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改写古诗心得体会报告 改写古诗歌(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14:59:29 页码:8
改写古诗心得体会报告 改写古诗歌(三篇)
2023-01-09 14:59:29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改写古诗心得体会报告一

正因为如此,新课改以来,我们语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古诗文教学这块阵地中,利用古代美文的熏陶优势,大量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会、移植诗人的思想精华,使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通过培训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我也有一二心得,现交流如下: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才会参与它,热爱它,学习古诗文也同样如此。为了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我在班级布置上别出心裁,专门列出一个“每周古诗文专栏”,定时更换栏目内容,学生记诵,积累其中的内容并且定时检查;再者是在班级文学社的手抄报内,设制古诗文专刊,总结归纳学生每日记诵的古诗文,以供学生传阅、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的古诗文功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的激励。教师的出口成诗、字字珠玑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和感染,这种人格魅力,会促使、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自觉积累。

因而,我在教学的百忙之余,见缝插针,搜集了《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三百首〉〉、〈〈宋词〉〉、〈〈千家诗〉〉等古文作品,一方面自己记诵、积累;另一方面更是激励学生学诗、背诵,并且在年级以内设立“超师奖“,在学期末与学生进行比背古诗文,这样在比、背中造成一种声势,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也就培养了起来。

笛卡尔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有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学素养的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底蕴内涵是靠日久天长的积累和打磨培养出来的,因而,学习古诗文时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我受唐代诗人李贺“锦囊妙句”典故的启发,我也引导学生随时随地作积累,小卡片、铅笔头随身携带,在电视、歌曲、闲聊中获得的佳词锦句都可以积累下来,整理之后背诵下来,让他真正的成为自己的知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多方迁移和拓展也可积累。可由一首诗延伸与其主题相同的、内容相关的、或同一诗歌流派的其他诗,也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由这样的拓展可以是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交给积累的方法。还可以由教材中的课文,如《香菱学诗》这样的文章,相应拓展到名著中的古诗文积累,像《红楼梦》就是一个古诗文学习的典范,曹雪芹在这部名著里撰写的仅诗词就200余首,还有其它的铭文、悼文等,总计300多,引导学生积累、记诵。这样就形成了以课堂为基础、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让课内学习与课外积累,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方位的阅读、积累、感悟中,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做到净化学生的灵魂,滋润学生的心智。

学生在积累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他们把言简意赅、灵活秀美的古诗文,引用或活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使他们的文章增色添彩,底蕴丰厚,文采斐然。教师也在成功与喜悦中收获着从教的快乐与幸福。譬如学生在作文《诗歌,它走进了我的心中》中,就曾有这样的抒写:“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比如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日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刘禹锡的‘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让我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心头”……学生之所以对诗歌能有如此之深的感悟,就是因为他们对诗歌那种强烈的爱好和多方面的积累、记诵。

同时还可以让古诗文成为学生作文的载体,让学生尝试作文训练,即使使学生既深刻地把握了古诗文的内涵,又锻炼了文笔,这样做到以读促写,读中学写,以写促写的读写统一。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文贵自得这种境界,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改写成游记,可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学生动笔前让学生反复吟诵,使学生感悟联想,然后再进行创作。在学习古诗文时还可以进行同类文对比,在类比中感悟,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在学习《答谢中书》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时,通过类比联系,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获得了又一次的升华,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再一次得到体现。有些古诗文还可以改成剧本,如《石壕吏》等这样情节性比较强的古诗文,可以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在编、写、演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有了展示平台,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因而,我在教学中曾多次给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古诗文朗诵活动,古诗文积累大赛,古诗文积累汇报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表演的形式繁多,有诗词配乐朗诵、诗词赏析、诗文演唱、改编剧本、反串《长恨歌》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功底。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要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青少年抓起。经典古诗文字句凝练,音韵优美,词汇丰富,意境深邃,思想深刻,虽经历沧桑,却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诵读、积累、运用古诗文,对于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再接再厉,继续研究古诗文的教学。

描写改写古诗心得体会报告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改写和省略,难点是亿以内数的省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

1、复习铺垫在复习铺垫时,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我出示了一些整万数和一些非整万数,让学生先通过读数和写数发现整万数和非整万数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效果很好。

2.课前预习我认为课前预习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可以使好学生在学习时更有自信,不好的学生先预习如果不懂经过第二天老师的点拨会豁然开朗。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时候教学效果非常好。我以身体里流淌着很多血液,在血液里有很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你知道白细胞和红细胞的作用吗?学生由于课前已经预习所以说的非常好。然后我又问你知道一小滴血液里含有多少红细胞和白细胞吗?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个数,我自然而然引出万以内数的改写。

3.尝试完成,集体交流在教学亿以内数的改写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并让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改写方法,一个孩子说:“把各级的四个零去掉改写成万字”。我及时表扬并强调顺利的完成了这个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例6教学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亿以内数的省略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这个环节我先出示了课本上的例6,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太阳的呢?出示地球和太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我怕学生不会就一步一步的引导,问题是地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就是让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虽然程度好的同学掌握了方法,但是在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同学却似懂非懂。反思这个环节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先尝试完成,在集体交流订正,这样教师在巡视时可以把错的和正确的都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判断讲解,虽然有点浪费时间,但是一定会比我的这种方法效果好。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不方便,需要将它们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亿以内数的改写和省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亿以内数的省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和利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白三点,一是亿以内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是什么意思,二是哪样的数适合改写,哪样的数适合用四舍五入,三是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这样可以使好学生在学习时更有自信,不好的学生先预习,如果不懂,经过第二天老师的点拨会豁然开朗。课中,通过老师举的例子,在小组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很快明白了改写的意义。

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极少数学生对改写与省略尾数的联系与区措施别不太了解。所以下次教学中,我会强调并让学生明白改写只改变数的计数单位而不影响数本身的大小,用等号;而省略尾数后改变了数的大小,求出的是原数的近似数,用约等号。

描写改写古诗心得体会报告三

con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

王天赫

一个宁静的夜晚,圆月悄悄赶来,还顺便带来了星星点点。

黄沙岭,辛弃疾带着欢快的心情走在一条乡间的羊肠小道上,沉浸在夜晚的宁静之中。忽然,月光照到一根横斜的树枝上,惊飞了一对喜鹊,辛弃疾被这鹊啼惊到,才回过神来,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间走到一条溪边。溪边的杂草中有一群鸣叫的蝉引起了词人的注意。

他聆听着这源于大自然的美妙声音,又从此联想到,在溪边居住的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喜悦。又仿佛听到,溪水中的蛙在不停的鸣叫。词人见此情景,顺口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词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不自觉抬起了头,看到天上稀稀落落的星星,又感到细雨落下的丝丝凉意。便要继续赶路,走过横跨小溪的木桥,词人惊喜的看到了很久不见的小客店,便决定住下。刚走进客店,灵感迸发,他又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

李博

诗人辛弃疾,走在江西上饶县的小路上,边走边说:“白天是那样炎热,而这傍晚却这样凉爽。我走在这里好惬意呀!″

在月光下,突然听见了几只喜鹊的惊叫声。好像被那皎洁的月光吓到了。清风不断地吹着,突然树上正做梦的蝉叫个不停,好像是被那清风吹醒了一样。我突然闻到了稻花的香味,从远处望,到一个个正弯腰的稻子,正在向辛弃疾点头敬礼呢?田野里的青蛙呱呱的叫着,好像在说:“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呀!″

这时有几颗星星在天空中,大多数星星都围着那月亮。不久,远处下起了蒙蒙细雨,那雨点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落到地下,东躲躲,西躲躲,有的还跑到了辛弃疾的怀里,争夺自己的地位。看到这个场面的辛弃疾,加快脚步来到了那家小客店里,辛弃疾说:“那家小客店怎么不见了呢?″没有办法辛弃疾只好踏着小路的溪水转了个弯。突然原本那消失不见的小店便出现在眼前了。而且那在眼前的小客店在雨中显得格外雅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

樊思奇

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夜晚,诗人辛弃疾,因为房间闷热,于是出门去田野上散步。

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皎洁的月亮像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羞涩的爬上了枝头,两只正在聊天的小喜鹊被这个发光的“不速之客”吓得飞走了。凉风习习,进入夜晚,几缕微风,把远处的蝉鸣声传进了辛弃疾的耳朵里。空气中散发着迷人的稻花的香气,几位老人在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会不会与往年的一样好?几声蛙叫打破了作者的思绪,他抬头一看,天空中轻云漂浮,几颗星星时隐时现的,好像在和陆地上的人们玩捉迷藏,山前面,细雨微洒,好像故意要把人们淋湿似的。再往前走,突然看见以前经常路过的茅舍小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不曾移动。山路忽然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溪流突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回到住处时,已是深夜了,回想起刚才走过、看过的景象,不禁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下笔写下了这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