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感怀清明心得体会范文(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1:38:53 页码:8
2023年感怀清明心得体会范文(精选9篇)
2023-11-22 21:38:53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效果。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饰语言。我们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一

杏花次第开放,纷飞的细雨便随之而来。日子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清明。

拂开两千多年历史的晨雾,散入五侯家的青烟早已不知所踪。唯有那深刻的民俗,印在黄皮肤上,代代传承,在细雨的氤氲中,在柳梢吐绿的期待中,不负众望,成为一笔民族深厚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终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开古书今文,你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清明。这是一个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的节日。

自秦汉以来,扫墓成为清明不可或缺的礼仪活动。上三五鲜果,酹几盏淡酒,捧一抔新土,燃两对红烛,点几枝袅袅的青香,采路边素白的野花做一个花环,双手合十,恭敬地献上。寄托着对先祖的思念和崇敬,让孝意在无言中流淌,世世承载。扫墓的人中,多半是心情比较平和的,但遇上多愁善感的或是刚经历生离死别的,想起墓中人在世时带给自己的欢欣,成了永久的纪念,也不知道他们在另一世界过得可好,那心里贮存的泪啊,不由自主喷涌出来,比起天上飘飞的春雨有过之而不及了。

在春和景明的清明节踏青、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插柳等活动,事实一大乐事。试想,阳春四月,大地回暖,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走出去能看见嫩绿的叶,各式妖艳绚烂的花,黄鹂的动人啼鸣,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在这样清新的空气中多走走,多看看,能让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幽暗心情顿时得到释放,内心的欢畅自是不言而喻的。放风筝也是小朋友喜爱的,天上的风筝在飞翔,地上张张稚嫩的脸上,幸福一波一波的绽放开来,在和煦的春风中拔节。

说起插柳的习俗,有人认为是源自《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亲人、朋友离别时,用赠送柳枝的方式来表示难舍难分,不忍相别之意。柳叶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柳枝,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一词,就蕴含着“大地新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也寄寓着希望亲朋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到了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的祝福。

清明一到,也意味着忙碌的春播季节到了。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好适合农作物生长。于是,在霏霏细雨中,农民们牵牛带耙,荷锄挑担,开始了辛苦的劳作。写到这里,我又看到了年迈的父母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花白的头发被如飞针般的雨滴淋湿,粘连在一起,满头水珠,挽起的裤管上沾满了黄泥,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的液体渗进了深深的皱纹。我心里不由得紧紧震动一下,一阵有力的疼痛感袭来。我决定,在今年清明节的时候,一定推掉所有的应酬,回到老家去看看父母,呼吸一下泥土的气息,哪怕是帮不上他们什么忙,也可以让我再次学会感恩。

清明时节雨纷纷,杏花烟雨感恩心。当我们真正地走进清明,就会明白它不仅仅是一个法定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能在滚滚红尘中,升华我们的心灵。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二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寒食节”。每年清明节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缅怀的机会。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事情,有喜有忧,有收获也有遗憾。清明节给了我一个特别的时间段来回顾过去、感受现在、展望未来。通过对清明节的感怀,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家人的重要、时间的流逝、努力的价值和感恩的心态。

首先,清明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为已故的亲人祭扫墓地,感怀先人的丰功伟绩。每当我站在爷爷奶奶的墓前,我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思绪和感慨,感叹人生如梦如云雾,光阴荏苒,转瞬即逝。我们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而又宝贵,我们应珍惜每一刻,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活出真实的自己。

其次,清明节让我认识到家人的重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忽略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在清明节这一天,我和家人一起为祖先扫墓祭拜,这个庄重而重要的仪式让我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家人是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给予我们爱和温暖,是我们最大的支持者和鼓励者。因此,我们应对家人心存感激,珍惜他们的存在,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爱。

第三,清明节也提醒我时间的流逝。当我站在墓地前,看着那些雕刻精美的坟墓,我感慨万分。我们曾经的亲人,他们也曾经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然而,时间匆匆而过,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深刻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不可逆,我们应该抓住当下,珍惜时间,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被琐事困扰和拖延,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第四,清明节让我明白了努力的价值。瞻仰着那些豪杰墓,我对他们的辛勤努力产生了崇敬之情。他们脚踏实地,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发扬他们的精神,勤奋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努力不一定能够取得物质上的成功,但是它一定能够带给我们内心的成长和人生的价值。

最后,清明节让我认识到感恩的重要。在祭拜祖先的过程中,我和家人一起默默地扫墓、烧香,表达我们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一切。感谢家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兄弟姐妹的帮助。感恩的心态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这个清明节里,我从祭拜祖先的过程中感慨万分,对生命的宝贵、家人的重要、时间的流逝、努力的价值和感恩的心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节日让我思考和成长,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我将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三

清明将至,睹物思人;儿时的记忆已随时光的流逝渐去渐远,唯有对父母的举手投足仍清新如昨。

以此拙文缅怀和祭奠已逝多年的双亲!

十一岁那年,因自已顽皮,在与同伴玩耍时不慎从树上跌落,导致右脚踝粉碎性骨折。长久的卧床加之几近荒废的学业,我的心情糟糕到了极致。听着欢快悦耳的舞曲,看着嬉戏奔跑的玩伴和翱翔天际的大雁,我会突然将手中的茶杯摔到地上,稍后父亲便会给母亲递个眼色,然后母亲就小心翼翼来到我跟前,弯身捡拾破碎的殘滞,再悄悄的退走。我的泪水一下子盈滿眼眶。

刚刚放学的小妹,手里捧着红红的奖状,蹦蹦跳跳的过来,“哥,我今天学校跑步比赛得了第一,还得了奖......”小妹看到我脸色阴沉下来,就再没说下去。母亲匆匆跑过来,狠狠的在小妹屁股上拍了一巴掌,“没看到你哥哥在想事情吗?别来烦他!”小妹离开时我分明看到红红的脸蛋儿上淌下了委屈的泪水。

春天的燕雀来了,在院子里来回翻舞,偶尔传来几声鸣叫,而我的情绪依然低落如常。深蔵于心底的还有对家人无尽的愧疚!

有天天气尚好,煦暖的阳光,微柔的风。母亲轻轻走来:“儿啊,今天天气真好,东地的油菜开花了,我想推你出去走。”母亲滿脸的尴尬急急的改口,“不,是出去看看。”我理解母亲的心,强挤出一点儿笑容,“妈,是出去走走,顺便看看!好久没出去了,谢谢妈!”母亲的脸上立马溢滿幸福。

由于母亲的精心照料,我的脚慢慢可以着地,恢复,行走。后来我考入了县里最好的中学,那个冬日,母亲送儿上学的单薄的身影依然印于我的脑际!

第二年的初春,母亲由于医生的误诊离开了我们,那时我只有十二岁,小妹才十岁。仅仅相隔六个月,父亲又因过度思念母亲也随她而去。

每每回到家乡,我都会抽时间到父母的坟前坐会儿,说说在外漂泊的苦与乐,讲讲家里的今与昨。

时至今日,父母仍是我精神的脊梁。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四

清明节是一个踏青节日,春天已经完全来到身边了,清明节也是一个缅怀先辈节日,先辈已逝,年华正流。人生能有几回梦?在光与影交织中,我已无力去憧憬。在鳞次栉比中遨游,我已无心迷恋。又是一年清明时,燃烛,仰拜,在香烛淡淡香气中,我感觉我已悟到了什么。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先辈们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故事就告终了,剩下,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非常重要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假如按照旧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特殊气氛。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先辈们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故事就告终了,剩下,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个清明节到了,今天正好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想到这里,不禁想起了那些之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

清明节,我们不但要思念逝去的亲人,更要缅怀英雄们。一直纯洁的菊花,放在先烈们的墓前,不禁激情澎湃,思绪万千。

想一想,红军不怕远征难;想一想,叶挺将军将牢底坐穿…像他们这样坚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才真正代表了共产党不畏艰险的品质,这应该是共产党党员都具有的品质,也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他们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这样,建起了新中国的围墙。

他们这样战斗,是为什么?因为憧憬,对未来的希望。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他们的希望中。我们都知道,这是沾满心血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们。如今的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更别说是战争的洗礼。所以,我们要脱离温室,在困境中,禁受历练,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真不畏艰险的中国人,成为刘胡兰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人!

清明节,是先烈们在我脑海里重现的日子,越显越多…。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印象似乎一直是湿漉漉的,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就如现下,清寂的烟雨绵绵,错杂的斜线交织濡染,织成一幅薄纱,将天地都笼了进去。车窗外,满城碧树堆烟,青青的颜色像画家随手涂抹的淡彩。红红白白的杏花宛如天女裁出的冰绡霞帔,掩映在层层叠叠的绿意中。苍翠的田野间一抹抹岚烟浅笑着舒卷。这样的天气淡淡的被车内悠和乐声悄然带出回忆的滋味,有一点挥之不去的余甜,更多的却是满腹无处可藏的辛酸。

爷爷,你在这里还好吗?我们回来看你啦。还记得那一片田地,您站立于这片蓝天之下伏身在这方厚土之上,早出晚归,苍劲的手握紧犁把和锄柄,沉重的脚步结结实实地踩响泥土;还记得那片橘林,我们童年的乐土,您摘下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橘子给我们解馋,扑鼻的清香中回荡着我们银铃般的笑声。少儿时代的往事,一如您忙碌的身影已随着天使缥缈到天国;只有您声声叮咛伴着我,如那青草分娩出的露珠在春天的暖阳下,怎么也蒸发不掉。

烟雨弥漫的山野中,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与老人话话过去一年的或得或失,没有回音,却蓦然觉得心安。

下山的途中遇到了幼时的邻居,父母便与他们攀谈起来。他们也远离了这座小镇,在外谋生,在清明时回老家看看,拜祭祖先。站在山上,我望着这片曾经熟悉到骨子里地方,丝丝怅惘溢出心田:人生也许就有那么多的无奈与不情愿。一万个不愿意看到鲜花香消玉损在风前雨后,但她终究会凋谢;一万个不情愿看到圆月消逝在云里雾间,但她终究会残缺;一万个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但诸多的无可奈何使我们挥泪而去。爷爷弥留之际,叮嘱我们,将他的骨灰送回到这片土地,只因为这里有他的根,有他的魂。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因为种种原因,远离故土。但地理距离的远近,扯不断他们与故土,与祖国的情丝。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曾这样诉说过他的祖国:“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九州,英雄落难叫她江湖。”每当清明时节,海外华侨,眺望祖国方向,撒一壶清酒,缅怀逝去亲人;台湾同胞,寻亲大陆,坟前哭诉旧时时光;漂泊游子,重返故乡,一捧菊花倾诉过往依昔。

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眼角的湿润。蒙蒙烟雨仍在烟雨蒙蒙,我们将再次告别故乡,去追寻我们留在他乡的梦想。当车轮再次启动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筹划下一次清明归家,念着往事开始新的奋斗。

望着眼前不断后退的故乡风景,我念起了汪国真的《故乡》:“有一片繁茂的老榕树,总让我向往,还有那海风,和那海风梳理过的灯光。我的记忆,常常走不出,那条蔚蓝色的走廊……”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七

今天,四月四号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当太阳经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时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时分天气逐渐转暖,草木日渐繁茂。清明这天,一般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今天一大早,奶奶就已经起床了,开始和面、擀饼,最后烙饼,入锅。终于,一张张美味的饼出炉了。最有意思的是自己卷饼。“当一位美食家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这就是我亲身体验后的感觉。

下午,奶奶准备好了烧纸,还有各样各样的供品,去给老爷爷上坟。小时候,老爷爷就十分疼爱我,有什么好吃的东西自己总是舍不得吃,都会约我留着。现在回忆起那个时候,常会叹息道:“老爷爷现在如果还在的话那该多好啊!现在,可惜我不能报答他了!烧纸时,就让那漫天飞舞的纸灰来寄托我的哀思吧!扫墓时,把墓扫得干干净净的,远在天堂里的您就安息吧!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呵斥和关爱的!”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一首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它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清明时节的场面,同时也把作者自己的心情得淋漓尽致。总而言之,许多人都喜欢它,我个人也很喜欢这首诗,更喜欢清明这个节气。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八

清明节前夕,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一大早来到了烈士陵园。在这里,我们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踏进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它是那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道路两旁的的松柏树木,翠绿挺拔,郁郁葱葱,显得如此的庄严肃穆,顿时让我心生敬意。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抗日英雄纪念馆。纪念馆的大厅宽敞,光线明亮,展板上各种照片和文字说明都清晰的记载着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农民们是如何为了正义而起义,狼牙山五壮士是如何为了人民而奋勇战斗;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勇士、一个个军人,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临危不惧,高声地喊出“士可杀,不可辱”;我似乎看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个个举动,一幕幕情景,都让人感动,让人潸然泪下!

记得毛主席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要学习各位烈士,做一个无私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坚强的人!

敬礼!为纪念所有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怀清明心得体会篇九

绵绵的雨丝,微微的细风,鸟语和花香,春天依旧美丽。河边垂柳披青衫,草儿花儿从噩梦中惊醒,溪水潺潺化开冰封,鸭子知道了,脖子有的忙活了。还有蛙的演唱会,虫蚁的低吟浅唱,春天的大派对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眼下春耕也在跟进,种子在等着浸泡萌发,黄牛也蓄势待发了,还有生锈的铁犁以及铁钯在水田的泥泞中磨砺出寒光闪闪。这些事项是在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前夕的准备。目下清明即将来临,在家乡此刻要上坟做祭祀的事宜,也是古人寒食节的传统。

每年的这个时期奶奶会带着我们穿过春风的氤氲到先人的墓上祭拜,随行队伍也是强大的,她的儿媳,叔嫂,当然还有我们孙辈的,路上还有同时祭拜的邻居邻村的人。一路上哭笑皆有。整个村有上百户人家,就属我们家的坟墓最多,也是一件费时的事情,但是我从奶奶的眉眼中看得出她很乐意,不觉繁琐,且虔诚。小的时候我问过奶奶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跟我讲了一个幼稚的传说。

“故事这样的,什么朝代奶奶不清楚,我也没有细问,就称很久以前在湖南有一位员外,姓什么我就忘记了,他有一位夫人怀了几年的孕,这天终于要生产了,员外喜出望外,谁知乐极生悲,他夫人生产的方式有些特别,是从夫人的腋下产子。(以致我童年以为我们都是从母亲的腋下生产出来的,后来还闹出不少笑话哩。)而且生产的不是婴儿,而是蛇,接连生了八条,俱被员外用刀砍死,到第九条的时候,手起刀落,正要砍到的时候,听见蛇在求饶,员外不再涂炭生灵。有点龙生九子的情节。蛇长大了,员外夫妇也过世了,听说蛇后来可以幻化为人型。一直在赣江流域出没,偶然间他结识一位叫许仙的人,之后成为知己,蛇把它的身世告诉了许仙,还说将来自己会成龙,那时要把江西变为茫茫大海,许仙知道后,很着急,他想收服蛇,于是求仙问道,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找到了一位高人,高人没有教他什么本领,只是让他把铁杵磨成绣花针,许仙没有怨言,天天磨啊磨,一晃三年过去了,铁杵终于磨成绣花针了,高人也出现了,告诉他怎么对付那条蛇。这天许仙约了蛇出来吃东西,许仙点了两碗面,蛇出现了,蛇吃东西只是咽,一下就把面咽了,突然发现肚子疼痛厉害,一阵呕吐,发现吐出来的不是面条而是一条铁锁链。原来许仙把自己磨的绣花针放在蛇吃的面条里了,后来知道绣花针是高人的法器。蛇被打回原形,许仙就把它的尾巴剁了,于是就把它关押在某个井里,蛇恳请到希望能每年能到湖南拜祭父母,有人在井边种了一棵铁树,撒下颗炒了豆子,说要铁树开花,炒豆发芽,才能回去。过了三年铁树开花了,炒豆发芽了,正逢寒食节,于是放它出去,规定十二天返还。每次出来都是翻江倒海,听说还要带走一个寒食节不祭拜的没有孝心的人。知道奶奶是为这个去祭拜的。许仙后来也成了菩萨。这就是奶奶为我叙述无尾龙的传说。”

言归正传,我家祖坟分为两块,一块是老的,几年前我是一位先人也没有交集过,甚至有清代的,另一块则是新的,几年前也只有唯一我见过的我爷爷的继母,也我的曾祖母。老祖坟落在村东不足一百米的菜园子里,爷爷继母的坟则落在村后一公里的小山上。寒食祭拜的程序是由近至远,小时候特欢喜跟着奶奶去祭拜,因为有水果,饼干。

这年寒食,我还是泼皮小子,奶奶领上我们去祭拜,到了坟前,奶奶派了任务给我,就是在二十多座坟前每一座焚烧钱纸,点香,压钱纸,点爆竹。奶奶的工作就是用供奉的东西作揖,还有浇茶,浇酒。还有在几座坟前进行跪拜,还吩咐我们跟着跪拜,还介绍这是某某,那是某某。有时候奶奶还要念念有词说一些迷信的话,偶尔眼里含了水帘,泪珠欲下不下,我当时不知道奶奶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兄弟姊妹还是挺兴奋的。老祖坟也呆了两个小时了,要上小山了,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候,意味马上就有东西可以吃了,小山只有一座坟,用不了十分钟。通往小山是一条较宽阔泥泞的马路,马路的两旁是茫茫的油菜,此时已经没有油菜花了,而是丰硕累累的油菜子。且行且谈,已经是两行参天的松树挡住了两旁的油菜了,说明我们就要到目的地了,没根烟的功夫我们爬到半山腰曾祖母的坟就在我们的目下。又是重复了刚刚的工作,差不多一根烟的功夫完成了,眼下的任务就是吃了,这个任务是我们最乐意效劳的。可是大人们呢,事毕后,总是会在这里呆上一会功夫,有的对着坟里的说说他们能明白的话,有的会流泪。一路同行的邻居他们有的笑嘻嘻,有的会哭得很大声,想必他是过度伤心。有的会在他们家坟前坐一天,时哭时笑,时自言自语,可谓肝肠寸断恨别离。

小山上的曾祖母和我生活了五年,童年的记忆她有一部分,她的一些习性似乎也潜移默化到我的身上了。我是曾祖母从出生抱到五岁的曾孙之一,还有我二叔的一对儿女,我们一起生活在一厅六室的祖居。曾祖父有四个儿女,两儿两女,老大和老三是儿子,老大就是我爷爷,听说老三过继给了一位曾祖父辈的,所以曾祖母一直是爷爷赡养。祖居的左边是老大一家,右边是老三一家,老大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媳四个孙子女,共十二口挤在半厅三室里面。曾祖母住在左边第一间,第二间是我二叔一家四口,后面一间是我们一家四口,后来又丢了一口。这样看来爷爷奶奶和小叔就没有地住了,不过还好祖居的三室上面有一个狭隘的柴楼,他们就这样住在了我们的上面,除了上下不方便外,且不能点蜡烛,还有老鼠会和他们同睡在楼板上。我们下面的条件比上面好不到哪里去,经常会被爷爷奶奶的尿膻醒。现在的祖居就剩下四堵墙了,也削去我不少记忆。

曾祖母是邻村改嫁给曾祖父的,先夫病故,有两个女儿,大的是和先夫所生,小的是和曾祖父所生。曾祖父在爷爷12岁时病故了,所以我奶奶是没有见过曾祖父的。可惜的是我没有记住曾祖母和我说过任何一句话,不过她的轮廓却在我脑海无法消磨。脸上皱纹满布,眉门紧蹙,像是及其痛苦,小眼睛被挤压得越发小了,尖尖的鼻子,头发盘得十分齐整,下颚有点长,是因为没有牙齿。穿的一件陈旧的青紫长衫,一条布满五颜六色补丁的长裤,身上没有任何首饰,大概是给孙子了。

一个夏日,我们小时候有睡午觉的习惯,我和二叔的女儿李晶,以及他的儿子李运在一个用竹篾编织成的席子上玩耍,那时我五岁,李晶四岁,李运两岁,我们都是穿开裆裤的。曾祖母带着我三个一起不知不觉就睡了,我是第二个醒来的,突然一阵怪味省入鼻中,用朦胧的睡眼瞅瞅他们两姐弟,看到李运的臀边皆是大便,李晶的小辫子上沾上一点,可是他们睡得死沉,曾祖母消失不见了,我一下没有了主意,情急之下叫了李晶,她不是那么好叫醒的,后来是我推醒的,她揉了揉眼睛,她没有发现头发上有东西,她说什么味道这么臭,我指在一边沉睡的李运,李晶看到了笑靥明显,我说晶晶你看一下你的鞭子吧,李晶说哥是不是我辫子上有什么,她挑起两根马尾辫看见发梢上有有她弟弟的大便。顿时泪珠滚落,嚎啕大哭起来,我看到她如此,我也是惊慌失措,跟着哭了起来。我们哭了一会,突然我想到了曾祖母,我说晶晶我们去找老奶奶,于是一边走一边叫曾祖母,还拖着很长抽泣声。原来曾祖母在厨房切猪草,曾祖母看到我们这般伤心,问是不是有人欺负我了,我们摇摇头,我告诉了她事情的原委,她小心翼翼的安慰了我们,说等下要教训李运,我们才止住抽泣,她把李晶辫子解开了,用井水帮李晶冲洗,完后她又去唤醒李运,他不自然醒也是会哭的,弄得我们以为是曾祖母打了李运,我们也是有的幸灾乐祸。她又要为李运洗澡了,洗毕,又要清洗我们睡的席子,这样我们又要耽搁她切猪草。但是她从来没有责怪我们。

曾祖母一天都是很忙碌的,因为没有牙齿吃饭的时间可能我们的两三倍,常常因为吃饭的问题老挨爷爷的骂,每天天还没有大亮就要起来切猪草,做饭,吃完饭也快到上午了,又要挑着担子到外面觅猪草,然后用镰刀割好放在篮子里挑回来,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然后吃午饭,是和晚饭一起吃的,吃完然后洗漱就睡觉去啦,我当时不知道曾祖母为什么睡这么早,后来知道她有病痛缠身。曾祖母还有两个粉丝,一个是我二奶奶,一个是我妹妹李晶,经常爱模仿曾祖母吃饭和切猪草的样子,因为没有没有牙齿,吃饭的时候脸部好像在跳舞,还有在切猪草的的时候嘴里老是在嘀咕什么,样子特别可爱,都被我而奶奶和妹妹模仿得惟妙惟肖。曾祖母就是我们家的开心果。她还有一个秘密就是藏吃的,自己偷偷地吃,不过她会分给我们姊妹。

曾祖母有一个嗜好就是酗酒,不过这一点已经是默化到全家了,爷爷是不让曾祖母喝酒的,因为她有高血糖。可是曾祖母像个孩子般任性,总爱等大人们出去,自己却偷偷摸摸地喝,当然有几次被我发现了,我说要告诉爷爷,她无助的眼神看着我求饶道。我威胁曾祖母,我也要喝酒,她想想爷爷严肃的表情,也只好乖乖就范。她特别机灵,喝酒不用碗,用碗容易被人发现。那时没有吸管,她用空心的稻草代替,在封闭好的酒坛用手指戳一个极小的孔,刚好稻草可以插入,这就是偷喝的妙招。一回我和李运用曾祖母的妙招试过,哪知道喝酒会醉啊,喝醉了两兄弟就睡在耕牛吃的稻草上,我们还和牛一起晒太阳,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在床上,知道是曾祖母抱我到床上的,听说我们差点被牛踩到,幸亏曾祖母来的及时。

这天早上曾祖母没有起床,猪草没有切好,奶奶有点责备她。奶奶把饭做好了,吩咐我去叫曾祖母吃饭,我就跑到曾祖母的房前大声叫,老奶奶吃饭了,老奶奶吃饭了,发现没有反应,我用手锤了门,也是没有反应,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去告诉奶奶曾祖母不在房里,奶奶说我撒谎,然后她自己去叫。妈吃饭了,妈吃饭了,您老人家别吓我。这样反反复复好几个来回,还是没有答复,门是里面拴住了,所以曾祖母一定在里面。这时小叔来了,他也叫了也是刚刚结果一致,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走到窗户下面,踮起脚往里面一看发现曾祖母脖子挂在绳子上。后来我知道那是悬梁自尽。小叔把里面的情况告诉在场的人,大家把门撬开,奶奶哭了,我是第一次看见她哭,爷爷眼泪也下来了,好像大家都忘记吃饭了,我当时肚子很饿,但是没有吃饭,听大人说她死了好几个时辰,因为手脚冰凉。我发现大家都不饿,到中午也没有一个要吃饭的,叔叔们把曾祖母放在一张椅子上,用绳子把曾祖母的身子与椅背缠住,然后他们把曾祖母的遗体抬厨房前面的帐篷,帐篷里有一副棺木,把她放到棺木里,这时曾祖母的两个女儿哭得撕心裂肺。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曾祖母。以上就是我们记忆。

我不知道曾祖母为什么会轻生,蝼蚁且偷生,也想知道,或许是病痛难忍,还是爷爷的谩骂。现在我大概明白她的死因。她并不开朗,没有什么朋友,和家人也没有太多话,她溺爱她的长孙,可是到头来还要被这不孝子孙打骂,也许是委屈,而这委屈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还有一个是孤独,孤独纵然可怕,可比孤独更可怕是曾祖母的自以为是,她知道她老迈多病,害怕拖累她的子孙,于是选择轻生。

可见她的自以为是是错误的,我们家没有了她的拖累,并没有改变什么,反而是亲情的疏远。这大概是她所想不到的吧?她肯定不希望看到。如果她看到现在这样,她肯定会觉得当初的自以为是是愚蠢的。

过了几年大家都离开了祖居,又过了几年我一个比我小十多岁的堂弟泌水身亡,此时心痛,细节不忍提及,两年后又是一位堂弟泌水夭折,实堪家门不幸。夭折的堂弟的父母们每到这个时节都是伤心欲绝。

现在清明前夕是整个家族悲愤的日子。寒食扫墓归,一步三回头,泪洒黄土陇,哀嚎飞满天。只道别离痛,未知风光好,拘泥身后事,旖旎眼前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