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 灯塔行动心得(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08:54:47 页码:13
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 灯塔行动心得(8篇)
2023-01-07 08:54:47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一

白塔山属黄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连山的余脉。它巍峨起伏,重峦叠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层峦”被誉为“兰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与山下的黄河以及飞跨黄河的中山铁桥仰俯错落,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白塔山公园内著名的一、二、三台建筑群。该建筑群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以石阶、石壁、砖雕、亭台、回廊相互连贯,上下通达,层次分明,这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一台建筑,是一座四面敞开的中央大厅,雕梁画栋。大厅回廊两侧各有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对称式的二台牌厦。牌厦面阔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级斗拱,为全国罕见。过二台广场,沿石阶而上便是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气势庄重。大厅长80米,宽20米,高约10米,屋顶饰有琉璃花脊,墙面镶嵌各种砖雕,檩梁及悬角等处又有木雕彩绘。

坐落在三台大厅内的“黄河奇石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奇石博物馆,创办于1993年,藏石丰富,独具魅力。兰州的黄河石与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东的长岛石同列为中国四大名砾石。兰州黄河石特点是石质光滑,形状多变,色彩深而艳丽。“黄河奇石馆”珍藏着兰州民间收藏家宋志刚先生收藏的黄河奇石上万方。造型石有石佛、周仓、关帝、神龟等;纹理石有孔子、老子、如来佛祖、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山水风景等。它们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览如醉,流连忘返。该馆分三个陈列室:正厅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态宏巨,气势磅礴,体现了母亲河的雄伟气魄;正厅西侧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黄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礼器为主,展示了母亲河的悠久文明;正厅东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头以造型和纹理图像令人叹为观止,分伟人系列、山水诗意、生命象征、万物肖形等。黄河奇石镌刻着历史博大精深的足迹,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特色,许多名人参观后都留下了墨宝,予以赞颂。原国务院副谷牧题词:“黄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词:“黄河奇石,华夏一绝”;齐白石大师的弟子娄师白先生,则把它们誉之为“黄河瑰宝”。

各位游客:沿三台东侧盘山小道上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牌坊,正面题额为“凤林香袅”,背面题额为“秀映三台”,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兰举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宝。这座牌坊号称“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这里俯视山下,黄河如带,凤林关一带炊烟袅袅,仿佛能闻到飘来的饭香;放眼远眺,皋兰山三台阁遥遥相望,恍若天上宫阙。

穿过牌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罗汉殿”,位于三台大厅之上,在山道转弯处依山而建,是一座一进两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个建筑小巧玲珑,古朴清秀。有悬楼五间,凭栏远眺,金城全貌,尽收眼底。据记载,大殿原有对联云:“随处现身,只为众生开觉路;寻声救苦,永留宝筏渡迷津”,现已荡然无存。罗汉殿历经沧桑,曾经殿舍俱废,香火灭绝,名存实亡。0于1998年批准修复,改名“法雨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堂等主体建筑。法雨寺东西山头,各有三角亭一座,东曰“东风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简洁、刚健,气势不凡。西北顶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统祠,往西即可到达白塔寺。

拾级而上,我们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时,他的皇子阔端为西凉王。阔端邀请当时西藏最具实力的-教萨迦派法王萨班.贡噶坚赞(被称为班智达,意为大学者),前往蒙古地方传教,在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凉州会谈”,就西藏的局势进行了磋商,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传说萨班.贡噶坚赞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兰州,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黄河北山修建一座通体雪白的佛塔,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萨班.贡噶坚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死在兰州的说法,至今找不到历史证据。据史载,萨班.贡噶坚赞于1251年圆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葬于凉州白塔寺,现在遗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诚重建。当时还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为兰州的胜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肃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

白塔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洁白,通高17米,下筑圆台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分为楼阁式。楼阁七层八面,大小佛龛分列其上,塔顶为绿色的古印度式塔刹。塔上方檐角,有铜铃装饰,微风吹过,悦耳动听。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黄河,是观赏兰州市容的最佳之处。白塔山紧邻黄河,山下只有一线通道,自古以来被兵家视作军事要冲。白塔山西侧是古金城关所在地,白塔山东侧约1公里的山腰间,元末将领扩廓贴木儿,汉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图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视黄河,正应了“宝塔镇河妖”的古语。围塔而走,大家会发现塔的八面雕刻有藏传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净图: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就是0,古时在印度是一种兵器,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也就是说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处,而是到处传播。轮内有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白海螺

是法会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法,释迦-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声音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伞

伞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贵族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使用的仪仗工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万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重生”。

即是幢,也叫“尊胜幢”。它不像伞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幢本是印度的军旗,佛教用来表示解脱烦恼、得到觉悟。-教认为,它是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所谓108种烦恼,只有尊胜幢才能降服。

即莲花。佛经上说,莲有五种,颜色各异,但以白莲花最为高贵,所谓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尚、纯洁的象征。

汉传佛教的图案是水罐形,-庙中所见到的是本巴瓶形,称为瓶。这个瓶作为八清净之一是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庙中的瓶装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树或孔雀翎,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

有金鱼形的,有鲤鱼形的。八吉祥中,鱼一般为双鱼形。因为鱼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长的,用鱼来代表解脱。

盘长

就是吉祥结,俗话叫“万字不断”,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

白塔的南边是三大寺楼,北面是菩萨殿,东西两侧各有陪殿数间,将白塔围在其中。寺内原有象皮鼓、青铜钟和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传说紫荆树是当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现已可枯死。另外二宝至今仍存寺中。相传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历白塔山慈恩寺时贡献在释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带来。铜钟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铸造的,重约153.5公斤,造型庄严,声音洪亮,抗战时期日寇轰炸兰州时,曾用它发过防空警报。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

白塔的东侧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嵝碑》,高3米,宽1米,碑首镂刻戏珠巨龙两条,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现存72字,记载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县西岣嵝峰(今称云密峰)上,字形怪异,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洒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庙内,后因庙宇塌毁,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内,后来又移至白塔寺内珍存。

白塔寺四周,还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阁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观赏日出,或远眺气象万千的九曲黄河,兰州市容尽在眼底,美不胜收。“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辟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漫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是古人赞颂兰州白塔寺的诗句。

宋末元初时期,白塔山一带为西夏占据,所以山后西北一带称“元昊台”,现在一般称“九州台”。九州台的黄土层厚达287米,仅次于兰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兰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测定,黄河已有160万年的历史。在黄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现在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形成了黄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虽说是佛教胜地,但是这里土质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为栽种树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树。1958年开辟为公园后,引水上山,栽种了松柏、垂柳、白杨和国槐等各种树木十几万株,培植了苹果梁、桃树沟、梨树坪、杏林园等林区,使白塔山变成了层峦叠翠,鸟语花香的游览胜地。我们所在的白塔西面,现在已是树高林密,曲径通幽,成为兰州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对白塔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现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览,拍照留念,20分钟后,顺原路返回。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二

广大居民朋友们:

大家好!

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在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蒙城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倡议:守护美好家园,防灾减灾大家共参与。

一、提高灾害风险意识,减轻灾害风险隐患。当前极端天气灾害明显增多,安全风险隐患集中显现,14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给我们带来的伤痛刻骨铭心,防灾减灾怎么重视都不过分。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主动了解身边的灾害风险隐患,熟悉紧急逃生路径和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备好应急物资,把灾害以防为主的思想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中去,牢牢掌握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灾害的主动权。

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避险自救技能。我们要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书籍等多种途径学习了解地震、火灾、洪水、暴雨、雷电等灾害发生的特点,掌握应急逃生、自救互救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对灾害时才能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要争当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向家人、朋友及周围的人们义务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防灾减灾氛围。只有每个人都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避险自救的能力,才能有效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全面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

三、加强家庭安全防范,做好灾害应对准备。家庭安全是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按规定安装和使用供气、供水、供电等设施,不要随意占用消防通道,杜绝在走廊、楼梯等公共场所堆放杂物;家中不存放易燃可燃物,注意明火使用安全,自觉养成用火不离人的习惯;电动车不要在楼梯道内和家里充电;积极做好家庭灾害应对准备,自觉配备家用急救箱、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口哨、灭火器、常用药品等减灾器材和救生物品;要教育孩子学习自救技能和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不到河边、水库嬉戏或游泳。使每个家庭都成为推动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提升的坚实力量。

四、全民参与积极动员,共建和谐美丽家园。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支持参与政府、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项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加避险逃生演练,大力支持地震、地质、气象、水利灾害防御设施建设,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共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居民朋友们!“同自然灾害抗争,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永恒课题”。无论我们身处何处,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珍爱生命,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护美好家园,需要我们一起参与!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三

党员同志们,大家好。

我是一名xx人民警察,在我们这个群体,有一种使命,叫点亮新生;有一种责任,叫维稳创安;有一种忍受,叫甘于寂寞。而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对我们监狱人民警察来说——还有一种担当,叫守护。

记得我刚到监狱参加工作时,我有过迷茫和困惑,因为那里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惊天动地。那里只有默默坚守,只有朴实平凡的“黄湖梦”。有一次我问监区长:“是什么让您在监管工作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他只回答我两个字:“责任。”舍弃个人华丽的梦想,为全社会守护那些触碰法律底线的人们,就是我们每一个监狱管理者的使命担当。那么,如何才能担起这份使命呢。

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我们是执法者,更是教育者。我的“师傅”李国栋常说,要想真正改造好罪犯,就要做到以情唤心。对于他们的诉求,要关心;处理他们的危机,要尽心;解决他们的难题,要热心。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服刑人员王某有一双47码的大脚,这么大的脚去哪儿找合适的鞋成了一大难题。大冬天的他只能穿一双并不合脚的布鞋,半个脚跟露在外面。为了帮他找到合脚的鞋,“师傅”利用下班时间跑了好几个商场。穿上新鞋的那一刹那,这个北方大汉眼眶湿润,感动地说。“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有人为我这么上心,我穿上它,一定好好走完改造路。”

三进宫惯犯鲁某,思想偏激、不服管教。多方了解情况后,“师傅”一头扎进监房与他谈话。刚开始,你不急他啥也不说,这一耗就是一下午。“一次没效果,那就坚持。”大半个月的推心置腹,“师傅”终于用真情融化了冰山。之后鲁某积极改造,还评上了监狱级的改造积极分子。

“矫其行不如正其心”。我们的每一份用心付出,将使一个个扭曲的灵魂得以矫正,迷途的浪子得以回归,破碎的家庭得以重圆。我们每改造好一名罪犯,就为促进社会和谐增添了一份保障,担当了一份责任。

责任感、使命感,没有什么我不敢。只有担当在前,尽心尽责,才能守住监狱安全的生命线,把住社会安全的大闸门。

在一次监狱活动中,我采访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柴秀琴,柴奶奶给我讲过一件事儿。当年,父亲病重时想见她,但恰逢监狱的“双评”工作,在给父亲的信中她这样写道:“犯人改造是个天大的事儿,必须给每一个犯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等工作稍空些,我一定回来”。安全问题、犯情问题、制度落实问题、隐患治理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既关乎单位的小安全,更连着社会的大和谐。“监管安全、我的责任”应该融入每一名监狱人民警察的灵魂血液,“出现问题我处理,责任由我来承担”理应成为我们的思想共识,这是我们天大的职责。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四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兰州市的著名景观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兰州市中心、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开辟为公园。

白塔山属黄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连山的余脉。它巍峨起伏,重峦叠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层峦”被誉为“兰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与山下的黄河以及飞跨黄河的中山铁桥仰俯错落,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白塔山公园内著名的一、二、三台建筑群。该建筑群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以石阶、石壁、砖雕、亭台、回廊相互连贯,上下通达,层次分明,这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一台建筑,是一座四面敞开的中央大厅,雕梁画栋。大厅回廊两侧各有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对称式的二台牌厦。牌厦面阔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级斗拱,为全国罕见。过二台广场,沿石阶而上便是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气势庄重。大厅长80米,宽20米,高约10米,屋顶饰有琉璃花脊,墙面镶嵌各种砖雕,檩梁及悬角等处又有木雕彩绘。

坐落在三台大厅内的“黄河奇石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奇石博物馆,创办于1993年,藏石丰富,独具魅力。兰州的黄河石与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东的长岛石同列为中国四大名砾石。兰州黄河石特点是石质光滑,形状多变,色彩深而艳丽。“黄河奇石馆”珍藏着兰州民间收藏家宋志刚先生收藏的黄河奇石上万方。造型石有石佛、周仓、关帝、神龟等;纹理石有孔子、老子、如来佛祖、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山水风景等。它们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览如醉,流连忘返。该馆分三个陈列室:正厅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态宏巨,气势磅礴,体现了母亲河的雄伟气魄;正厅西侧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黄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礼器为主,展示了母亲河的悠久文明;正厅东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头以造型和纹理图像令人叹为观止,分伟人系列、山水诗意、生命象征、万物肖形等。黄河奇石镌刻着历史博大精深的足迹,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特色,许多名人参观后都留下了墨宝,予以赞颂。原国务院副谷牧题词:“黄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词:“黄河奇石,华夏一绝”;齐白石大师的弟子娄师白先生,则把它们誉之为“黄河瑰宝”。

各位游客:沿三台东侧盘山小道上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牌坊,正面题额为“凤林香袅”,背面题额为“秀映三台”,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兰举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宝。这座牌坊号称“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这里俯视山下,黄河如带,凤林关一带炊烟袅袅,仿佛能闻到飘来的饭香;放眼远眺,皋兰山三台阁遥遥相望,恍若天上宫阙。

穿过牌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罗汉殿”,位于三台大厅之上,在山道转弯处依山而建,是一座一进两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个建筑小巧玲珑,古朴清秀。有悬楼五间,凭栏远眺,金城全貌,尽收眼底。据记载,大殿原有对联云:“随处现身,只为众生开觉路;寻声救苦,永留宝筏渡迷津”,现已荡然无存。罗汉殿历经沧桑,曾经殿舍俱废,香火灭绝,名存实亡。0于1998年批准修复,改名“法雨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堂等主体建筑。法雨寺东西山头,各有三角亭一座,东曰“东风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简洁、刚健,气势不凡。西北顶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统祠,往西即可到达白塔寺。

拾级而上,我们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时,他的皇子阔端为西凉王。阔端邀请当时西藏最具实力的-教萨迦派法王萨班.贡噶坚赞(被称为班智达,意为大学者),前往蒙古地方传教,在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凉州会谈”,就西藏的局势进行了磋商,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传说萨班.贡噶坚赞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兰州,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黄河北山修建一座通体雪白的佛塔,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萨班.贡噶坚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死在兰州的说法,至今找不到历史证据。据史载,萨班.贡噶坚赞于1251年圆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葬于凉州白塔寺,现在遗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诚重建。当时还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为兰州的胜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肃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

白塔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洁白,通高17米,下筑圆台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分为楼阁式。楼阁七层八面,大小佛龛分列其上,塔顶为绿色的古印度式塔刹。塔上方檐角,有铜铃装饰,微风吹过,悦耳动听。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黄河,是观赏兰州市容的最佳之处。白塔山紧邻黄河,山下只有一线通道,自古以来被兵家视作军事要冲。白塔山西侧是古金城关所在地,白塔山东侧约1公里的山腰间,元末将领扩廓贴木儿,汉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图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视黄河,正应了“宝塔镇河妖”的古语。围塔而走,大家会发现塔的八面雕刻有藏传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净图: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就是0,古时在印度是一种兵器,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也就是说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处,而是到处传播。轮内有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白海螺

是法会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法,释迦-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声音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伞

伞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贵族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使用的仪仗工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万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重生”。

即是幢,也叫“尊胜幢”。它不像伞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幢本是印度的军旗,佛教用来表示解脱烦恼、得到觉悟。-教认为,它是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所谓108种烦恼,只有尊胜幢才能降服。

即莲花。佛经上说,莲有五种,颜色各异,但以白莲花最为高贵,所谓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尚、纯洁的象征。

汉传佛教的图案是水罐形,-庙中所见到的是本巴瓶形,称为瓶。这个瓶作为八清净之一是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庙中的瓶装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树或孔雀翎,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

有金鱼形的,有鲤鱼形的。八吉祥中,鱼一般为双鱼形。因为鱼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长的,用鱼来代表解脱。

盘长

就是吉祥结,俗话叫“万字不断”,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

白塔的南边是三大寺楼,北面是菩萨殿,东西两侧各有陪殿数间,将白塔围在其中。寺内原有象皮鼓、青铜钟和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传说紫荆树是当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现已可枯死。另外二宝至今仍存寺中。相传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历白塔山慈恩寺时贡献在释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带来。铜钟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铸造的,重约153.5公斤,造型庄严,声音洪亮,抗战时期日寇轰炸兰州时,曾用它发过防空警报。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

白塔的东侧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嵝碑》,高3米,宽1米,碑首镂刻戏珠巨龙两条,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现存72字,记载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县西岣嵝峰(今称云密峰)上,字形怪异,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洒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庙内,后因庙宇塌毁,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内,后来又移至白塔寺内珍存。

白塔寺四周,还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阁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观赏日出,或远眺气象万千的九曲黄河,兰州市容尽在眼底,美不胜收。“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辟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漫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是古人赞颂兰州白塔寺的诗句。

宋末元初时期,白塔山一带为西夏占据,所以山后西北一带称“元昊台”,现在一般称“九州台”。九州台的黄土层厚达287米,仅次于兰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兰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测定,黄河已有160万年的历史。在黄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现在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形成了黄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虽说是佛教胜地,但是这里土质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为栽种树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树。1958年开辟为公园后,引水上山,栽种了松柏、垂柳、白杨和国槐等各种树木十几万株,培植了苹果梁、桃树沟、梨树坪、杏林园等林区,使白塔山变成了层峦叠翠,鸟语花香的游览胜地。我们所在的白塔西面,现在已是树高林密,曲径通幽,成为兰州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对白塔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现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览,拍照留念,20分钟后,顺原路返回。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五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兰州市的著名景观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兰州市中心、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开辟为公园。

白塔山属黄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连山的余脉。它巍峨起伏,重峦叠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层峦”被誉为“兰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与山下的黄河以及飞跨黄河的中山铁桥仰俯错落,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白塔山公园内著名的一、二、三台建筑群。该建筑群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以石阶、石壁、砖雕、亭台、回廊相互连贯,上下通达,层次分明,这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一台建筑,是一座四面敞开的中央大厅,雕梁画栋。大厅回廊两侧各有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对称式的二台牌厦。牌厦面阔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级斗拱,为全国罕见。过二台广场,沿石阶而上便是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气势庄重。大厅长80米,宽20米,高约10米,屋顶饰有琉璃花脊,墙面镶嵌各种砖雕,檩梁及悬角等处又有木雕彩绘。

坐落在三台大厅内的“黄河奇石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奇石博物馆,创办于1993年,藏石丰富,独具魅力。兰州的黄河石与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东的长岛石同列为中国四大名砾石。兰州黄河石特点是石质光滑,形状多变,色彩深而艳丽。“黄河奇石馆”珍藏着兰州民间收藏家宋志刚先生收藏的黄河奇石上万方。造型石有石佛、周仓、关帝、神龟等;纹理石有孔子、老子、如来佛祖、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山水风景等。它们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览如醉,流连忘返。该馆分三个陈列室:正厅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态宏巨,气势磅礴,体现了母亲河的雄伟气魄;正厅西侧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黄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礼器为主,展示了母亲河的悠久文明;正厅东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头以造型和纹理图像令人叹为观止,分伟人系列、山水诗意、生命象征、万物肖形等。黄河奇石镌刻着历史博大精深的足迹,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特色,许多名人参观后都留下了墨宝,予以赞颂。原国务院副谷牧题词:“黄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词:“黄河奇石,华夏一绝”;齐白石大师的弟子娄师白先生,则把它们誉之为“黄河瑰宝”。

各位游客:沿三台东侧盘山小道上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牌坊,正面题额为“凤林香袅”,背面题额为“秀映三台”,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兰举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宝。这座牌坊号称“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这里俯视山下,黄河如带,凤林关一带炊烟袅袅,仿佛能闻到飘来的饭香;放眼远眺,皋兰山三台阁遥遥相望,恍若天上宫阙。

穿过牌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罗汉殿”,位于三台大厅之上,在山道转弯处依山而建,是一座一进两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个建筑小巧玲珑,古朴清秀。有悬楼五间,凭栏远眺,金城全貌,尽收眼底。据记载,大殿原有对联云:“随处现身,只为众生开觉路;寻声救苦,永留宝筏渡迷津”,现已荡然无存。罗汉殿历经沧桑,曾经殿舍俱废,香火灭绝,名存实亡。0于1998年批准修复,改名“法雨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堂等主体建筑。法雨寺东西山头,各有三角亭一座,东曰“东风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简洁、刚健,气势不凡。西北顶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统祠,往西即可到达白塔寺。

拾级而上,我们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时,他的皇子阔端为西凉王。阔端邀请当时西藏最具实力的-教萨迦派法王萨班.贡噶坚赞(被称为班智达,意为大学者),前往蒙古地方传教,在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凉州会谈”,就西藏的局势进行了磋商,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传说萨班.贡噶坚赞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兰州,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黄河北山修建一座通体雪白的佛塔,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萨班.贡噶坚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死在兰州的说法,至今找不到历史证据。据史载,萨班.贡噶坚赞于1251年圆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葬于凉州白塔寺,现在遗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诚重建。当时还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为兰州的胜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肃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

白塔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洁白,通高17米,下筑圆台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分为楼阁式。楼阁七层八面,大小佛龛分列其上,塔顶为绿色的古印度式塔刹。塔上方檐角,有铜铃装饰,微风吹过,悦耳动听。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黄河,是观赏兰州市容的最佳之处。白塔山紧邻黄河,山下只有一线通道,自古以来被兵家视作军事要冲。白塔山西侧是古金城关所在地,白塔山东侧约1公里的山腰间,元末将领扩廓贴木儿,汉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图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视黄河,正应了“宝塔镇河妖”的古语。围塔而走,大家会发现塔的八面雕刻有藏传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净图: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就是0,古时在印度是一种兵器,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也就是说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处,而是到处传播。轮内有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白海螺

是法会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法,释迦-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声音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伞

伞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贵族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使用的仪仗工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万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重生”。

即是幢,也叫“尊胜幢”。它不像伞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幢本是印度的军旗,佛教用来表示解脱烦恼、得到觉悟。-教认为,它是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所谓108种烦恼,只有尊胜幢才能降服。

即莲花。佛经上说,莲有五种,颜色各异,但以白莲花最为高贵,所谓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尚、纯洁的象征。

汉传佛教的图案是水罐形,-庙中所见到的是本巴瓶形,称为瓶。这个瓶作为八清净之一是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庙中的瓶装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树或孔雀翎,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

有金鱼形的,有鲤鱼形的。八吉祥中,鱼一般为双鱼形。因为鱼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长的,用鱼来代表解脱。

盘长

就是吉祥结,俗话叫“万字不断”,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

白塔的南边是三大寺楼,北面是菩萨殿,东西两侧各有陪殿数间,将白塔围在其中。寺内原有象皮鼓、青铜钟和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传说紫荆树是当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现已可枯死。另外二宝至今仍存寺中。相传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历白塔山慈恩寺时贡献在释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带来。铜钟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铸造的,重约153.5公斤,造型庄严,声音洪亮,抗战时期日寇轰炸兰州时,曾用它发过防空警报。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

白塔的东侧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嵝碑》,高3米,宽1米,碑首镂刻戏珠巨龙两条,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现存72字,记载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县西岣嵝峰(今称云密峰)上,字形怪异,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洒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庙内,后因庙宇塌毁,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内,后来又移至白塔寺内珍存。

白塔寺四周,还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阁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观赏日出,或远眺气象万千的九曲黄河,兰州市容尽在眼底,美不胜收。“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辟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漫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是古人赞颂兰州白塔寺的诗句。

宋末元初时期,白塔山一带为西夏占据,所以山后西北一带称“元昊台”,现在一般称“九州台”。九州台的黄土层厚达287米,仅次于兰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兰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测定,黄河已有160万年的历史。在黄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现在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形成了黄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虽说是佛教胜地,但是这里土质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为栽种树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树。1958年开辟为公园后,引水上山,栽种了松柏、垂柳、白杨和国槐等各种树木十几万株,培植了苹果梁、桃树沟、梨树坪、杏林园等林区,使白塔山变成了层峦叠翠,鸟语花香的游览胜地。我们所在的白塔西面,现在已是树高林密,曲径通幽,成为兰州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对白塔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现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览,拍照留念,20分钟后,顺原路返回。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阐释了人立于世间有比生命更可贵的就是“义”,“义”是正义、道义。除此之外我想也可以理解为一份担当与责任,一种坚守与承诺;一份自律与奉献,一种救民于水火,解国之危难的勇气和精神。

一“医者,此去欲何”“战疫情,救苍生”此乃医者的选择。

面对新冠病毒的肆虐,已近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告诫民众莫出门,一边只身前往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亲临一线。已过古稀的李兰娟院士,不顾劳累直奔病区,隔离病房外那满是压痕的脸,让人心疼不已。还有那一张张主动请缨的战书,那一个个鲜红的手印;那满是伤口的手,那倒地便睡的身影;那剪掉秀发的护士,那不远几百里骑单车也要回单位的姑娘……“吾以身许国,再难许卿”的温柔此刻只化作疫情前的逆行。也许转身后是尚在哭喊的幼儿,是泪流满面的双亲,是依依不舍的恋人,但在国家需要和个人得失之间,他们做出了选择,“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还有,那些积劳成疾,牺牲在疫情防控战场上一个又一个医者,他们或为人子女,或为人父母,为人妻夫。没有人会想到这次竟成为永别,没有一次会面,没有一句可以嘱托,没有一位亲人相送,原来这样的选择就是生与死的较量。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尽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而此刻惟愿清明之时点清香一柱,寄哀思,安英魂,你们的名字也将成为一座丰碑刻入人们的心间,载入历史的史册。

二“居家安,懂自律,各司职”是民之选择。

自从武汉封城的那一刻开始,也许城外人很难体会城内居民内心的恐慌与不安,但他们愿意选择相信国家和政府,自我隔离,同时做到邻里相望,互相鼓励。昔日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街市瞬间变得空无一人。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牺牲,一种抉择。除湖北之外的人,令行静止,全民居家,自我防护。不出门,不聚集,勤洗手,勤通风,不传谣,不信谣。这样的自律自觉自制非法律所能约束。

隔屏不隔爱,疫情的严重并未阻挡每一个中国人奉献的脚步。各界精英,各路明星纷纷捐款捐物,发挥身先士卒的先锋作用,承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责任。我们教育人在教育部的统筹安排下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是啊,你们守护人民的健康,由我们守护国家的未来,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中国式社区工作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建卡建档,逐户排查,不遗漏任何一个死角,阻断一切疫情的传播……

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抗疫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相遇。

三“民为本,善邻邦”是国之选择。

“生于斯,长于斯,也将埋于斯”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份荣耀。民之有难,国岂能袖手旁观。中央以快速地反应,举全国之力驰援武汉。一个个医疗队抵达武汉,会师重灾区,有计划有步骤。一批又一批的医疗物资运达武汉,一车又一车的生活物资供给武汉,让人民食有所用,居有所倚。“以民为本,为民着想,解民之忧”这是党领导的中国。

疫情得到控制,局面得以扭转,但新冠病毒的威力却有增无减,欧美国家尽数沦陷,其蔓延势头不可小觑。我中华大国在自己举步维艰之时,选择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大格局,接济邻邦。“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山川日月,风月同天”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首先得到我们的援助。远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塞尔维亚……先后多国得到我国对接式援助。在疫情面前,中国不分种族、肤色、地域,这一切无不彰显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崛起中的大国,实力强国的责任与担当。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中国道,民心所向。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七

不知道你看了没有,9月1日,在cctv2,晚上的18点55分,开学第一课。

一堂两个小时、别开生面、丰富多彩的课,让我对生命的潜能感悟颇多,原来,蕴涵在我们身体、精神、意志里的能量有那么巨大,大到足以让我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得到完美保护,大到在突破人类极限的挑战中因此获胜,不断被挖掘的潜能使得生命如此精彩。

这些也许不被我们发觉的潜能,就在我们自己身上,得到科学知识的支持。通过训练,会不断被激发出来。

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两千多名师生,在大地的震动中,在一分半钟全部安全撤离,缘自平日对疏散常识的学习、团结合作的演练和组织,还有老师校长缘自内心深处高度的责任心。

奥运会上的举重健儿们,我们为之自豪无比的梦8,缘自力量和技术的结合,还有内心超越自我的坚韧意志。

那个不慎落入山谷,仅仅凭一块月饼,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并自救,一周后成功爬出来的女孩,缘自她对生命不放弃的信念和战胜一个一个生命极限的顽强精神。

我们不需要去攀比不需要去逞强,人类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共同面对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和谐的氛围里,在快乐的学习中,不忘记时时积累科学知识,不断演练生存技能,牢牢树立对生命、对我们热爱的一切坚持不懈怠,永不放弃的信念,在需要的时刻,才能厚积薄发,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达到预期的效果,让人生在自己的手中充盈而丰富多彩。

用知识守护生命。

以居安思危的心去做,激发生命的潜能,磨练顽强的意志。

主题守护灯塔心得体会报告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应县木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应县木塔的概况。

应县木塔创建于950多年前的辽清宁二年,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这座巨塔,顶天立地,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近观给人的视觉印象非常高大。从外观上来看,木塔建在一个4米高的两层砖石塔基上,平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共有五层六檐。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或大活下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多多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此外应县木塔还带有明显的道教特点:比如就现在的木塔方位图看,正好是一副先天八卦图的方位。

大家站在高大的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木塔下面,一定会惊讶于它为何耸立千年而不到,为何耸立千年而不蛀不朽,为何耸立千年而无火无灾。

下面我将给大家揭开木塔神秘的面纱。

一高大的木塔建造之所以历经千年仍然耸立在大地上,与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密切相关。①木塔的设计师没有采用以往建塔的四方形结构,而是采用了八角形框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②木塔的整体构架用木料,在结构上采用了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将木塔平面分为内槽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游人活动,整体构成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这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稳固性。③另外木塔各层之间的链接又采用了十分科学的叉柱造方法,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不仅减少了用料而且增加的稳固性。总之,科学的双套筒框架结构的刚性和卯榫斗拱结构的柔性,组成了完整而坚固的建筑结构,有效提高了塔身抗弯抗剪和抗震的能力,从而造就了应县木塔超凡的稳固性。

二关于木塔不蛀不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没有我国南方那样的白蚁为害,所以众多的木构建筑就比较容易地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保存下来。②然后就是木塔的天然守护神—麻燕的功劳了,麻燕每年夏天围绕着木塔漫天飞舞把虫蛾都吃光了。③另外山西高原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对干燥十分有利于木材的干燥和防朽。④最后就当地人民不断维修和精心呵护了。才使这古塔庄严的屹立在黄土高原上。

三木塔无火无灾的原因也十分简单,为什么直插云霄的木塔不遭受雷击呢?专家学者分析说,是那个八角攒尖式塔顶上所立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另外当地百姓的精心呵护也是少不了的。

应县木塔不仅具有超凡的建筑成就,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并且主要反映在名匾众多,彩塑壁画独特,佛牙舍利珍贵三个方面。

其中有反映木塔建造年代的“释迦塔”三字匾,赞美木塔宏伟的“天柱地轴”“峻极神工”四字匾还有宣扬佛教教义的“天宫高耸”四字匾,寓意木塔是人间绝无仅有的神圣建筑。另外应县木塔这座集建筑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之塔,珍藏着两枚佛牙舍利,更是广大佛教信众瞻礼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塔。

好!应县木塔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积淀已经向大家简单介绍完了,下面请大家自己欣赏品味这建筑奇观、文化名塔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