平洋是那个“闪耀的时刻”,那么不择手段的巴尔博亚呢?作者茨威格就在标题标明了他的立场——“不朽”,褒义词,“逃亡者”,贬义词。即一个逃亡者做了一件不朽的事。文中如是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此生的使命。”而这一切都是狂野的,别人冒险都不敢做的事,而他以狂野之心力挽狂澜,完成了历史上一大壮举。李大钊说过:“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与求达于真理。”明白自己一生的事业,即使只有一种逃亡的形式,那就是逃亡到不朽的事业中去,不也能被历史所记录吗?

毁灭——《拜占庭的陷落》。拜占庭,曾经欧洲繁荣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其日趋衰落时被觊觎着奥斯曼帝国王位的马霍梅特下令攻陷。这场战役几乎没有悬念。拜占庭的人们知道大难临头也坚持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里做最后一次弥撒,捍卫他们的信仰,“等待着白昼,等待着死亡。”可谁也不知道的是,这场战役会以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结束,一所被遗忘的小门,使拜占庭从世上抹去,使承载着辉煌历史的建筑尽都毁灭。茨威格写道“然而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即使再伟大,也抵不过毁灭的一瞬间。倒下的一座座城、被记载在史书上一个个亡国的时刻,都在提醒我们的人生丝毫不能怠误,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理想——《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在如今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时代,你是否想过在那个电学的幼年时代,世界各大洲还彼此不通音讯。那时候的技术和条件极其恶劣,连接两大洲的电缆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有一个人,他叫居鲁士,决定把他的整个身心投身于这项事业中。在这期间,居鲁士受到过追捧赞赏,也受到过人们的鄙弃,最终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尝试,在六年后,居鲁士依然怀着同样的信念,两次航行后才获得圆满成功。文中这样写到:“今天的奇迹成了今天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一瞬间起,地球仿佛有一个唯一的心脏搏动。”“一个人找到了他要为之毕生奋斗的使命,一项任务找到了使它实现的人。”是的,一切皆因那人和他不朽的使命,使世界有了更多精彩的时刻。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对历史时刻的描写,能使读者更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是美的享受,使我沉浸历史的奇妙,领悟人生的真谛。试想一下,若是拿破仑、托尔斯泰、亨德尔、列宁等人通过茨威格的笔下回顾自己的一生,又会是怎番情景呢?毕竟他们最辉煌的时刻被喻为“人类群星闪耀时”。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五

观后感一: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斯蒂芬茨威格的名著,这是不一样的历史,也是对天才的礼赞。正如他所言,历史上的英雄际会、天才辈出时刻,往往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茨威格的这种历史叙述方法,与《万历十五年》有所相似,但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历史叙述方式,的确与众不同。而且历史叙述的切入点更是别具一格。虽然我们不太赞成他的历史观,但是他对历史的洞悉非常细腻,英雄或者天才对历史的推动也是作用巨大。他所观察考察的历史细腻的多,但是有时候微观之下,并非就是全部,并非就是真相。

不过,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不是纯历史的视角,这是对天才的礼赞,也是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他的这部作品中,涵盖了探险、战争、音乐、文学、哲学、社会等方方面面。他用自己的叙述与思考,对历史、对天才进行了思考,以此充实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情感,开拓人们的生活,服务人们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对历史进行定性,因为历史还在发展中,历史不是终结,而是持之以恒的延续着。历史青睐有准备的人,但是怎么准备?准备什么?历史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历史有偶然性,但是历史更有必然性。《人类群星闪耀时》给我们的是勇敢的担当,灵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需要实践更需要智慧。

其实在我们的观念中,一直也是如此的期待。正如古语所讲,“欲成非常之事,须待非常之人。”天才不仅仅是才华,更是把握机遇的能力。以付出和努力把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埋没,没有浪费。中国人的观念中很早就强调“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天才的坚毅和执着是成就功业,得“三不朽”的根本。

天才也有生逢其时,否则天才也会悄无声息的失去美好的时光。时代造就英雄,天才出于勤奋。正如《论语》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道理对于天才同样适用。

苏东坡早就讲过“高处不胜寒”。天才无不如此。孤独寂寞的先行者,需要忍受不理解,需要承受失败,需要面对冷嘲热讽,在这片境地里,凡夫俗子们绝不敢涉足。“雷池”真的不可越吗?对于天才没有禁区,没有不可能。当然,我不是指的社会的法律和道德。

《人类群星闪耀时》,闪耀过,还会再次闪耀。一个伟大的时代,不可能没有天才的诞生,也不可能没有天才的推动和创造。当群星再次闪耀时,我相信会有我们当中的一个、两个、三个……。

民族需要自信,国家需要自信,天才就是自信的象征。帕斯卡尔、牛顿、爱因斯坦,拿破仑、歌德、托尔斯泰,虽然是高峰,但是我们不能把他们当成不可逾越的最高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观后感二:

斯蒂芬茨威格用敏捷的慧眼捕捉到了历史最独特的角度:历史的转折点,然后用生花的妙笔、满腔的热情完成了这部杰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在序言中,作者谈了写这本书的意图:“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而去。不过,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和几百年的历史进程。”

的确,成功和失败往往只差一步。在这一步之中,时间显得如此吝啬,人性显得如此丰满都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滑铁卢的一分钟》一章中,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名鼎鼎的拿破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竟掌握在一个平庸的循规蹈矩的格鲁希元帅手中。拿破仑给格鲁希的命令是:务必率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撤退的普鲁士军。然而滑铁卢战役提前开始了,一切都变了。普法军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到滑铁卢,而怯弱的格鲁希带着大队人马游魂般的在战场外追击不存在的普军。更可悲的是格鲁希听到战场上传来的隆隆炮声,才明白战役开始了,将士们纷纷恳求支持前线,格鲁希考虑了一下,只考虑了一秒钟,然而就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世界的命运甚至整个十九世纪的命运。

滑铁卢战役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我认为这悲壮不仅体现在伤亡的人数上、战役的激烈程度上,更主要是体现在那戏剧般的不可思议的而又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上。

这本包含12个重要时刻的历史特写中有拿破仑、托尔斯泰、列宁等伟大人物;也有本来微不足道,但借了茨威格的笔而闻名于世的人物:如谱写《马赛曲》的“一夜天才”鲁热,创作清唱剧《弥赛尔》的韩德尔,黄金国加利福尼亚的发现者苏特尔等等。

书中处处洋溢着人文主义温情。因为茨威格本人就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一生都在为和平奔波。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最丑恶最黑暗的现实。1942年,就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茨威格与妻子双双自寻离世。在遗书中他写道:“我向我所有的友人致意!原他们度过漫长的黑夜之后能见到曙光!而我,一个格外焦急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茨威格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温婉的、深刻的、动人的文字。他本人也像流星一样优美地滑过天际,耀眼的光辉慰籍着地球上一代又一代困顿的人们。

观后感三:

20世纪初的世界,几乎已无秘密可言,所有之前地球上未曾被人类染指的地方,陆地或海洋,都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当然也有特例,那就是地球的两极。千万年来,地球一直以两极为轴心转动着,人们对它们的好奇,可想而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只有些许可能,也会有一些勇士,踏上探索地球“处女地”的征程。北极被征服了,接下来,轮到了南极。

19,英国海军上尉斯科特开始了征程,他的目的地直指南极。在当时看来,他们几乎准备好了一切,从衣服到食物,再到拉雪橇的西伯利亚矮种马,一切貌似都在掌控之中。在经过近半年的等待之后,出发的日子终于来临。而就在这时,他们惊讶的发现,他们并非妄图征服南极的唯一团队,在距他们1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挪威人,也在计划着向南极挺进,他就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阿蒙森。国家的荣誉,个人的使命,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斯科特本人以及团队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但是此时的他们还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但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顺利都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困难,随着斯科特的开拔,马上扑面而来。先是西伯利亚矮种马不适宜南极的冰天雪地,在走到比尔兹摩尔冰川时随着最后一匹马的死亡,他们不得不使用人力,拉着沉重的雪橇继续前行;接着是天气突然转变,冬季风的提前来临,让本来松软的雪变成了坚硬的“三角铁”;可最大的困难总是被留在最后,当他们以为战胜了一切困难终于要迎来最后的胜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南极点的团队时,他们绝望的发现,在南极点上,已经飘扬着挪威的国旗,阿蒙森已经提前到达了这里。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往往只能记得第一,第二终会被无情抛弃。梦想的破灭,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任务还得完成,因为这是他们的使命,虽然这份使命已被别人“践踏”。收集岩石资料,观测气候数据,最为心痛的是,他们要带上阿蒙森在南极点上留下的证据,以证明他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给挪威国王的信。带着疲惫,他们踏上了返回的道路,这时的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虽然天气并没有比来时更加恶劣,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克服了,因为他们失去了精神的支撑,他们现在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返回的。

但是上天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失败者就多给他们一丝一毫的怜悯,困难依旧接踵而至。寒冷的天气,持续的零下40度低温,使他们肢体麻木,用冻掉脚趾的脚挪动着;在冰天雪地里迷失方向,找不到补给储备点;在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储备点之后,才发现储备的煤油过少,不足以提供他们迫切需求的热量。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苦难。大自然终于用它无情的手段打散了这支勇敢队伍最后的希望。先是有人在备受折磨之后疯了,然后是在一个早上,一位受伤的队友为了其他人的生存,在脱下衣服之后,走进了冰天雪地之中。悲壮,催人泪下的悲壮。最后的三个人并非幸运儿,在历经苦难之后仍看不到未来时,他们不得不选择放弃,在睡袋中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他们真的放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在一连串的灾难之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他们的权利,但是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使命,这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责任。斯科特用冻僵的手拿着笔写下了这次冒险失败的原因,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他的每一个伙伴的家人留下证明他们是勇士的证言;为自己的妻子还有儿子留下自己的安慰和希望。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但惟独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甚至是一份遗嘱。伟大莫过于此!

以勇气挑战梦想,用生命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找不出理由不去尊敬和纪念。

历史是公平的,这次,它不仅记下了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也为后来者留下了足够书写其伟大的丰碑,让我们记住了斯科特。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幸在历史中读到了这位英雄,伟大的斯科特。向英雄致敬,为梦想致敬,更为责任致敬!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读书,打好人生底色》。

1820xx年2月12日,一个男孩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乡村一个穷苦农民的家里。因为家里穷,他没有机会上学。他一生中进学校上学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他的母亲能阅读,但从来没有学过写,而他的父亲也仅能写他自己的名字。

可是,他却被书籍强烈地吸引着。他7岁开始上学,每星期只去学校2~3天。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启蒙教育。他把燃烧过的木头当成"铅笔",在粗糙的木板上练习写字母。夜晚,他向母亲大声朗诵《圣经》,还反复阅读《伊索寓言》。

十几岁时,他从50里范围内的所有邻居那里寻找并借回很多书,包括《本杰明弗兰克林自传》、《华盛顿的一生》和《天路历程》。他抓住一切机会认真阅读。当其他小伙伴在山上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他却手捧书本在一棵树下阅读。吃完饭后,他又很快拿起书本。

9岁时,他深爱的妈妈不幸去世。他和姐姐用读母亲最喜欢的《圣经》章节的方式来安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当他父亲再婚时,继母带了几样家具和三本书到她的新家:《韦氏大字典》、《鲁滨逊漂流记》和《天方夜谈》。他把这些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渐渐成为了一位精通写作的人,以至于他的邻居们愿意出钱请他写信和简单的遗嘱。

21岁时,他决定外出。最后在一个住有100多个新移民,位于西部边境的小村庄安顿下来。这个小村庄有6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其中包括两位知识渊博的内科医生,他们允许他随时借阅他们的书籍。

在此后的7年,他做过两份工作,都是允许他可以长时间读书而不受打扰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商场店员,第二份工作是邮递员。他在接待顾客之余,广泛阅读了哲学、科技、宗教、文学、法律和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事实上,通过阅读,他自己授予了自己一个优等的大学毕业文凭。

1837年,28岁的他虽然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毕业,却已经是伊利诺依州的执业律师了。

1861年,他通过参加竞选,成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亚伯拉罕林肯

听了这一个故事,你们一定会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吧。

在人类历史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因勤奋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例有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他们的故事影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要认识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最好办法仍是读书。

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你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提前进入将来,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过去和未来。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是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文字、书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而如果你能够利用,却不去利用这个最伟大的发明,那真是最大的愚昧,枉到人世一遭。

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没有供师生阅读,充实师生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丰富的书籍,或者虽有丰富的书籍而缺乏热爱读书的师生的学校,不能算是一所真正的学校,可以说只是一间"制造、生产劳动力的工厂"。

你们喜欢读书吗?那么开始读书吧,收获吧,品味吧,进取吧!让我们尽情地在书中沐浴,在书中享受。书是黄金,珍贵无比;书是阳光,能量无限。捧起书本吧!可以废寝,可以忘食。读书中,我收获着;读书中,我成长着。我爱读书,我爱收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七

摘要: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形色色,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能够说,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属于物质范畴;而化学,作为一门物质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化学生活小窍门

引言: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人类生活坏境中的物质,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比如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有的是由天然物质改造而成的,如我们吃的酱油、喝的酒,是由粮食加工和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更多的物质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用化学方法由人工合成的,如化肥、农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它们形形色色、无所不在,使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放眼四顾,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可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处处显化学。

1.1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铝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无毒元素,因而铝制饮具、含铝蓬松剂发酵粉、净水剂等被很多使用。但近几年的研究证明,铝可扰乱人体的代谢作用,长期缓慢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引起的毒性缓慢且不易觉察,然而,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的毒性反应则后果严重。

防铝中毒,生活中应注意:

(1)减少铝的入口途径,如少吃油条,治疗胃的药物尽量避免氢氧化铝的药剂。

(2)少食铝制品包装的食品。

(3)有节制使用铝制品,避免食物或饮用水与铝制品之间的长时间接触。

1.2食物的酸碱性

研究发现,多吃碱性食物可坚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质减少,并能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洁剂”.一般地说,大米、面粉、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几乎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山芋、土豆、豆制品及水产品等则都是碱性食物。注意科学饮食,改善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血管硬化可望得到延缓和逆转。

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水平有密切关系。在体液酸碱度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者智商较低,碱性偏高则智商较高。科学家测试了数十名6至13岁的男孩,结果证明,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某些学习成绩欠佳、智力发育水平较低的孩子,往往多属酸性体质。

1.3食品中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无机化学防腐剂中很重要的一位成员。二氧化硫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在罗马时代用做酒器的消毒。之后,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中,如制造果干、果脯时的熏硫;制成二氧化硫缓释剂,用于葡萄等水果的保鲜贮藏等。二氧化硫在食品中可显示多种技术效果,一般称它为漂白剂,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有色物质作用对食品进行漂白。另一方面二氧化硫具有还原作用,能够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酶性褐变。总之,由于二氧化硫的应用可使果干、果脯等具有完美的外观,所以有人称它为化妆品性的添加剂。二氧化硫在发挥“化妆性”作用的同时,还具有许多非化妆作用,如防腐、抗氧化等,这对坚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质量都是很必要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向认为二氧化硫对人体是无害的,但自baker等人在1981年发现亚硫酸盐能够诱使一部分哮喘病人哮喘复发后,人们重新审视二氧化硫的安全性。经长期毒理性研究,人们认为:亚硫酸盐制剂在当前的使用剂量下对多数人是无明显危害的。还有两点应当说明的是:食物中的亚硫酸盐必须到达必须剂量,才会引起过敏,即使是很敏感的亚硫酸盐过敏者,也不是对所有用亚硫酸盐处理过的食品均过敏,从这一点讲,二氧化硫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防腐剂。

1.4水垢的构成

水中溶解有碳酸氢钙,一点也看不出来。但当把包含碳酸氢钙的水放到锅中烧时,碳酸氢钙在受热后,逐淅分解,又转变为原先的二氧化碳、水以及碳酸钙。这些包含碳酸钙的开水到在茶壶或者热水瓶内,碳酸钙就逐渐深入瓶底或附结在内壁上,时间一长,碳酸钙结起,就成了“茶垢”。

那么,为什么盐酸能除掉碳酸钙呢这又是一个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氯化钙的新物质。氯化钙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只要用水一洗就没有了。这样一来,“茶垢”就除掉了。用盐酸除“茶垢”.可得注意:首先,不要直接用手去抹,最好用根铜丝缠着布条来擦洗,其次,盐酸要配得稀一点,不能太浓,并且还不能太多,因为盐酸有腐蚀性。除掉“茶垢”后,要用水认认真真地冲洗几遍,才能把盐酸除去;或者在茶壶里盛些水,放上几只铁钉,过几天,那些残存的盐酸就没有了;亦或者,我们能够改用食醋--以醋酸这种弱酸为主要成分,降低腐蚀性且为厨房必备品,取料方便。

1.5使运动员很快消除疼痛的医药

在观看足球赛时,有时会看到绿茵场上,正在拼抢中的足球运动员,由于受伤突然摔倒,有时还抱着大腿痛得翻滚。为了让他能继续拚搏,医生跑过去,拿着一个小喷壶,向受伤部位喷射一种药,再用药棉不断地揉搓、按摩,稍待片刻,受伤的运动员重新站立起来,又投入了比赛。

医生用什么药使运动员很快消除疼痛呢原先喷壶里装的是氯乙烷(c2h5cl),这是一种没有颜色、极易挥发(沸点13.l℃)的液体。当把它喷到受伤部位时,立即挥发。在挥发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皮肤表面温度骤然降低,使感觉变得迟钝,因而起到了镇痛和局部麻醉的作用。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冷冻麻醉”疗法。

1.6绘制装饰图案用的“金粉”、“银粉”

绘制装饰图案用的“金粉”、“银粉”是用什么做的“金粉”是用黄铜(铜锌合金)制成的。将黄铜片和少量润滑剂经过碾碎和抛光就制成“金粉”,“金粉”广泛用于油漆和油墨中。“银粉”是用价格便宜且和银一样有银白色光泽的铝制成的,铝粉质量轻,在空气中很稳定,反射光本事强。制铝粉有两种方法:一种将纯铝薄片同少量润滑剂混合后用机械碾碎;另一种是将纯铝加热熔融成液体,后喷雾成微细的铝粉

2.1饮食方面

豆腐不可与菠菜一齐煮。草酸钙是人体内不能吸收的沉淀物。菠菜、洋葱、竹笋中包含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豆腐中包含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上述物质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等物质。从医学的观点看:菠菜、洋葱、竹笋等不要和豆腐同时混合食用,会生成草酸钙的沉淀,是产生结石的诱因;从营养学的观点看,混合食用会破坏他们的营养成分。如果将菠菜、洋葱、竹笋等在水中沥过,再放入豆腐,即可消除此潜在威胁。

加碘食盐的使用。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长期缺碘可导致碘缺乏症,食用加碘食盐是消除碘缺乏症的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加碘食盐中包含氯化钠和碘酸钾,人体中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钾供给的,而碘酸钾受热、光照时不稳定易分解,从而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所以炒菜时要注意:加盐应等快出锅时,且勿长时间炖炒。

自来水刚煮沸就关火对健康不利,煮沸3-5分钟再熄火,烧出来的开水亚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有毒物质含量都处于最低值,最适合饮用。

2.2医药方面

服药通常是用温开水送服的,而不能够用茶水。因为茶水中含鞣酸,它会和药物中的多种成分发生作用,从而使药效降低以至失效,如贫血病人服用铁剂会同鞣酸反应生成难以被人体吸收的鞣酸铁。

抗菌素类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抗菌素药类大部分是胺类化合物,人空腹服用后药物易被胃中胃酸分解,既降低药效,又对胃壁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而饭后服用药物,由于胃酸被食物冲淡,药物就不会被胃酸分解,所以抗菌素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

不慎打碎体温计后的处理方法。体温计里装的一般是水银,不慎打碎体温计,水银外漏,洒落的水银就会散布到地面上,空气中,引起环境污染,继而危害人体健康。所以体温计打碎后,应妥善处理洒落的水银,可先用吸管吸取颗粒较大的水银,后在剩余水银的细粒上撒些硫磺粉末,水银和硫磺反应生成不易挥发的硫化汞,减少了危害。

2.3其他方面

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

可将洗衣粉、吸烟剩下的烟头一齐放在水里,待溶解后,拿来擦玻璃窗、纱窗,效果均不错。

将残茶叶浸入水中数天后,浇在植物根部,可促进植物生长;把残茶叶晒干,放到厕所或沟渠里燃熏,可消除恶臭,具有驱除蚊蝇的功能。

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学科,在人类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化学能够说是无处不在。也能够说,没有化学,就没有人们生活的多元化,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见化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极其重要的。

生活中涉及化学方面的具体知识不胜枚举,只要大家留心,多观察、多发现。化学的发展将会突飞猛进,我们生活中的奥秘也将进一步被发现,生活将会更加方便、舒适。在不久的将来,化学在食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化学为人类源源不断的供给新材料、新知识,大大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化学还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供给愈发关键的帮忙。

推荐人类衰老心得体会报告八

这几天,滔滔的汹涌波浪翻滚着大地,让所有的中国人民都在这个令人悲痛惋惜的时刻,在微信这么个如似天宇苍穹之下,人手握着朵朵的红玫瑰,从滚滚的尘世中仰首向着苍天,祈祷着我们心中崇敬的一颗闪耀的明星,中国第一歼10女飞行员,一个天上的女汉子,地上美丽动人的女孩儿余旭上尉一路走好,你将永在天上的群星中闪耀。

痛彻心扉的哀言难启,因她在航空事业上的追求,无论是从科学上,技术上,理论上的要求,是常人难以想象,精英群体也是难以企及的。那种为她而惋惜的沉痛心情,如似天风随着海浪来,何人可揽江水濑,倏而一逝在天际,人间痛失一星哀。

通过看她的简历,让我想到有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这本书的序言,其中的一段话:“这种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悠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十分难得,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常常只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可见,一个伟人和一个人类需要的精英人才,何时何地都有那么一丝危险隐随其后,无不令人感到无奈的遗憾而无挽回的希望。但恰恰就是在这最悲哀的时刻,似乎就听到了余旭在天的留言,一切我的失败就是你们继续科研的理念命题,我留下的一切遗憾,就是下一位在天飞行员消除隐患的手段。

在我为余旭已然消失在地球上的那一刻,我对着余旭那倩靓的身影和生前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美丽记忆,我心中在想着无论是哪一颗明星都有上帝召回的那一刻,都会在她最灿烂辉煌的时刻,瞬间从这颗星球消失,也一定会从另外一个星球出现,也就是无论任何的天体之星,都是在有规有矩的运行中循然而过往,既然你的名字为“余旭”,那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史上,留下你的足迹,在旭阳照耀下的那一刻,有你的一缕存在。

写到此,我默默在轻吟着人类世界曾经闪耀的那颗明星,德国的作曲家亨德尔在上帝即将召回他的那一刻所写的震撼人类至今的赞美诗“哈利路亚”。

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还是得以斯蒂芬・茨威格的一句话来继续我的思维想象,那就是:“我想在本书中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这样一些群星闪耀的时刻――我之所以如此称呼它们,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终将消逝的黑夜”。

当我的思维随着斯蒂芬-茨威格而行时,看着东升的旭阳,那一个闪耀的大星体,其实它就是天地闪耀之星的组合,故无论它存在多少年,永不会消逝,因为天地那霾拥娜盒墙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的进化将永远更加灿烂!

余旭,在天上永展你那靓丽的微笑吧!中国航天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