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洛阳小浪底心得体会和感想 参观小浪底心得体会500字(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2:05:06 页码:10
洛阳小浪底心得体会和感想 参观小浪底心得体会500字(三篇)
2023-01-09 02:05:0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洛阳小浪底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未至龙门,便看到伊水汤汤,远远地望去,绿荫片片中,香山与龙门山隔河相望,宛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想必这便是“伊阙”一词的了吧。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方得伊水畅流,泽国化为良田沃野,耕桑之民乃得免于鲂鲤,一个美丽的传说为我们装点了眼前的美景。沿伊河而上,就到了著名的龙门石窟,那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的“蜂窝”,蕴藏着数也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诸朝四百多年的在规模营造,两山窟龛,密如蜂窝。其代表作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7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那一窟窟佛像龛的群像雕造,神态各异,风格不同,栩栩如生整体布局结构严谨,气氛庄严肃穆;石刻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在山水中凌空飞舞,或捧果献寿,或天女散花,体态之轻盈,神情之优雅,令人叹为观止。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 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来到龙门,就不能不提奉先寺,到奉先寺就不得不说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奉先寺的不平凡,就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面容丰腴饱满,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流露着对人世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几个世纪了,在卢舍那的仁爱守望中,世界有没有按照武则天的设想在延伸,呈现风调雨顺,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绝美画卷?

沿着石阶一步步走向大佛,当我终于站在大佛的脚下仰头看佛的时候,青山无语,青翠逼人。我欲问佛,而佛无语,依旧是那浅浅的微笑。山也还是那座山,佛也还是那座佛。江河浩浩,奔腾不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春日浓郁,豫西灿烂的阳光,照见旅人的身影。青山隐隐,卢舍那大佛像那浅浅的、微微的一笑,无言中化作我心海的柔波,轻轻地荡漾。

与龙门山一衣带水的是因白居易而闻名的香山,长桥卧波,将两岸相连。山光水色,诗意画境,浑然一体,更增添无限魅力。

访遍东山石窟,拾级而上,我们来到香山寺,白居易曾醉心的地方:“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他曾对香山寺多次修葺,并撰写《修香山记》,然后将自己在洛12年所写800首诗《白氏洛中集》存放香山寺藏经堂内。对于这里的喜爱让他在致仕后就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与文人学士题诗唱和。以至于去世即葬香山寺附近琵琶峰顶,从此便有了今天的“白园”,香山也因此和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走在这片青山之中,看绿树隐隐,听鸟鸣悠悠,体悟着那份曾经吸引着诗人的那份清静。漫步于在白园,正直初夏,葱郁的绿树遮去了午后的阳光,配合着道旁小音响里流淌着的清音乐,这里没有枫叶荻花的萧瑟,有的只是那份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喜悦。

拾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奕、饮酒、品茗、论诗之处。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基本概括了白居易的一生,杭州、洛阳两个城市也昭示了他一生的两个阶段,而他们又何其相似,山寺桂子、枕畔潮头不只是杭州才有的美景,自然清静的独善其身,这般美景、这般自得才是他骨子里所向往的。只是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让他在早年不得不声嘶力竭地兼济天下,而晚年的香山,那种完全的融入自然的生活或许才是他真正的渴望,真正的归宿。看着乐天堂内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飘然欲仙之态。我们不难想象晚年的白居易归隐山林,三五好友相随,以诗竹相伴,唱和饮酒,那份怡然自得,自是赛似神仙了!

琵琶峰顶便是香山居士的长眠之地。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长长的芳草墓道,四周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亦即琵琶的“曲颈”,暗合琵琶曲之意,不禁让我们想起“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眼前也再现了诗人昔日的辉煌。而今这里翠柏葱郁,奇花飘香,有的只是一份幽静,人们或驻足于墓旁的碑前默吟着上面的诗句,或站立于刻有“唐少傅白公墓”的墓碑前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刻满了江州司马春衫湿的凄凉,放下了兼济天下的使命,独善其身,怡然自乐,得以长眠于自己深爱的清幽之中,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吧。

告别白居易,走过龙门桥,回望这山上翠柏成林,郁郁苍苍。山下伊水潺潺,清澈见底,在心中印上一幅伊阙全景图,然后便将她留在身后。

对于洛阳小浪底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大雄宝殿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都是元代造像,与天王殿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其中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是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东西山墙上为木雕千佛壁龛,供有壁佛5056尊。

殿后站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右侧为观音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于清代同治年间毁于火灾,光绪年间重建,是白马寺内修建最晚,规模最小的殿。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之处;后来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大此译出的。自东汉以后,历来均以此为藏经之所。清凉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诗,书画俱佳。他把白马寺内的六项重要古迹,题为白马寺六景,分别是清凉台、焚经台、齐云台、以及前面已介绍过的夜半钟、腾兰墓和断文碑。

整个台上,以毗卢阁为中心,周围环绕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构成一个封闭式的院落。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于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汇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在清凉台东西两侧,分别新建有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供奉着泰国佛教世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现在我们来到齐云塔院。此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齐云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砖塔,十三层,高约25米。齐云塔外形呈抛物线,造型别致,玲珑妩媚。据寺内现存宋代刻石记载。齐云塔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现存的砖塔,则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1990年齐云塔被辟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约20米处,用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发出“哇哇”的声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声。所以当地人传说,在齐云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实这是一种回音现象,它比北京天坛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国第一座古刹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齐云塔;第一次“西天取经”始于洛阳;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是白马寺内的清凉台;第一相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的;第一本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这十项第一,我们可以称之为“祖庭十古”。正是这“祖庭十古”,使洛阳折马寺能够稳居中国伽蓝之首座,而永远彪炳于中国佛教史册之卷首。

对于洛阳小浪底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龙潭峡简介:

龙潭峡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的北部,是一个集地质奇观、自然山水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景区山水宜人,潭瀑迷人,峭壁怪石惊人,堪称“黄河山水画廊”。

龙潭峡好像一条巨龙横卧于中原大地上,而且景区内处处以龙的传说为宗,所以得名为龙潭峡,20xx年更名为龙潭大峡谷。

龙潭峡全长12公里,是世界上罕见的u型峡谷,龙潭峡旅游可以划分为三大段:龙潭水峪景段、高峡瓮谷景段、山崩地裂景段。

龙潭峡主要旅游景观:

六大自然谜团:水往高处流、佛光罗汉崖、巨人指纹、石上天书、蝴蝶泉、仙人足迹。

七大幽潭瀑布:五龙潭、龙涎潭、青龙潭、黑龙潭、卧龙潭、阴阳潭、芦苇潭。

八大自然奇观:绝世天碑、石上春秋、阴阳潭瓮谷、五代波纹石、天崩地裂、通灵巷谷、喜鹊迎宾、银链挂天。

地质奇观

龙潭峡是紫红色石英砂岩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经过流水冲刷、风雨侵蚀而形成的。在龙潭峡随处可以看到地质历史的痕迹,地壳运动的雄伟过程都将在这里重现。

难得一见的瓮谷洞龛、变幻莫测的波纹石、神奇壮观的天书石、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等等地质景观,为我们描绘出了远古海洋的波澜壮阔。龙潭峡也因此拥有“古海洋天然博物馆”、“地学教科书”等美誉。

龙潭峡水景

龙潭峡的水景也是堪称一绝的,碧水流通于整个峡谷之中,潭瀑连接。五龙潭好似五龙聚会,一线瀑又似一条银练挂在半空中。幽潭碧瀑、红岩绿树形成一道奇丽的高峡山水图画。

龙潭峡植被

龙潭峡处在亚热带与北温带的过渡带,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奇花异草800余种,景区内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优美。是我国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为完好的峡谷之一。

龙潭峡以峡谷地貌、水体景观为主,以地质剖面和地质遗迹为辅,以生态和人文相互依托,是国内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龙潭峡是地质特色旅游的绝佳去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