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同写生心得体会和方法 写生的心得体会和总结(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10:49:11 页码:8
大同写生心得体会和方法 写生的心得体会和总结(五篇)
2023-01-09 10:49:11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大同写生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15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1957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换句话来说,就是让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至寺庙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确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在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们神态各异。殿内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达,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三教殿内的宗教内容,佛、道、儒的和平共处,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为贵"、"仁者爱仁"、"智者见智"以及道家的"无量度人","礼度为先"和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华的展示,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作出了榜样。因此,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悬空寺的现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说明天下渴望和平的无穷力量。

对于大同写生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1、其次,市场早就不再关注隐隐若现的财政虚弱迹象了,他们对所有欧元区国债的评级都大同小异。

2、和其它媒体行业一样,电视业也正遭受着来自网络同等的威胁,原因也都大同小异。

3、这两篇小说的内容大同小异,只是文字风格不同罢了。

4、平壤称朝鲜只是想把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然而其它国家却认为朝鲜是在发展弹道导弹计划,因为两者采用的发射技术大同小异。

5、一般来说,由于美国两党大致可分为一个中左,一个中右,脚本大同小异。

6、而去年刚刚去掉“爱立信”名字的索尼公司(sony)则在2012年推出了多款时髦的手表,命名为liveview(它们看起来都大同小异),以及一款聪明地取名为智能手表(smartwatch)的产品。

7、从这样看起来,两人的结局大同小异。

8、全美国的情形都大同小异。

9、尽管尚品令投资者和消费者兴奋不已,但其实它的理念和欧美、日本的时尚购物网站大同小异,比如近年在欧美兴起的gilt group和vente-privee等网站,消费者可以在上面购买各种时尚商品。

10、他前后几场演讲的内容大同小异,听来乏味。

11、可即便如此,我总感觉,凡是能够参加面试的人,比如我的室友,大家的简历都大同小异。

12、这些传言的形式大同小异。

13、衡量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医院的运行情况是一回事,方法大同小异。

14、这几部电视剧的情节大同小异,让人觉得毫无创意。

15、每一次民意测验和抽样调查带给这些政客的`感受都是大同小异。

16、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大同小异,又穿上相同服饰,让人更难以分辨了。

17、其他老师说的虽然不同,但都是大同小异我们最害怕的就是一无所有,一无是处。

18、因为从这些从纸面上看起来大同小异的应聘者之中进行筛选,也是一桩令人泄气的烦心事。

19、如果约旦和埃及的电报我们可以获得,估计内容也会大同小异。

20、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21、你跟他的意见其实大同小异,有什么可以争论的?

22、这两件衣服的款式看起来大同小异,价钱却相差甚多。

23、这两部电影虽然主角不同,剧情却是大同小异。

24、除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点缀之外,它们都大同小异。

25、新菜单方案:汉堡王采取防守策略,推出了一款新菜单,其中的产品与麦当劳似乎大同小异。

对于大同写生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有着?盐茶古道,长寿古镇?之称的大同镇检查指导工作(旅游观光),(自我介绍)。现在各位所站的地方就是古镇的入口处,大家前面所看到的就是大同古镇了。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在今赤水设臵安乐县,大同这里就有居民集聚,古时叫蛮峒子场,南宋时叫大洞场。清末时,大洞场赴日留学生陈玉生、陈玉昆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孙中山、黄兴等人思想影响,学成回国后,服务乡祉,便将大洞场改为大同场,意在响应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世界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于是才有了今天大同镇的镇名。

古镇入口到陈贡珊碑——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条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大同河,大同河古为蛮峒河,又名鳌溪、劳溪、厚溪、竹溪。鳌,是龙的孩子,?一龙生九子,九子都姓鳌?。大同河作为龙的孩子,源自四川省叙永县,在切角垭处汇入赤水河,赤水河在四川合江汇入母亲河长江。大同河干流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1040平方公里,全河落差89米。经赤水境为25公里,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落差45米。在上个世纪陆路交通还不便捷时,这条河是一条重要的水路交通运输通道。

大同古镇是典型的山水古镇,也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是所辖区域地理位臵和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冲,军事据点。它和其它古镇一样,串架接庐,对面铺店。它与众不同的是有着依山就势的街道,立柱木板壁街面,临溪鸽笼式吊脚楼,淳朴敦厚的民风。庆幸的是,__大串连时公路还不通大

1

同,红浪尚未波及到被乡民深藏着的‘四旧’,才有今天的古庙、古碑、古牌坊,才有吊脚楼的木雕、瓜望、檐撑、阁楼,才有今天的古朴民风、乡土民俗。正因为大同乡民的人心存古,这些不能再生的文物、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护,才有今天大家看到的完美的大同古镇。

陈贡珊碑——

大家看到这里立有几块碑,当地人喊这里叫碑湾。碑湾有四块大石碑,三块德政碑一块义渡碑。它纪录了三个清代官员和一个开明绅士为大同古镇乡民所做的贡献,每块碑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第一块碑是?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碑高3.5米,宽1.6米,厚0.4米。据专家考证,该碑为全省现有最高的单体石碑,为遵义市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大字为柳体楷书?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两旁小字,是前清甲午科举人王家槐为纪念碑撰的叙文。每侧7行,共14行。每行48字,计624字。

陈贡珊,仁怀厅大洞场人。他在地方政绩卓著,清朝皇帝诰封他为?朝议大夫?(文阶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政协常委员。)后代陈玉生、陈玉昆和侄儿陈念贻,均为清末日本留学生。三人在日本时与孙中山先生、黄兴先生有过交往。三人回到家乡造福乡址。

碑文记叙了陈贡珊在大同古镇组织团练、保境安民、重视教育、开文明风尚、教化乡民等业绩。陈公的所作所为,虽受时代局限。但许多东西,现在为官者可以借鉴,民众可以学习。

(导游要熟读《清封朝议大夫陈贡珊先生纪念碑》白话文,便于游客提出些问题好答复。)

2

第二块碑是?□(永)葆遗爱。道光乙已年春三月吉旦,平樾峰大老爷德政碑,河西里士民约客公立。?这块碑是河西里的士大夫、庶民、商客为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五月任仁怀厅直立同知平樾峰平大人树的德政碑。平樾峰号平翰,浙江山阴县人,监生出生。平大人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卸任。这碑是道光乙已即二十五年(1845年)三月立的,平大人已卸任半年。

第三块是?同治庚午菊月,钦加知府衔奏署、贵州仁怀直隶军民府正堂敖大老爷德政,河西里士庶约客公立。?是河西里(河西里辖丙滩一甲,大洞二甲,大坝山三甲,宝源四甲。)的士大夫和庶民、邀约外来经商设号的各位,一起为同治八年(1870年)十二月上任仁怀直隶同知敖京友敖大人树的德政碑,同治的庚午是同治九年(1871年)九月立的碑。敖京友字兰生,四川荣昌县人,副榜出生。同治十年(1872年)卸任。----

第四块碑是?民国二十九年岁次庚辰全月下浣吉旦,廖公义渡。?是1940年腊月,下浣(每月30天,前10天为上浣,中10天为中浣,后10天为下浣。)立的。是为了纪念清代监生廖辅元的,他为关滩渡口捐舍钱和田地来开支渡工工资,乡民怀念他的义举,为他刻碑以昭后世。

?天地之间有把称,这称砣就是老百姓?这歌词不假。古镇百姓和天下百姓一样,只要谁为他们做了一点好事,百姓会感恩戴德,树碑立传。百姓怀念清官,憎恨贪官污吏,体现古镇乡民爱憎分明的美德。畏威怀德,是古镇百姓的肚量。古镇百姓就是这样淳朴善良。

路边竹栏杆——

外用竹子,内部挖空,填筑水泥,美化景观,保护安全,从碑湾到下码头共400多米长。

3

码头黄葛树到三口之家处——

有古树的地方就有人家,这是大同古镇的特色。建房的人选择枝粗叶茂的树旁修房有三个理由(可以采用提问式):一是树子都这样茂盛,这里的土地一定肥沃,附近的土壤一定适合农作物生长;二是水源一定好;三是树大叶茂可遮阴,树下是休闲的好地方。

三口之家处——

大家来看这三根黄桷树,都有两、三抱大,树头的粗根紧紧地抱着大同河岸的石头,树干、树枝斜倾伸向河面。有两棵树的主枝相互扣合在一起,像老夫妇枯皱的手臂挽在一起,是搀扶,是依靠,是厮守,是永恒恋情,俩老恩恩爱爱,执着忠贞。更为奇怪的是,在两棵树间的石头上长了一棵一尺直径左右的小黄桷树。像它俩的独生子,在它俩的翼下茁壮成长。这?三口之家?,住居是那么简陋,家业是那么脊贫,没有土地,却不离不弃死死地抱着这块乡土。

老来得子---

看此处有棵枝叶茂盛的黄桷树,而在它的旁边则有棵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老人们爱这两棵树取了个?老来得子?的名字,我想这意味着发展,象征着与时俱进。

青蛙石

解放前,地方老大立碑,挑米夫每人舀出一碗米放在这里,方可经过。大同河经过大同古镇而出赤水河,大同古镇乡民利用大同河运输,是通过码头来接触河道的。古镇河边建了三个古码头。沙湾有个沙湾码头,是渡口和挑水码头;田弯头洞子码头叫上码头,是马鞍石滩口上面的小船码头;

4

这个月亮潭边的叫下码头,是停船舶、竹木筏和运储物资的码头,运往四川叙永、古蔺的盐,船装到这里再启上岸,人工从播叙古道运去的。

同天同地各春秋---

(下码头旁)大家看这三棵黄葛树树,每根相距不到20米,它们的根都在河边的石头上,相互串绕。就是说?根连根,枝牵绕?。都吮吸着古镇的甜水,沐浴着大同的阳光,享受着乡民的呵护。但这三棵的叶芽萌发期不同。当这棵树刚爆芽,另一棵则是叶绿茂盛,还有一棵的叶便枯黄凋谢,同一时间演绎着春、夏、秋、冬四季叶的变化。它是怕游人欣赏古树时感到单调,只觉春天美,而忘记了萧杀秋风;只恋夏日浓密树叶下的阴凉,而忘记严冬凋零的疏枝;也不要只为冬枝而叹息,它在冰雪中孕育春芽,越过寒冬,换上青翠欲滴新衫。这又和大同人三代人各执其事竟有如此的相同。大家给了这三棵树一个雅号?同天同地各春秋?。

石碾盘——

原是油坊,做桐油和茶油,桐油做为桐油灯的灯油之用,是采取山上桐梓树的果子榨取而来。茶油做为饮食之用,是采集山上茶树的果子榨取而来。将采来的果子烘干,放在石碾盘上将其碾碎后蒸熟,最后榨成油。

后又是米坊、铁铺、染坊、糟坊(酒坊)。 下码头---

从大同下街入场口下坡到大同河边,是一条宽阔的石级大道,是行人通道。靠壁半边是斜坡,便于板车通行。码头到街口长33米,宽4.5米。临水几级石梯是半圆形平台,半径为11.5米。大家看平台左侧这一堆天然巨石,巨石上凿有石鼻眼、石桩,是拴船筏之用。从石鼻眼的光滑程度,石桩

对于大同写生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悬空寺。悬空寺位于中国第九大古都、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雕塑之都、煤海之乡的大同市东南约65公里处,从酒店出发需要大约1小时30分钟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恒山脚下,在大同市浑源县城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新加坡电视连续剧《莲花争霸》曾在这里取景。

悬空寺,悬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20xx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1957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仅152.5平米的面积建有大小房屋40间。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以寺院、禅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关帝庙、鼓楼、钟楼、伽蓝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间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楼的分布都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远望悬空寺,像一付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近看悬空寺,大有凌空欲飞之势。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几经周折,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仰视一线青天,俯首而视,峡水长流,叮咚成曲,如置身于九天宫阙,犹如腾云皈梦。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总体外观,巧构宏制,重重叠叠,造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半壁楼殿半壁窟,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它既融合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又不失我国传统建筑的格局。

悬空寺内现存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悬空寺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李铁映同志1989年来恒山视察时,挥毫写下了"伟哉神工"四个大字,当人们感概之余,不竞要问,建悬空寺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历经1500多年,能够保存完好?

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换句话来说,就是让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至寺庙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确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体现在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们神态各异。殿内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达,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三教殿内的宗教内容,佛、道、儒的和平共处,体现了儒家思想"和为贵"、"仁者爱仁"、"智者见智"以及道家的"无量度人","礼度为先"和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升华的展示,为指点世人化解矛盾纷争作出了榜样。因此,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悬空寺的现貌是保存了金大定20xx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足以说明天下渴望和平的无穷力量。

对于大同写生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