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劝学孟郊心得体会报告 孟郊的劝学告诉我们什么(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20:39:08 页码:10
劝学孟郊心得体会报告 孟郊的劝学告诉我们什么(5篇)
2023-01-08 20:39:08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劝学孟郊心得体会报告一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教学准备: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听课文朗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课文。

3、学生分组自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第2节)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变锋利,这说明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可以)物理变需要条件吗?(需要)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1、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弥补不足) 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用了四个比喻)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2、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作者指出: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的方法外,还使用正反对比论证(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的方法。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三、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四、析特点

(一)、论证方法:

1、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二)、句式特点

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排比、对偶句式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分论点

比喻句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五、练基础

而:1 表并列关系连词

2 表递进关系连词

3 表顺承关系连词

4 表转折关系连词

5 表修饰关系连词

(1)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承接)

(3)吾尝跂而望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 顺风而呼

(6) 登高而招 (连词,表修饰)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递进)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假设)

六、联美文

劝 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古乐府诗《长歌行》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发 奋 识 遍 天 下 字,立 志 读 尽 人 间 书。 苏东坡

七、总结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是谓“学不可以已也”。

勤学、思考、积累、专心是学有成效的法宝。

对于劝学孟郊心得体会报告二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对于劝学孟郊心得体会报告三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讨论法、讲授法

ppt、录音、图片

一课时

ⅰ 导入: “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

卿 qīng 岂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

初,权 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 辞 以军

当初 对……说 当权 推辞 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事务 难道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通“耶”,语气词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 孤?孤常读书,自

只 应当 了解 历史 罢了 谁 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学。 及 鲁肃 过寻阳,与蒙论 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 于是、就 从事 到了……时候 讨论 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为什么

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 ,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对于劝学孟郊心得体会报告四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2课时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回答。

明确:(1)b(a.寄托: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鄙: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对于劝学孟郊心得体会报告五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课时

第一教时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