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 关于古桥的感想(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5:08:28 页码:13
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 关于古桥的感想(九篇)
2023-01-08 15:08:28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以赵州桥为中心而建的赵州桥公园。这诗园的大门正门口,门楣上这块“瞻奇仰异”横匾是清朝顺治年间赵州知事孔兴训所书,此匾题字已被《中华名匾》一书所收录。等大家参观完以后,是否也会产生同感,认同赵州桥确是一处伟大而奇异的景观呢?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该文选自作者后入载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身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手推独轮车,他们要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柴王爷运用法术,拘来五岳名山。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柴王爷猛力推车,车声隆隆。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神仙顺利过桥后,神仙顺利过桥后,赵州桥依旧安然无恙。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桥面上这些仙迹至今历历在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八仙大道”,两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觉得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尤其是“八仙过海”一节,称得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说王母娘娘当年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众八仙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谢过王母后,来到东海之上,乘着酒兴,各自卖弄本事。只见铁拐李以铁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汉钟离以拂尘,张果老用纸驴,吕洞宾以洞箫,韩湘子用花蓝,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拍板,曹国舅用玉片分别投入水中乘风而渡。东海龙王之子见宝后起了贪心,抢了蓝采和的拍板,并将他掳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斩了龙王大太子,伤了龙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龙王齐来参战,并请了天兵天将助阵,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位的调解说和,才算了结之事。团结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显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领和团结致胜的精神。

实际上,我们目前脚下所踏的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就有,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通入现在的北京,所以说这条道路就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到了1920xx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后来在回京的时候,也是从赵州桥上路过。一直到1984年建公园以前,赵州桥仍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赵州桥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请随我右手观看,那里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铜塑像,就是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该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绍武教授设计督造)。可惜的是,历史上有关李春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却是非常确凿有力的,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令张嘉贞曾在《唐文粹》一书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锤定音地指明了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形象:目光深遂,显示出超群的智慧;脚踏磐石,体现了实干家的精神。整体造型神态庄重,宏大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请大家向这边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赵州桥。它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并且是世界上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下面先请大家看这块铜牌的标志牌,它也是赵州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之一。下面的落款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该学会是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历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载入史册,并颁发铜制纪念牌作纪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珍藏入库。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热烈欢迎美国贵宾之意)的欢迎标语下和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该学会名誉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亲临现场,进行了颁发仪式,(当时红底白字会标上的中英文写的是: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碑揭幕仪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国际上与之并列的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国伦敦的苏伊士运河等。当时我国申报的几处工程还有都江堰、长城等,但惟有赵州桥一处当选,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十二块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铜牌,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块。(镶铜牌所用的石头选自嶂石岩)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桥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当地老百姓都把赵州桥叫做“神桥”,传说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应到上天和神的灵验,一切都会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这座千年古桥之上,会有何感而发?桥面的宽度是9米,在当今基本上相当于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当年桥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一派繁华景象,滚滚东流的洨河水,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汇入大海。请看,这就是周世宗柴荣——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那儿还有张果老骑驴桥上走留下的两个驴蹄子印。宋朝有诗赞曰:“隋人选石驾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驴何处去,至今足迹尚昭昭”。可见这个典故在宋朝时就广为流传,但这些仙迹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也无人能说得十分明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为赵州桥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般的彩色。

请大家看看南桥头下的这块汉白玉文物标志牌,“安济桥”是赵州桥的正名,也寿名。它是北宋时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途经这里所赐的名称,所以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大石桥”是当地老百姓对赵州桥的俗称,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该桥所处的村落亦称“大石桥村”。下面请大家到桥下,在这里可以仔细观赏到赵州桥的神韵,感受到赵州桥的宏伟与博大。赵州桥单孔跨度为37.02米,在世界上当时占第一位,在石拱桥的单孔跨度上达到了极限。所以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桥,并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那么,我要问一问大家:为什么世界上许多的古代建筑大都塌毁损坏了,而惟独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归功于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请大家注意看桥拱的背面,我们可以发现,顺着桥的纵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们人的手指一样并在一起,这叫做纵向并列砌筑法。20世纪30年代(1933年11月)我国杰出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先生(梁启超之子)曾到赵州桥进行过实地考察,当他看到这种造桥方法时说“出我意料”。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大都采用横向并列法建造桥拱,李春为什么会采用纵向法造桥呢?这是因为纵向造桥,可以化整为零,节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后这道拱圈就可独立站稳,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并且由于每道拱圈独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发生损坏时,对其他拱圈和整体桥身没有直接影响,便于单独对它进行维修。就是说这种造桥法,当初建造时节就方便实用,今后维修时也很方便。为了加强石料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代匠师们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腰铁、勾石、铁拉杆、收分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和技术,起到了现代钢筋、水泥、粘合剂之类相同的作用,使整个桥体结构浑然一体,稳定牢固。千百年来,赵州桥受住了十多次规模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当时震中距离赵州桥还不到40公里,而赵州桥却安然无恙。同时,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冲击下,赵州桥又多次向当今验证了古人关于敞肩拱溢洪作用设计的远见卓识。

也许有朋友要问:“赵州桥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这就要从它的下部基础说起了,千百年来,关于赵州桥的基础如何一直是个谜,并存有种种假设性的疑说。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小组对赵州桥桥台基础进行了钻探勘察,其发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赵州桥桥台之短,地基之浅,出人意料。桥台仅由五层排石垒成,高1.549米,长约5米,桥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桥台下的土质由第四纪冲积层的亚粘土和轻亚土构成,和我们脚下的土质没什么两样,除此这外,没有丝毫的人工夯筑基础。概括化验分析,这种土层稳定性强,土质均匀,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并且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由于科学利用了土壤结构,进行了合理设计,所以桥基两侧受力均衡,遇震时能克服不均匀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灾奈何不了赵州桥。在这样的天然地基和这样小的桥台上,却能建造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这在中外建桥史上确是十分罕见的。

听到这里,朋友们也许明白了赵州桥千年不坠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和对天然地基的科学测算和利用。然而,赵州桥千年不坠的最重要原因当是李春划时代的创举——即敞肩圆弧拱式桥型就是指以赵州桥为代表首创的这种桥型,即在中央主拱两侧的桥肩上分别挖开了两两对称的四个拱,做成“空撞券”,这就是敞肩拱结构,国际上称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称空腔式)。它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个小拱可增大过水面积达16.5%,减轻了对桥的水平冲击力,增强了保护桥身的作用,历次对洪水抗击的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另外,空撞券的建筑形式敞开了肩部,又节省了石料,不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桥身自重,分散了桥身对桥台地基的垂直压力,所以赵州桥的桥台才可以造得那么轻巧实用,并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这种设计,并在敞肩的四个小拱拱石外围,还铺设了一层16—30mm的拱顶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学弹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弹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纪才形成于文字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国的李春已经成功地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通俗地讲,运用材料力学的弹性拱原理造桥,这种结构就可以将受力点的力分散到桥的每一个横截面上,赵州桥之所以千年不坠,正是缘于李春这种敞肩拱式桥型设计的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赵州桥学派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是赵州桥首开了敞肩拱式桥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现这种桥型是在1883年,当时法国在亚哥河上建造了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还有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们至少已经比赵州桥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难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总结说:“李春以及他所创造的敞肩式拱桥比欧洲同种类型桥的出现,确实优先达千年以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出现虽早于隋代,但赵州桥却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技术成就。它以石块砌筑,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设小拱,开创了‘敞肩’型式的结构设计。而一千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证明,赵州桥传统,不但为中外石拱桥普遍继续,也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所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确实,敞肩拱的应用,不但使桥形变得更加优美,最重要的是它有节省材料、减轻自重、简化桥基、渲泄洪水的几个作用和功能,它的设计和建筑结构科学合理、稳定性强。千百年来,赵州桥的结构技巧、艺术风格被广泛的借鉴运用,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桥梁之祖!

赵州桥——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也见证了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还见证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力量。朋友们,面对赵州桥,我们能不为祖国和人民感到骄傲吗!多少年来,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称颂,今天,它更应该激励着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我的讲解基本上就要结束了,赵州桥公园还设有陈列室和展览室(及碑林),里面是和赵州桥有关的实物和图片展览等,如果大家还有时间、感想的话,不妨到那里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对赵州桥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另外,我们赵县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除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的永通桥及大观圣作之碑(共四处国保),以及重现生机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等迷人景点,也希望大家到那里一游,以尽余兴,我愿意再次为大家导游服务。

各位朋友如果对我的讲解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指出,帮助我改进工作,我将很乐意倾听,因为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最后,我要说:“赵州桥横跨亚、非、拉,赵州桥也连结着你、我、他”。我们将再次欢迎朋友们的光临,祝大家一路顺风,收获一份好心情!谢谢大家,再见!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还要将语文与社会、语文与其它学科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研究、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通过《说不尽的桥》这节活动课,掌握借助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法,并从中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教师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有关桥的基础知识,桥的文学,桥的故事,世界名桥等大量资料并整理成一个资源库,供学生阅读探究。

一、导入

先展示赵州桥、南京长江大桥的照片,询问学生是否认识?

师述:经过前段时间的资料查找和材料阅读,同学们已看过不少的桥,也一定感受到的桥的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令人惊叹的!

预期目的: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从身边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学习语文,学会研究。

二、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进入《在线学习》,(链接《桥的万花筒》)。要求学生观看整个板面,找出编排规律。

学生发言后,明确:老师已将大家搜集的材料进行了整理和选择性的归类,并上传到了学校的局域网,以方便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学习。

预期目的;提示学生,将材料归类,便于探究。

三、过渡

“平时同学们在因特网上进行过阅读,可往往是不带什么目的的浏览。但是,如果进行某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则需要我们用恰当的方法去阅读有关材料,即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那些信息。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说不尽的桥》这节活动课,掌握借助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法,并从在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预期目的:信息时代,如何高效率的获取信息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标准,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要通过书籍和网络搜集需要的资料,并整理出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四、深入阅读,开始探究学习(链接《深入探究》)

将学生分成两大部分,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返回到《桥梁万花筒》中选教有关内容阅读。

1、第一部分同学的探究目标:

请从《有关桥的常识》、《中国古桥小史》、《桥梁图片大全》等几部分中选择阅读有关内容。

将有关图片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包中,对照图片进行举例说明,中国桥梁从古代到现代,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

2、第二部分同学的探究目标:

请从《桥的故事》、《与桥有关的诗词对联等》、《其它》几大部分中选择阅读有关内容,将有关句子或桥的图片复制到自己的专用文件包中。说说从与桥有关的文学来看,自古以来,人们在桥的身上寄托了哪些情感倾向?

学生纷纷发言后,教师适当点评。(教师同步展示学生保存的内容)

预期目的:培养学生有选择性、有针对性阅读并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扩大知识面,积累文学素养。

五、合作研究,动手实践(链接《学以致用》)

请左右组合,两人一组,当一回桥梁设计师。在金沙路交通拥挤的地段、或浏阳河上、或花炮广场、或就在咱们学校前的淮川河上,共同设计一座桥梁。

请合作分工,登录几个不同的网站,查找相关桥梁设计图,再进行合议,选择一座最恰当的桥梁样式,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新设想。说说理由。

学生完成后,老师展示几个学生的成果,进行交流。

预期目的:实践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动手操作、发明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六、回归生活,在线讨论(链接《走向社会》)

提供家乡浏阳河上的几座大桥图片,和《桥梁审美观》文档,要求学生进入《全体讨论》,相互讨论,略析风光桥的特点。

预期目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身边的桥梁,总结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全面发展。

七、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探究情况

八、布置作业:继续通过网站了解桥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20xx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整座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长的有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卢沟桥叫做连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自从建成卢沟桥,再没有出过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很科学。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的修缮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整座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长的有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卢沟桥叫做连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自从建成卢沟桥,再没有出过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很科学。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的修缮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以赵州桥为中心而建的赵州桥公园。这是公园的大门正门口,门楣上这块“瞻奇仰异”横匾是清朝顺治年间赵州知事孔兴训所书,此匾题字已被《中华名匾》一书所收录。等大家参观完以后,是否也会产生同感,认同赵州桥确是一处伟大而奇异的景观呢?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该文选自作者后入载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身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手推独轮车,他们要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柴王爷运用法术,拘来五岳名山。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柴王爷猛力推车,车声隆隆。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神仙顺利过桥后,神仙顺利过桥后,赵州桥依旧安然无恙。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桥面上这些仙迹至今历历在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八仙大道”,两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觉得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尤其是“八仙过海”一节,称得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说王母娘娘当年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众八仙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谢过王母后,来到东海之上,乘着酒兴,各自卖弄本事。只见铁拐李以铁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汉钟离以拂尘,张果老用纸驴,吕洞宾以洞箫,韩湘子用花蓝,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拍板,曹国舅用玉片分别投入水中乘风而渡。东海龙王之子见宝后起了贪心,抢了蓝采和的拍板,并将他掳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斩了龙王大太子,伤了龙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龙王齐来参战,并请了天兵天将助阵,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位的调解说和,才算了结之事。团结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显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领和团结致胜的精神。

实际上,我们目前脚下所踏的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就有,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通入现在的北京,所以说这条道路就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到了1920xx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后来在回京的时候,也是从赵州桥上路过。一直到1984年建公园以前,赵州桥仍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赵州桥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请随我右手观看,那里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铜塑像,就是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该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绍武教授设计督造)。可惜的是,历史上有关李春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却是非常确凿有力的,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令张嘉贞曾在《唐文粹》一书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锤定音地指明了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形象:目光深遂,显示出超群的智慧;脚踏磐石,体现了实干家的精神。整体造型神态庄重,宏大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请大家向这边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赵州桥。它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并且是世界上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下面先请大家看这块铜牌的标志牌,它也是赵州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之一。下面的落款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该学会是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历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载入史册,并颁发铜制纪念牌作纪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珍藏入库。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热烈欢迎美国贵宾之意)的欢迎标语下和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该学会名誉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亲临现场,进行了颁发仪式,(当时红底白字会标上的中英文写的是: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碑揭幕仪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国际上与之并列的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国伦敦的苏伊士运河等。当时我国申报的几处工程还有都江堰、长城等,但惟有赵州桥一处当选,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十二块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铜牌,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块。(镶铜牌所用的石头选自嶂石岩)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桥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当地老百姓都把赵州桥叫做“神桥”,传说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应到上天和神的灵验,一切都会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这座千年古桥之上,会有何感而发?桥面的宽度是9米,在当今基本上相当于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当年桥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一派繁华景象,滚滚东流的洨河水,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汇入大海。请看,这就是周世宗柴荣——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那儿还有张果老骑驴桥上走留下的两个驴蹄子印。宋朝有诗赞曰:“隋人选石驾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驴何处去,至今足迹尚昭昭”。可见这个典故在宋朝时就广为流传,但这些仙迹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也无人能说得十分明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为赵州桥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般的彩色。

请大家看看南桥头下的这块汉白玉文物标志牌,“安济桥”是赵州桥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时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途经这里所赐的名称,所以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大石桥”是当地老百姓对赵州桥的俗称,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该桥所处的村落亦称“大石桥村”。下面请大家到桥下,在这里可以仔细观赏到赵州桥的神韵,感受到赵州桥的宏伟与博大。赵州桥单孔跨度为37.02米,在世界上当时占第一位,在石拱桥的单孔跨度上达到了极限。所以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桥,并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那么,我要问一问大家:为什么世界上许多的古代建筑大都塌毁损坏了,而惟独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归功于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请大家注意看桥拱的背面,我们可以发现,顺着桥的纵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们人的手指一样并在一起,这叫做纵向并列砌筑法。20世纪30年代(1933年11月)我国杰出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先生(梁启超之子)曾到赵州桥进行过实地考察,当他看到这种造桥方法时说“出我意料”。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大都采用横向并列法建造桥拱,李春为什么会采用纵向法造桥呢?这是因为纵向造桥,可以化整为零,节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后这道拱圈就可独立站稳,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并且由于每道拱圈独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发生损坏时,对其他拱圈和整体桥身没有直接影响,便于单独对它进行维修。就是说这种造桥法,当初建造时节就方便实用,今后维修时也很方便。为了加强石料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代匠师们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腰铁、勾石、铁拉杆、收分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和技术,起到了现代钢筋、水泥、粘合剂之类相同的作用,使整个桥体结构浑然一体,稳定牢固。千百年来,赵州桥受住了十多次规模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当时震中距离赵州桥还不到40公里,而赵州桥却安然无恙。同时,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冲击下,赵州桥又多次向当今验证了古人关于敞肩拱溢洪作用设计的远见卓识。

也许有朋友要问:“赵州桥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这就要从它的下部基础说起了,千百年来,关于赵州桥的基础如何一直是个谜,并存有种种假设性的疑说。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小组对赵州桥桥台基础进行了钻探勘察,其发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赵州桥桥台之短,地基之浅,出人意料。桥台仅由五层排石垒成,高1.549米,长约5米,桥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桥台下的土质由第四纪冲积层的亚粘土和轻亚土构成,和我们脚下的土质没什么两样,除此这外,没有丝毫的人工夯筑基础。概括化验分析,这种土层稳定性强,土质均匀,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并且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由于科学利用了土壤结构,进行了合理设计,所以桥基两侧受力均衡,遇震时能克服不均匀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灾奈何不了赵州桥。在这样的天然地基和这样小的桥台上,却能建造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这在中外建桥史上确是十分罕见的。

听到这里,朋友们也许明白了赵州桥千年不坠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和对天然地基的科学测算和利用。然而,赵州桥千年不坠的最重要原因当是李春划时代的创举——即敞肩圆弧拱式桥型就是指以赵州桥为代表首创的这种桥型,即在中央主拱两侧的桥肩上分别挖开了两两对称的四个拱,做成“空撞券”,这就是敞肩拱结构,国际上称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称空腔式)。它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个小拱可增大过水面积达16.5%,减轻了对桥的水平冲击力,增强了保护桥身的作用,历次对洪水抗击的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另外,空撞券的建筑形式敞开了肩部,又节省了石料,不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桥身自重,分散了桥身对桥台地基的垂直压力,所以赵州桥的桥台才可以造得那么轻巧实用,并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这种设计,并在敞肩的四个小拱拱石外围,还铺设了一层16—30mm的拱顶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学弹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弹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纪才形成于文字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国的李春已经成功地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通俗地讲,运用材料力学的弹性拱原理造桥,这种结构就可以将受力点的力分散到桥的每一个横截面上,赵州桥之所以千年不坠,正是缘于李春这种敞肩拱式桥型设计的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赵州桥学派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是赵州桥首开了敞肩拱式桥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现这种桥型是在1883年,当时法国在亚哥河上建造了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还有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们至少已经比赵州桥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难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总结说:“李春以及他所创造的敞肩式拱桥比欧洲同种类型桥的出现,确实优先达千年以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出现虽早于隋代,但赵州桥却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技术成就。它以石块砌筑,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设小拱,开创了‘敞肩’型式的结构设计。而一千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证明,赵州桥传统,不但为中外石拱桥普遍继续,也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所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确实,敞肩拱的应用,不但使桥形变得更加优美,最重要的是它有节省材料、减轻自重、简化桥基、渲泄洪水的几个作用和功能,它的设计和建筑结构科学合理、稳定性强。千百年来,赵州桥的结构技巧、艺术风格被广泛的借鉴运用,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桥梁之祖!

赵州桥——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也见证了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还见证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力量。朋友们,面对赵州桥,我们能不为祖国和人民感到骄傲吗!多少年来,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称颂,今天,它更应该激励着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我的讲解基本上就要结束了,赵州桥公园还设有陈列室和展览室(及碑林),里面是和赵州桥有关的实物和图片展览等,如果大家还有时间、感想的话,不妨到那里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对赵州桥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另外,我们赵县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除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的永通桥及大观圣作之碑(共四处国保),以及重现生机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等迷人景点,也希望大家到那里一游,以尽余兴,我愿意再次为大家导游服务。

各位朋友如果对我的讲解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指出,帮助我改进工作,我将很乐意倾听,因为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最后,我要说:“赵州桥横跨亚、非、拉,赵州桥也连结着你、我、他”。我们将再次欢迎朋友们的光临,祝大家一路顺风,收获一份好心情!谢谢大家,再见!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20xx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池前,建于公元1920xx年(清光绪33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中山铁桥长234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清光绪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建起了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20xx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实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以赵州桥为中心而建的赵州桥公园。这是公园的大门正门口,门楣上这块“瞻奇仰异”横匾是清朝顺治年间赵州知事孔兴训所书,此匾题字已被《中华名匾》一书所收录。等大家参观完以后,是否也会产生同感,认同赵州桥确是一处伟大而奇异的景观呢?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该文选自作者后入载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身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手推独轮车,他们要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柴王爷运用法术,拘来五岳名山。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柴王爷猛力推车,车声隆隆。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神仙顺利过桥后,神仙顺利过桥后,赵州桥依旧安然无恙。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桥面上这些仙迹至今历历在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八仙大道”,两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觉得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尤其是“八仙过海”一节,称得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说王母娘娘当年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众八仙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谢过王母后,来到东海之上,乘着酒兴,各自卖弄本事。只见铁拐李以铁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汉钟离以拂尘,张果老用纸驴,吕洞宾以洞箫,韩湘子用花蓝,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拍板,曹国舅用玉片分别投入水中乘风而渡。东海龙王之子见宝后起了贪心,抢了蓝采和的拍板,并将他掳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斩了龙王大太子,伤了龙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龙王齐来参战,并请了天兵天将助阵,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位的调解说和,才算了结之事。团结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显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领和团结致胜的精神。

实际上,我们目前脚下所踏的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就有,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通入现在的北京,所以说这条道路就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到了1920xx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后来在回京的时候,也是从赵州桥上路过。一直到1984年建公园以前,赵州桥仍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赵州桥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请随我右手观看,那里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铜塑像,就是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该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绍武教授设计督造)。可惜的是,历史上有关李春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却是非常确凿有力的,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令张嘉贞曾在《唐文粹》一书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锤定音地指明了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形象:目光深遂,显示出超群的智慧;脚踏磐石,体现了实干家的精神。整体造型神态庄重,宏大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请大家向这边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赵州桥。它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并且是世界上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下面先请大家看这块铜牌的标志牌,它也是赵州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之一。下面的落款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该学会是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历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载入史册,并颁发铜制纪念牌作纪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珍藏入库。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热烈欢迎美国贵宾之意)的欢迎标语下和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该学会名誉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亲临现场,进行了颁发仪式,(当时红底白字会标上的中英文写的是: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碑揭幕仪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国际上与之并列的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国伦敦的苏伊士运河等。当时我国申报的几处工程还有都江堰、长城等,但惟有赵州桥一处当选,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十二块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铜牌,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块。(镶铜牌所用的石头选自嶂石岩)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桥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当地老百姓都把赵州桥叫做“神桥”,传说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应到上天和神的灵验,一切都会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这座千年古桥之上,会有何感而发?桥面的宽度是9米,在当今基本上相当于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当年桥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一派繁华景象,滚滚东流的洨河水,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汇入大海。请看,这就是周世宗柴荣——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那儿还有张果老骑驴桥上走留下的两个驴蹄子印。宋朝有诗赞曰:“隋人选石驾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驴何处去,至今足迹尚昭昭”。可见这个典故在宋朝时就广为流传,但这些仙迹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也无人能说得十分明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为赵州桥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般的彩色。

请大家看看南桥头下的这块汉白玉文物标志牌,“安济桥”是赵州桥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时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途经这里所赐的名称,所以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大石桥”是当地老百姓对赵州桥的俗称,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该桥所处的村落亦称“大石桥村”。下面请大家到桥下,在这里可以仔细观赏到赵州桥的神韵,感受到赵州桥的宏伟与博大。赵州桥单孔跨度为37.02米,在世界上当时占第一位,在石拱桥的单孔跨度上达到了极限。所以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桥,并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那么,我要问一问大家:为什么世界上许多的古代建筑大都塌毁损坏了,而惟独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归功于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请大家注意看桥拱的背面,我们可以发现,顺着桥的纵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们人的手指一样并在一起,这叫做纵向并列砌筑法。20世纪30年代(1933年11月)我国杰出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先生(梁启超之子)曾到赵州桥进行过实地考察,当他看到这种造桥方法时说“出我意料”。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大都采用横向并列法建造桥拱,李春为什么会采用纵向法造桥呢?这是因为纵向造桥,可以化整为零,节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后这道拱圈就可独立站稳,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并且由于每道拱圈独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发生损坏时,对其他拱圈和整体桥身没有直接影响,便于单独对它进行维修。就是说这种造桥法,当初建造时节就方便实用,今后维修时也很方便。为了加强石料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代匠师们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腰铁、勾石、铁拉杆、收分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和技术,起到了现代钢筋、水泥、粘合剂之类相同的作用,使整个桥体结构浑然一体,稳定牢固。千百年来,赵州桥受住了十多次规模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当时震中距离赵州桥还不到40公里,而赵州桥却安然无恙。同时,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冲击下,赵州桥又多次向当今验证了古人关于敞肩拱溢洪作用设计的远见卓识。

也许有朋友要问:“赵州桥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这就要从它的下部基础说起了,千百年来,关于赵州桥的基础如何一直是个谜,并存有种种假设性的疑说。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小组对赵州桥桥台基础进行了钻探勘察,其发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赵州桥桥台之短,地基之浅,出人意料。桥台仅由五层排石垒成,高1.549米,长约5米,桥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桥台下的土质由第四纪冲积层的亚粘土和轻亚土构成,和我们脚下的土质没什么两样,除此这外,没有丝毫的人工夯筑基础。概括化验分析,这种土层稳定性强,土质均匀,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并且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由于科学利用了土壤结构,进行了合理设计,所以桥基两侧受力均衡,遇震时能克服不均匀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灾奈何不了赵州桥。在这样的天然地基和这样小的桥台上,却能建造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这在中外建桥史上确是十分罕见的。

听到这里,朋友们也许明白了赵州桥千年不坠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和对天然地基的科学测算和利用。然而,赵州桥千年不坠的最重要原因当是李春划时代的创举——即敞肩圆弧拱式桥型就是指以赵州桥为代表首创的这种桥型,即在中央主拱两侧的桥肩上分别挖开了两两对称的四个拱,做成“空撞券”,这就是敞肩拱结构,国际上称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称空腔式)。它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个小拱可增大过水面积达16.5%,减轻了对桥的水平冲击力,增强了保护桥身的作用,历次对洪水抗击的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另外,空撞券的建筑形式敞开了肩部,又节省了石料,不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桥身自重,分散了桥身对桥台地基的垂直压力,所以赵州桥的桥台才可以造得那么轻巧实用,并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这种设计,并在敞肩的四个小拱拱石外围,还铺设了一层16—30mm的拱顶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学弹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弹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纪才形成于文字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国的李春已经成功地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通俗地讲,运用材料力学的弹性拱原理造桥,这种结构就可以将受力点的力分散到桥的每一个横截面上,赵州桥之所以千年不坠,正是缘于李春这种敞肩拱式桥型设计的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赵州桥学派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是赵州桥首开了敞肩拱式桥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现这种桥型是在1883年,当时法国在亚哥河上建造了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还有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们至少已经比赵州桥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难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总结说:“李春以及他所创造的敞肩式拱桥比欧洲同种类型桥的出现,确实优先达千年以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出现虽早于隋代,但赵州桥却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技术成就。它以石块砌筑,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设小拱,开创了‘敞肩’型式的结构设计。而一千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证明,赵州桥传统,不但为中外石拱桥普遍继续,也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所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确实,敞肩拱的应用,不但使桥形变得更加优美,最重要的是它有节省材料、减轻自重、简化桥基、渲泄洪水的几个作用和功能,它的设计和建筑结构科学合理、稳定性强。千百年来,赵州桥的结构技巧、艺术风格被广泛的借鉴运用,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桥梁之祖!

赵州桥——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也见证了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还见证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力量。朋友们,面对赵州桥,我们能不为祖国和人民感到骄傲吗!多少年来,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称颂,今天,它更应该激励着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我的讲解基本上就要结束了,赵州桥公园还设有陈列室和展览室(及碑林),里面是和赵州桥有关的实物和图片展览等,如果大家还有时间、感想的话,不妨到那里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对赵州桥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另外,我们赵县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除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的永通桥及大观圣作之碑(共四处国保),以及重现生机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等迷人景点,也希望大家到那里一游,以尽余兴,我愿意再次为大家导游服务。

各位朋友如果对我的讲解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指出,帮助我改进工作,我将很乐意倾听,因为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最后,我要说:“赵州桥横跨亚、非、拉,赵州桥也连结着你、我、他”。我们将再次欢迎朋友们的光临,祝大家一路顺风,收获一份好心情!谢谢大家,再见!

描写古桥探秘心得体会如何写九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在北京附近,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整座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长的有21.6米。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卢沟桥叫做连拱石桥。永定河发大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自从建成卢沟桥,再没有出过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设计很科学。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检阅桥上的车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于世界。那时候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赞扬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特别欣赏柱子上的狮子,说它是“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在我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卢沟桥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爱-民奋起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桥历史

明代自永乐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

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因此,通常所说的卢沟桥有八百余年历史,是把新旧两个桥的时间算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卢沟桥,只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期间的修缮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命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市政府)解决卢沟桥交通不畅问题。在这加宽400余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梁的修缮工程中,由于正值"文革",原工区主任和老工程师都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参加劳动),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队队长,施工队中有一名贫农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胆地更换望柱91根、栏板9块。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狮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狮子总数多出5只。使全桥望柱上的狮子总数达到491只。

新建"卢沟新桥"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新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全面修缮古桥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全面修缮了古桥。工程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沥青,中间空出印心,完全恢复了古桥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个霹雷将卢沟桥北侧东起第68根栏杆望柱击坏,望柱上的石狮也同时坏损。1997年又对部分被雷电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补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共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1981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1987年在桥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1120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坐落在桥西头的石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长320米,城门分东西两座,东门为"顺治"西门为"永昌",清代改为"威严"。东西城门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原来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正中有马道并在台上盖有楼和兵房。城墙周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个垛口都有盖板,古称"崇墉百雉,严若雄关"。

三狮齐吼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性的抗战。

桥东端伏地大石狮

抗战雕塑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她于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抗战雕塑园位于丰台区宛平城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间的三角地带,西临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占地二十公顷。园内有前亲笔题写碑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有以《国歌》为主题反映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雕塑群区以及下沉式中心广场、历史悠久的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园中还种植了雪松、合欢、珍珠梅等十余种乔灌木和名贵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不禁令观众浮想联翩,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群区由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义必胜四个部分共计三十八尊铜铸雕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