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解题心得体会格式实用 怎样解题心得体会(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4:38:44 页码:10
解题心得体会格式实用 怎样解题心得体会(三篇)
2023-01-09 04:38:44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解题心得体会格式实用一

具体来讲,可以利用如下线索:

1、判断所填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份,应是什么词性,从而排除干扰选项。

2、利用上下文的时态、语态和语气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干扰选项。

3、利用名词的数来判断各选项是否符合句子要求。

4、寻找与空白处构成搭配的。词语,从而排除不能与其搭配的选项。

5、将各选项代入空白处将句子译成汉语,排除明显不能使句子通顺的选项。

【例1】【原文】 so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year that 75 the disaster on the gulf coast?

【选项】 [a] ensued [b] traced [c] followed [d] occured

【解析】语义衔接题。分析句子结构可知,此处需要一个及物动词,在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中充当谓语动词。[a] ensued(接着发生)和[d] occurred(发生)均为不及物动词,故首先排除。[c] followed(跟着,接着),为及物动词,符合句意。

运用词汇间的搭配关系经常可以无需理解上下文而直接确定答案,即使确定不了答案,也往往可以排除一些明显不符合搭配关系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提高答案的准确率。

【例2】【原文】 “most manufacturers believed that having the blind was like telling disabled people to teach other disabled people. in that 80 , the manufacturers have been the blind ones.”

【选项】 [a] occasion [b] moment [c] sense [d] event

【解析】语义衔接题。由空前的介词in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occasion(场合)和moment(时刻)一般都不与介词in连用。此处是说,制造商请盲人参与检测,就像是在告诉残疾人去教其他残疾人,从那种意义上说,制造商就是盲人。in that sense为习惯搭配,意为“从那种意义上说”。in that event意为“如果那种情况发生”,尽管搭配正确,但不符合此处语义要求。

1、在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占很大部分的分数,做阅读题并非要读懂每一个字,或完全理解,只要能理解其中大至含义既可。

平时要多做阅读练习,在练习中提高阅读解题能力,阅读的材料还是以真题为主,不要在细节甚至语法上面花时间,关键是把握文章的大体结构,作者所持的态度等等。问到细节了再回原文定位。类比反义如果没有把握拿非常高的分数的话,阅读最好不要放弃。

其次要提高阅读的速度:

提高英语阅读的速度,靠的不是一日之功,通常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及训练。但过,加强英文基础训练、掌握必要的测试技巧和鄙弃一些坏习惯,都会有助于考生们阅读文章是加快速度。

2、英语完形填空应试技巧:)~~

“完形填空”题旨在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做此题必须通篇考虑,掌握大意,综合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常识进行判断推理。解此类题主要从以下四步做起:

1、重视首句,把握开篇。完形填空一般无标题,首句一般不留空白,是完整的一句,全文信息从此开始。细读首句,可判断文章体裁,预测全文大意和主旨。

2、速读全文,掌握大意。速读全文要一气呵成,尽管有空格、生词或不明白的地方,仍要快速读下去。读时要注意找出关键词、中心词,划出某些代表人物和情节的词,以便于形成思路。要注意不要在未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边阅读,边做题,这样速度慢、准确率低。

对于解题心得体会格式实用二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对于解题心得体会格式实用三

【摘要】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愈发多先进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画图策略”的应用。该策略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首要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对其实际解题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本文主要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 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z[2019]gr0887。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4-0111-02

数学学科具备很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以及想象力,通过应用“画图策略”,可有机结合对应图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应用该策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认知对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图像解析完成知识的内化,进一步提升解题效率以及准确性。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难度。画图则相对比较直观,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将复杂、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单化,最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具体来说,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题目。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在对数学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图画的应用,可将数学题目中的文字进行转化,使其成为直观的图形。如此一来,使得数学问题更加明确,学生更容易寻找已知条件,更容易发展数量关系等,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为后续的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数量关系不明确的现象。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可充分借助画图的策略,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明确,使其变得更加具体、直观,进而促使学生最快获得问题的答案。

(一)强化画图意识

大多数小学生的画图意识淡薄,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利用画图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有效应用画图策略的第一步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画图意识。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普遍使用的画图方式就是画圆圈,如有一道数学题是:在排队时,小明正数排第六,倒数排第七,请问这一队总共有多少人?大多數学生会使用列式的方法解题,无形中将数学的基础概念混淆。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圆圈表示一个学生,引导学生自行画圈,在画图过程中明确题干,进而分析并解决问题[1]。通过画图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问题,形象直观的图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生画图技能

教师在带领学生应用画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确认知图形,便于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关系,使其在日后遇到相似问题时都可通过画图明确题目,对解题思路进行简化。基于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的画图技能,以便更好满足学生的自主解题需求。

例如,在讲授有关“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点时,虽然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了怎样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熟练掌握多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在遇到不规则的多边形时,对于其面积计算又会产生迷茫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如在野外郊游时,会看见有人在放风筝,风筝就是一种不规则图形,计算其面积时难以直接套用以前学习的计算公式。此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想到使用画图策略,将其拆分成长方形、三角形等,虽然拆分思路存在差异,但是最后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还有些学生会使用“填补法”,把风筝补充成完整的四边形,在计算出总体面积以后减去填补的面积,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激发其学习热情,最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应用画图策略的优势,不断锻炼学生的画图技能,探索多元化画图方式[2]。

(三)加强课堂实践训练

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将实际教学内容和画图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培养,强化其数学问题意识,还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画图解题思想,加强课堂实践训练力度,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画图策略有机结合,以此对学生的画图解题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基于此,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课和训练,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画图意识,让学生掌握并习惯结合数学图形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3]。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使用辅助教学工具,第一个教学工具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另一个教学工具已知三角形的一角,让学生二选一来画三角形。通过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就会发现,使用第二个教学工具是不能画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的,而使用第一个教学工具就能画出。当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不断延伸以及扩展知识点,引导学生根据数学图形明确题目中隐含的条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题速度。

(四)加强问题解答训练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通过画图辅助,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形象的图形,让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答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1.借助图画,深入理解题意

理解题意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结合学生实际学习中,常常因为对题意理解不够,导致学生无法解题或者出现解题错误的现状。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充分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题意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以实际教学为例:操场边上有一条25m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的边上植树。按照每隔5m的一棵设计植树方案,并对设计的理由进行说明。针对这一数学题目,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画简洁图的能力和意识,教师就指导学生借助最擅长的线段图进行标识,从图中明确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思考等,明确具体的解题方案

2.运用线段图,构建数量之间的关系

有些文字叙述的问题中,数量关系很复杂,学生很难寻找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导致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如果借助画图的方式,运用线段图构建起问题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直观、明了,往往会起到良好的解题效果。例如:小明爷爷的年龄刚好是小明的4倍,并且爷爷比小明大45岁,那么小明的爷爷今年几岁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抽象,只有一个差值,很难让学生将具体的年龄和二者之间的差对应起来,常常望题兴叹,没有解决的思路。通过线段图的运用,问题就简单多了。如右图,学生根据图示,很容易发现,小明和爷爷的差值就是小明岁数的3倍,这样实际的年龄和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出来了,问题迎刃而解。

3.运用示意图,寻找数学问题的规律

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规律具有隐蔽性,而小学生却容易被试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够找出试题中的数学规律,这样就导致理解错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通过运用示意图,直观地将隐蔽的规律显示出来,可以更好地幫助学生发现问题中存在的数学规律,有效的解决问题。例如:学校外有一排小树苗,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为5米,已知小明从第一颗树走到第100颗,那么,小明一共走了多少米?学生往往进行二者的相乘,导致错误。由于100颗太多,于是做右图所示的示意图,可以发现,树的量与中间的段存在不相等的关系,段要比树少1,探索到数学规律以后,学生就能够正确的进行具体的计算了。

4.以图促思,化复杂为简单

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画图的方式,将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简单、轻松,使得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具有几何直观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学习中,针对“5×3=3×5”的学习中,为了使得学生真正明白乘法交换律中因数位置互换,积不变的道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就充分借助了画图的策略,引导学生在这一直观的图像中,通过横着看,每一排5个,是5×3,之后引导学生竖着看,每一排是3个,是3×5。如此一来,学生在图像的帮助下,就可以轻轻松松理解这一问题。

5.独立作画,自主解答问题

在小学数学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具备了画图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经验。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构造图形,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表示出来。在此基础上对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确定解题思路,最终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例如,在“有一个长度为60m、宽度为40m的鱼塘,现在对其进行扩建,使其成为一个正方形鱼塘,至少需要增加多少平方米?”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问题等,画出相关图形,并结合数学图形,对其进行分析、列式和解答,最终达到预期的数学教学目标。

6.丰富画图形式,提升问题的针对性

在对小学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数学问题不同,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不同的图画进行解决。否则,一旦借助同一种图画的解答方法,就会限制学生的思想。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就必须要将图画知识、图画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画图策略,例如: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示意图等,寻找数学问题的突破口,进而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具体来说,可指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具体化,可将其应用到分数应用题目中;可将树图应用到“选配”的数学问题,使得数学问题更加直观化。教师必须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图画方式,更好地进行数学问题解答。

画图策略的应用是将数字和图形有机结合,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且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形成画图意识、强化学生画图技能、加强课堂实践训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借助图形分析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积极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仍需不断探索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以此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1]李祥珍.小学高年级数学中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9(08):75-76.

[2]苏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具体问题[a].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2019:4.

[3]苏佩.有效结合画图策略,构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7):16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