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 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标题(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5:03:23 页码:10
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 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标题(四篇)
2023-01-08 15:03:23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20xx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20xx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鲁迅祖居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杭州市导游词 ·大慈岩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0xx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写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李鸿章故居,是晚清军政大臣李鸿章的家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占地面积20xx平方米,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自开放以来,以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合肥市的“十大景点”之一和市民心中的首选景点。

李鸿章故居前厅布置了“李鸿章生平展”,用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中厅和小姐楼则采用复原陈列的形式展现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情况,充分表现了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东面的“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的展览”,则是在丰富李鸿章生平展的基础上开放的,充分揭示了这个晚清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集团——淮系集团在李鸿章的领导下,对近代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国防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李鸿章的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的中段,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的肥东,自李鸿章这一代起开始发迹。李鸿章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其余五人也身居高位,在当时非常地显赫。他们聚族而居,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死后,他家的住宅和享堂历经百年变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李鸿章故居李鸿章故居临街一进在五十年代分别被改建成淮河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门面墙及内室作了适合营业性的改动。二至四进为皖北人民银行和安徽省人民银行使用数十年,由合肥市工商银行管理,当作宿舍。文革中只因李鸿章故居已被改作它用,才得以幸存,使整体风貌维持了原状。但内部的一些珍贵用材、木雕等,被铲除变卖了。

李鸿章享堂和墓地在一九三八年五月是日本军队兵临合肥时遭到第一次毁坏,第二次是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被破坏,享堂周围一带扩进工厂,享堂内的木材被拆去炼了铁,部分房间改做了工厂的办公室、幼儿园和库房。而墓地则被削平,尸首未留。一九八五年李鸿章故居和享堂才被一同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没钱修复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一九九七年十月,李鸿章故居才按照有关专家的设计方案进行修复、补齐、复原。

1999年

9月27日,李鸿章家族住宅修复工程竣工典礼暨“李鸿章生平展”、“合肥出土文物展精品展”开馆仪式隆重举行。合肥市领导李培元、厉德才、张雪平等莅临,省文物局局长章家礼等亲往道贺。

10月14日,国家政协副主席李贵鲜视察了李鸿章家族住宅。视察中,他详细询问了住宅修复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12月4日,原副主席刘伯承夫人一行5人来到李鸿章故居参观。

20xx年

景点美景3月,“九九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李鸿章故居复原陈列暨“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陈列获提名奖。

20xx年

元旦期间,李鸿章故居推出了“李鸿章家族暨淮系集团”展览,此次展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推陈出新,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国庆节期间,李鸿章故居推出了“李府-包公祠免费直通车”活动,使广大游客在游完一个景点后很方便地赴另一景点参观,此举促进了旅游文化的流通,开创了安徽旅游界的一个先例。

20xx年

9月2日,李鸿章故居东侧土地规划设计讨论会在李府召开,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等三家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三个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了论证,同意对有关方案再进行修改设计后报请有关领导和规划部门作最后的确定。

9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系师生40余人参观了李鸿章享堂,并就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及保护工作同合肥市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

20xx年

4月25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同志在省纪委主任杨多良,市长郭万清的陪同下参观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故居5月28日,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会主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政协主席李金明,省委副书记乔传秀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前来李鸿章故居参观,省委书记郭金龙,省长王金山,市委书记孙金龙前往陪同参观。

5月29日,在市旅游局有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澳门莲花卫视电视台工作组一行二人在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拍摄反映中国民风、民俗的一组节目。

6月9日,省长王金山在市委书记孙金龙、市长郭万清等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李鸿章享堂。

12月31日,“淮系集团与中国近代化”史料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20xx年

9月1日,李鸿章故居进京推介。

9月15日,新安大讲堂走进李鸿章故居。本期讲座邀请了《李鸿章全集》的执行编委,著名近代史专家刘申宁教授做客。

12月28日,李鸿章故居程红馆长获安徽旅游“十大巾帼总经理”称号。

描写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我们现在游览的景点,就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故居—李府。李府地处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西边,这条街在清末时期也是最繁荣的街面,叫前大街。当时李府就占了半条街,故有李府半条街之说。

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风雷激荡,各种政治角色粉墨登场,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社会转型期,即便是百家争鸣的 春秋时期,恐怕也未必有这个时代错综复杂。这一时代呼唤的主题,一言蔽之即’富””强”两字。李鸿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一生事业也基于此。

现在进入大家眼中的这座青砖灰瓦朴素的江南四合院,就是当日的李府。它虽不像北京四合院那样沉稳,却也透出一种安宁平静之风,它虽不像徽州民居那样八面玲珑,却也不少书卷气;它既不猥琐,也不张扬。这就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从这里我们看见李鸿章步履沉重地一步步走来,身后响着历史的回音。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0xx年)。农历正月初五,安徽省合肥市东乡。农历初五是中国民间迎接财神的日子,故又有“小财神”之称,大家请往大门两边的墙上看,每面墙上的正中,都用砖雕了五只蝙蝠在飞舞着圈圈舞。这暗喻为福自天来或五福临门。他也是李家当时追求的目标。

大家现在已进入了李府的前厅,这是就是迎接客人的地方,但从这简朴的摆设中,大家可以看出李家是简朴之家。李家家境并不显赫,是典型的庄户人家。但每逢年末,索债者如过江之鲫。其父李文安自幼勤奋读书,三十五岁得中举人,四十岁高中进士,由此奠定了李家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的基础,造就了“一门两代三进士”光辉家景。三进士即为父李文安、兄李瀚章、及李鸿章本人。李鸿章本名铜章,父亲见其学习勤奋刻苦,能成大业,故改其名为鸿章。意在希望他日后能“宏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果然没有辜负其父的殷殷期望。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

李鸿章是以传统文人之典范—进士身份,转战南北,统帅淮军,总统北洋。他内则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外则身负中外交涉之重任,历30余年。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站立不倒,着实不易。李鸿章却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作为政坛的“常青树”,李鸿章“以做人更做事”的风格著称于世,然而后代为什么对其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呢?大家请看我们已进入李府的中堂,这是古代每家活动的中心,我们就从这里说起吧。

李鸿章起家的机遇源自镇压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军当时很强大,也危及北京政权。李奉命创办淮军。他首先选好了将才,再引进了西洋武器——洋枪洋炮,武装了淮军。但在一次演习中,发生了瞄得不准误伤了战友。使用不当造成走火,死伤二十余人的事情。李鸿章见后,马上将西洋阵法、号角、口令引入淮军,使淮军战斗力空前提高,不但解了上海之危,还击败了太平军将领李秀成率领的重兵集团,攻占了苏州,直接威胁了太平天国的京都——南京。李鸿章就是凭着超人的本领纵横捭阖,对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使淮军成为当时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接着李鸿章被调入北京,成了清廷的重臣。为国家强大,他积极地推动了洋务运动,为了国家的边陲稳定。他又负担了与各国列强交涉的重任。如光绪初年,中英关系骤然紧张,云南发生英国传教士马嘉里被杀事件,英国全使威妥玛下半旗后离开北京,双方战事一触即发,情势十分危急。清廷内部纷纷乱作一团。关键时刻,李奉命与英人谈判,李不辱使命与洋人谈笑间,战火灰飞烟灭。现在我们进入李府的后院——小姐楼。这是李府女眷们所住的地方,环境优美,二楼显得十分宽大,可以走马,故又叫走马楼。这楼形为回字形,隐喻了曲折才有好风光,但不管怎样,还是透出一股封闭、保守、凄凉之气。就像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命运一样。

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事业的转折期。甲午一战中国溃败,激起千层巨浪。时人印象里的中国是堂堂大国,竟败给了东洋日本一个蕞(zui)尔小国,举国震惊以至民怨沸腾,国人将愤怒之矛指向了统治当局。从一定意义来讲,当时清廷的代言人是李鸿章,李鸿章遂成为历史的替罪羔羊。这时李鸿章已达73岁的高龄,对于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李鸿章于内遭受国人的白眼谴责,于外还得收拾残局,处置善后事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李鸿章东渡扶桑,后在日本马关又遭日本激进分子刺杀,面部挨了一枪,身心交瘁。但李鸿章仍然坚持与日方从容交涉,难能可贵。接着李又代表清廷访问欧美各国,为世界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国而奔忙游走。有意思的是,李鸿章从欧美访问归国后,感到清廷大势已去,因为他认识到:在政治上欧美民主,中国专制、保守;在文化上欧美重古代文化,中国重现代文化;在军事上,欧美是进攻型的,中国是防御型的。他称自己只是个裱糊匠。

1920xx年,由于义和团的冲击,北京失陷。圆明园被焚,清朝国运衰微。李鸿章再次临危受命与联军谈判,因心力交瘁,倒在了与俄国人的谈判桌上。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创淮军、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派遣留学生------使暗沉沉的大清帝国透进了一缕新鲜空气和阳光,这都是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伤沉痛的记忆又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李鸿章是个失败者,但这不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没落王朝,负隅顽抗,苦苦挣扎,却最终不可避免走向灭亡的时代。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人的才能而言,李鸿章不是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俾斯麦之类,不是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不过是“人堪中上”,有一定的才气而已。如果不是这样,他会安心做首辅吗?可悲的是,他不学无术,不了解国际的发展趋势,对国外各强国图新改革之知甚少。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清政府与李鸿章的关系是水浅舟大。”李氏驾驭不了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

其次,在军事上,由于任人唯亲,用人不当,没有依靠专家治军,尤其是甲午一战,二十余年之苦心经营的海军付诸东流。

再次,在洋务上,也难以作出实质的改变。各类工厂受到官方严重制约,大小官僚到处安插私人亲信。贪污成风。不求引进专门性人才,更谈不上生产效率与设备,技术的改良、改进。

最后,在外交上,因眛于世界大势,频频为洋人所欺。殊不知,外交部长的微笑,来自国防部长的大炮。弱国无外交啊!

这就是真实的李鸿章,原来的李鸿章,所以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感慨是“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各位游客,今天在这是讲李鸿章,既不是表扬李鸿章,也不是批评李鸿章,而是要大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总结李鸿章在改革、变法中的失败教训。这才能感悟到中国今日之改革的正确与伟大。才能感悟到中国改革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才能感悟到今日中国为什么会受到世界各国的尊敬。才能感悟到什么是扬眉吐气。正如邓小平先生在香港回归祖国时说的那句话:“中国政府早已不是李鸿章政府,主权问题不能谈判。”

好,李府参观到此结束,下面留下二十分钟,请大家自由活动。

描写故居义工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世界各地的华人,对我们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为纪念孙中山而修建的建筑物。比如说中山市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南京的中山陵和中国台湾的国父纪念馆等等。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就是60多年前广东人民和海外华侨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而捐款兴建的。

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的名字并不是叫“中山”,他是姓“孙”名“文”,号“逸仙”,他的雅号才是“中山”。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年青的时候在香港学医,之后在广州和澳门治病救人。在这期间,他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革命。他成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同盟会先后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1911年,孙中山做了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领导辛亥革命把统治中国20__多年的封建帝制给推翻了。

孙中山在广州曾经三次建立政权:第一次是1917年,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一个“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誓师北伐;第二次是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总统府就在现在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第三次是在1923年,孙中山驱逐了陈炯明之后,在广州又重建了大元帅府。

1924年,为中国革命费尽心血的孙中山病倒了,他患的是肝癌,但是他仍然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奔波劳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就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孙中山先生出生和逝世都是在12号。由于孙中山生前喜欢种树,政府便把每年的3月12日这天定为“中国植树节”。

在孙中山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当时的广东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拨款100万两白银在广州兴建中山纪念堂,堂址就选在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旧址。这个总统府,在清朝原是抚标箭道,后来改为督练公所。辛亥革命之后被军阀龙济光占据了。1921年,孙中山在这里当上非常大总统,这里就成了总统府。在1922年,叛军陈炯明的军队用大炮把总统府给夷平了。当时孙中山和家人都是跳墙逃走才避过大难的。后来,广州人民和一些爱国华侨听说要建中山纪念堂,都纷纷慷慨捐资。纪念堂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的设计师吕彦直。吕彦直是山东人,他在国内的建筑界很有名望,南京的中山陵也是他设计的。很可惜,他英年早逝,35岁就死了,未能亲眼看到纪念堂落成。纪念堂在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历时3年。解放后,政府多次拨巨款对纪念堂进行装修。现在,纪念堂的设备都很先进,有中央空调、高级舞台音响、灯控系统、消防监控中心,还有贵宾接待大厅,真是一年比一年漂亮。

中山纪念堂介绍

纪念堂前面的广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广场各有一根旗杆和一个云鹤华表,它们是以纪念堂的南北中轴线为轴心分别对称的。这个广场内种着木棉、白兰、桂花、合笑等共70多种花草树木,它们开花的季节各不相同,所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这几棵就是木棉树,也叫英雄树。木棉花是广州的市花。在广场的北门,有一棵已有300年历史的木棉树,是广州的“木棉花王”。

堂前矗立着孙中山纪念铜像。在1945年以前,纪念堂只建有这个底座而没有铜像。在1945年春天,中山大学把校内的孙中山铜像借给纪念堂安放在这里。直到1956年,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了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放在这里,原来的铜像才送还给中山大学。尹积昌所造的孙中山铜像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广东。除了这一个之外,一个在黄埔军校,一个在中山医科大学,另一个在南京的中山陵。这个铜像的造型是有讲究的——孙中山的左手用三只手指叉腰,代表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右手用五只手指拄着拐杖,代表着五权宪法。铜像寓意深刻,可见创作者的心思是非常细密的。底座上面刻着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上面写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建党程序的具体内容。

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开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它的堂顶是八角形的,铺着宝蓝色的琉璃瓦,分为高低4层。大堂正面悬挂着孙中山手写的金字牌匾——“天下为公”;大堂四周的基座和阶梯都是花岗石,既庄重又典雅。从整个建筑来看,富有很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不愧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

纪念堂的建筑结构非常巧妙,很多人都以为纪念堂是全木结构,其实,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地面到堂顶高58米,南北各宽71米。观众席分楼上楼下两层,有8座楼梯,11个进出口,共有5000个座位。那么各位可能很惊讶,这么大的大堂,怎么会看不到一根柱子支撑顶盖呢?原来这里共有8根柱子,但都藏在周围的内墙里,支撑着顶盖的8个角。这顶盖分3层,上层是一个乳黄色的弧形圆顶,中层开了玻璃天窗,下层是装饰用的云纹色彩的斜形方格。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没有开灯,但整个纪念堂都十分光亮。光线就是通过玻璃天窗射入堂内,使整个会堂不用亮灯也光线充足。由于柱子都藏在墙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观看舞台的视线都不会受阻;而且堂内没有回音,即使你坐在最远的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舞台的音响,这些都是纪念堂设计巧妙之处。

堂内舞台宽19米,深15米。这块便是著名的“总理遗嘱”,是由汪精卫所写。遗嘱之中有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言。

兴建这个中山纪念堂,加上越秀山顶的那个孙中山纪念碑,各项费用总造价超过300万银元。也许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银元的价值了解不多,但是在当时,一个银元就可以买到40斤大米,而我们现在买40斤大米大约需要60块钱人民币,换算一下,一个银元等于60元人民币,那300万银元就是1.8亿元人民币。可见,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造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