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 丝绸之路听课心得(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8:45:16 页码:11
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 丝绸之路听课心得(6篇)
2023-01-09 08:45:16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一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还是出美女的地方,为什么?其实是和我们江南的特有天气环境有关。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一的天气是阴阴水水雾雾,女孩子的皮肤因此滋润光洁,皮肤吸收了大量的水份,更加具有弹性。所以显得特别年轻;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雨;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强烈的阳光,冬天冷到零下五度,夏天会热到40度以上。

说得好听,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说得不好听,就是夏天热死,冬天冷死。而且我们这边的冷还是湿冷,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水份,水份虽然滋润了女孩子脸上的皮肤,但是却有80%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这样的气候而得了一种病,大家猜是什么病?关节炎,对了。关节炎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你睡觉的时候,全身放松,毛孔顿开,空气中的水份进入了皮肤而聚集在身体的关节部位,每逢阴雨天气就会让人感到关节部位,酸痛难受,行动不便。严重的还会引起各种迸发症。以前穷的时候,我们没有很好的办法来对付关节炎,今天就不同了,现在我们会选择轻盈秀气,篷松柔软的蚕丝被来作为床上用品。以前那种棉花被,新盖的时候是三斤,过半个月以后会变成四斤重,谁知道多出来的一斤是什么吗?水份!对了,我们江南地区潮湿天气多。以前只要一出太阳家家户户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晒被子,但是现在使用了蚕丝被以后就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其实被子呢,你们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家里都有的,人盖后感觉闷热不透气,时间长了被芯还很容易发霉,长蛀虫、长螨虫。

我们杭州历来被称之为“丝绸之府,茶叶之乡”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从杭州开始的,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之所以在杭州,就是方便把我们杭州的丝绸、茶叶、美女从水路运到北京供皇帝享受。早在二千五百年前,我们这里叫做越国,曾和吴国打了一仗,越王勾*“卧薪尝胆”的故事有没有听说过?当年的吴王看中了我们越国大片肥沃的土地,这些土地最初都是随着地壳运动从海底涌出来的,因此土壤中含大量的有机矿物质和有机微生物体,我们在这些土地上种的桑树,叶片肥美硕大,蚕宝宝吃了这些肥厚的桑叶,所结的茧最长可抽1500米的丝,成语“沧海桑田”也就是这样来的,因此被国际上公认为绿色的“纤维皇帝”。更奇特的我们这边的桑叶还培育出了个大、色白的“双宫茧”,大家有没有听过“双宫茧”呢?就好像鸡蛋打开会有双黄蛋一样。

“双宫茧”里面同时有两个蚕蛹,非常神奇。等一下去丝绸厂的时候各位都有机会亲眼目睹“抽丝剥茧”的详细过程。当年越王勾*被打败了,只能做了吴王的俘虏,并且还把越国的美女西施献给了吴王,大家知道吴王叫什么名字吗?西施很漂亮,但是嫁的老公很差劲,所以她的老公就叫“夫差”,各位一下子就记住了吴王的名字了,是吗?越王勾*从吴国释放回来以后,卧薪尝胆,十年里励精图治、发奋治理国家,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所以成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样来的。当年的越王勾*鼓励老百姓要多生小孩,一旦生了一个男孩,国家奖励一头猪;一旦生了女孩,国家奖励一头牛。古时候的一头牛,相当于家里的一个壮劳力,从奖励上看,反而重女轻男,其实越王勾*自有打算,因此女孩还会生小孩,那么国家就有充足的人口去当兵,兵强马壮了,自然会国富民强。得到国家奖励的老百姓都很高兴啊,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门前种一棵榉树,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可以中举做官;生了女儿的人家,会在后门种一棵樟树,还用粮食酿酒以示庆贺。喝不掉的酒暂时埋到地底下,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取出来在婚庆的喜宴上喝,后来慢慢形成了一种习俗。绍兴酒“女儿红”就是这么来的。

嫁女儿的时候,媒婆是根据主人家屋后香樟树的粗细来判别女孩儿的年龄:如果是大拇指粗的香樟树,是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如果是像腰一样粗的香樟树,那已经是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太婆了。香樟树要不粗不细,刚好和碗口一样大小,那才是一个亭亭玉立的黄花少女。等到相亲的时候,男女双方家长会交换“八字”,看是否相合。女方的家长还会去男家看一看家境如何,如果屋子后面有几亩桑田,就知道女儿嫁过去日子一定会过得很殷实,古语说“天下之利莫过于桑”,到今天都是这样。

老百姓一个双宫茧可以卖6分钱,收入比种稻米更强,大家都抢着去种桑养蚕,所以现在都已经提高了大米的体重为鼓励老百姓种稻米,蚕茧的价格也马上要提高。女孩子出嫁的以前,做父亲的会把香樟树砍掉,加工成樟木箱作为嫁妆一起嫁到夫家去。夫有钱人家要在樟木箱里放八条蚕丝被,称之为“八八大发”,或者是六条,称之为“六六大顺”;少一点的也要放四条,称之为“事事如意”,再少也要放二条,称之为“好事成双”。以前的嫁妆都是用扁担挑的。当第一挑进了夫家门,最后一挑还留在娘家,这样出嫁的女儿,好有面子,嫁到老人家说话的声音也会特别响。八条蚕丝被,大家想会太多了吧?其实两条是新娘拿去孝敬公婆的,两条是新婚夫妻自己用的,两条是送给小姑子做见面礼的,另外两条是给未出生的宝宝准备的。一条盖,一条垫,自己就跟蚕宝宝一样躺在中间享受。直到现在,我们这边嫁女儿的习俗都仍然必须陪嫁蚕丝被,同时还要配上一光滑舒适的蚕丝被套,蚕丝被套柔软耐用,可用几十年,象征了父母对女儿一辈子的呵护。

曾经有过样的故事:因为嫁家家境差,嫁过去的女儿没有那么多的蚕丝被而受到小姑子的白眼相待。以前有这样的习俗,嫁过去的新娘,要下厨去制作一种糕饼给夫家所有的亲戚吃,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因为陪嫁的蚕丝被不够多,小姑子就在嫂子没留意的时候,往面粉里面恶狠狠加了两把盐,结果却没想到,做出来的糕饼酥酥咸咸脆脆,口感特别好,夫家所有的亲戚一致称赞新娘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媳妇。其实只有新娘自己知道,是小姑在害她,但她非常聪明,跟亲戚们解释说:“是小姑心灵手巧,帮我在面粉里面加了佐料,所以我制作的糕饼才口感特佳”。小姑听了非常惭愧,觉得应该善待嫂子,从此姑嫂两人成了好朋友。江南有名的小吃“姑嫂饼”也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今天,我们这边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绸集散中心,当年邓小平南巡的时候,就在桑田集中的杭嘉湖平原题写了八个字“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杭嘉湖湖就是杭州、嘉兴、湖州三地交界处的一片平原,也就是我们这里每天都可以出产一万匹的丝绸。我们这里生产的蚕丝被、服装可以让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免受寒冷之苦。

人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有好的享受才会有好的睡眠,在提高了生活品质的今天,神奇的蚕丝被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睡眠。蚕丝里面含有十八种氨基酸,其中有一种非常神奇的成分,目前连科学家都没有找到它的原因。因此它会定一个人的大脑神经,使你很快进入睡眠状态,让你拥有一个美好的睡眠环境,因此暂时把它命名为“睡眠因子”。这种睡眠因子连蚕屎里面都有,我们把它制成枕头,叫“蚕砂枕”,用来枕在人们头后面的大动脉上,起到安神降压的作用,确实非常的奇特吧!我的父母非常节约,就连当天晚上吃剩的菜汤都舍不得倒掉,把钱存着说是要留给我们做儿女的,其实钱财留给子女,花完了什么都没有。所以留给子女的,应该是教会他们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金钱。因此在去年冬天的时候,我就买了一线蚕丝被给父母亲,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睡眠环境,父母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儿女们最大的幸福。广告词上说“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儿女的生日,又有几个儿女知道父母的生日呢?”我去年的礼物让我的父母温暖了整整一个冬天,真是盖在身上暖在心头。

大家跟我浏览了杭州的湖光山色,了解了杭州的历史文化,现在再跟我选购一下自己喜欢的丝绸产品。丝绸产品以前都是皇帝或有钱人才用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大为提高,就应该学会善待自己,也应该好好享受一下以前皇帝的待遇,去买一张冬暖夏凉、通风透气的蚕丝被。一张三斤重的蚕丝*元,四斤重的蚕丝被*元,五斤重的*元,因为我们去的地方是国营工厂,产品质量绝对保证,没有折扣可讲,国家工厂不会把价钱定的高高的,让我们去做无谓的讨价还价。工厂的东西好、价钱便宜,他们还会帮我们打包或代办邮寄托运,各种规格应有尽有,只是选购的人非常的多,等一下大家要跟紧工作人员不要走散。好了,工厂到了,大家跟着我下车~

推荐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二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另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他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丝绸之路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本文为略读文章,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结合自学提示,了解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学时可以从文题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学生可以自行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借机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1课时。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⑵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张骞与丝绸之路

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

推荐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三

大探险家、大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初年做郎中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他们说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和天山当中有个月氏(rùzhī)国,恨匈奴,想报仇。汉武帝想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他下诏征求精明强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张骞应征了。有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堂邑父,还有一百多个勇士都愿意跟着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带着一百多人从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南)出发。陇西外面就是匈奴地界。张骞他们走了几天,终于给匈奴兵围住,做了俘虏,只好住在那边,一住就是十多年。别人都分散了,只有堂邑父跟张骞在一起。日子久了,他们说话、做事,跟匈奴人没有什么不同,匈奴人对他们的看管也放松了。

有一天,张骞和堂邑父带着干粮,趁着别人不留心时,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要到月氏去,又不知道月氏在哪儿,只往西走。他们跑了几十天,逃出了匈奴地界,闯进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

大宛在月氏北边,是出产快马、葡萄和苜蓿(mùsù)的地方。大宛是匈奴的邻国,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大宛人向国王报告,大宛王早就听到过在很远的东方有个中国,地方很富庶,吃的、穿的、住的讲究得没法说,金银财宝、绸缎布帛多得用也用不完,这会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连忙欢迎。

张骞见了大宛王,要求国王派人送他们去月氏。大宛王就派人送张骞他们到了月氏。张骞见了月氏王,说汉朝愿意跟月氏联合起来共同去打匈奴。

可是,月氏王不想这样。原来月氏老王被匈奴杀了以后,月氏人立他的儿子为王。新王率领着全部人马和牲畜往西逃,一直到了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月氏人打败了大夏,就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月氏王不想再去跟匈奴作战,只是很有礼貌地招待汉朝使者。

张骞和堂邑父在月氏住了一年多,没法叫月氏王去打匈奴,只好离开了月氏回国,经过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和大宛,到了匈奴地界,又给匈奴逮住了。他们只好又在那边过了一年多。匈奴的太子和单于争夺王位,国内大乱。张骞同堂邑父就逃回来了。汉武帝见了十三年未见的张骞,拜他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还想再到西域去。他向汉武帝说:“我在大夏看见邛(qióng)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大夏人说是买卖人从身毒(juāndǔ)——天竺(今印度)买来的。大夏在长安西边一万二千里。大夏人从身毒买到蜀地的东西,可见身毒离蜀地不远。我们要是从蜀地出发,走西南那条道儿,经过身毒到大夏,就不必经过匈奴了。”

汉武帝听了,打算用礼物和道义去跟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匈奴。他再一次派张骞为使者,从蜀地出发,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这次,张骞把人马分成四队,从四个地点出发,走了两千里地,有的给当地的部族打回来,有的给杀害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绕过昆明,到了滇国(今云南南部)。滇国的国王原来是楚国人,很客气地招待使者,愿意帮助使者找道儿去身毒,但昆明人不让过,张骞只好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这次在南方结交了一个从没听到过的国家,也很满意。

后来西域一带有许多国家看到匈奴被汉朝打败,就不愿意再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张骞说:“匈奴西边有个乌孙国(在今新疆)。皇上不妨先结交乌孙王,跟他和亲。乌孙以西的国家,像大宛、康居、大夏、月氏,就容易结交了。”

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者,拿着汉朝的使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有牛、羊一万多头,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价值几千万的礼物动身了。

到了乌孙,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把一份很厚的礼物送给他,对他说:“要是大王能够搬到东边来,皇上愿意把那边的土地封给大王,还把公主嫁给大王做夫人,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这对咱们两国都有好处。”

乌孙王请张骞暂时休息几天,自己召集大臣们商议商议。乌孙王和大臣们都害怕匈奴,商议了好几天,决定不下来。张骞就打发他的副手们拿着使节,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古代波斯)、身毒、于阗(tián)(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家。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许多使者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就打发张骞先回去,他借着送张骞回去,派了几十个人到长安去探看一下。

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来见汉武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乌孙王送给他的几十匹高头大马,喜欢得了不得,格外优待乌孙的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又过了几年,张骞派出去的那些副手们都带着各国的使者陆续回来了。汉武帝非常高兴,他知道了西域有三十六国,他们害怕匈奴,只好把自己的奴隶和财富交给匈奴。这会儿汉朝跟这些国家交好,他们不必纳税,都很很乐意地跟汉朝结交。

乌孙王不愿意搬到东边来,汉武帝就在那边设立了两个郡,一个叫酒泉郡(今甘肃酒泉),一个叫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一年到头有官员和兵士守卫着,不让匈奴南侵。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知道张骞心眼好,够朋友。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汉朝和西域的友好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汉朝从西域那边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中国得到了丝和丝织品,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张骞走通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

推荐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四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学生的很多知识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学生上网应正确引导。

2.初一学生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或播放影片、音乐,用图表进行对比,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初一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弱,课时指导他们学会看图、识图,利用图文结合寻找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学会联系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综合思维和能力。

4.初一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历史不多,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应注意培养他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5.初一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适时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总结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

6利用地方史,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了解身边的历史,激起他们学历史的兴趣。

1.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的史实。

2.掌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了解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1.通过把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学习,培养学生思考认识的能力。

2.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1.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推荐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五

提到丝绸之路,就不能不提匈奴人,因为匈奴人是丝绸之路开拓中最大的绊脚石。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虽然任务没有完成,却开通了一条通往西方世界的道路。

当然,如果没有霍去病,这条道路也不可能开辟成功。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霍去病领军出征,奔袭千里,从匈奴人手中夺下了河西走廊,也标志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这四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霍去病不到24岁便英年早逝,汉武帝用“发属国玄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这样的阵势,来表达自己的哀思。他的墓冢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马踏匈奴”的石刻也被摆放在他的墓前,来纪念他的赫赫战功。

“马踏匈奴”石刻长190厘米,高168厘米,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用以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这件雕刻造型简洁,风格粗犷,是西汉时代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公元41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攻克长安城,命其子长子赫连璝(guī)镇守长安。这匹马原本立于长安县查家寨赫连璝的墓旁,后来被迁到碑林博物馆收藏。

这匹石马除了四蹄之下空空如也之外,咋一看和马踏匈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造型简洁,风格粗犷,形容两者的词汇几乎都是能够换着用的的。而在专家看来,这其实就是少数民族学习和继承汉代石刻艺术的结果。

从汉武帝对匈奴连续用兵开始,打通了丝绸之路,也加速了两个民族的融合。公元前54年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公元304年,自称是王昭君后代的匈奴人刘渊,模仿汉族的制度,在长安建立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而这匹石马主人的父亲赫连勃勃,甚至放弃了本民族游牧的传统,在今天的陕西靖边县修筑起了一座恢弘壮丽的城池——统万城,这也是匈奴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城市遗址。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为了推行汉化政策,少数民族的复姓被改为单姓,属于匈奴的“赫连”被改为“刘”姓。从此之后,匈奴人便彻底和汉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推荐丝绸讲坛心得体会总结六

亚非欧商业往来(2世纪初)丝绸之路简介,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之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洛阳、长安以西又分3线:

丝绸之路①北线由长安(东汉时往东延伸至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丝绸之路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

丝绸之路、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