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11:36 页码:11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大全18篇)
2023-11-09 20:11:36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可以让我们从经验中获得更多的教训和经验。心得体会要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深度思考,不能泛泛而谈。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值得我们一起学习和借鉴。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一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于11月5日、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一套)晚8点档播出,每天播出两集。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每集30分钟,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梁振华、周云磊两位教师承担了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国教育七十年成就电视化研究与实践》。在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中,梁振华、周云磊分别担任总撰稿、执行总撰稿工作。

总撰稿梁振华是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副主任,曾历任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大三峡》《台湾光复》以及影视剧《密战》《春天里》《澳门人家》等数百部(集)影视作品的编剧、总撰稿与撰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鹰奖等奖项。

执行总撰稿周云磊是北师大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曾担任《大江入海流》《信仰》《情系人民》《台湾光复》等多部文献纪录片撰稿工作,并任央视《朗读者》节目撰稿、文学编辑。

央视和教育部联合出品,北师大教授担任总撰稿和执行总撰稿,单看这个配置,就知道这部纪录片不简单。

两位老师在广泛调研采访、多方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预定任务。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11月5日,第一集《立国之本》和第二集《强国基业》已经登录央视和观众见面了。

本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本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联合摄制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聚焦新中国教育事业,以时代线索展开,全面讲述新中国教育七十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重视教育,离不开扎实的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突破2万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7万亿元,并且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这个实际行动彰显了国家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中国教育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事业基础薄弱,1949年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经过七十年努力,中国已建成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自20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三

强国观是近年来中国的主流思想之一,提倡国家的强大和民族自豪感。在我国不断崛起的今天,强国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信仰和追求。近来,我也通读了许多与强国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深刻地感受到了强国观下的国家发展、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变化,感受到了人民对于国家的热爱和憧憬,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与大家分享。

首先,强国观让我们能够更加自信。在强国观下,我们的国家日渐强大,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和瞩目。我们有着众多世界一流的企业、科技和文化成果,我们的孩子们正在享受着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地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崛起。同时,我们也更加有自信地面对任何风险和挑战。

其次,强国观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能力。在强国观下,我们要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在科技和经济上实现跨越式发展。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我们要敢于追求未知的领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交流、不断创新,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给这个强国添加新动力。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切实推动了中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持续增长。

第三,强国观带给我们更多的责任和担当。面对世界上的各种挑战,中国以强大的力量,要为全世界提供更多的惠民政策和救助。我们不但要在国内发展坚定不移,更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拥有伟大梦想国家的自豪感,拥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第四,强国观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文化和教育。在强国观的引领下,文化和教育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国家正在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到影视、音乐、游戏等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同时,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强国观下,在国家和个人的关注下,教育质量在快速提升,更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硕士和博士教育机会,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也越来越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最后,强国观也要求我们保持发展的速度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国家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环保、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需要速度和质量的协调。我们要保持发展的速度,但也要关注环境、保护生态,让我们的发展既坚固又可持续。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此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强国观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追求,是我们每个人的信仰和理想。在这个追求中,我们可以更加自信、更加有担当、更加爱国。这种观念也能够带来更好的发展,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强国观引领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进行贡献。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四

在强国观这个话题上,人们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从一个家国情怀的视角来看,强国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参加强国观教育活动,我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强国观”,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对于如何强国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下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我在强国观教育活动中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强国观的内涵。强国观作为一个名词,其实是由两个单词构成的:“强国”和“观”。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发展;观,则是指观察、审视、察看。将两个单词结合在一起,强国观,便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如何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发展的一种观察、审视和察看的态度和观念。也就是说,强国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第二段,强国观的重要性。强国观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强烈的强国观的国家,会更加注重进行综合性国家实力的提升,这不仅可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可以带动人民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一个拥有强国观的国家还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段,强国观的实践意义。强国观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实施的。强国观所关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国家经历一个长期的努力和奋斗。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与实现国家强大的事业相联系,充分发挥自己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四段,强国观和个人发展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强国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一个国家的强盛发展,必然会带来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个体价值的增加。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实现国家的宏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段,我的感受与启示。在强国观教育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每个人,同时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个人与国家建设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个公民,为实现国家的强盛和复兴尽自己所能,这是一个人应有的担当和行动。因此,我将继续学习和践行强国观,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而言之,强国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于每个人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强国观极其重要。在实践中,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实现国家的宏伟目标尽自己所能,为国家的强盛和复兴共同努力。通过这次强国观教育,我坚信我可以为实现国家强大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像每个公民一样,我们都和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实现国家强盛的宏伟目标中为之奋斗,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使命。只有多为国家出一份微薄之力,在键几中为国家和人们普及一些强国理念,我们才能走得更长久更宽广。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20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纪录片《教育强国》开播啦,今天是《立国之本》和《强国基业》,明天还有《春风化雨》和《面向未来》。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六

强国是一款为培养全民科学素质、推进科教兴国、促进经济创新的全民科学综合性服务平台。近日,我通过观看强国进行了一番学习和思考,深受启发和感悟。以下是我的体会:

第一段,感悟“强国”平台的重要性。通过观看强国,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平台对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知识,热爱科学,参与科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全民范围的科学共同体。

第二段,思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国平台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科技资源,可以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段,领悟“强国计划”面临的挑战。在强国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如何更好地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资源,如何加强公众科学知识普及和推广,如何形成以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格局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不断探索,积极推动。

第四段,学习科技精神和创新精神。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力量,强国平台鼓励大家学习科技精神和创新精神,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创新带来的奇迹和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第五段,思考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和发展。我们要通过观看强国平台学习科技知识和文化,助力国家发展,同时也要关注个人发展,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观看强国,我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也领悟到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发扬创新精神和科技精神,为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七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一个中国人,观看强国有我已经成为了必修的公民课。近期,我也向1亿国民的参考书信奉行者那样,经历了四十余篇习近平总书记的作品并摘录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深受启迪。通过这些字里行间、精神语言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价值观强烈的年轻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发展之路。本文将从“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强军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立场”五个方面入手,谈一谈我阅读“强国有我”的心得体会。

一、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强国有我”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有我”,即每个个体都必须对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我们年轻人往往在日常中极其难以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仅有目光放在个人的短视利益上,立场、原则等方方面面却一无所知、一无所惧,提出的价值观就会陷入局外者目光中疲软的不彰显,甚至容易被操纵,变成别人所唆使的媒体舆论。这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都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紧密注视自己的使命感,进一步拓宽眼界,加强知识、才干和情感的沟通,始终保持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把自己的行为融入到国家、社会中去。

二、强军思想。

无论是经济建设、文化繁荣,还是民生作为,它们的基础是休戚与共的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意识”与“强军思想”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热衷于研究,不仅是因为这是总体而言最优惠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因为它反映了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观。强军思想的要点在于,国家的安全不仅需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更需要人民安全稳定。自己身临情境体悟,只有在认真接受训练和教育后,充满道德的情感价值,才能在行动的时候更体现出军人这个社会阶层的精神品质,让同胞国民感受到这种品质的美好。在这方面,我学习远没到位。然而在这样的道路上,我们青年人不应当迟疑,身体力行、投身实践是做一名有担当的民族志士的不二之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的是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民族为核心,以人民为主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主导下,我们发现这种社会主义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坚定的领导核心与坚定的中国特色。这种领导核心不仅是政治中枢,还包括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对中国特色来说,则意味着我们必须借助人民力量,建立对人民的排雷、正确处理与彼此的外交,致力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城乡协调。只有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了中国特色的潜力,才能够达成我们的目标,成为全球一个快速发展的超级国家。

四、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我很多的情感告诉我,这是一个沉重、甚至一方面盲目的任务。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不同意这个看法。他强调有效地平衡必然存在,我们必须透彻理解他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意义与实质模样,无论是从自然中获取的财富,还是从最底层人民获取的土地等资源,都是必须尊重教训、节省利用的。他主张的生态文明建设,则希望我们从生态产业走向天然智慧、从农村环境布局走向城市生生不息、唤醒市民参加生态活跃度等方面,振奋人心地推进国家缔造和保护生态文明。

五、人民立场。

人民利益至上的立场是“强国有我”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履任领导岗位以来,就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认为人民是行动引领轿子的力量源感,推动中国特色发展也必须在最底层以人民立场行动。所以,在深入地实施一系列改革之际,我们无论从政治指向的好处,还是从透彻接收人民声音来罢,都要始终心系民生,使我们重新坚定自己是“人民脉动”的信仰。

总的而言,通过参考文献和实际的生活体验,我逐渐明确了“强国有我”的核心意义。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必须承担真实的主体责任,注重了解人民生活,推动创新并带领全体国民共商国家发展方向。人民始终是我们始终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希望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能够更加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保持对民族、人民与国家的热爱,融入实际,进步发展,成为最有担当的一群人。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八

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兆通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集中观看《教育强国》专题片活动。全体教师共同观看了《教育强国》专题片“立国之本”,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石家庄市西兆通小学校长任俊清同志强调全体教师要时时思考,不断求索,做好适应时代发展与变化的创新型教育工作者,为西兆通小学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支部书记师岩广强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九

“扫盲识字班,今天开学了,上学的男和女,早早就来到,学文化、学政治,专心听课,天下的大事情,我们能知道……”这是1950年代流传在山西晋城的扫盲识字歌。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20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20,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年,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0年来,教育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今天。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教育也决定着中国的明天。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四集专题片《教育强国》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两集。

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党的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

九江市长虹小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把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并且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纪录片《教育强国》观看结束后,全体教师深受感动,并表示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们的努力,因此,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教育的基本方向,共筑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

“每年的9月1日,都是开学的日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伴随着朝气蓬勃、人头攒动的开学画面,纪录片《教育强国》开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发展成就。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和开拓奋进,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迸发活力,国民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现有1672万教师,2.76亿学生。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有力印证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等。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切实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公平,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稳步迈进的步伐。

“史实+数据”

顺叙道来中国教育成就史。

那么时光追溯到70年前,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制度?纪录片《教育强国》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个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为开端,顺叙讲述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发展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4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不但普通群众里没几个识字的,就连许多干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枪,不怕炮,就怕写报告。”面对国家建设的新局面,各行各业逐步开启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扫盲运动。在军队,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在农村,人们从本乡本土的村名、农具,到全国性常见事物和常用词语开始识字。在冬季农闲季节,举办“冬校”“夜校“识字班”,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夏季农忙时,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抓紧时间分散学习。

得益于全国上下积极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从80%下降到了52%。随后,以扫盲运动为起点,改革中国汉字,恢复高考,出版教材,开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行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相继建设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贫困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涵盖每个教育阶段的改革举措,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宝贵机会。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师、3个教学班、80名学生,到如今,已经有在职教师108位、35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我真的是亲历了集团化办学以来学校的变化,学生人数从400多人变成了1800多人,从12教学班变成了47个教学班,学校办学也从一址办学变成了两址办学。”片中呈现的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的巨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普及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缩影。尤其是到这十年时间里,中国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发展。正如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所说,“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都经过了1、50年才能够普及,我们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时代印记,了解发展轨迹,依托画面的生动展现和数据的直观呈现,观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为取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创新改变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强国》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记录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激励。

“历史影像”与“人物采访”交相辉映。

跳脱出单纯的知识科普和历史讲述,纪录片《教育强国》在叙述形式上开拓创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剧歌曲、新闻纪录片、纪实画面,以及教育行业各类代表人物的访谈,架构和串联起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

史实画面的再现带领观众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的学习面貌和青年的伟大志向。延安秧歌剧《夫妻识字》中唱道:“庄户人为什么要识字?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新闻纪录片《直上云霄》展现了毛泽东时代青年的伟大理想,“我们北京航空学院同学们的理想,就是希望我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翔在祖国的天空。我们本着敢想敢干的精神,大胆的提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想法。看呐,我们美丽的云鹰展翅高飞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的使用,实现了对每个时期教育发展状况的生动复盘。例如,伴随着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纪录片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踏上快车道的发展局面。“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走出校园,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现形式与人物采访的结合,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新闻纪录片《祁建华快速识字法》,用纪实影像讲述了成都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发明识字方法的史实。对于这种不到30天就能让一个文盲学会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识字方法,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张昭文解释:“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个字上头注上音符,然后根据拼音来认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访苏联看望留学生的纪实画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学院学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的场景回忆,再现真实历史时刻。

从黑白影像到彩色画面,从直观讲述到配乐渲染,从经典影像记录到见证者解说,彼此互为补充,在变换表现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丰富影片内容。从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读者、教育体制的体验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龄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发感知中国制度、中国成就与中国自信。

借教育事业“典型人物”彰显时代印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与国家发展相互勾连。每个阶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那个年代的国家使命,彰显着那个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通过《教育强国》中几位典型人物的事迹,观众可以以小见大,管窥这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样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急需大规模高级专门人才,当时年仅19岁的戚发轫踊跃加入,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戚发轫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航空力量太落后了,受人家欺负。所以那个时候下决心,一定去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所以我就报了航空这个专业,要下决心办这个事。”1977年,从宁夏戈壁草原来到北京的姜德文抓住了恢复高考的重要契机,追回了曾经丢失的学习时光,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我的证书是10001号。第一个‘1’代表科学院,最后‘1’代表第一个。”1983年5月27日,参加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的马中骐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位博士,他为国内理论物理学界和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保安队的队长助理张永辉通过努力,在的时间里相继拿到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文凭。他说:“我是41岁的时候准备考研究生的。当时的想法,一个是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第二个就是想,我能不能冲一下,别人为什么行,我为什么不行呢?”从分辨不出几何图形,到能精确计算出各种图形数据,走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的邹彬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艺术品”,实现了中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平台。

从应国家发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到恢复高考制度后年龄参差不齐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8位获得第一批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再到不局限年龄和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我们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印记,也愈发感慨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教育强国》记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也铭刻着属于一代代人的荣光。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肩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使命,未来应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将更加和世界接轨、与国际齐肩,稳步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为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4集专题片《教育强国》于11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档首播,每天播出2集。

全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0多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强国迈进的奋斗历程。

据悉,该片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一

《教育强国》全片共四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创新。

该片反映了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体系,其探索与前进历程扎实,取得的成就辉煌。我们是恢复高考后四年参加高考的,还幸运地成为了教师;我们亲历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深感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将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创新。

一辈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长,只有更好地了解历史,知道教育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教育强国梦。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领导、教育专家,他们退而不休,满怀爱心,不求名利,不辞辛苦,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后代、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们为国育人,为党增辉;他们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他们弘扬“五老”精神,力托祖国未来;他们发挥“五老”精神,培养“四有”新人。他们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长学校、主题教育、四点半学校、“五老”志愿服务队等,为教育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创新了一个个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理当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集主要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铭刻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艰辛探索,也铭刻着属于这一代人的荣光。

第二集主要内容:中国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个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中国教育,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风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内容:教育是奠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个个教育故事,呈现了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革历程。在偏远农村,在课堂一线,在实训现场,中国各类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各学段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迈出稳健步伐,教育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所有努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凸显出全新的时代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支撑。

第四集主要内容: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面向未来,当代中国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正在展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课创新形式,为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游戏为代表,中国学前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焕发出中国特色和时代风采;随着劳动教育生动实践的开展、网络技术等创新应用,基础教育领域更加突出公平、变革,育人效果举世瞩目;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成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新格局……各领域的深入变革与砥砺前行,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教育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开启未来的气魄与格局。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二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科技和国际地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自信和民族凝聚力,中国推出了纪录片《强国》。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前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将通过五个方面,谈谈我在观看《强国》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强国》中,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坚定领导。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在国家发展和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种政府的坚定领导使中国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挑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次,在《强国》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奋斗精神。中国人民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纪录片中介绍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民,他们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种无私奉献和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坚定不移地追求梦想,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强国》中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快速发展。纪录片中介绍了中国在高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政策层面上提供支持和激励,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勇于创新。这种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推动,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展现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强国》还强调了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纪录片中介绍了中国在减少污染、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这种环境保护的努力不仅使中国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环境保护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政府和人民将继续努力,为保护地球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在观看《强国》后,我深深地感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在经济、科技、国际地位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将继续发扬伟大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观看《强国》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启发。通过纪录片,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政府的坚定领导、人民的勤劳智慧、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些体会将激励我继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三

林芝市第一中学党总支办公室组织全体党员老师在三楼会议室观看教育强国专题片。该片以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全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有效探索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就。

党员教师观后表示,要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激励自己成为优秀教师。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四

强国是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官方视频客户端,主要承载了多种形式的大众学习和知识普及的任务。作为中国数字文明建设中的首创之举,观看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传递文明的正能量、提高爱国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感悟强国建设的实际含义。在观看强国过程中,我深感自己受益匪浅,下面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祖国状况。

强国app不仅集合国家级大型活动的直播、节目选播、新闻资讯、党政领导视察,还涉及到社会领域的多个细分领域,如经济发展、科技成果、文化传播、旅游推广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视角,我们可以迅速了解祖国的发展状况,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动态,加深自己对于社会发展的了解,这对于我们长远的祖国的发展、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段:学习专业知识。

强国前身为“学习强国”,在强调娱乐性的同时,注重聚焦政治、文化、军事等重要领域。强国内部有许多优质的高规格教育资源以及主题活动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开展精细化学习、深入研究特定领域。这对于即将进入职场、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士都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习场所。

第三段:广泛的人文内涵。

强国app提供的节目覆盖面十分广阔,囊括了文学、戏曲、音乐、书画、美食、茶文化和历史等丰富内容,尤其是在中华文化方面,更具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历史价值。通过观看这些节目,我们不仅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并且可以从其中获取美好情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怀,珍惜民族文明遗产,深化情感认同。

第四段: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今世界,中国的地位日益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而通过观看强国的优秀节目,我们成为观摩和学习的对象,也成为世界的焦点。而影像的传播方式不仅在国内,国际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一个“品牌效应”,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一样的一面。通过强国,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日益增强。

第五段:弘扬爱国主义。

强国旨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价值,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劳动者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培育爱国思想。观看强国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热爱祖国,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总之,观看强国是一种以学为本的好方式,也是一种审美和思考的好方式。在强国这样的平台下,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灵和祖国的灵魂进行深度的交流,以此为引导提高自我获得的技能,不断迈向成功的目标,同时全程接受着国家的带领和思想引领。希望大家能在强国的助力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五

原来这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联合摄制的4集纪录片《教育强国》,聚焦新中国教育事业,以时代线索展开,全面讲述新中国教育7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纪录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四集,每集都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

北师大教授担任总撰稿,这部纪录片不简单。

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梁振华、周云磊两位教师承担了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国教育七十年成就电视化研究与实践》。在四集纪录片《教育强国》中,梁振华、周云磊分别担任总撰稿、执行总撰稿工作。

摄制团队赴上海、山东、贵州、广西、海南等14个省份教育一线,采访了65位亲历者、一线师生和专家学者,通过镜头定格中国教育的时代风采。

第一套中小学统编通用教材长啥样?

教师节是怎么来的?

高考是如何恢复的?

关于乡村教育,国家都出了哪些政策来支持?

老师家长们,这些问题如果孩子问的话,您能够详细地给孩子讲解吗?纪录片《教育强国》对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家长和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看,一起了解教育的大事小事。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六

近年来,中国的“强国”战略不断推进,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种挑战和困难层出不穷。为了展示中国的发展成果和走向世界的姿态,近期上映的电影《我的祖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感受到了中国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以下是我对观看《我的祖国》的心得体会。

首先,观看《我的祖国》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拼搏精神。在电影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是抗洪救灾、抵御外敌入侵,还是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电影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深受震撼。这种拼搏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明白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团结奋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观看《我的祖国》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电影中的每一个故事都紧紧围绕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展开,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独特的魅力和底蕴。无论是航天员的壮举,还是工人的辛勤付出,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让我深感自豪。同时,电影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珍惜这份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次,观看《我的祖国》让我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过程。电影中的故事涉及到农村、城市、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在各个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还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正在朝着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没有任何困难和挑战能够阻止中国人民追求更好生活的步伐。

最后,观看《我的祖国》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电影的结尾,一段抢救折叠桥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让困难变得不再困难。这让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中国必将能够战胜各种挑战,继续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我相信,中国正在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总而言之,观看《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令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充满信心。中国人民的拼搏精神、历史文化底蕴、全面发展和未来前景,无不让我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自豪。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强国梦想必将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七

“扫盲识字班,今天开学了,上学的男和女,早早就来到,学文化、学政治,专心听课,天下的大事情,我们能知道……”这是1950年代流传在山西晋城的扫盲识字歌。

新中国成立之初,基础教育薄弱,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扫除文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逐步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军委为提高的素质和战斗力,在全军进行文化大练兵。毕业于中原军政大学的祁建华,当时是第二野战军某军文化干事,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向大西南行军作战途中,他开始研究速成识字的教学方法。

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西南军区政治部决定给祁建华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员”称号。

1952年5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成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开始了。

1954年,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团支部办起了“记工学习班”。高家柳沟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全村只有9个人识字,团支部选了7个识字青年当记账员,但他们识字不多,经常把账记成“糊涂账”。团支部办起识字班,请四位高小毕业生教大家,首先从社员的名字、各种农活与农具词汇教起。

“做什么,学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来学习。毛泽东称赞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

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19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是中国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重新点燃广大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19岁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区缺乏师资,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村教书。交通不便,她经常徒步十多公里,将课本、教具背回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支老师”因此也成了“支妈妈”,早上要负责叫醒学生,晚上还要抽出时间辅导功课。

1985年5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小学教育经费增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至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30多年过去了,组织上考虑支月英常年在山区教书,身体不好,要调她下山到中心小学教书。可比泥洋村更加偏远的白洋村村民联名上书请她来村里教书,支月英便继续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区,支月英教育了整整两代人。

中国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党的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中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和创新创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简称为计算机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自动控制系,当时定向为国家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之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选派了一批年轻学者出国进修,了解学科前沿动向。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机构。

几年前,清华大学组织对计算机学科开展首次国际评估。以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认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一”。

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据兴趣组成的超算团队。几年前,超算团队已首次实现了世界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的冠军“大满贯”。,计算机系大三学生于纪平作为队长,带领95后小伙伴们参赛。他们不但要自行组装机器,还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并进行6个应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论功底、极强的动手能力,使团队又一次实现了“大满贯”。

这一年,也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60周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清华大学计算机学科历史性地获得了第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70年来,教育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决定了中国的今天。新时代赋予中国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需要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教育也决定着中国的明天。

观看强国心得体会篇十八

1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教育强国》播出。该专题片共4集,分别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专题片以鲜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联起中国教育扎实前行的足迹,展示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专题片的热映,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奇迹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增强课程吸引力,努力培养合格的、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初期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学习,改变了个人命运,国民素质整体提高。”江西省玉山县凤凰小学校长王丹说,“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加关注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

“我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教体局局长许俊良说,“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教育理念,心怀教育梦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是新中国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忆。”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征街小学校长杜忠成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赋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们要立足当下,不忘教育初心,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副书记郑中兵说:“经过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们成为教育大国,正奔跑在教育强国的路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初心、勇担为国育才使命,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征程中,书写教育工作者的华章,不负人民教师的称号。”

“我们要用心做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湖村小学教师尤圆圆说。

“观看专题片,我们既看到了新中国教育经历的曲折、坎坷,同时也为7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欢欣鼓舞。未来,我们将回归教育本源,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振师道尊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征途上走好愈加坚定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胡正平说。

11月6日晚,央视一套播出专题片《教育强国》第四集《面向未来》。三亚学院结合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发展旅游学科专业,培养特色旅游人才的办学成就获得关注和报道。

专题片报道:“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是一支活跃力量,始建于的三亚学院,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设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等专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旅游人才稀缺问题,而且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提升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会展专业学生王妍苏接受采访时说:“在大学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比如三亚目的地旅游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参与到其中。正因为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就业提供了基础。”

三亚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杨玉英表示,三亚学院紧紧围绕旅游新业态对接人才培养,学校还作为全省牵头高校,在会展专业、旅游产业(酒店管理)、文化产业(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

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的“换代升级”,三亚学院推动并加强学科融合,整合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盛宝金融科技学院、信息与智能学院等力量,围绕“旅游+金融”、“旅游+信息智能”,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教育强国》专题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摄制,全片分为《立国之本》《强国基业》《春风化雨》《面向未来》,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国教育事业前进历程,展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