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 孟子的心得(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4:23:09 页码:8
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 孟子的心得(六篇)
2023-01-08 04:23:09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原文翻译: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回答问题: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6.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7.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靠近、于是

6.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7.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描写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孟子》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轲

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孟轲《孟子》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7、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孟子

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轲《孟子·告子下》

1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15、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轲

16、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孟子

17、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孟子》

1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1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孟子》

2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2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2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

2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轲

27、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孟子

2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29、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3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31、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孟轲

32、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

33、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3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35、人无廉耻,王法难治——孟子

3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轲

37、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

38、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39、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孟子

4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41、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篇》

42、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孟子

43、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孟子》

4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4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孟子·离娄篇下》

46、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4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8、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孟子

4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50、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孟子

5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轲《孟子》

52、志,气之帅也——孟子

53、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孟子》

54、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轲

55、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

5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

57、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孟子》

58、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5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

6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

6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

62、告子上食色,性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孟子》

6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孟子

64、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轲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轲

66、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67、夫志,气之帅也。 ——孟轲

68、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孟子》

69、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70、离娄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

71、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孟子》

72、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孟子

73、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孟子》

74、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7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76、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77、告子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孟子》

78、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

79、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8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孟轲

81、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82、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

83、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孟子》

84、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孟子》

85、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轲《孟子·离娄上》

8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描写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被称为论辩的典范之作。

在孟子和齐王这段经典对话中,偷换概念是他诡辩的手段。

二人对话时,孟子说到齐王的政治理想:“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认为齐王的理想,是缘木求鱼。并举小国邹国和大国楚国对垒为例,问齐王,邹国胜利还是齐国胜利!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楚国必定胜利。

对话是这样的: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齐王曰:“楚人胜。”

接下来,孟子说:“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久,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小的少的弱的,自然是打不赢大的,有九个方圆千里的诸侯国,齐国只是其中之一,所以齐国只是一个千里之国,要想以一个千里之国,来打败八个千里之国,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孟子偷换了概念。

前面论述的话题是,邹国和楚国的对垒,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而后面论述齐王不能推行“霸道”,否则会失败的时候,却是例举“八个国家的集合”对一个国家——齐国,邹国对齐国,是小国对大国,而孟子讲述的“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里“一”是齐国,“八个”“ 方千里者”等于“一”,二者概念完全不一样,邹国对楚国是:1对1,后面的“一服八”是1对8,这里实际是8个诸侯国之和,对一个诸侯国——齐国。

齐王忽略了8=1的差异,不知不觉进了孟子圈套。于是曰:“吾昏,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于是孟子得到了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于是开始宣传自己“王道”的政治主张!

描写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不学诗,无以言。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9、礼之用,和为贵。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有教无类。

2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9、听其言而观其行。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7、刚毅木讷近仁。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1、不学礼,无以立。

5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5、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6、巧言令色,鲜矣仁。

57、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5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下是由名言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孟子和孔子的读书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6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5、(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6、过,则匆惮改。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8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8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9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97、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9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0、巧言乱德。

描写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描写孟子研修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语录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语录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名言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名言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名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名句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