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 《孟子》心得体会(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2:04:31 页码:11
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 《孟子》心得体会(九篇)
2023-01-08 12:04:31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一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舍近墓 (2)遂迁居市旁

6.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7.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二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不学诗,无以言。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9、礼之用,和为贵。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有教无类。

2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9、听其言而观其行。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7、刚毅木讷近仁。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1、不学礼,无以立。

5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5、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6、巧言令色,鲜矣仁。

57、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5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下是由名言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孟子和孔子的读书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6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5、(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6、过,则匆惮改。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8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8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9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97、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9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0、巧言乱德。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三

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尽心上》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孟子》

3、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轲

4、 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孟轲 《孟子》

5、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离娄下》

6、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7、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 《滕文公》

9、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11、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孟子

1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13、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轲 《孟子·告子下》

1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15、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轲

16、 情至之语,自能感人 ——孟子

17、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 《孟子》

18、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19、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2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孟子》

2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23、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24、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

25、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26、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轲

27、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 ——孟子

28、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告子上》

29、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30、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31、 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孟轲

32、 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

33、 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34、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35、 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孟子

36、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轲

37、 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

38、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39、 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孟子

40、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41、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 《离娄篇》

42、 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 ——孟子

43、 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孟子》

4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45、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孟子 《孟子·离娄篇下》

46、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上》

4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8、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孟子

49、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50、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孟子

51、 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轲 《孟子》

52、 志,气之帅也 ——孟子

53、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无敌。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孟子》

54、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轲

55、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

56、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

57、 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 《孟子》

58、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

59、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

60、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

61、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

62、 告子上 食色,性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孟子》

63、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孟子

64、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轲

65、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轲

66、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

67、 夫志,气之帅也。 ——孟轲

68、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 《孟子》

69、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70、 离娄下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孟子》

71、 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孟子》

72、 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孟子

73、 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 《孟子》

74、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孟子

7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76、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77、 告子下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孟子》

78、 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 ——孟子

79、 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80、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孟轲

81、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

82、 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 ——孟子

83、 尽心下 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 《孟子》

84、 尽心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 《孟子》

85、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轲 《孟子·离娄上》

86、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四

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孟轲自幼丧父,跟着母亲长大。最初孟母带着孟轲住在墓地附近,附近常有丧葬之事。孟轲小时候在旁边,然后就模仿人家出殡、下葬、哭丧之类的事,还学着造墓埋坟。

孟母发现这个情景,自言自语道:“那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她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可这次孟轲又学起了商人那套叫卖、做生意的本事。孟母又说:“那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这次,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旁。于是,孟轲平时遇到的都是些有才学的人,所了解的都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学问了。孟母说:“那里才是能够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等到孟轲长大成人,学精六艺,最终成为有名的大儒,被尊称为孟子。之后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感染的方式教化孩子。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教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十分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最终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扮演着重要的主角。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吃饱穿暖之外,还要言传身教,给孩子供给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所以应当给他们良好的环境.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才能有所成就,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学成,他的母亲功不可抹。

孟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孔子思想的继承,更是儒家的大力发展,异常是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民主理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还提倡“仁政”,“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让人民拥有自我的“恒产”,也就是保护私有财产,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不去触犯刑律。“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有恒产,还要有道德,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美满,天下太平。能够说孟子关于民主和仁政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先秦思想的精华所在,放在两千年后的今日,依然十分了得,放在中国管用,放在外国同样管用。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五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孟子》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轲

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孟轲《孟子》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7、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轲

1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孟子

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轲《孟子·告子下》

1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15、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轲

16、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孟子

17、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孟子《孟子》

1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1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孟子》

2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2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2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孟子

2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2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轲

27、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孟子

2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29、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3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

31、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孟轲

32、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

33、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3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

35、人无廉耻,王法难治——孟子

3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轲

37、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

38、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39、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孟子

4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41、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篇》

42、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孟子

43、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孟子》

44、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4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孟子·离娄篇下》

46、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

4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8、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孟子

4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50、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孟子

5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轲《孟子》

52、志,气之帅也——孟子

53、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孟子》

54、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轲

55、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

5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

57、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孟子》

58、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5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

6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

6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轲

62、告子上食色,性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孟子》

6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孟子

64、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轲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轲

66、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

67、夫志,气之帅也。 ——孟轲

68、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孟子》

69、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

70、离娄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

71、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孟子》

72、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孟子

73、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孟子《孟子》

74、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

7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76、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77、告子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孟子》

78、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

79、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8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孟轲

81、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82、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

83、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孟子》

84、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孟子》

85、 “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轲《孟子·离娄上》

8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六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录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8、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9、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进锐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3、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8、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9、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1、人皆可以为尧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4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0、养心莫善于寡欲。

5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6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七

孟母三迁古诗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

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其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但从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无论试题难易,学生们的得分普遍不高,成为失分“重灾区”,得分维持在7分左右。学生普遍存在着审题不严、扣题不紧、词不达意甚至无从下手等问题。

专家们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逐字逐句地品读;其次是学生读不懂文本,找不准答案;再次就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非所问。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专家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 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八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录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8、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9、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进锐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3、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8、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9、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1、人皆可以为尧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4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0、养心莫善于寡欲。

5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6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推荐孟子正义心得体会实用九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

b.孟子 孟轲

c.孟获 孟轲

正确答案:b

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

a.孔子 孔颖达

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

c.孔子 孔丘

正确答案:c

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

a.事不过三

b.知错就改

c.择邻而居

d.知子莫如母

正确答案:c

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

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

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

正确答案:b

孟母三迁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三岁丧父,有母亲抚养长大,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从孟家门前经过,总有哭声,孟子就模仿妇女哭泣的样子。孟母担心孟子不好好学习,长大成不了有学问的人。孟母便把家迁到城里居住。

可是,城里的叫卖声很大,孟子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孟母又把家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对面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孟子很快就安心读书了。有时,还朝学宫里张望,看学生们是怎样读书的。孟母看孟子专心读书,很是高兴。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子终于成了很有名望地大思想家。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体现出母亲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到,可见母爱的伟大。另外,学习时还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