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诗经式微心得体会及收获 诗经式微读后感悟(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12:45:06 页码:10
诗经式微心得体会及收获 诗经式微读后感悟(五篇)
2023-01-07 12:45:0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诗经式微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诗经》,闲时读读品品。读来,发现《诗经》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为什么呢?疑惑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顺着诗句,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好像听见了来自一位久经沙场,身体千疮百孔的战士,豪饮一坛浊酒后略带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城墙上,穿一身素衣,青丝舞动,望穿秋水,却不见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领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劳作的风俗画,她们劳累的神态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么看来,当时不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现今,我们的诗意,哪里去了?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对于诗经式微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对于诗经式微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4、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5、朗读、背诵。

二、学习《君子于役》。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老师帮助弄清课文意思。

3、分析课文。

《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许多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两章,两章的字句互相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复了第一意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的情感的写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

4、背诵这首诗。

四、总结、扩展

我们课文选的《诗经》中的三首已成为名篇,千古传诵。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进一步加强背诵。

对于诗经式微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微课作品名称

“诗经吟诵”

微课作品介绍

本微课《诗经吟诵》主要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了解《诗经》吟诵相关知识的微课。此微课以吟诵《蒹葭》为例,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体会吟诵的魅力和价值。

适用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于《诗经》中的名句也有耳闻,但是对于《诗经》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背诵上,对于《诗经》的吟诵知识也不甚了解。若将吟诵技巧运用到《诗经》的教学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感悟领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首先介绍吟诵的含义,接着通过对吟诵历史的简单说明和学者对吟诵的推重表明吟诵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吟诵过程中相对重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第二,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最后,在理论知识介绍过后重点以《蒹葭》为例,进行吟诵教学示范,让学生调动听觉系统感受吟诵。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吟诵的含义及操作方法;

2、让学生在实践上感受吟诵的魅力和作用;

3、让学生举一反三,吟诵“诗经”的其他篇目。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吟诵的基本概念

吟诵指的是在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和学习过程中特有的,以有曲调的吟咏和无曲调的诵读相结合的中国式读书法。与单纯的朗读相比,吟诵具有音乐性;与单纯的歌唱相比,诗文的文学性是吟诵的根本所在。

(二)吟诵“诗经”的历史

吟诵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文人都有着吟诵的传统,《诗经》更开我国古代诗歌之先河。现代学者对吟诵也是高度推崇的,体现了吟诵《诗经》的价值。

(三)吟诵的基本规则

第一,吟诵时要遵循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原则;第二,吟诵时要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汉语拼音,加入对平仄知识的补充)

(四)“蒹葭”吟诵教学示范

首先介绍《蒹葭》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按照平仄声调分析诗中的字词,包括个别需注意的入声字及韵脚字。最后进行示范吟诵。将吟诵的基本规则重点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吟诵其他古诗文。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吟诵《诗经》中的其他篇目。

配套学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主要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工作室对ppt课件进行录屏制作,后经过剪辑等编辑,最终完成制作。

对于诗经式微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基本上我们会的诗经里的就是那几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估计能把关雎,蒹葭全部背出来的都不多了,至少在我这个年龄是这样吧,实在也不能责怪我们,要知道我们向来是受考试教育,这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上课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被忽略掉了。就算我自己现在看这样的内容都会觉的实在是枯燥无味,因为这些跟我们的平常生活毫无联系,我们生活中不需要用到这样的知识。只是,如果慢慢的去读那一个个字,一个个字去用自己的想象去幻想这些故去的祖辈留给我们的语言的时候,莫不为之震撼。

喜欢关雎,就是因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喜欢蒹葭,也是因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七月留给我的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绚丽,是“九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趣味。想想家乡的水鸟,想想河边的水草,感谢我有一个家园,可以让我最起码知道这些东西,能够透过诗经的语言,来看到语言之外诗情画意的存在。而我读不懂的,大概也是因为读不懂诗中的语言环境。砍砍伐檀的场景,公刘生民等周王朝的史诗我也不懂。体会不到诗的语言环境,总感觉和诗歌有一层隔阂,所以读不出韵味,也是正常。“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见过桑叶的由绿到黄,怎么理解被抛弃的女子的无奈和悲苦。“我徂东山,慆慆不归”,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和离乡,又怎么理解征夫怀乡的惆怅。

古老的诗歌,主题无非爱情,战争,思乡和田园。我们这一代,

是幸福的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悲伤。这种没有痛楚的经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如何的依依不舍都将离去。你能够了解吗,我非常羡慕那些能为我们的王挖土筑城的人。是的!他们的确是非常辛苦,但是,当他们从天没亮,做工做到夜晚,觉得非常劳累的时候,他们能够回家。他们有家可归。

即使,即使??每天吃的只是野菜粗粮,那碗野菜汤也是他的女儿去采摘,他的妻子细细地洗过,他的儿子清晨去砍柴,他的母亲守在灶台边添柴加火。一家人一起用力,熬出这碗浓汤,然后耐心地煨着,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点着烛火等他归来品尝。

他们再苦再累,毕竟可以留在故土,每天可以见到家人,喝一碗野菜汤,就是死了,魂魄也能安然。而我,必须要远涉千里,去赴那死亡的盛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或许,有幸我可以不死吧。可那时我已经白了鬓发,像道路边老了春心的杨柳,再也舞不动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们哀伤的声音,像一双无形的手,一刻不歇地揉搓我的心,让它始终褶皱,不得舒展。

......

连日的搏杀终于猝然结束。我是如此的眷恋这人世。“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八个字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

遥远看见一枝芙蓉涉水而来,姿态高扬,她的风仪深深地刻在他脑海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原谅我,无法做到对你的承诺。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我的妻,我的眼睛再也无法亮起。

她先他而去。他某日翻找旧衣,睹物思人,一时之间泪不可遏。如果他是现代人,可能只是默默的流泪,抽只烟,留下一地烟蒂。他的悲伤会像一场雨一样,下过之后再无痕迹。幸好他是先秦时代的人,于是他低低地唱起来——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他的悲伤随着他的歌留了下来,在时间的彼岸我们听到。一夕之间,白发苍苍。自卿别后,无语问添衣。你知我是那样幼弱的人,在你面前一如孩童,你去世后,我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动手寻找衣服。也许这不是我的错,面对爱人,我们都爱撒娇,愿意接受对方无微不至的照顾。遥想当年言笑晏晏,而今形单影只,徒留寂寞魂。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其实,有太多人,不是那种为爱奋不顾身的人,而真正做到“毂则异室,死则同穴”的好像也不多。梁山伯和祝英台之所以能够传诵千古,正是因为他们所作所为,达到了神话的境界——爱如死之坚强。“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爱别离,求不得,有很多事,不是我们不去尽力争取,而是根本,无能为力。所以更喜欢那句被篡改过的泰戈尔的名言——尘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这样的绝望更美丽更彻底。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